今天终于看完了《男人帮》的大结局,这部轻松搞笑的电视剧居然也让我留下了一些眼泪,着实令人意外。但我对它的喜爱源自它传递的美好理念,让我从男人的视角重新审视问题,使我不再那么偏执。在莫小闵、艾米、米琪身上,我总能或多或少地发现自己的影子。

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会得到什么。“我能认识一下你吗?”呵呵,初见之美让人心生欢喜,我们总会被对方的气质、善良、可爱、谈吐所吸引。我们曾深深地爱过一个人,为同一个梦想共同奋斗,只是我们渐渐忘记了自己的承诺,陷入新感情的快感之中。或许因为我们还年轻,还未理解爱情需要经营,需要坚守,还未明白爱情的最高境界是经得起平淡岁月的考验。

当一个女孩被夸“你很坚强”时,我只想说,有时候除了坚强,她已无路可走。哪个女孩不喜欢缠缠绵绵,哪个女孩不喜欢浪漫,哪个女孩不希望有人为她撑起一片蓝天……但我们生活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里,我只能放弃小绵羊的温顺,向世界展现最耀眼的光芒。虽然故事有两个结局,我更偏爱那个圆满的大结局,但现实往往让事情*差阳错,我们所期待的得不到,失去的再也回不来。如果我不曾遇见你,也许会更好,因为不认识你,就不会爱上你,也就不会失去你……

“谢谢你”,这么简单的一句话,却承载了多少遗憾,省略了多少千言万语。我们慢慢学会了感激,感激他给予你的快乐,感谢他带给你的成长。正因为有了他,才有了更完美的现在的自己。

《男人帮》观后感范文2

已经很久不看电视了,至于电视剧,自然也就越来越离得远了,至于原因,似乎已经在旧文《从新闻联播到电视剧联播》里说过了,《男人帮》观后感-那一盏灯的光亮与温暖。但是那天看了同学转载的日志《<男人帮>经典台词》之后,却忽然决定要好好看下这部电视剧。

到昨天终于看完了,很想说点什么,虽然可能也说不出点什么。在看的过程中,就一直在推荐给一些朋友看,因为我觉得这是在论恋爱婚姻方面难得一见的一部好片子。无论是未婚人士还是已婚人士都有必要看认真看一下。除了个别部分让人心情沉重,眼部湿润之外,整部片子我差不多是在自己的笑声中度过的。然而,显然,这并不是一部纯搞笑的片子,否则,我不可能还有专门写篇观后感的冲动,这不是我的风格。

首先,《男人帮》这部片子的拍摄风格是我所看到的电视剧中最具创新的一种,没有之一。简单地说,一集片子探讨一个问题,每集开头点题,结尾总结,然后采用双结局模式,都可谓独具创新。在本人看来,与其称其为电视剧,不如称之为情感哲理剧。所以自己也有点怀疑,会这么推崇这部片子,可能也与天生对哲理*的东西比较感兴趣有关。而其双结局,更是让人深省和感叹。

其次是剧情所传达的信息或者说对感情的态度也是我所赞同的。总的来说,看完会让人觉得社会还是正常的,明亮的,温暖的。让人觉得活着还是有希望的。就像在黑暗当中行走的人,突然看到一盏明灯,尽管这是灯可能是虚拟的,但是能够给人带来温暖和希望的东西,总是好的。还有什么比希望更珍贵的呢?

很久前读了一首很唯美的诗,前些天突然发神经找到原创作品来读,结果看完觉得心里冷飕飕的,大失所望,本以为是什么感人的故事,结果里面全是些*暗肮脏的东西。好像这世界里的男女全都把滥情滥*背叛当作家常便饭,没有任何的情感责任道德一样,观后感《《男人帮》观后感-那一盏灯的光亮与温暖》。虽然作者的本意可能只是想讽刺一些东西,怀念过去美好的东西。后来又想想身边一些人所讲的所做的一些事情,当时一下子让人对这个世界感到绝望了。

好在《男人帮》完全不是这样的,但并不是说《男人帮》就脱离了现实,恰恰相反,《男人帮》始终以温和、理*、善意、人*、幽默的方式去评判社会现实当中一些常见的不合理现象,劝人向善。比如说婚前同居问题,比如说婚外情,小三问题等等等等。作为一个习惯于用比较尖锐的方式来表达自己观点的人,对于编剧和导演在这个问题上的处理,本人不得不表示佩服。虽然本人在文字表达上有那样的习惯,但内心还是坚决认同这种以柔克刚的教化方式的。这就好比一个人对我蛮横无理,要我做到心平静气,目前还是有难度的,但是我佩服能够做到的人。

最后想说一下就是《男人帮》的剧情内容。推荐给一位朋友看的时候,他说,你是不是觉得里面剧情很感人啊。我说,恰恰相反,这部电视剧其实没有多少感人的剧情,而且在剧情上,恰恰是这部电视剧的弱点。凡事都有两面*,也许是这部片子把精力主要用在道理和分析上了,对情感演绎部分花的心思就少了。看这部片子,我所能感受到的像是叙述式的剧情,而感受不到男女主角对对方的感情有多么真切。除了米琪那个角*在这方面的演绎让我感觉比较有真情实感之外,其它大多时候我只能从演员的口中知道他们是多么在乎对方,而不是从他们言行举止当中。毕竟这部片子的调子除了情感哲理就是搞笑,所以可能注定了不能演得太真情。但这些并不妨碍《男人帮》成为一部不可多得的一部好片子。

《男人帮》诸多经典的台词,我不能一一列举,千言万语,只想说一句:这部片子真的很值得一看。毕竟每个人的生活最终都离不开情感与婚姻。同时,我想说这也是一部能够让人成长和成熟的电视剧。看别人的故事,体味自己的人生,然后自省,成熟。虽然里面所传达的部分观点,个人并不完全赞同,但是却是不能回避的。比如里面多次提到必须二选一的问题,其实我想生活并没有这么绝对,不是所有有思想的女人都长得丑,也不是所有不穷的男人都会对妻子不好。虽然现实中这样的事情很多。当然作者的本意可能只是让人们去面对自己的内心,去思考,去反省。这部剧,让不同*别,不同*格,不同社会地位,不同人生经历的人站在自己的位置和角度,各自表达了自己想法。总的来说,是很包容,也很客观的。看这部剧,我们也许可以找到自己,认识自己,注意到与自己不同的人,也能够更了解或理解他们。

欢乐颂剧大结局观后感3

《欢乐颂》是由东阳正午阳光影视有限公司、山东影视制作有限公司联合出品的都市职场女*剧,由孔笙、简川?执导,袁子*编剧,侯鸿亮制片,刘涛、蒋欣、王子文、杨紫、乔欣、王凯、靳东、祖峰等领衔出演。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欢乐颂剧大结局观后感,欢迎阅读!

欢乐颂剧大结局观后感

不得不承认,《欢乐颂》是我看过的伯格曼电影中唯一想用“乏善可陈”这四个字来形容的。这部片子的导演手法找不到丝毫老伯的痕迹,通俗剧的架构和毫无深度的台词没有办法让人把《欢乐颂》和伯格曼联想到一起。不过考虑到他当时还只有30岁,能够导出这么一部剪接流畅、技艺纯熟得让人找不到缺点的电影,也着实不容易了。

《欢乐颂》拍摄于1949年,是伯格曼导演的第八部剧情长片,大概也是国内能找到最早的老伯的电影。自1945年处女作《危机》诞生以后,伯格曼作为一个年仅26岁的年轻导演保持着每年至少两部电影,多场舞台剧的惊人产量。早期丰富的执导经历让他迅速成熟,大大的增长了他的艺术素养和拍摄技艺。但是年轻的伯格曼还没有形成他独特的个人风格,从他早期的电影当中不难看出当时风靡全世界的Hollywood黑白片黄金时代的烙印。

《欢乐颂》里,我们只能从剧情内容上才能看出老伯留下的一些蛛丝马迹:爱人之间的互相伤害与无法沟通一直是伯格曼(尤其是晚期的伯格曼)电影当中的一个主题,还有一个就是艺术家的冷漠无情,这在《假面》、《秋日奏鸣曲》当中都有所反映。《欢乐颂》在这两方面都涉及到了,但遗憾的是它们并没有得到深层次的挖掘而只是停留在事件陈述的层面。例如Stig和Marta的复合就缺乏必要的铺垫,这使得最后Marta的意外缺乏本应有的震撼人心的效果,从而导致结尾响起的欢乐颂并没有达到伯格曼想要表达历尽磨难获得欢乐的目的。

在《伯格曼论电影》当中,他本人道出了导致这一缺陷的原因:“我在《喜悦》中叙述的是一连串我个人真实的经历。当一个人在做这样的企图时,必须要有一定的距离感与纵观全局的能力。当时我对那些题材尚不能保持足够的距离,于是,骨牌搭起的房子就倒塌了。”

《欢乐颂》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视作伯格曼对当时自己现状的描述,当时他也正遭遇到自己第二次婚姻的危机。和电影中的情节不同,与伯格曼热恋的女钢琴家最后成为了他的第三任夫人,而影片中的Stig和Marta最后重归于好。此外,Stig蹩脚的门德尔松小提琴独奏也是伯格曼对自己糟糕透顶的处女作Crisis的回顾。

无论如何,如果我们用对待年青导演的态度,而非从老伯巅峰时期的视角来看待《欢乐颂》,其取得的艺术效果还是可圈可点的。30岁的费里尼还在准备自己的处女作,30岁的塔可夫斯基刚从电影学院毕业,带来了毕业作品《压路机与小提琴》,30岁的安东尼奥尼还是一个助理导演,和他的同龄人相比,30岁的伯格曼略胜一筹,至少要驾驭整队管弦乐团的演出就并非易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