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一、数与代数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二册教材分析

1、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将结合生活中的具体情境,通过数铅笔等活动,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的模型的过程:会数、会读、会写100以内的数;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够运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体会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第三单元加与减(一)、第五单元加与减(二)、第七单元加与减(三)。在这些单元的学习中,结合生活情境,学生将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加减法算式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探索并掌握100以内加减法(包括不进位、不退位与进位、退位)和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能根据具体问题,估计运算的结果;初步学会应用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简单问题,感受加减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第六单元购物。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将通过购物活动,结合生活经验,认识元、角、分及其相互关系,认识各种面额的*币;结合购物情境进行简单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空间与图形

1、第二单元观察与测量。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将通过观察身边的简单物体,初步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发展空间观念;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中,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体会厘米和米的实际意义,了解厘米和米的意义,了解厘米和米的关系,能估测和使用测量工具测量物体的长度。

2、第四单元有趣的图形。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将经历从立体图形到平面图形的过程,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平面图形,初步体会面在体上;通过大量动手做的活动,进一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平面图形,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经历从生活情境中抽象出图形的过程,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并能设计有趣的图案。

三、统计与概率

第八单元统计。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将通过简单的调查活动,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和同伴进行交流。

四、实践活动

本册教材安排了三个大的实践活动,即我和小树一起长小小运动会今天我当家,旨在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在其他具体内容的学习中,安排了动手做,小调查等活动,旨在对某一知识进行实际应用。在从事这些活动中,学生将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发展解决问题和运用数学进行思考的能力;在与同伴合作和交流的过程中,发展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全册教学建议:

一、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良好习惯

数学学习的兴趣对于数学学习非常重要。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利用教材所提供的素材,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教学时,教师首先应关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学生回答得对与错或语文是否完整,老师可以延缓评价,要多鼓励学生的积极参与。老师要注意倾听学生的发言,特别注意的是不宜用统一的、程式化的语言来训练学生,允许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想法。老师要让每个学生首先喜欢上课、喜欢教师,进而喜欢学数学。

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老师不要急于求成,对学生过早提出统一的、硬*的要求,而应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只是要求学生上课坐好、举手发言等外在的形式,更重要的是要逐步引导学生学会*思考、敢于提问、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等内在品质。

二、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活动,如运用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模拟表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鼓励每一位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参与数学的学习过程。例如,在实践活动小小运动会的教学中,老师可以将教材中的内容设计成一个童话故事,在讲故事的进程中自然引入需要讨论的问题;也可以引导学生自己扮演不同的角*,进行模拟表演;还可以结合学校的运动会,鼓励学生从中发现数学问题,并尝试解答。

三、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并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

*思考、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学中,老师要鼓励学生在具体活动中进行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在思考与交流的过程中,老师应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善于选择学生中有价值的问题或意见,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以寻找问题的*。老师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与人交流的愿望和习惯,使学生逐步学会运用适当的方式描述自己的想法,学会注意倾听他人的意见。

四、培养学生初步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特别注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设立了问题银行等栏目,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即使有的问题当时不能解决,可以放在问题银行以后解决。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并尝试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

五、创造*地使用教材

教材只是提供了学生数学活动的基本线索。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本班同学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创造*地使用教材,设计教学流程。教师还应适时记录下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以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

二年级下册北师大版数学教学计划2

一、指导思想

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__年版)的基本理念,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养。数学教育不仅应帮助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独特作用。通过数学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的价值,增强对数学的理解与应用信心,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观察、分析社会现实,并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由此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为其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奠定必要的数学基础和应用能力。

二、学情分析

经过一学年的数学学习,学生在基本知识和技能上已基本达到学习目标,对数学产生了较浓厚的兴趣,愿意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尤其在动手*作和团队合作类学习内容上表现出了较强的兴趣。然而,在计算方面,部分学生仍存在计算速度偏慢、容易出错等粗心问题。当遇到思考较为深刻的难题时,学生有时会产生依赖他人的心理和畏难情绪。接下来的学期,我将帮助学生保持已有的兴趣,进一步引导他们的思维发展,带领他们通过成功的体验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三、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材涵盖了多个重要数学概念,包括:长度单位、100以内加减法(二)、角的初步认识、表内乘法(一)(二)、物体观察(一)、时间认识、数学广角(搭配一)以及数学实践活动(量一量,比一比)。这些内容不仅帮助学生夯实基础,还为培养其动手*作和应用能力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方面

1. 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等于100厘米;掌握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限整厘米),并初步培养物体长度的估算意识。

2. 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准确地完成相关计算,初步了解100以内加减法的估算方法,并体会估算的多样*。

3. 初步认识线段,能够测量整厘米长度的线段;理解角的概念,掌握角的各部分名称,能用三角板判断角是否为直角,初步学会绘制线段、角和直角。

4. 理解乘法的含义,掌握乘法算式的组成部分,熟记并流利运用乘法口诀,能够熟练口算两个一位数的乘积。

5. 能够识别并辨认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简单物体形状。

6. 使学生能够读写时间,初步建立时间观念,了解“1时=60分”,并学会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二)数学思考方面

通过结合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通过*作、实验、猜测等直观的方式解决问题,逐步渗透排列与组合等数学思想方法。同时,培养学生有条理、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使其能够更好地进行数学推理与分析,逐步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案 :三年级上册3

教学过程:

一、通过对一半的认识,理解一半的含义

1.说一半是多少:

(1)全班同学的一半

(2)一组同学的一半

(3)一个圆的一半

2.说说一半是怎么分的?(平均分成相等的2分,两份中的一份就是一半)

3.所有事物都可以分出一半,一半能用哪个数来表示呢?

像全班同学的一半是用20表示、一组同学的一半是用5人表示,我们能说清它有多少: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还会经常碰到类似这样一个圆的一半的情况,我们无法用所学的数说清它到底有多大。于是在数学上引入了分数,就象刚才这位同学说的可以用二分之一,这个分数表示这个圆的一半。任何事物的一半都可以用来表示。

4.折一折:在正方形纸上折出二分之一,涂*表示

二、动手*作,理解四分之一

1.你能折出二分之一,四分之一你能折吗?

2.折好涂*表示四分之一,交流。

(学生对二分之一有了初步认识后,对折四分之一感到很顺利)

3.折的方法不同,形状也不同,为什么都可以用四分之一表示呢?

(通过这一折,学生理解了只要是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四分之一)

3.辨析:哪几个图形可以用四分之一表示,说明理由。

三、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比较

1.折过了四分之一,你还能折一折,取一份用分数表示吗?

学生折出了八分之一、十六分之一、三十二分之一等等,他们通过自己*作而得到新的分数很兴奋。

2.折出了这么多的分数,你觉得谁折的分数大?

大部分学生都认为三十二分之一最大,折出的八分之一最小,并且还说了理由:32比8大,当然1/32大。一些学生发现越折越小了,觉得1/32是最小的。(这时教师也不表态)

4.故事:

猪八戒分西瓜:一次,唐僧派猪八戒前去探路,谁知去了好久也不见回来。于是派孙悟空去找。原来猪八戒在美滋滋的吃西瓜。刚咬第一口,悟空就从天而降。孙悟空说:我吃西瓜的二分之一。八戒心里一直想多吃点,听了高兴极了,说:我可要吃八分之一。学生这时候就议论纷纷了,到底谁吃的多呢?这下大部分同学认为孙悟空吃的多,因为他吃了西瓜的一半;一些认为猪八戒吃得多。

课件演示:分西瓜(通过直观演示:大家一致认为八分之一比二分之一小。并且学生发现:平均分的份数多了,它的一份就小了。)

5.回到折纸时的分数比较,1/8和1/32的比较,这时候,同学们都笑了,原来不能直接用32与8的比较来比较分数的大小,学生认识上提升了。理解了分母越大,平均分的份数就越多,其中的一份就越小。

四、练习运用(略)

反思:

一、找准学生学习新知的最近发展区,在大背景下认识分数

1.分数对于学生来说是全新的,如何将这一全新的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找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是重要的,它是促使学生从实际发展水平向潜在发展水平的桥梁,学生的思维从已知世界自然而然滑向未知领域。教学时,从学生熟悉的一半入手,明确一半是怎么分的,从而引入用一个新的数来表示所有事物的一半。

2.以往我们在初次教学分数时,总是以单个的物体的进行平均分,然后半个无法用整数表示的时候就引入了分数,优点是这样分数出现的实际需要*能够凸现,学生对分数的产生印象深刻;缺点是这样以单个的物体入手,学生对分数的认识受到局限,会导致到高段学习分数的意义的时候,对单位1难以理解和接受。其实一半和半个是有区别的,只有半个才用分数表示是不全面的。因此,我在分数引入的时候,请学生说身边一些事物的一半,发现日光灯是11个,一半一下子无法说出来。同时一个圆的一半是多少也无法说清。然后,引出所有事物的一半我们只用一个数表示出来。从而引入分数二分之一,这样对于分数的认识放在了一个宽广的背景下来学习,学生体会到任何事物的一半都可以用一个1/2来表示。

二、加强直观教学,降低认知难度

分数的知识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是在整数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对学生来说,理解分数的意义有一定的困难。而加强直观教学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充分重视学生对学具的*作,通过折纸让学生对分数的含义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来加强直观教学,让学生加深对分数概念含义的理解,降低了对分数概念理解上的难度。特别是在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时,尽管学生在正方形纸上这出了几个几分之一的分数,并且用分数表示出来,但是学生在比较分数大小的时候,还是受到整数认识的影响,认为1/32比1/8大,于是课件显示猪八戒分西瓜的过程,学生直观的认识到分的份数越多,一份就越小。从而使学生内化了分子是一的分数大小的比较这一知识。

三、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

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学习往往是他们自己生活经验中对数学现象的一种解读.在教学中,如果能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他们喜闻乐见的素材唤起其原有的经验,那么学起来必然亲切、有趣、易懂了。学生的好胜心理强,教师在学生认识了1/4.纸上折了1/4后,谁还能折出其它分子是1的分数,学生动手积极*很高,纷纷折出了其它分数。当问谁折的分数大的时候学生就更愿意比了。起初,学生对分数的比较这一知识停留在比较表面、比较肤浅的水平上。他们用整数的大小比较方法来比较分数,教师也不做出判断,而是利用学生喜欢听的故事,将知识蕴于故事中,在听故事、看课件演示中,使学生主动得构建自己的知识,而不是被动地去接受知识。当回过头来再比谁折的分数大的时候,学生都笑了。而教师也不必再多说什么,学生已经自己*了先前的认识。

在整个课堂预设时,想的比较完美,事实上在真正上这堂课的时候有很多的缺憾、很多教学环节还有待完善。从整体上认识分数,对三年级学生而言是否要求拔得过高,在折分数*作时是否需要及时的比较等等。我想只有一次次积累、一次次思考,才能上出真正平实而有效的数学课。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