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第13题:
一进教室,我就发现气氛不对,同学们都低着头,谁也不吭声。我问:“奖状呢?”好半天,班长才站起来,低声说:“撕了。”我很吃惊:“为什么?”一位同学站起来说:“得了倒数第二,丢人!”我明白了:这次学校举行广播*比赛,我班得了倒数第二名,为了鼓励,学校发了优秀奖。看来,同学们对待荣誉的认识还有问题,该好好引导引导。我想了想问:“比赛前你们认真训练了吗?”“认真训练了。”“比赛中你们发挥正常吗?”“正常。”“这就对了,我们赛前认真训练,赛中表现出*,一张奖状受之无愧吧?”见大家点头同意,我话锋一转,趁机诱导:“那我们为什么只得了优秀奖呢?”看我没有责怪的意思,同学们纷纷站起来发言:
“第二节动作没有别的班齐。”
“转弯处没有走成直角。”-
“指挥员声音不宏亮。”
“我们班的队形变换没有人家的好。”
等同学们说得差不多了,我作了总结:“这次比赛,失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的责任应该由老师来负,比如训练时组织得不够严密,队形变换没有重视创新等。”
“奖状,包含着我们的成绩,也显现出我们的不足,何过之有?失利之后,我们首要的是寻找差距,认识不足,探寻转败为胜的途径,而不是拿一张奖状出气!”
听到这里,撕奖状的同学惭愧地低下了头。我趁热打铁,问同学们:“那这张奖状应不应该要?”
“应该!”
“撕破了怎么办?”
“把它粘起来!”
问:请你对此案例进行评析-
莉莉,12岁,父母离异,与母亲一起生活。4月30日,“五·一”大假的前一天,没来上学。班主任张老师用电话与其母亲联系,莉莉的母亲说:“莉莉生病了。”下午5点,张老师在莉莉家的楼前看到莉莉从一辆轿车上下来,手里拿着一束梨花枝,原来莉莉是与父亲一起到闾山看梨花去了。
问:请你对此案例进行评析。
案例分析第15题:
一个五年级男生课间在教室中乱仍瓜子皮,老师出教室前看到了,于是提醒他:“别往地上扔!”他听后一吐舌头冲老师一笑,依然我行我素,于是瓜子皮仍然躺在地上,且有增无减。老师回到教室时又看到了,她没有再说什么,而是拿了一把扫帚,站在这个学生旁边。“老师,您这是??”“我在等着你把瓜子皮扔完了,再扫扫地。”学生闻言大惭:“老师,我错了。”从教师手中接过扫帚,扫净了瓜子皮。老师鼓励他说:“看来你是真知道错了,而且还能够自己改正错误。”问:请你对此案例进行评析。-
案例分析第16题:
某校周五要召开家长会,为确保每位家长都来参加家长会,一年级二班李老师对孩子们说:“如果谁的家长不来,星期一你就别来上学!”尽管这样,他们班仍有三位家长缺席。星期一早晨一到校,李老师就把那三个孩子*地批评了一顿,责令他们三人回家找家长补开家长会。三个孩子哭着走了,随后集体离家出走。一连几天费了很大周折才被找了回来。
问:请你对李老师的做法进行评析。
某班学生冬冬智力不低,但学习不上心,常与一帮小伙伴在一起闹事:欺负小同学,打坏邻里玻璃,顶撞父母,撒谎骗钱买吃的,上游艺厅,在班里、学校是出了名的捣乱大王,学习成绩排班级后几名。家长除了打就是骂,说这孩子不可救*了。老师却没有放弃他,抓住他在一次劳动中表现不错的机会,在同学面前表扬了他,建议他当班劳动委员,推选他为升旗手,并到他家里夸奖他的种种优点,家长开始时不信任自己的孩子,但终于被老师说服。从此他在学校,家里换了一个人似的,学习成绩提高了,也守纪了,是老师、家长和同学都喜欢的好孩子了!
问:请分析一下冬冬转变的原因?谈谈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案例分析第18题:
现在有许多学生学习不专心,主要表现在:有的学生做作业,边做边玩,心思不能集中在作业上;有的学生上课时,只要有人说话就搭茬;有的学生学习时只要外边有人走路,汽车声响都会受干扰,无法专心学习;有的学生上课时听讲静不下来,一会儿和同学说话,一会儿玩手中的东西,一会儿看看窗外。
问: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结合你的班主任工作进行点评。
案例分析第19题:
某班开展学生自主教育活动,成立了“阳光俱乐部”。口号是阳光从这里开始,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开展公益活动。回收废纸小组,所得收入捐献给面临辍学的小学生;回收废旧电池小组,让每一平方米的土地不受污染,成为净土;排座椅小组,有始有终,使教室、实验室、音乐教室、美术教室整整齐齐;爱心*箱小组号召同学们从家里带来一些必备*,方便大家临时用*。学生们在为大家服务中,享受了付出的快乐。
问:你如何看待“阳光俱乐部”这种教育活动形式。结合班主任工作实际对此案例进行评析。
安慧老师刚走上工作岗位就接任了三年级2班的班主任,她担心,自己这个新手能胜任这个全年级纪律最糟、成绩最差的班级的班主任吗?
一天清晨,安老师走进教室,微笑着用亲切的目光巡视课堂里的每一位学生。“哎,冀鑫怎么没来?你知道吗?”空着的座位旁,值日生站了起来,说:“他可能生病了,老师。”“麻烦你放学后领路和我一起去他家探望,带去大伙对他的问候。”安老师说。第二天冀鑫来了,他很感激在病中有老师和同学去看他。
又一天,董倩的座位空着,还没等老师开口,班长站起来说:“我们几个已经约好了,放学后一起去看她。老师,您工作忙,有什么话就让我们带去吧。”同学们的主动令老师高兴,于是安老师便认真地写了一封信,让班长捎去了。
问:请你对安慧老师的做法进行评析。
案例分析第21题:
每天放学时的例会开始了。值日生毫不客气地指出了违纪的学生。我暗自思忖:曾小明是个老实巴交的孩子,想必又是田小智的不对?还没等我开口问原因,能言善辩的田小智站了起来,一副无所谓的样子,大声说道:“我也算违反纪律?又不是我先动手。”曾小名也低着头争辩说:“就是他先打我的。”我对田小智说:“你怎么天天惹事,错了还狡辩,你不觉得脸红吗?不是你先惹曾小明,他会和你打闹?”田小智仰着头不屑一顾地说:“反正这次不是我先惹他,信不信由你。”这下可把我惹怒了,连珠*似地数落他。他虽不再作声,但大颗大颗的眼泪直往下滚。见他这个样子,我又讥讽道:“呦,还挺委屈的,难道老师还冤枉你了不成?”
“老师,是我先逗他的??”旁边的曾小明轻声说。
请问:案例中的老师犯了什么错误?该怎样做?
上课铃响了,我走进教室。见坐在第一排的华在哭,我忙走上前问道:“怎么了?”
“这条跳绳不是我的,建的那条才是我的,那是我昨天放学时新买的。”华边哭边说。
我看见华的桌子上放着一条带红*把儿的绿*跳绳。这时又有两个学生说:“华说得对,建那条是华的。”
“不是,是我的!”建态度坚决,“我的跳绳把儿是紫*,他的才是红*的。”“不是,是我的。”华仍旧边哭边说。
“你们两个的跳绳怎么会混在一起呢?”我问。
“我俩比谁的跳绳长,比完了他就弄错了。”建抢着说。
我问一同陪华买跳绳的晓,晓说:“紫*是华的。”可是看着理直气壮、态度坚决的建,我一时拿不定主意。一年级小孩子随声附和、人云亦云的时候很多,究竟谁真谁假呢?
问:你将怎样评析这场跳绳的风波?请你结合班主任工作实际对此类学生间发生争吵事件进行评析。
案例分析第23题:
李建几乎天天迟到,虽然我多次警告他,但其依然我行我素。班会课上,我认真地说
案例分析第24题:
一位学生被老师批评得直掉泪,并在走廊里罚站。这位老师的说法是:我要么不批评学生,要批评就要批评得学生掉眼泪,让他一辈子记住这个教训。可见,学生的眼泪居然成了教师批评学生有无成效的标志。问:你赞同教师的做法吗?为什么?
班主任工作教程案例2
在这个寒假中,我用心阅读了《班主任工作案例教程》,这本书给了我一些新的启示。首先,我要夸赞一下这本书的特*,它不仅仅是收录了一些班主任工作案例,更是按照“班主任工作原理”的体系有序编排这些案例故事。主体部分主要由班主任工作故事及其学习研究问题构成,全书分为四编,包含35个主题和70个故事。这四编概括了班主任学或班主任工作原理的学科体系,35个主题具体反映了相关研究内容,而70个故事则用来“诠释”这些研究内容。
每个主题都先介绍相关的“先行知识”,例如《青少年学生的特点》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面对的学生的心理、生理,并提出了“谁能积极、主动、科学、准确、灵活、机智地把握学生的特点,谁就找到了开启‘成功教育’的钥匙”。接着通过案例故事如“一封要自由的信”、“音乐课上的风波”揭示学生的问题,诠释班主任工作原理和工作智慧。专家的“点评”则让读者更好地学习总结出的教育经验和智慧,通俗易懂。
其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案例之一是:面对现在学生的“高近视率”,问题根源是学生的不良习惯。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注重教给学生知识,提高学业成绩,还要关心学生的身体健康,如“视力”、“坐姿”。但是如何引导、纠正这些不良习惯呢?案例中,一位老师巧妙地将学生的不良坐姿比喻成问号,通过幽默的语言和互动引导学生端正坐姿。这种轻松有趣的氛围中,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老师的教诲,再加上后续的监督措施,学生逐渐改变了不良习惯,端正了坐姿。从中,我学到了这样的教育智慧:关心学生身体健康不仅需要苦口婆心,还需要循循善诱,持之以恒,并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另一个令我印象深刻的案例是:青少年的精力充沛、思想活跃、天*风趣而又顽劣,在一起生活、学习,常常会发生“惹是生非”的情况,如讲脏话、互相取绰号。这种情况如果得当引导,青少年可以变得有教养,懂得文明礼貌;如果不加引导,就可能变得粗野下流,影响团结。案例中提到的“善诱”方法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首先,要正视学生中存在的讲脏话和乱起绰号的问题,采取*、协商的方式解决;其次,要采取具体行动,拿出切实可行的办法解决问题,不能只停留在口头协定。这正是案例所强调的“善诱”。
虽然这本书主要涉及初中、高中学生为主体的学校班级教育管理,对小学教育的指导作用较少,但我认为更适合初高中的班主任来学习。
低年级班主任工作案例3
案例分析及对策: 1、家校合力,搭建爱的桥梁。该生的种种表现其实跟家长的教育有莫大的关系,因为该生家长文化水平低,教育孩子的方法不得当,家长认为至于怎么教育孩子,那是学校和老师的事情。爷爷和奶奶的溺爱导致家长的话,孩子更是当耳边风,属于刚愎自用的那种。家长也教育不了他。当我了解该生的家庭情况后,我没有放弃。我要向家长汇报了孩子的种种不良表现后,家长也很担心,因为学龄前,孩子任*点,他们觉得没什么,没想到入学后会造成如此严重的后果。家长表示愿意配合我的工作。我经常买些礼物送给孩子,作为奖品,给孩子传递一种信息,老师和同学时刻关心着他,爱护着他。一学期后,该生的行为有很大的改变,懂得关心同学,对待同学较友好。
2、细心呵护每一位学生。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我们教育学生,首先要与学生之间建立一座心灵相通的爱心桥梁。这样老师才会产生热爱之情。如果我们承认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那么教育的过程便不仅仅是一种技巧的施展,而是充满了人情味的心灵交融。心理学家认为“爱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对于“刘红宇”这样特殊的后进生我放下架子亲近他,敞开心扉,以关爱之心来触动他的心弦。我经常在课堂上表扬他表现好的地方,对他所犯的小错,决不当着同学的面批判。在课后,以谈心的方式,帮助其分析原因,促其改正。其次,我知道该生最需要就是爱,因此,我主动地关心他,爱护他,把他当作自己的孩子看待。“动之于情,晓之于理”:用师爱去温暖他,用情去感化他,用理去说服他,从而促使他主动地认识并改正错误。
3、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良好的学习习惯尤为重要。“刘红宇”由于没有接受学前教育,所以学习习惯很差。因此,我对他进行常规教育和训练。一学期以来,我利用一切有利时间加强了他和全班同学学习习惯的培养。首先训练正确读书和写字姿势,每天采用儿歌的形式提醒他们注意“三个一”,读书时要求全班同学都拿起书做到手到、眼到、口到、心到。写字时,不停地提醒纠正不良姿势。学生起来发言时,要求他们站端正,两眼平视前方,态度自然大方,说话时声音要响亮,吐词要清楚,说话要完整。在听的能力方面,则要求他们注意听别人说话,听清楚说话的内容,记在心中,要说得出来。这些办法对学生听的习惯养成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现在学生在课堂上读、写、坐、站、听、说的正确姿势逐步养成。
为了规范“刘红宇”的行为,我还将学校的常规、学习、劳动等教育向家庭延伸,要求每天按时起床睡觉,讲文明懂礼貌,经常使用礼貌用语,养成在家认真复习功课和参加劳动的习惯。培养学生自理能力,并针对低年级儿童特点,要求学生学会自己洗脸、洗脚、洗小件衣服,会帮助父母扫地,倒垃圾。总之,让他通过劳动来体会劳动的艰辛,体贴父母的辛劳,让孩子学会关爱他人。
教育的真谛是尽可能地营造一种氛围,维护每一位学生的自尊,为处于“雨季”中的孩子们撑起一把保护伞,让自信走进他们的心灵世界,使“沉睡的生命得到苏醒”。也就是“生命教育”,不是让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在你的手里“枯死”,而是让他们焕发起更加富有生机与活力的激-情;不是在你的训斥中埋葬应有的自信与自尊,而是在你挚爱中丢弃自卑与悲伤;不是在你的“教育”中对未来迷失方向,而是在你的指引下对前景充满憧憬,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