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要求】:

1.掌握一种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溶质质量分数

九年级化学下册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教学设计(精选9篇)

2.掌握溶液体积、质量、密度和溶质质量分数间的换算

3.掌握溶液稀释的计算

【重、难点】:

有关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教学方法】:

理解掌握,例题分析,讲练结合,总结规律,归纳小结

【教具】:

投影片

【教学过程】:

引言:以浓稀谈起引入溶液中含溶质的多少,实际生活和生产中要确切地知道溶质含量多少,常用溶质的质量分数来表示。

讲解:溶质质量分数的定义和公式

投影:学生计算填表

*化*的质量水的质量*化*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

30克120克

24克126克

10克10%

90克180克

200克40%

练习:《掌握化学》216/1、2、3

投影:师生活动填写下表各量的变化

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

任取若干

加水

蒸发水

加溶质

减少溶质

练习:《掌握化学》216/4

变一:同时加入10克水和10克溶质,求溶质质量分数。

变二:同时加入10克水和减去10克溶质,求溶质质量分数。

变三:同时蒸发10克水和加入10克溶质,求溶质质量分数。

变四:同时蒸发10克水和减去10克溶质,求溶质质量分数。

讨论:从上述解题过程中,你得到什么规律?求溶质质量分数的关键是什么?

演示实验:用5克食盐和95克水配制100克食盐溶液。

小结: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的仪器和步骤。

(第二节时)

复习:[题型一]有关溶质、溶剂和溶液之间的换算

关系: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液质量

溶质质量

练习:1.a克*化*固体完全溶解于b克水中,求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2.a克*化*固体完全溶解于一定量水中,配成v毫升,密度为p克/厘米3的溶液,求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3.向90克10%的*化*溶液中加入10克*化*,同时蒸发掉10克后

求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4.采用什么方法可以使200克10%的*化*溶液变成30%的*化*溶液?求应加入多少克溶质或蒸发掉多少克水?

投影:[例题]20时,*化*溶解度为36克,


九年级化学下册《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的教学设计2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溶液组成的含义。

2.掌握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表示方法及有关计算。

3.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和化学计算能力。

难点、重点

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表示方法及基本计算。

教学方法

综合法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我们知道溶液有稀浓之分,它对化学反应关系很大。请看下面的实验:

【投影实验】取两个培养皿分别放入大小颗粒相同的锌粒各一粒,并分别注入4ml浓硫*和1∶4的硫*溶液。观察两种现象之不同。

【讲解】

溶液的稀浓只能粗略地表明溶液中溶质的多少,但这不能准确表明一定量溶液里溶质的确切含量。例如施用农*于农业生产,需要准确地把握一定量*液中所含农*量。否则过浓过稀都不利于甚至危害农作物的生长。因此需要研究溶液组成的问题。

【板书】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

一、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

【思考】观察下图(挂小黑板或投影)并回答下列问题。

a,b,c,d四个烧杯中的硫*铜溶液哪一杯最浓?哪一杯最稀?哪两杯浓稀相等?你能说出判断的根据吗?

【讲解】

只有在溶液质量相等时比较溶质质量的多少,才能准确判断溶液的稀与浓。因此,我们用溶液组成来定量地表示溶液的浓稀,它的具体含义是指溶质和溶液之间的比值。溶质和溶液的量选用不同单位溶液组成就有不同的表示方法。初中主要学习溶质的质量分数。

【读书】

课本

【板书】

二、溶质的质量分数

【提问】

如果200g的食盐溶液中有2g的食盐和100g的食盐溶液中有1g食盐。它们的食盐质量与食盐溶液质量的百分比分别是多少?这两个百分比相同吗?

【讲解】

什么相同呢?因为它们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的百分比都是1%,那么质量分数是什么呢?能否用一个式子来表示?

【读书】

课本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及数学表达式。

【板书】

1.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定义(见课本黑体字)

2.使用溶质的质量分数应注意的问题:

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的比,而不是溶质质量与溶剂质量之比。这个比必须用%表示。

【讲解】如5%的食盐溶液表示,每100份质量此食盐溶液,其中含溶质5份(质量),其中溶剂(水)100-5=95份(质量);

【板书】(3)溶质的质量分数与溶解度的区别。

(4)表达式中有三个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和溶质的质量分数,利用这个式子可知二求一。


九年级化学下册《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之二》教学设计3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溶液组成的含义。

2.掌握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表示方法及有关计算。

3.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和化学计算能力。

难点、重点

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表示方法及基本计算。

教学方法

综合法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我们知道溶液有稀浓之分,它对化学反应关系很大。请看下面的实验:

【投影实验】取两个培养皿分别放入大小颗粒相同的锌粒各一粒,并分别注入4ml浓硫*和1∶4的硫*溶液。观察两种现象之不同。

【讲解】

溶液的稀浓只能粗略地表明溶液中溶质的多少,但这不能准确表明一定量溶液里溶质的确切含量。例如施用农*于农业生产,需要准确地把握一定量*液中所含农*量。否则过浓过稀都不利于甚至危害农作物的生长。因此需要研究溶液组成的问题。

【板书】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

一、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

【思考】观察下图(挂小黑板或投影)并回答下列问题。

a,b,c,d四个烧杯中的硫*铜溶液哪一杯最浓?哪一杯最稀?哪两杯浓稀相等?你能说出判断的根据吗?

【讲解】

只有在溶液质量相等时比较溶质质量的多少,才能准确判断溶液的稀与浓。因此,我们用溶液组成来定量地表示溶液的浓稀,它的具体含义是指溶质和溶液之间的比值。溶质和溶液的量选用不同单位溶液组成就有不同的表示方法。初中主要学习溶质的质量分数。

【读书】

课本

【板书】

二、溶质的质量分数

【提问】

如果200g的食盐溶液中有2g的食盐和100g的食盐溶液中有1g食盐。它们的食盐质量与食盐溶液质量的百分比分别是多少?这两个百分比相同吗?

【讲解】

什么相同呢?因为它们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的百分比都是1%,那么“质量分数”是什么呢?能否用一个式子来表示?

【读书】

课本“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及数学表达式。

【板书】

1.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定义(见课本黑体字)

2.使用溶质的质量分数应注意的问题:

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的比,而不是溶质质量与溶剂质量之比。这个比必须用%表示。

【讲解】如5%的食盐溶液表示,每100份质量此食盐溶液,其中含溶质5份(质量),其中溶剂(水)100-5=95份(质量);

【板书】(3)溶质的质量分数与溶解度的区别。

(4)表达式中有三个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和溶质的质量分数,利用这个式子可“知二求一”。


九年级化学下册《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4

●作业*

溶液的概念;溶质和溶剂的确定;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乳浊液。

一、填空题

1.溶液是指一种或几种物质____________另一种物质里,形成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__。其中,能溶解____________的物质叫做溶剂,被____________的物质叫溶质。

2.从组成上看,溶液是由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组成的;从质量上看,溶液的质量____________溶质和溶剂的质量之和;从体积上看,溶液的体积____________溶质和溶剂的体积之和。

3.将溶质和溶剂的化学式填入下表相应的空格内:

溶液溶质溶剂溶液溶质溶剂

75%的医用酒精碘酒

澄清石灰水稀盐*

二、选择题

4.溶液的基本特征是

a.含有溶质和溶剂b.其组成中一定含有水

c.具有无*及透明*d.具有均一*和稳定*

5.蔗糖水是溶液,原因是

a.两种物质组成的b.无*透明的液体

c.加热至沸腾也不分解d.蔗糖分子均匀分散在水中

6.一杯食盐溶液,从溶液的上部取出一些,测得它的密度为ag/cm3;再从下部取出一些,测得它的密度为bg/cm3,则a与b的关系正确的是

a.a=bb.a<b

c.a>bd.无法确定

7.组成溶液的溶质

a.只能是气体b.只能是液体

c.只能是固体d.可能是固体,也可能是液体或气体

8.很多化学反应都在溶液中进行的主要原因是

a.反应速率快b.易于*作

c.不需加热d.设备简单

9.在生产、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物质里属于乳浊液的是

a.牛奶b.生理盐水

c.眼*水d.白酒

三、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判断理由。

10.凡是均一、稳定的液体就是溶液。

11.盐水是溶液,糖水是溶液,混合在一起,既有糖又有盐则不是溶液了。

12.溶液中只含有溶质分子、溶剂分子。

四、简答题

13.有人说:“**铵溶于水温度降低,故溶解中只发生溶质的扩散过程,而*氧化*溶于水温度升高,故溶解中只发生溶质的水合过程。”对吗?为什么?

●家庭小实验

利用玻璃瓶和一些必要的*品进行如下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把观察到的现象填在空白处。

实验内容

振荡

静置


九年级化学下册《饱和溶液》的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掌握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掌握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外界条件,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重点难点

饱和溶液的概念

实验用品

试管、酒精灯、试管夹、*化*、**钾、蒸馏水,投影仪、投影卡片

教学过程

〔引言〕同学们知道,糖或食盐很容易溶解在水里,但是在一杯水里是不是无限制地溶解呢?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在一杯水里,如果糖或食盐放得太多,在杯底就会剩下溶解不了的糖或食盐。下面我们做两种物质的溶解实验。请同学们想一想: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

〔演示〕实验

在各盛有10ml水的两支试管里,分别缓缓地加入*化*和**钾的固体,边加入、边振荡,到试管里有剩余固体、不能再溶解为止。(保留试管里的溶液,供下面的实验用)

〔讲述〕此实验说明,在室温,在

10ml水里,*化*或**钾不能无限制地溶解。

〔板书〕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讲述〕在上面的实验里,在室温下当*化*或**钾还能继续溶解的时候,试管里的溶液是不饱和溶液;当*化*或**钾不能继续溶解而有固体剩余的时候,试管里的溶液就是饱和溶液了。

〔板书〕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2.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讲述〕在讲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时,为什么要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呢?

〔板书〕二、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外界因素。

〔演示〕实验二

给(实验一)里盛有**钾溶液和剩余**钾固体的试管缓缓加热、边加热、边振荡,观察试管里剩余的**钾固体有什么变化?

〔演示〕实验三

给(实验一)里盛有*化*溶液和剩余*化*固体的试管缓缓加入水,边加边振荡,观察试管里剩余的*化*固体有什么变化。再加水振荡,直至*化*固体完全溶解。

〔讲述〕这两个实验说明,在升高温度或增加溶剂的量的情况下,原来的饱和溶液可以变成不饱和溶液。因此只有指明在一定温度下和一定量溶剂里,溶液的饱和或不饱和才有确定的意义。

显示投影卡片:

〔小结〕定*特征,一般说,要确定某一溶液是否饱和,只要看在一定温度下,有没有不能继续溶解的剩余溶质存在,如有,且溶质的量不再减少,那么这种溶液就是饱和溶液。


九年级化学下册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教学设计6

教学目的

知识: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了解二者的转化;了解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跟溶液的浓、稀的关系与区别。

能力: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思想教育:通过学习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关系,对学生进行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教育。

重点难点

建立饱和溶液的概念。

分析溶液浓、稀跟溶液饱和与不饱和两组概念之间的关系与区别。

教学方法

综合启发式。

教学用具

仪器:试管、烧杯、酒精灯、试管夹、*匙。

*品:食盐、**钾、*氧化钙。

其它:火柴、水。

教学过程

附1:课堂练习一

1。如何判断某一蔗糖溶液是否饱和?

2。在一定温度下,向100克食盐饱和溶液中加入3克食盐,充分搅拌后,溶液的质量变为103克,此说法对否?为什么?

附2:课堂练习二

3。将饱和的**钾溶液转化成不饱和溶液,可采取什么方法?

4。有一瓶接近饱和的**钾溶液,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欲使其成为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有____、____。

附3:课堂练习三

下列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5。浓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6。在一定温度下,食盐的饱和溶液比其不饱和溶液浓。

附4:课堂练习*(略)

附5:投影片设计

附6:随堂检测

1、__叫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__叫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2、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在一定量的溶剂里,食盐的饱和溶液比它的不饱和溶液要浓

b.浓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c.20℃时的**钾饱和溶液,当温度升高到60℃时,其它条件不变,该溶液还是饱和溶液

d.对同一溶质的溶液而言,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要浓

3、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是[]

a.非常浓的溶液

b.很稀的溶液

c.增加该溶质,溶质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

d.增加该溶质,溶质不能继续溶解的溶液


九年级化学下册*碱盐溶液的导电*教学设计7

中考动向分析:

本节要求了解*、碱、盐的初步概念,对已往要求掌握的电离、电离方程式现已不作任何要求,难度及要求都有所降低,但本节是按系统学习物质的开始,包括各类无机化合物的*质,衍生关系、反应规律.本节所学知识在中考中是经常要考的,题型一般是填空题和选择题,考查内容主要是溶液的导电*及*、碱、盐的初步概念.

复习目标要求:

1、能够准确判断哪些物质能够导电,对溶液导电*的实质应理解清楚

2.加强对*、碱、盐概念的理解,能准确判断何为*、何为碱、何为盐

知识要点梳理:

*、碱、盐溶液的导电*

1.*、碱、盐溶液的导电*

(1)导电原因:金属导电是由于金属内部自由电子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碱、盐在水溶液中能导电,说明这些物质在水溶液中受到水分子的作用,能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在电流的作用下,自由移动的离子作定向移动形成电流,所以能导电.

(2)物质的导电*能:

2、溶液不显电*的原因

在任何能导电的溶液里,所有阳离子带的正电荷总数和所有*离子所带的负电荷总数是相等的,所以整个溶液不显电*.

3、*、碱、盐的电离及概念

(1)*:电离时所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离子的化合物叫*.有些物质(如nahso4、nah2po4等)电离时阳离子除*离子外还有金属阳离子,所以不是*。

h2so4=2h++so42-(*)

nahso4=na++h++so42-(不是*)

(2)碱:电离时所生成的*离子全部是*氧根离子的化合物叫碱.有些物质(如

cu2(oh)2co3、mg(oh)cl等]电离时*离子除oh-外,还有其它*离子,所以不是碱.

ca(oh)2==ca2++2oh-(碱)

mg(oh)c1==mg2++oh-+cl-(不是碱)

(3)盐:电离时生成金属离子(包括nh4+)和*根离子的化合物叫盐.nh4cl、cuso45h2o、khso4、cu2(oh)2co3等都是盐.

kmno4=k++mno4-(盐)

nh4no3==nh4++no3-(盐)

khso4=k++h++so42-(盐)

4、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碱、盐

(1)日常生活中常见的*

胃液里常含有盐*,食醋里含有醋*,汽水里含有碳*、柠檬*,发酵后的牛乳里含有乳*,山楂、柑橘、柠檬等水果里含有不同的有机*.

(2)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碱

作为建筑材料的熟石灰,作为化肥或医*的氨水,作为中和胃**物的*氧化铝等.我们还会接触到一些生物碱(有机碱类),如烟碱(尼古丁)、金鸡*碱(奎宁)等。


九年级化学下册《*碱盐溶液的导电*》教学设计8

教学重难点:从离子的角度初步理解*、碱、盐的概念

教学过程:

复习:

1.为什么nacl固体本身不导电,而它们水溶液可以导电呢?

2.写出下列电离的方程式

(1)盐*、硫*、**

(2)*氧化*、*氧化钡、*氧化钾

(3)碳**、硫*镁、*化钡

引入:

我们知道,某些物质的水溶液能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而使溶液能够导电,下面我们从物质在水溶液中电离的角度来研究几类重要的化合物。

1.*

演示实验:P151[实验8-2]

小结:盐*、硫*、**的水溶液都能导电,依照它们在水溶液中存在自由移动的离子(让学生复习时的第一组电离方程式)

提问:这三种物质的电离产物有何共同特点?

分析:从而得出*的定义。强调全部是h+介绍*根的概念和*的电离通式:

hnr=nh++rn-

小结:*根离子所带负电荷总数等于*分子电离子时生成的*离子总数

阅读:P151-152的一段文字

2.碱

演示实验:P152[实验8-3]

小结:koh、ba(oh)2的溶液能导电,依照它们的水溶液中存在自由移动的离子(让学生再看复习时的第二组电离方程式)

提问:这几种物质的电离产物有何共同特点?

分析:从而得出碱的定义,强调全部是oh-

介绍碱的电离通式:m(oh)m=mm++moh-

小结:在碱里,跟一个金属离子结合的*氧根离子数目,等于这种金属所带的正电荷数目。

阅读:P152第4、5节

3.盐

演示实验:P152[实验8-4]

小结:na2co3、mgso4、bacl2等物质的水溶液都能导电,说明它们的水溶液中存在着自由移动的离子。

(让学生再看复习时的第三组电离方程式)

阅读:P1531-2节文字

分析:电离产物的特点,得出盐的定义

小结:(1)*、碱、盐的定义及组成特点

(2)物质的分类

巩固练习:

1.下列各组离子,属于*的电离产物的是()

a.h+、na+、so2-4b.na+、oh-

c.h+、cl-、no3-d.na+、so42-

2.碱溶液中一定含有的离子是()

a.h+b.na+c.oh-d.so42-

3.下列物质属于盐的是()

a.h2so4b.h2oc.naohd.nacl

4.下列电离方程式正确的是()

a.ba(oh)2=ba2++2oh-

b.h2so4=h2++so42-

c.fecl3=fe2++so42-

d.cu(no3)=cu2++2(no3)-


九年级化学下册溶液教学反思范文9

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知道学生学习这一章节的时候,越到后边会越湖涂,所以情愿暂停脚步,先缓一下,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为后面的计算打下坚实的基础,实践*,磨*不误砍柴功,收效是不错的。

主要体现在两个地方。一是区别与联系。要学生学得好,记得牢,最好的方法是知识点间形成网络,知道同与不同。在溶液的这两个课题里,体现得可谓淋漓尽致。有了溶液的概念后,条件缩窄,要规定温度,而不是任何时候;有了饱和与不饱和,为了比较能力的大小,又再增加了一个标准,大家都在100克水里溶解,于是就有了溶解度的概念,三者是层层递进的关系。为了使表达更形象,我还用图形加以说明,大圈就是溶液,里面分成两部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而饱和溶液中又画出一个小图图,就是溶解度。这样下来,学生基本懂了,加以练习,得以巩固。

第二个地方是饱和与否与浓稀的关系。我用了学生耳熟能详的人物“三眼仔”来说,他的饭量经人,往往是以“桶”来计算的,吃得可谓极多,即“浓”,可是如果只给他吃一桶,也很多,很“浓”啊,可是,他并不饱,即“不饱和溶液”;学生开始理解了。然后我又问同学,你们吃多少啊。就以两碗来算,吃饱了,是饱和溶液,可是,比起刚才的“桶”,可谓是稀溶液了。再佐以练习,学生对于这一难题基本能迎刃而解。

总之,遇到问题,积极想办法,效果只会越来越好。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