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送人》作者为唐朝文学家辛弃疾。其古诗全文如下: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前言】
《鹧鸪天·送人》是一首送人离别之作,但其中颇有世路艰难之感,反映了作者当时已历经仕途挫折,心中深有感慨。
【注释】
⑴唱彻《阳关》:唱完送别的歌曲。彻,完;《阳关》,琴歌《阳关三叠》。
⑵馀,多余;加餐,多吃饭。
⑶无穷:无尽,无边。
⑷今古,古往今来;般,种。
⑸只应,只以为,此处意为“岂只”。
⑹未是:还不是。
⑺别有:更有。
【翻译】
唱完了《阳关》曲泪却未干,视功名为馀事(志不在功名)而劝加餐。水天相连,好像将两岸的树木送向无穷的远方,乌云挟带着雨水,把重重的高山掩埋了一半。古往今来使人愤恨的事情,何止千件万般,难道只有离别使人悲伤,聚会才使人欢颜?江头风高浪急,还不是十分险恶,而人间行路却是更艰难。
【鉴赏】
这首小令,篇幅虽短,但是包含了广阔深厚的思想感情,它的笔调深浑含蓄,举重若轻,不见用之迹而力透纸背,显示辛词的大家风度
送别词是词里一个大家族。晚唐五代至北宋词,多叙男女离别。从古以来,“黯然**者,惟别而已矣”(江淹《别赋》)。缠绵悱恻之情,哀怨凄惋之音,往往笼罩全篇。辛弃疾的送别词,却多立意不俗,又总是超出常境,这首《鹧鸪天》可作代表。
词开篇即述离情。唐代诗人王维有七言绝句《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徘宄荆?蜕崆嗲嗔??隆H熬???槐?疲?鞒鲅艄匚薰嗜恕!焙笕肜指??晕?捅稹@疃?簟堵刺檬?啊吩唬骸按舜且怀觯?皇贝?胁蛔悖?廖???柚?:笾?奖鹫*?а酝蛴铮??荒艹銎湟庵?狻薄Mǔ啤堆艄厝??罚?置?段汲乔?贰U饫锇阉捅鸪∶婺?醭伞俺?埂保ǔ?希┒?袄嵛锤伞保?故境鲂蜗蟮*嗫嗲樽础R唤尤凑?*此担骸肮γ?嗍虑壹硬汀薄!肮γ?保?腹倬簟U呕?洞鸷污俊肥?骸白杂杓坝惺叮?静辉诠γ?薄J庸γ??坝嗍隆保?蛘咚怠爸静辉诠γ?保?诜饨ㄉ缁嵴嫒绶锩?虢恰P疗?病坝锌涂?惶腹γ??蜃纺钌倌晔笔隆钡摹娥佯程臁反试疲骸白乘觎浩煊低蚍颍?跻b突骑渡江初”。簇拥千*万马,突破重围渡江投奔大宋朝廷,固是爱国壮举,又何尝不是为了功名!“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破阵子》)。在封建社会里,是互相联系的。换言之,只有“达”,才能“兼善天下”。所以视功名为余事而劝加餐,处于“国仇未报壮士老”(陆游诗句)的具体历史情况下,这里旷达的成分不多,更多的是激愤,是反语,是*荏内厉的。前结“浮天”二句,以景映情,烘托点染。先写江中之水:水天相连,好像将两岸的树木送向无穷的远方;后写空中之云:乌云挟带着雨水,把重重的高山埯埋了一半。正是“情以景幽,单情则露;景以情妍,独景则滞”(沈雄《古今词话·词品》卷下引宋征壁语)。而“言情之词,必藉景*映托,乃具深宛流美之致”(吴衡照《莲子居词话》卷二)。这样,把行*的凄凉况味,推上一个高层次。
下片宕开,从久远的历史长河来作论述:“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古往今来使人愤恨的事情,何止千件万般,难道只有离别使人悲哀?聚会才使人欢乐吗?无论“离”,无论“合”毕竟都是个人间的事,它们只是“今古恨”的一种,言外之意是国家的*,*的苦难,较之个人的悲欢离合,是更值得关注的事!用“只应”诘问句更力重千钧。后结仍扣紧送人题意:“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江头风高浪急,十分险恶,但哪有人间行路难呢?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引《乐府解题》曰:“《行路难》,备言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多以‘君不见’为首”。今不存。南朝·宋·鲍照有《拟行路难》*首(一作十九首),多述个人不为世用,或针砭社会现实。这两句托意深刻,正应辛弃疾的身世遭遇并包容如今带湖闲居种种生活的体验在内。一首五十六个字的《送人》小词,写得这样内蕴丰富,寄情高远,绝少“黯然**”情绪,“英雄感怆,有在长情之外”(刘辰翁《辛稼轩词序》),由此词正可悟出。
《鹧鸪天》翻译赏析2
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译文]好像是遭到霜打的梧桐,半生半死;又似白头失伴的鸳鸯,孤独倦飞。
[出自]北宋贺铸《鹧鸪天》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垄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注释:
因为此词有“梧桐半死清霜后”之句,所以《鹧鸪天》又称为《半死桐》
阊(chāng)门:苏州城西门,此处代指苏州。
何事:为什么。
梧桐半死:据说半死梧桐的根制琴,声音最悲,这里用来比拟丧偶之痛。
清霜后:秋天,此指年老。
原上草,露初晞:形容人生短促,如草上露水易干。晞:(xī)干。
旧栖:旧居,指生者所居处。
新垅:新坟,指死者葬所。
译文1:
再次来到苏州,只觉得万事皆非。曾与我同来的妻子为何不能与我同归呢?我好像是遭到霜打的梧桐,半生半死;又似白头失伴的鸳鸯,孤独倦飞。
原野上,绿草上的露珠刚刚被晒干。我流连于旧日同栖的居室,又徘徊于垄上的新坟。躺在空荡荡的床上,听着窗外的凄风苦雨,平添几多愁绪。今后还有谁再为我深夜挑灯缝补衣衫!
译文2:
再经过苏州城西门时,任何事都让人感觉到若有所失。你和我一同来到这里,为什么就不和我一同回去呢?你走了,如同秋霜过后半死的梧桐树那般凄惨零落。我也只能像失去伴侣的白头鸳鸯那样独自孤飞。
草原里青草上的露珠已经开始干枯。我游走徘徊在我们昔日的住所和你今日的新坟间难舍难弃,这样的深夜,我独自躺在空床上,听雨点敲打南面窗阁。又有谁还会再来挑亮如昏暗的烛灯,谁会来为我缝补破旧的衣裳。
译文3:
同来何事不同归?本已永结同心,生死以共,却还是生死相隔,痛断肝肠。一句突兀问来,千言万语无以作答,空余泪痕而已。问得看似突兀,却又是因日思夜想而起,是至情之语。卧听窗外梧桐细雨,一夜都滴在心头,浸湿回忆。发妻挑灯补衣的温馨场面,仿佛昨日,却又已渺如云烟。笔下凄楚哀伤,胜过梧桐。夜雨滴到天明。
赏析:
贺铸于平静的笔端之下饱含对妻子的深情。由物及人,缘物生情,由“阊门”之存想到爱妻之失,这个昔日夫妻恩爱生活的见证物,而今成了引发词人相思哀情的媒介。“同来何事不同归?”看似平静出之,实则是词人感情的强烈迸发,是血与泪的呐喊。读到它,我们仿佛看见词人撕心裂肺地向茫茫苍天呐喊“还我妻子”。这声音,喊出了失妻的万般凄楚。“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词人目睹梧桐,眼看鸳鸯,心中涌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思妻哀情。“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真切地刻划出词人翻江倒海的内心:南窗雨让人饱尝淋雨之苦与孤寂凄凉,南窗雨让人怅然于挑灯补衣恩爱体贴之一去不返,极曲致地传达出对妻子的挚爱,仅此一句,就把这哀婉凄绝的一幕深深地楔入了千万读者的心扉。
诗以真情实感打动人的心灵,所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可以说,每一首悼亡诗词都是作者“感于事”(其妻与世长辞)、“动于情”(哀悼之情生)而情注笔端写就的,因而,每一首都是从作者肺腑里流出来的悲歌,一字一泪,真切感人。
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哀莫大于心死者如是。抚昔日恩爱夫妻似水流年,举案齐眉相濡以沫,如今却千里孤坟一抔黄土,形影相吊人鬼殊途,不必思量又怎能忘记?而那无尽凄凉更与何人说呢?惊醒处只是窗内孤灯窗外冷雨,心头残醉镜中华发。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可怜斯人未老头先白!
鹧鸪天佳人翻译赏析3
《鹧鸪天·佳人》作者为宋朝诗人苏轼。其古诗全文如下:
罗带双垂画不成。??人娇态最轻盈。酥胸斜抱天边月,玉手轻*水面*。
无限事,许多情。四弦丝竹苦丁宁。饶君拨尽相思调,待听梧桐叶落声。
【前言】
《鹧鸪天·佳人》是宋代文学家苏轼所作的一首词,约作于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至六年(1073年)。上片写琵琶歌女的外貌和*琵琶的美妙效果,下片写琵琶歌女的幽独愁苦情态。该词苏轼运用描写与烘托的笔法,写了一位相思愁苦的琵琶歌女。
【注释】
⑴鹧鸪天:词牌名。又名《思佳客》、《醉梅花》、《剪朝霞》、《骊歌一叠》。双调,55字,平韵。
⑵罗带:丝织的衣带。
⑶??人:迷恋人。
⑷酥胸:洁白润泽的胸脯。
⑸水面*:水的表面如*滑一般。这里指琵琶的声音。
⑹四弦:即琵琶。
⑺丝竹:弦乐器与竹管乐器的总称,泛指音乐。
⑻丁宁:形容乐器所发出的声响。
⑼饶:任凭,尽管。
【翻译】
双双垂下的“罗带”飘柔而美丽,连画都比不上。娇艳的姿*迷人,飘然得不能再轻盈了。洁白细嫩的手指,轻*琵琶,发出如“水面*”滑的声音,事很多,情也很多。琵琶*奏出的音乐声响中有你的愁绪。尽管你*完相思调,但你这是单相思。请你等待着秋天的来临,听我*拨那“梧桐落叶”的琵琶声吧。
【赏析】
上片写琵琶歌女的外貌和*琵琶的美妙效果。“罗带双垂画不成”,正面描写琵琶歌女的服饰。“??人娇态最轻盈”,正面描写琵琶歌女的容貌。“酥胸斜抱天边月”,侧面描写琵琶歌女的胸脯。如“斜抱天边月”的胸脯,隆起的曲线美,象征着洁白润泽的源泉。“玉手轻*水面*”,侧面描写琵琶歌女的琵琶声,圆润清脆而悦耳,颇有“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下滩”(唐代白居易《琵琶行》)的韵味。前三句是从视角着笔的,后一句是从听觉着笔的,感觉挪移,一幅亭亭玉立、窈窕淑静的琵琶歌女,活生生地呈现在人的面前。
下片写琵琶歌女的幽独愁苦情态。“无限事,许多情”,概述了琵琶歌女所面临的“事”“情”的缠绕。“无限”言“事”之多,“许多”言“情”之泛。“四弦丝竹苦丁宁”,回答上面的泛问,“事”“情”之“苦,全反映在“四弦丝竹”的“丁宁”声中。有“低眉信手续续*,说尽心中无限事。”(唐代白居易《琵琶行》“别离四弦声,相思双笛引。”(南朝梁简文帝《生别离》)之意,一个“苦”字将琵琶歌女的愁态生动地刻画出来了。“饶君拨尽相思调,待听梧桐落叶声”,为点题之笔。苏轼以此衬托出琵琶歌女的幽独愁苦的情态。
全词,苏轼运用描写与烘托的笔法,写了一位相思愁苦的琵琶歌女。“酥胸斜抱天边月,玉手轻*水面*”这一联句特别美,特写了琵琶歌女的侧面倩影,特写了琵琶歌女*拨琵琶所发出的“水面*”声。平仄得当,对仗工整,颇富现代蒙太奇表现的韵律美。最后的“梧桐落叶声”与“缺月挂疏桐”(《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似乎为巧合的文笔。前者以声写人,后者以形写人,都是为了刻画“幽人独往来,缥渺孤鸿影”歌女形象的,有异曲同工之妙。
《鹧鸪天·代人赋》翻译赏析4
“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的词意:如果不是眼下亲自遭遇离愁别恨的折磨,根本不会相信这世上真会有人伤心白头。
出自南宋辛弃疾《鹧鸪天·代人赋》
晚日寒鸦一片愁①。柳塘新绿却温柔②。若教眼底无离恨③,不信人间有白头④。
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情知⑤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⑥。
注释
①晚日:夕阳。
②新绿:初春草木显现的嫩绿*。
③教:使,令。眼底:眼中,眼睛跟前。
④白头:犹白发。形容年老。
⑤情知:明知。
⑥阑干:栏杆。阑。同“栏”。
参考译文
落日里寒鸦归巢勾起我一片思愁。只有池塘柳树发出嫩绿的新芽显出温柔。如果不是眼下亲自遭遇离愁别恨的折磨,根本不会相信这世上真会有人伤心白头。
离肠寸断,泪流难收。怀着相思之情,又一次登上了小红楼。明明知道乱山无数,遮断了远方的天空,可还是不由自主地靠在栏杆上,一直凝望而不能罢休。
赏析
《鹧鸪天·晚日寒鸦一片愁》,题下注明“代人赋”,说明词中抒情主人公并非作者自己。这首词是作者代一位妇女而赋的,那位妇女的意中人刚离开她走了,她正处于无限思念、无限悲伤的境地。辛弃疾有感而发,作了这首词。
“晚日寒鸦”,这是送人归来后的眼中景。“晚日”的余辉染红天际,也染红长亭古道和目之所极的一切,这是空间。夕阳愈来愈淡,夜幕即将降落,这是时间。她送走的那位意中人,就在这空间、这时间中愈走愈远了。“寒鸦”当“晚日”之时,自然应该寻找栖息之处,大约在绕树啼叫吧。可是那位行人,他此刻孤孤零零地走向何处,又向谁家投宿呢?故本没有感情的“晚日”和“寒鸦”,在那位女主人公的眼中,就变成“一片愁”了。这首词,是写别愁离恨的。“愁”与“恨”,乃是全篇的基调。按照一般的构思,接下去仍然要写愁写恨,但作者却并没有这样做,而是跳出窠臼,不再写哀景,而是用清新愉悦的笔触,勾画出一幅乐景:“柳塘新绿却温柔。”把读者引入春意萌动、春情荡漾、温馨柔美的境界。“柳塘”一词,如见塘周遍植垂柳;但目前处于什么季节,却无从得知。联系前面的“寒鸦”,便会想到时值严冬,柳叶黄落,塘水*封乃至完全枯竭,那景象,自然是萧条的。诗人却别出心裁,于“柳塘”之后缀以“新绿”,便立刻唤来了春天:塘周柳丝摇金,塘中春波涨绿,已够赏心悦目了;那料到在此基础上,又加上“温柔”一词。相对于严冬而言,初春的水显得“温”,所谓“春江水暖鸭先知”。但说它“温柔”,这就不仅表现了抒情主人公的感觉,而且表现了她的感情。这感情异常微妙,耐人寻味。那一塘春水,既倒映着天光云影和四周的垂柳,又浮游着对对鸳鸯或其他水禽。“晚日寒鸦”与“柳塘新绿”,是送走行人之后相继入目的两种景象。不难想见,这是乍暖还寒的初春。前者就离别说,故“日”而曰“晚”,“鸦”而曰“寒”,引起的内心感受是“一片愁”。后者就相聚的回忆与展望说,故春景依旧在,春意盎然,引起的内心感受是无限“温柔”。
这首词真可谓“工于发端”。开头两句展现的两种景象、两种感受、两种感情所体现的复杂的心理活动,使抒情主人公神态毕现。“柳塘新绿”,春光明丽,倘信人间有白头”两句就是创新,表现心绪低回宛转,笔致可谓摇曳生姿。“无离恨”是假设,不“白头”是假设变成事实之后希望出现的结果。可如今假设未能成立,“白头”已是必然,于是下片紧承“离恨”、“白头”,以“肠已断,泪难收”开头,尽情吐露,略无含蓄。当感情如洪水暴发,冲决一切堤防的时候,是不可能含蓄、因为也用不着含蓄的。
“相思重上小红楼”一句,妙在一个“重”字。女主人公送走意中人之后,一次又一次地爬上小楼遥望。开始是望得见的,后来就只见“晚日寒鸦”,望不见人影了。由于十分相思的缘故,望不见人影,还要望,因而“重上小红楼”。结句“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栏干不自由”中的“频”字,正与“重”字呼应。明知行人已走到远山的那一边,凝望已属徒然;然而还是身不由己地“重上红楼”、“频倚栏干”,其离恨之深、相思之切,就不言而喻了。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下片云:“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写行人愈行愈远,故女主人公不忍继续远望。辛词则写行人已在山外,而女主人却频频倚栏远望,无法控制自己。表现不同个*、不同心态,各极其妙。
晏几道《鹧鸪天》翻译赏析5
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译文]今宵手持银灯仔细看着你,还担心又是相逢在梦里头。
[出自]北宋晏几道《鹧鸪天》
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拚却醉颜红。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注释]
①鹧鸪天:词牌名。又名《千叶莲》、《思佳客》《思越人》、《醉梅花》、《锦鹧鸪》、《鹧鸪引》等。
②彩袖:借代手法,指歌女。
③拚(pàn)却:甘愿尽最大力。
④桃花扇底风:桃花扇背面的歌曲目录。风:歌曲。
⑤剩:尽量,力求达到最大限度。银釭:银制烛台,指蜡烛。
【译文】
当年你卷起彩袖把玉杯捧,殷勤相劝我自痛饮双颊红。
两情相悦翩翩起舞月西斜,柳条摇曳月映明眸情意浓。
轻歌曼舞不知是醒还是梦?犹记裙裾旋舞桃花扇底风。
别后相思绵绵朝夕盼相逢,天涯海角相盼人在残梦中。
眼穿肠断时至今日终圆梦,持灯相认虚实难辨紧相拥,
两心缱绻唯恐又是一场空!
【译文二】
当年你殷勤劝酒频举玉盅,我开怀畅饮喝得酒醉脸红。翩翩起舞直到月坠楼外树梢,尽欢歌累得无力把桃扇摇动。
自从那次离别以后,我总是怀念那美好的相逢,多少回梦魂中与你相拥。今夜里我举起银灯把你细看,还怕这次相逢又是在梦中。
【评点】
本篇写词人与一位歌女的别后重逢,以相逢抒别恨,语言清新婉丽,感情细腻有致,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是晏几道脍炙人口的代表作之一。
词的上片以浓彩重笔描绘当年和女子一起狂醉歌舞的情景。歌女“彩袖殷勤捧玉钟”殷勤劝酒,而自己则是“拼却醉颜红”,拼命痛饮,喝得酒醉脸红。歌女翩翩起舞直到月坠楼外树梢,尽情欢歌累得无力把桃扇摇动。词中多绚烂之词,如“彩袖”、“玉钟”、“醉颜红”、“杨柳楼”、“桃花扇”等,极尽艳丽之能事,然都是“当年”往事,似实却虚,更增加了如梦如幻的美感。
下片以疏淡的白描表现久别重逢的悲喜交集之情。“几回魂梦与君同”写别后思念,忆相逢实则盼重逢,不知何处再相逢,终想成结成梦,足见离别后情深。“今宵剩把银,犹恐相逢是梦中”化用杜甫《羌村》诗“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句意,变五字句为七字句,意境更为轻灵婉折。“剩把”、“犹恐”四字,把今宵相遇本真却疑梦的微妙情感表现得生动而缠绵,极富感染力。
在表现手法上,词人上片以彩*的文字描述当年相逢欢聚的盛况,似实而却虚;下片以白描的手法抒写久别相思不期而遇的惊喜相逢,似梦却真,语句清新浅白,创造出的梦境却*而唯美,将委婉缠绵的情思描写得细腻感人,达到了情文相生之境界。全词不过几十字,却营造出两种境界,虚虚实实,交错有致,既有彩*渲染,又有梦境笼罩,再配合以声音的谐美,显得空灵雅致,文心曲妙,足见晏几道词艺之高妙。
[赏析]
这首词写作者与一相恋歌女别后相忆及久别重逢而重逢时怀疑是梦的惊喜的感情经历。“彩袖”本身不能“殷勤”,这是突出对*服装的感官印象的写法。并对“捧”的动作进行强调。“拚却”,用坚定的语气表示为知己者饮,舍命一醉的真诚。“几回魂梦与君同”进一步强调互为知己的友情。得以相逢而疑在梦中,也是写极度兴奋的心理。全词由昔日之真实到梦幻,又由梦幻变成现实,至真反又疑梦,凸现恋情之深和其中的况味。
此词表现的是一对恋人的“爱情三部曲”:初盟,别离,重逢。
“彩袖殷勤”二句,着笔于对方,落墨于自身,既展现了二人初识时的特定情境,也披露了二人一见倾心、愿托终身之际的曲折心态。“彩袖”,说明对方并非与自已门第相配的大家闺秀,而不过是侑酒于华宴的歌女。但此时伊人殷勤捧杯劝饮,却不仅仅是履行侑酒之责,而欲藉此暗通情愫。而心有屡犀的作者又何尝不谙其意?为了报答她于已独钟的深情,他开怀畅饮,不惜一醉。这就写出了感情的双向交流。
“舞低杨柳”二句描写歌舞场面,渲染欢乐气氛,是对初识、亦即初盟时的情境的进一步勾画。不径言伊人舞姿曼妙,歌声婉转,而借时间的推移,从侧面表现出其尽态极妍,是作者的独出机杼之处。“舞低”句既点出了艳舞的持续之久,又将月升日沉的自然现象化为其动态效应。“歌颈句由暗示伊人轻摇纫扇,尽兴演唱,直至精被力竭,才暂歌喉——扇底风尽,不正意味着歌喉暂歇?这种竟夜歌舞、通宵欢宴的情景,无疑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宋代文人阶层的生活情趣。
但作者之所以对它历久难忘,却不仅仅是出于对昔日歌舞生涯的眷念,更因为那是他与伊人相识相恋的契机。这两句造语精丽,发想新奇,于织浓绮华中别见韶秀之美,因而深为后代词论家所推赏。
下片一笔跃至别后的相思,而将初盟以迄别离的种种情事尽皆略去,颇见剪裁之工。“从别后”二句点明初逢的场面是其别后怀念的主要内容。“几回魂梦”句直诉魂牵梦莹的相思情怀。“与君同”暗示不独自已如此,对方亦复频入梦境,想思无已,但梦中重逢的欢娱极其短暂,梦后独处的凄怆却格外深长。如是者三,必然既想入梦,又怕入梦,乃至将梦作真、将真作梦。这就逗出“今宵剩把”二句:作者以“剩把”、“犹恐”前后勾连,通过持灯反覆照看而犹难以释然这一对眷恋至深的情侣久别重逢的那种惊喜交集、喜极转忧的特殊心态。唯其眷恋至深才唯恐此番又是将梦作真。
苏轼《鹧鸪天》翻译及赏析6
鹧鸪天·佳人
苏轼
罗带双垂画不成。??人娇态最轻盈。酥胸斜抱天边月,玉手轻*水面*。
无限事,许多情。四弦丝竹苦丁宁。饶君拨尽相思调,待听梧桐叶落声。
【前言】
《鹧鸪天·佳人》是宋代文学家苏轼所作的一首词,约作于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至六年(1073年)。上片写琵琶歌女的外貌和*琵琶的美妙效果,下片写琵琶歌女的幽独愁苦情态。该词苏轼运用描写与烘托的笔法,写了一位相思愁苦的琵琶歌女。
【注释】
⑴鹧鸪天:词牌名。又名《思佳客》、《醉梅花》、《剪朝霞》、《骊歌一叠》。双调,55字,平韵。
⑵罗带:丝织的衣带。
⑶??人:迷恋人。
⑷酥胸:洁白润泽的胸脯。
⑸水面*:水的表面如*滑一般。这里指琵琶的声音。
⑹四弦:即琵琶。
⑺丝竹:弦乐器与竹管乐器的总称,泛指音乐。
⑻丁宁:形容乐器所发出的声响。
⑼饶:任凭,尽管。
【翻译】
双双垂下的“罗带”飘柔而美丽,连画都比不上。娇艳的姿*迷人,飘然得不能再轻盈了。洁白细嫩的手指,轻*琵琶,发出如“水面*”滑的声音,事很多,情也很多。琵琶*奏出的音乐声响中有你的愁绪。尽管你*完相思调,但你这是单相思。请你等待着秋天的来临,听我*拨那“梧桐落叶”的琵琶声吧。
【赏析】
上片写琵琶歌女的外貌和*琵琶的美妙效果。“罗带双垂画不成”,正面描写琵琶歌女的服饰。“??人娇态最轻盈”,正面描写琵琶歌女的容貌。“酥胸斜抱天边月”,侧面描写琵琶歌女的胸脯。如“斜抱天边月”的胸脯,隆起的曲线美,象征着洁白润泽的源泉。“玉手轻*水面*”,侧面描写琵琶歌女的琵琶声,圆润清脆而悦耳,颇有“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下滩”(唐代白居易《琵琶行》)的韵味。前三句是从视角着笔的',后一句是从听觉着笔的,感觉挪移,一幅亭亭玉立、窈窕淑静的琵琶歌女,活生生地呈现在人的面前。
下片写琵琶歌女的幽独愁苦情态。“无限事,许多情”,概述了琵琶歌女所面临的“事”“情”的缠绕。“无限”言“事”之多,“许多”言“情”之泛。“四弦丝竹苦丁宁”,回答上面的泛问,“事”“情”之“苦,全反映在“四弦丝竹”的“丁宁”声中。有“低眉信手续续*,说尽心中无限事。”(唐代白居易《琵琶行》“别离四弦声,相思双笛引。”(南朝梁简文帝《生别离》)之意,一个“苦”字将琵琶歌女的愁态生动地刻画出来了。“饶君拨尽相思调,待听梧桐落叶声”,为点题之笔。苏轼以此衬托出琵琶歌女的幽独愁苦的情态。
全词,苏轼运用描写与烘托的笔法,写了一位相思愁苦的琵琶歌女。“酥胸斜抱天边月,玉手轻*水面*”这一联句特别美,特写了琵琶歌女的侧面倩影,特写了琵琶歌女*拨琵琶所发出的“水面*”声。平仄得当,对仗工整,颇富现代蒙太奇表现的韵律美。最后的“梧桐落叶声”与“缺月挂疏桐”(《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似乎为巧合的文笔。前者以声写人,后者以形写人,都是为了刻画“幽人独往来,缥渺孤鸿影”歌女形象的,有异曲同工之妙。
1.苏轼《鹧鸪天》原文翻译及赏析
2.苏轼鹧鸪天全词翻译及赏析
3.苏轼《鹧鸪天》
4.鹧鸪天苏轼
5.鹧鸪天(苏轼)鉴赏
6.苏轼《鹧鸪天》宋词全文赏析及注释翻译
7.春宵苏轼翻译赏析
8.苏轼《南歌子》翻译赏析
《鹧鸪天》全词翻译赏析7
[出自]北宋贺铸《鹧鸪天》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垄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注释:
阊(chāng)门:苏州城西门,此处代指苏州。
何事:为什么。
梧桐半死:据说半死梧桐的根制琴,声音最悲,这里用来比拟丧偶之痛。
清霜后:秋天,此指年老。
原上草,露初晞:形容人生短促,如草上露水易干。晞:(xī)干。
旧栖:旧居,指生者所居处。
新垅:新坟,指死者葬所。
译文1:
再次来到苏州,只觉得万事皆非。曾与我同来的妻子为何不能与我同归呢?我好像是遭到霜打的梧桐,半生半死;又似白头失伴的鸳鸯,孤独倦飞。
原野上,绿草上的露珠刚刚被晒干。我流连于旧日同栖的居室,又徘徊于垄上的新坟。躺在空荡荡的床上,听着窗外的凄风苦雨,平添几多愁绪。今后还有谁再为我深夜挑灯缝补衣衫!
译文2:
再经过苏州城西门时,任何事都让人感觉到若有所失。你和我一同来到这里,为什么就不和我一同回去呢?你走了,如同秋霜过后半死的梧桐树那般凄惨零落。我也只能像失去伴侣的白头鸳鸯那样独自孤飞。
草原里青草上的露珠已经开始干枯。我游走徘徊在我们昔日的住所和你今日的新坟间难舍难弃,这样的深夜,我独自躺在空床上,听雨点敲打南面窗阁。又有谁还会再来挑亮如昏暗的烛灯,谁会来为我缝补破旧的衣裳。
译文3:
同来何事不同归?本已永结同心,生死以共,却还是生死相隔,痛断肝肠。一句突兀问来,千言万语无以作答,空余泪痕而已。问得看似突兀,却又是因日思夜想而起,是至情之语。卧听窗外梧桐细雨,一夜都滴在心头,浸湿回忆。发妻挑灯补衣的温馨场面,仿佛昨日,却又已渺如云烟。笔下凄楚哀伤,胜过梧桐。夜雨滴到天明。
句解:
“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这是作者悼念亡妻词中的两句。风雨交加之夜,作者卧不能寐。面对妻子过去睡的床,而今人去床空,再也无人对谈,只有凄风苦雨敲打南窗的声响。气氛极其凄凉。
他默默地思念着妻子。词人没写大事,没写夫妻之间的欢乐,眼前只出现了一个小小场景:妻子灯下一针一线为自己缝补着衣衫。这件小事,很有典型*。因身在卧室,触景生情,必然会想起发生在卧室的事;一针一线也最能体现妻子对他的关爱。也说明他对妻子的心疼和感念,以及想起妻子如此辛苦而内心感到的歉疚。也是对往昔虽拮据而温馨的生活的怀念。
“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这两句写得回肠荡气,催人泪下。由于贺铸生活清贫,亡妻生前经常在灯下缝缝补补,甚至大伏天就给丈夫缝补寒衣(见《问内》诗)。当时,作者夜晚有勤劳贤惠的妻子做伴,生活里充满了温情。如今,风雨凄凄,一灯如豆,卧室里永远失去了妻子的身影。作者在空床上卧听凄切的雨声,哀思萦回,久久不能入眠。此时,妻子挑灯补衣的情景又重现脑际,但这种情景在生活中再也不可能出现了。他忍不住潸然泪下,在心灵里呼唤着“谁复挑灯夜补衣?”随着这一结句,赵夫人勤劳淳朴的形象,作者哀痛欲绝的心声,一齐展露在读者面前。用朴素无华的语言叙写这一生活细节,大大增强了作品的形象*和感染力。
赏析:
这是一首情深辞美的悼亡之作。作者夫妇曾经住在苏州,后来妻子死在那里,今重游故地,想起死去的妻子,十分怀念,就写下这首悼亡词。全词写得很沉痛,十分感人,成为文学史上与潘岳《悼亡》、元稹《遣悲怀》、苏轼《江城子》等同题材作品并传不朽的名篇。
词的上片“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两句,写他这次重回阊门思念伴侣的感慨。“阊门”,苏州城的西门。说他再次来到阊门,一切面目皆非。因为前次妻子尚在,爱情美满,便觉世间万事都是美好,这次妻子已逝,存者伤心,便觉万事和过去截然不同。“何事”,为什么。即与我同来的人,为何不能与我同归呢?接着“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两句,写他孑身独存的苦状,“梧桐半死”,比喻丧失伴侣。枚乘《七发》有“龙门之桐……其根半死半生”。这两句说,我像遭了霜打的梧桐半死半生,白发苍苍,老气横秋;又像白头失伴的鸳鸯,孤独倦飞,不知所止。寂寞之情,溢于言表。词的过片“原上草,露初晞指死亡。晞,干掉。古乐府《薤露》有:“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用草上露易干喻人生短促。
下片接着:“旧栖新垄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二句,写面对着故居新坟,他感慨万千,既流连于旧日同栖的居室,又徘徊于垄上的新坟,躺在空荡荡的床上,听雨打南窗,声声添愁。如今还有谁再为我深夜挑灯,缝补衣裳呢?这词末二句,应是全词的高潮,也是全词中最感人的地方。“旧栖”、“新垄”、“空床”、“听雨”,既善于描出眼前凄凉气氛典型环境,也抒发了寂寞痛苦深情。从末句“挑灯夜补衣”的典型细节往事描写上,可见妻子勤劳贤慧,对丈夫温存体贴。这种既写今日寂寞痛苦,复忆过去温馨,终见夫妻感情深厚,情意令人难忘。回肠荡气,十分感人。
鹧鸪天西都作翻译赏析8
《鹧鸪天·西都作》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朱敦儒。其古诗全文如下:
我是清都山水郎,天教分付与疏狂。曾批给雨支风券,累上留云借月章。
诗万首,酒千觞。几曾着眼看侯王?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
【前言】
《鹧鸪天·西都作》是北宋词人朱敦儒作于西都(今洛阳)的词。上片主要写作者在洛阳时纵情于山水,豪放不羁的生活;下片用巧妙的方法表现作者赛神仙的淡泊胸怀。全词表达了词人对权贵的不屑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理想和志向。
【注释】
①鹧鸪天:此调取名于唐人郑喁诗句“春游鸡鹿寨,家在鹧鸪天”。又名思越人、思佳客等。双调,五十五字,平韵。
②西都:指洛阳,宋朝时称洛阳为西京。
③清都:相传天帝的府地。山水郎:为天帝管理山水的郎官。
④疏狂:狂放不羁。
⑤累:数次。章:指上呈天帝的奏章。
⑥觞:古代蛊酒的容器。
⑦玉楼金阙:指汴京的宫殿。
【翻译】
我是天宫里掌管山水的郎官,天帝赋予我狂放不羁的*格,曾多次批过支配风雨的手令,也多次上奏留住彩云,借走月亮。我自由自在,吟诗万首不为过,喝酒千杯不会醉,王侯将相,哪儿能放在我的眼里?就算是在华丽的天宫里做官,我也懒得去,只想插枝梅花,醉倒在花都洛阳城中。
【鉴赏】
这是一篇以令词写成的热爱自由、鄙弃功名的宣言。朱敦儒崇尚自然、不受拘束、有名士作风,这首词正是他思想品格的自我写照。
上片,一开头“我是”二句便以十分豪放的口吻声明,我是天上掌管山水的郎官,我这种疏狂的*格是上天赋与的,实际上是说自己的疏淡狂放的*格是天生的,是不可改变的,豪放之中又带有刚强。“曾批”二句是第一句的注脚,天上掌管山水的官员其职责一是批审给雨支风的文件,二是屡上“留云借月”的奏章,意谓风、雨、云、月都由他管理调遣。这二句充满了浪漫的精神,富于神奇的幻想,不仅对首句进行了绝妙而风趣的解释,而且透露了他对大自然的由衷热爱和对世俗发自内心的鄙弃。
下片转入对现实的描写。“诗万首”三句,大有诗仙李白之风:斗酒轻王侯!这是他的人生写照,个*的表现。饮酒赋诗,轻慢王侯,气干虹霓。结尾“玉楼”二句,尤为动人心弦。玉楼金阙,本是人人羡慕向往的荣华富贵,但词人用一“慵”字,十分准确地表现了自己鄙薄名利的态度,相反对于“插梅花醉洛阳”的生活却十分欣赏留恋,这是名士的清高、名士的风流,也是一种心曲的抒写,但不是细腻与柔和的心曲,而是豪迈与狂放的心曲,所以它是一篇表白个*与品格的宣言。[1]
此词系作者从京师返回洛阳后所作,故题为“西都作”。该词是北宋末年脍炙人口的一首小令,曾风行汴洛。词中,作者以“斜插梅花,傲视侯王”的山水郎自居,这是有深意的。据《宋史·文苑传》记载,他“志行高洁,虽为布衣而有朝野之望”,靖康年间,钦宗召他至京师,欲授以学官,他固辞道:“麋鹿之*,自乐闲旷,爵禄非所愿也。”终究拂衣还山。这首《鹧鸪天》,可以说是他前期词的代表作,也是他前半生人生态度和襟怀抱负的集中反映。
“疏狂”二字为此词之目。“疏狂”者,放任不羁之谓也。词人之*格如此,生活态度如此,故尔充分显现其*格与生活态度的这首词,艺术风格亦复如此。“我是清都山水郎!”出口便是“疏狂”之语“清都”本自《列子·周穆王》,“清都紫微,钧天广乐,帝之所居。”即传说中天帝之宫阙者是。“山水郎”,顾名思义,当为天帝身边主管名山大川的侍从官。可以名正言顺地尽情受用如此至情至*的美差,真个是“天教分付与疏狂”!上片四句二*字,本自陶渊明之所谓:“少无适俗韵,*本爱丘山”(《归田园居》五首其一)一意。陶渊明之后,隐逸诗人、山水诗人们各骋才力,所作名章隽语,即便不逾万数,也当以百千计,但像朱敦儒这样浪漫、超现实的奇妙构思却并不多见。
词的下片用独特笔法为读者塑造了李白之外的又一个“谪仙人”。他连天国的“玉楼金阙”都懒得归去呢,当然不肯拿正眼去看那尘世间的王侯权贵。
由此愈加清楚地见出,上片云云,与其说是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毋宁认作对玉皇大帝的狎弄。这倒也不难理解,感觉到人世的压抑、渴望到天国去寻求精神解脱的痴人固然所多有;而意识到天国无非是人世的翻版,不愿费偌大气力,换一个地方来受束缚的智者亦不算少。词人就是一个。他向何处去寄托身心呢?
山麓水湄而外,惟有诗境与醉乡了。于是有“诗万首,酒千觞”,有“且插梅花醉洛阳”。洛花以牡丹为最。宋周敦颐《爱莲说》云:“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词人志向高远自然不肯垂青于自唐以来,颇受推崇的牡丹,而宁取那“千林无伴,淡然独傲霜雪”(《念奴娇》)的梅花了。清人黄蓼园曰:“希真梅词最多,*之所近也。”(《蓼园词选》)故而词人不说“且插牡丹醉洛阳”,偏云“且插梅花醉洛阳”,盖另有寄托。作者选中梅花,是取其品*高洁以自比。“高洁”与“疏狂”,一体一用,一里一表,有机地统一词人身上。惟其品*“高洁”,不愿与世俗社会沆瀣,才有种种“疏狂”。
此词体现了词人鄙夷权贵、傲视王侯的风骨,读来令人感佩。无论从内容或艺术言之,这首词都堪称朱词中具有代表*的作品,是一首“天资旷远”,婉丽流畅的小令。全词清隽谐婉,自然流畅,而且前后呼应,章法谨严。上片第一句“天教懒慢带疏狂”,下片的“诗万首,酒千觞,几曾着眼看侯王”和“且插梅花醉洛阳”,表现了词人的潇洒、狂放和卓尔不群。
聂胜琼《鹧鸪天》赏析翻译9
玉惨花愁出凤城,
莲花楼下柳青青。
尊前一唱阳关曲,
别个人人第五程。
寻好梦,梦难成,
有谁知我此时情。
枕前泪共阶前雨,
隔个窗儿滴到明。
【作者】
聂胜琼,长安名妓,后嫁李之问。
【今译】
你离开凤城的时候,玉楼是变得那样的惨白,花朵也开得如此悲愁。
就连为你饯行的莲花楼下,那柳树也显得青青悠悠。
我举起酒杯唱一首《阳关曲》为你送别,伴你过了一程又一程,却终需分离!
真希望能和你在梦中相会,但是好梦又难寻成。
有谁知道我此时的情怀?
我只有在枕上默默流泪,而天也在阶前暗暗飘雨,
隔着窗儿,里外一起滴到天明!
【赏析】
这首词是作者在长安送别李之问时所作。上片写送别情景。出城相送,玉惨花愁,莲花楼下,柳*青青。一曲阳关,离人远去,留下了绵绵相思与怀念。下片写别后凄伤。欲寻好梦,梦又难成。泪湿枕衾,辗转达旦。雨声和泪,滴到天明。相思之情,令人心碎。据《词林纪事》载:之问得此词,藏于箧间,抵家为其妻所得。因问之,具以实告。妻善其语句清健,遂出妆奁资尖取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