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合作用的发现史资料
玉米在拔节期间,每天可以长高8cm以上,大牡竹曾有每天增高41㎝的记录。植物在生长发育中所需要的物质是从何而来的呢?
⒈早在两千多年前,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植物是由“土壤汁”构成的。直至十七世纪初,人们都相信植物是从土壤中获得生活需要的全部元素。
⒉17世纪上半叶,比利时学者海尔蒙特(j.b.vanhelmont)所做的柳树试验,使他自然而然地相信:柳树生长所需要的物质,来自于浇灌的水。这个结论首次提出了水参与植物有机物制造,但没有考虑到空气对植物体物质形成的作用。
早在1637年,我国明代学者宋应星在《论气》一文中指出“人所食物皆为气所化,故复于气而”,已注意到空气和植物的关系。1727年,英国植物学家斯蒂芬.黑尔斯(stephenhales)也指出,植物在生长时主要用空气当养分。但是,他们都没有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论断。
⒊1771年-1777年间,英国著名科学家约瑟夫.普里斯特利(josephpriestley)通过对呼吸和燃烧一系列实验研究认为,绿*植物能逆转动物的呼吸过程。1771年,通过“小鼠、蜡烛和薄荷”的实验使他相信:植物能更新因燃烧或动物呼吸而变污浊的空气。由于普里斯特利所做的这个出*的实验,人们把1771年定为发现光合作用的年代。但是,普里斯特利把植物改善空气的作用归功于植物的缓慢生长过程,没有认识到光对植物的作用。这样,当有人重复普利斯特利的实验时,有人成功,有人不成功,甚至得到完全相反的结论,认为植物不仅不能净化空气,反而使空气受到更严重的污染。
⒋1779年,荷兰医生英格豪斯(janingenhousz)通过实验确认,植物确实有净化空气的作用。他进一步指出,植物净化空气的作用不是普利斯特利说的是由于植物缓慢生长过程所致,而是由于太阳光照射植物的结果,这种净化作用在几小时内便可完成,并不需要让植物生长若干天。
英格豪斯还发现,植物还具有很强的释放气体的能力,而且这种能力与天气晴朗程度尤其是植物所受光照的强度成正比。在黑暗中,植物不仅不能净化空气,反而放出对动物有害的气体。英格豪斯用植物的各个部分做试验,发现只有叶片和绿*枝条在阳光下,才有改善空气的作用,其他器官即使在光下也会使空气变得更坏。
⒌1782年,瑞士牧师吉恩.谢尼伯(jeansenebier)证实了英格豪斯的发现,并指出植物“净化”空气的活*,除光合作用外,还取决于“所固定的空气”。但是,当时人们不了解植物在光下释放的气体和植物在黑暗中所有器官释放的气体究竟是什么。1785年科学家们发现了空气成分,从而认识到绿*植物在光下释放氧气。而各种器官在暗中释放二氧化碳。
⒍1804年,瑞士学者索热尔(n.t.desaussure)研究植物光合作用过程中,二氧化碳吸收量、有机物生成量、氧气释放量之间的数量关系。他发现,植物制造的有机物质总量和氧气释放量,远远超过二氧化碳吸收量。根据实验中除植物、空气和水以外,没有其他物质,他断定光合作用除吸收二氧化碳外,二氧化碳水也是光合作用的反应物。
⒎1817年,法国的两位植物学家,佩利蒂欧(pelletier)和卡文陶(cawentou)从
叶片中分离出叶绿素。后来有人*叶绿素对于光能的吸收、传递和转化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⒏1845年,德国医生罗伯特.梅耶(robertmayer)根据能量转化定律明确指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把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储藏起来。当时人们用下式表示光合作用:
绿*植物co2+h22+有机物质+能量
⒐1864年,法国植物生理学家鲍辛高特(t.b.boussingault)根据阿伏伽德罗定律,精密地测定多种陆生植物,发现它们在进行光合作用时,放出的氧气和吸收的二氧化碳体积的比值接近1。
⒑1864年,德国著名植物生理学家朱利叶斯.萨克斯(julliussachs)用实验成功地*植物叶片在光合作用中形成淀粉。他先把绿叶放在黑暗中数小时,在这段时间内,由于叶片中的物质的输出和呼吸代谢的结果,使原先存在于叶片里的淀粉消失。然后把经黑暗处理的叶片一半曝光,另一半叶片仍然置于黑暗中,经过一定时间后,用碘蒸汽处理叶子,结果发现处于黑暗的一半叶片无颜*变化,而曝光的一半叶片显示出深蓝*。这是由于碘与淀粉形成淀粉-碘络合物的结果。
⒒1880年,德国科学家恩吉尔曼(c.engelmann)把装有水绵和嗜氧细菌悬浮液的载玻片置于没有空气的小室里,然后照光。通过显微镜观察发现,嗜氧细菌向被光照射到的水绵的叶绿体部位集中,从而*了植物光合作用的放氧结构是叶绿体。在另一组实验中,他把一个棱镜放在光源与显微镜台之间,用光照射水绵,结果发现位于蓝、红光下的叶绿体周围细菌最多。藻中的叶绿素吸收蓝光和红光,恩吉尔曼得出结论:叶绿素是光合作用的接收光的*素。1939年,英国的希尔(r.hill)发现从破碎的叶子中分离出来的叶绿体,一旦加入人工电子受体(如高铁*化钾),照光后便会释放出氧气,这就更直接*了氧气是从叶绿体释放出来的。
⒓1938年,美国的科学家鲁宾(s.rubin)和卡门(carmen)首先采用同位素示踪
181818法研究氧气的来源,它们用氧的同位素o分别标记h2o和co2,使它们成为h2o和co2,然
1818后用h2o与正常的co2和co2与正常的h2o这两种组合,分别作为试验植物(或叶绿体)光
18合作用的原料,再分析释放的氧气。结果表明,用前一种组合时,放出的氧气完全是o2,
18而用后一种组合时,放出的氧气完全不含o2。可以表示为:
1818co2+2h2o→(ch2o)+o2+h2o
181818co2+2h2o→(ch2o)+o2+h2o
上述的试验充分*了光合作用中释放的氧气完全来自水,同时还说明水的光氧化和二氧化碳的还原是分别进行的。
⒔20世纪二十年代,德国的瓦布格*了光合作用中存在两个反应过程:一个是需光的,随光照强度提高而加快的“光反应”;另一个是不需要光的,象一般化学反应那样随温度提高而加快的“暗反应”。后来,美国科学家阿侬(d.iarnon)用分离出来的离体叶绿体,令人信服地证实了光反应和暗反应是完全可以分开的两个组成部分。
⒕20世纪三十年代初期,以范尼尔(c.b.vanniel)为代表的一些学者*,光合细菌也能像植物一样,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还原为有机物。所不同的是以硫化物、有机物或*做为供*体。它们的光合作用反应式可以写成:
光co2+2h22o)++h2o+2a
*素
⒖20世纪四十年代,美国的爱默生(r.emerson)及其同事,用测定光合作用最高量子产额的方法,研究不同藻类的光合作用。所谓量子产额,又称量子效率,是以光量子为基础的光合作用效率,即在光合作用中,每吸收一个光量子所释放出氧或固定二氧化碳的分子数。爱默生等在研究中发现,对小球藻的光合作用最有效的光是650-680nm的红光和波长为400-460nm的蓝光,叶绿素恰好对这两个波段的光有强烈的吸收。当波长超过680nm时,光合作用的量子产额发生急剧下降,这就是光合作用的“红降”现象,也称为爱默生第一效应。如果提供一点辅助*的短波长光(如波长为650nm光),那么,大于685nm的远红光的光合作用量子产额就会显著增加,比单独使用长波光或短波光的效率都高。这就是双光增益效应,又成为爱默生第二效应。
14⒗20世纪四十年代初,卡尔文等用co2饲养小球藻,观察小球藻光合作用中碳的转
化和去向,阐明了光合作用碳同化途径,提出了卡尔文-本森循环。
⒘1954年,美国的阿侬、弗伦凯尔(a.w.frenkel)等分别发现菠菜叶绿体和光合细菌载*体,在光照条件下能够把adp和无机**合成atp。由于这个反应是需要光的反
+应,故称为光合**化。1951年,希尔又发现希尔反应可以把辅酶Ⅱ(nadp)还原成还
原态的辅酶Ⅱ(nadph),从而揭示出nadph的来源。atp和nadph都是光合作用的光反应的产物,共同构成光合作用中二氧化碳的同化力。
⒙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们自然而然地把注意力集中到光能如何推动两个光反应,以及电子传递链中的电子载体的成分和它们的光谱学等研究上。同时,在光合膜、颗粒和大分子水平上,深入开展对放氧机理、反应中心的组成、反应中心叶绿素分子的电荷分离、*素蛋白复合体、光合膜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光合作用的人工模拟等方面的研究。
发现了阳光的秘密作文2
每当我问起家人:”阳光是什么颜*的?“爸爸说:”是红的。“妈妈说:”是白的。“弟弟说:”是黄的。“我该相信谁?阳光是什么颜*的?我的心真是怪痒痒的。
偶然一天,我在《趣味科学》里看到了一篇《阳光的秘密》,里面并说明了知道阳光秘密的做法。我看了,高兴极了,三步并作两步地来到了水龙头,打了一小盆水,放在阳光明媚的窗口,然后找来一面小镜子,放在那盆水中,对准阳光,让它一半露出水面,一半浸在水中。我抬起了头,望了望墙壁,只见墙壁上首先是一道圆光,然后就有几种颜*结合在一起,紊乱不清。渐渐地,墙壁上出现了一道七彩的光芒,黄、橙、青、绿、赤、蓝、紫,真像一道美丽的彩虹。盆里的水波动着,墙上的“彩虹”也在波动着。这时,顽皮的微风拂过水面,“彩虹”顿时跳跃不定,时而像舞蹈员那样翩翩起舞,时而像小鸟那样展翅飞翔,时而像金鱼那样自由*……真是变化多端。我顿时明白了,原来阳光是由七种颜*组成的。我为我的发现而感到高兴,心情真是好快乐!
美丽的七彩光,是阳光的秘密,是因为水的折射使阳光露出原形。你们知道吗?
我发现了树荫下的光斑3
散步中的科学探索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临桂区五通镇五通中心小学六年级二班 李晓霖
星期天的午后,阳光明媚。吃完午饭,我迫不及待地出门散步。
漫步在乡间小路上,我惬意地欣赏着沿途的风景。走着走着,我发现前方有一棵桂花树,便走到树下坐下休息。无意间,我瞥见树荫下有许多圆圆的光斑。
好奇心驱使我抬头仰望,树枝上密密麻麻地布满了缝隙。奇怪的是,树枝间的缝隙明明不是圆形的,为何照射下来的光斑却是圆的呢?
我百思不得其解,灵机一动,决定做个实验。我快步回家,取来了实验工具:蜡烛、火柴、一张纸和剪*。
准备好材料,我开始了实验。我点燃蜡烛,将其放在桌子上。然后用剪*在纸的中间剪出一个圆洞。我想,只要把纸放在火苗后面,烛光穿过小孔,墙上投影出来的形状就一定能揭开谜底。
我把纸放在火苗后方,烛光穿透小孔,墙上出现了投影,然而这个投影却是长形的,而非圆形的。我观察火苗,发现墙上的投影正是火苗的影子。
顿时,我恍然大悟:“原来那些圆圆的光斑就是太阳的影子!”我的发现让我激动不已,情不自禁地大喊:“我终于明白了!”
经过这次实验,我意识到树叶的缝隙就像一个个小孔,阳光就像烛光一样穿透它们,在地面上投射出一个个太阳的圆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