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分析
《登鹳雀楼》是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课程的第七单元首篇课文。这首五言绝句由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前两句描绘了登楼所见,后两句表达了登楼所思。诗歌简洁明了,情景交融,寓意深远,仅20字的篇幅蕴含了丰富的情感与哲理。通过插图辅助理解,帮助学生感知诗句的内涵。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够展开想象,感受语言之美。
教学目标:
掌握8个生字及相关词语。
能准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理解诗句的含义,展开想象,表达个人感悟。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在于引导学生通过插图展开想象,理解诗意;难点在于体会古诗的思想内涵。
教具准备:
挂图、生字卡片、词语卡片。
二、教法与学法
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的讲述、范读以及形象的画面,营造出作者登楼时的情境,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意。
扶放结合法:先扶助学生学习诗的前两句,然后引导学生运用相同方法学习后两句,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读中有悟,培养语感:通过多次朗读和想象,让学生自行领悟诗句内涵,培养其语感和审美情趣。
合作学习法: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同学相互评价等形式,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促进彼此间的学习共同成长。
王之涣古诗《登鹳雀楼》2
王之涣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之一,为人豪放,常击剑悲歌,其中五绝《登鹳雀楼》是古今传诵的名作。
鹳雀楼,又名鹳鹊楼,据《清一统志》记载,楼的旧址在山西蒲州(今永济县,唐时为河中府)西南,黄河中高阜处,时有鹳雀栖其上,遂名。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述:“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唐人留诗者甚多。”王之涣的这首五绝是“唐人留诗”中的不朽之作。
诗的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写得景象壮阔,气势雄浑。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我们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
杜甫在《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中有“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两句,虽是论画,也可以用来论诗。王之涣的这两句写景诗就做到了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
诗笔到此,看似已经写尽了望中的景*,但不料诗人在后半首里,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样两句即景生意的诗,把诗篇推引入更高的境界,向读者展示了更大的视野。这两句诗,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探索。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
就全诗而言,这首诗是日僧空海在《文镜秘府论》中所说的“景入理势”。有人说,诗忌说理。这应当只是说,诗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说理,而不是在诗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扬哲理。象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这是根据诗歌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
这首诗在写法上还有一个特点:它是一首全篇用对仗的绝句。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选录这首诗时曾指出:“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绝句总共只有两联,而两联都用对仗,如果不是气势充沛,一意贯连,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离破碎。这首诗,前一联用的是正名对,所谓“正正相对”,语句极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显示出所写景象的雄大;后一联用的是流水对,虽两句相对,而没有对仗的痕迹。诗人运用对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梦溪笔谈》中曾指出,唐人在鹳雀楼所留下的诗中,“惟李益、王之涣、畅当三篇,能状其景”。李益的诗是一首七律;畅当的诗也是一首五绝,也题作《登鹳雀楼》。全诗如下:“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诗境也很壮阔,不失为一首名作,但有王之涣的这首诗在前,比较之下,终输一筹,不得不让王诗独步千古。
王之涣登鹳雀楼翻译及赏析3
【译文】
夕阳渐渐隐没于西山背后,浩荡的黄河奔腾咆哮直入东海。
若想尽享千里风光,唯有再往上登上更高的一层楼阁。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登高望远时的豪情壮志,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进取的精神面貌。其中,前两句描写所见之景。“白日依山尽”勾勒出远景,描绘了群山连绵,夕阳西沉的壮阔画面;“黄河入海流”则描绘了近景,展现了黄河奔流入海的雄伟气势。诗人仅用十个字,就高度概括地描绘了万里河山的壮丽景*,展现出一幅恢弘辽阔的画卷,令人叹为观止。
首句描绘了一轮夕阳缓缓西沉,直至隐没于群山背后的景象,展现了万籁俱寂、暮*苍茫的意境。这句诗描绘的是远景,从天空到群山,从西向东,呈现出广阔的视野和深远的意境。
次句则描绘了滚滚黄河奔腾咆哮,流入浩瀚东海的壮观景象。诗人站在高高的楼阁,俯瞰楼下的黄河,只见它宛如一条金*的巨龙,蜿蜒曲折,奔流不息。诗人笔墨饱满,用词精炼,将黄河的雄伟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两句诗合起来,将上下远近、东西南北的景物尽收笔下,展现出一幅宽广辽阔的壮丽图景。其中,“黄河入海流”一句颇具匠心,诗人并未亲眼目睹黄河入海的场景,而是通过目送黄河远去天际的想象,将视野延伸到无穷远处,增添了诗句的意境和深度。
后两句则抒发了诗人的壮志豪情。“欲穷千里目”表达了诗人一种无穷无尽的探索欲望,希望能够看得更远,达到目力所能及的极限;“更上一层楼”则表明诗人为了实现这一愿望,不惜登上更高一层楼阁。诗人将登楼这一动作化作探索、进取的象征,寓意着只要志存高远,不懈努力,就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
这后半首诗与前两句衔接自然紧密,既承前启后,又收到点题的作用。诗中充满着积极向上的正能量,体现了盛唐时期人们蓬勃进取的时代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