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这是本书最后的一课,但我却特别喜欢这篇课文。这是作者埃利希在担任校长时的一篇演讲稿,几乎能改变校长的形象。他的演说不仅关注学生,还提供了宝贵的忠告和指导,让我们感受到了他的平易近人和期待。全文中,校长提出了五个观点:教师并非无所不知;学会体谅他人;善于学习,劳逸结合;不要欺凌弱小;不要盲信教科书。
在教学中,我从文章的脉络入手,让学生首先抓住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内容进行演讲。然后,为了让学生体会校长在演讲中的用心良苦,我突破了本课的重点。我让学生联系自己的亲身感受,谈谈这五点中哪一点给予了他们最大的启发。大多数孩子选择了“善于学习,劳逸结合”这一点来谈论自己的感受,这可能是因为毕业压力和课业负担的沉重。在他们的交流中,我感受到了他们内心流露出的来自即将毕业和家长带来的升学压力的无奈。因此,在课堂上,我为他们提供了如何合理安排学习时间的指导,并鼓励他们。
在教学中,我发现被孩子们忽视的“学会体谅,关照他人”的重要*,特别值得讨论。然而,孩子们却未提及此点。在日常相处中,他们常因小事而发生口角,缺乏理解和关怀他人的能力。这难道不正是他们最薄弱的环节吗?因此,我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猜猜,老师最希望你们针对哪一点来谈自己的感受?”孩子们互相对视,我接着提示:“有的同学在别人碰到他们一点问题时就会不依不饶。”聪明的孩子立刻明白了我的意思。于是,我让他们结合最近发生的一些小事,来谈谈自己的认识和感受。在文章内容的启发下,孩子们畅所欲言,有的甚至深入剖析了自己在不谅解他人时犯下的错误。我抓住这个教学机会,进一步指导他们如何理解和包容他人。“一个成熟的人会懂得谅解别人。”“学会原谅别人,实际上也是在原谅自己。”我还分享了一些学会谅解他人的故事。从他们诚挚的眼神中,我感受到了他们内心的共鸣。这堂课不仅没有白上,而且我觉得教给他们如何认识自己,如何善待他人,对他们来说比知识的传授更为重要。
自己试一试教学反思2
《自己试一试》是小学二年级下册的一篇记叙文,内容围绕一个科学问题展开。在这篇文章中,一位科学家向孩子们提出一个问题:在一个盛满水的鱼缸里放一颗石子,水会溢出来;但如果放一条小金鱼,水却不会溢出。其他同学对这个问题纷纷回答,但伊伦娜不同意科学家的解释,她在妈妈的鼓励下进行了实验,最终找到了正确*,领悟了科学家的用意。
文章的目的在于引导孩子们明白:科学家的说法并非绝对正确,而是鼓励他们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寻找正确*。这有助于将学生的关注点从课内引向课外,从而培养他们观察和探究世界的意识,鼓励实践和创新。
教学中遇到的难点是理解文章中的反问句,其中两个重要的反问句分别是:“你既然想不明白,为什么不去试一试呢?”和科学家的最后一句:“孩子,为什么你会认为科学家的话全都是正确的呢?”在处理这些句子时,我采用了学生自读自悟的方法,通过重复读、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反问句的表达意思和效果。
其中,第一个反问句强调了通过实践解决问题的重要*,而第二个反问句则挑战了学生对科学家话语的绝对*信任。通过这两个反问句,文章引导学生明白想不明白的问题需要亲自去尝试解决,同时科学家的话也并非绝对可信。
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让学生多次阅读这两个反问句,与实际生活联系,进行思考和讨论,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这些句子的意义。通过这种方式,同学们更容易理解妈妈的话:遇到难题要亲自去试一试。最后,通过对这两句话的理解,学生们成功将文章的主题准确地表达在练习本上。
在本节课中,我注重对语言文字的应用理解,通过实际的启发和具体的指导,帮助学生提高驾驭语文工具的能力,使语文课堂更为有效。
在教学成长中反思3
导语:课程改革现在*教育界已经成为了热门话题,作为一线的老师通过不断的学习对其中的理念有了初步的了解,并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去贯彻运用。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分享的在成长中反思,欢迎阅读参考。
著名教授叶澜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但如果一个教师坚持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教师面对的是有鲜明个*的学生,其个体*的差异,教师不可能在教学中面面俱到,肯定会有教学环节设计不合理、点拨不到位等问题出现,怎样查漏补缺,完成教学任务,这就需要教师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思路、教学过程,明确失在何处,得在哪里,失之及时整改,完善;得之,予以发扬;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学习。我从以下几点谈谈自己工作中的反思:
一、教学设计中的反思
教学设计中的反思,可以预见自己在设计安排上是否合理,对教学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做一个初步的思考和准备。如我在教学《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课时,由于这课内容较长,难理解的句子较多,学生学起来难度较大,我反复研读教材,又搜集李博士的事迹,深深被他的奉献精神感动。但怎样才能让学生走进文本,深受感染,心灵受到震撼呢?通过反复读课文,我设计了问题:这个故事最让你感动的是什么呢?请默读课文,找出让你感动的句子,做好批注,大声朗读并说说你从中感受到什么?”一下子抓住重点,学生通过抓重点句子来突破难点。为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生命桥”的意义,我还从网上搜集近年来大陆与*互帮互助的资料,学生在具体事例中感受到了两岸*的血脉亲情。
二、课堂教学中的反思
在执教《牧童与画家》时,课堂上的灵机一动,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牧童与画家》主要写了牧童在大画家戴嵩面前,敢于直言不讳指出画的缺点和戴嵩虚心好学的品质。而在教学过程中,我在小黑板上重点要讲的一个句子竟然发现有一个错别字,“暖”字写错了。这真是教学准备的失误。怎么办呢?我灵机一动,何不见题发挥呢?于是我向学生提问:“文中的牧童很勇敢,发现错误大胆指出,我们二(6)班肯定也有像牧童一样善于发现、敢于指出问题的同学,看看在哪里呢?”果然,一位同学把手高高举起,大声说道:“老师,您把“暖”字写错了。”所有学生和听课老师都像这位同学投来赞许的目光,我乘机引导:“这位同学真是火眼金睛,而且勇于在课堂上给老师提出问题,很了不起,你也像小牧童一样值得我们学习。”课后老师们都觉得,我把课堂失误巧妙转化为教学机智,值得借鉴。
三、教学后的反思
在教后进行反思,吸取别人的教学经验、理论、设计及思路,常常会有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因此,我常常借鉴名师和其他老师成功之处,弥补自己教学中的失误,力求让学生有更大的收获。
最后,我想说的是:教学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学习、反思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一个不断给我们带来惊喜的过程,更是一个促使我们不断成长的过程。为了学生,为了自己,为了语文教学,我将努力在不断地自我反思与磨砺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