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教材】 这是第八册第八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描述了“我”在玉泉观鱼时结识的一位聋哑青年,他对画鱼的投入与专注,使作品栩栩如生。文章赞扬了他的勤奋和专注,情节生动感人,按照事件发展顺序编写,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我”常去玉泉观鱼;第二部分讲述“我”在后院的金鱼缸认识特别的青年;第三部分描述“我”观察青年画金鱼;第四部分则是“我”对青年有了更深的了解。

该文在教材中担任引导作用,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着重情感体验,理清文章表达顺序,提出新见解,领悟思想感情,并为后续学习《全神贯注》、《两个铁球同时着地》、《遨游太空的五星红旗》作铺垫。

小学四年级语文《鱼游到了纸上》说课稿

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如下:

理解课文,学习聋哑青年的勤奋、专注品质。

学习作者和聋哑青年观察周围事物、积累材料的方法。

学习生字、词语。

朗读课文时带有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青年对鱼的投入。

理解“鱼游到纸上”与“鱼游到心里”的关系。

教学难点: 将理解课文与学习作者观察方法同步进行,让学生掌握作者的写作方法。

【说教法学法及流程】 (一)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出示挂图,播放录音,让学生宽松环境下整体感知课文,激发学习兴趣。

初读课文,标记不懂或深刻句子,培养阅读习惯。

学生分组讨论解决问题。

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以课后作业展开讨论。

理解青年的勤奋、专注,进行自读讨论,小组交流。

抓住重点句子展开讨论。

(三)美读课文: 学生在理解基础上朗读全文,达到情文统一,深入表达对课文的理解。

课堂练习:

比较两句的异同,体会重点词语的含义。

细读第7自然段,填空,并解释填词理由。

选择关联词,连成一句话,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说板书】 板书设计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结构,帮助理清作者的写作顺序。

四年级下册语文鱼游到了纸上练习题2

一、我能看拼音写汉字。

cháhúchǎnɡhuīqīnɡchèjiàndǐxiùhuā

()()()()

lónɡyǎzìyóuzìzàishǎngxīnyuèmùyìsībùgǒu

()()()()

二、我能比一比再组词。

港()澈()壶()缸()巷()撤()壳()缺()

罢()绣()徽()聋()摆()诱()微()笼()

三、我能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或反义词。

近义词:赞叹——似乎——惊奇——

反义词:清澈——活泼——一丝不苟——

四、我能读下面的句子,并在比喻句的后面打“√”。

1.他高高的身材,长得很秀气,一对大眼睛明亮得就像玉泉的水。()

2.这些孩子穿着鲜艳的衣裳,好像和金鱼比美似的。()

3.他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

4.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

五、我能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下面题目。

1.本课是按的顺序叙述的。文中采用了和的写作方法描写聋哑青年的高超画技。这两个方面反映了聋哑青年的和的品质。文中“鱼游到了纸上”这句话既是文章的题目,在文中又出现了三次,一次是(),一次是(),第三次是作者与聋哑青年的笔谈。

2.“他好像和金鱼已经融为一体了。”这句话充分表达了。在围观的人赞叹议论时,他没有任何反应,除了因为他是个聋哑人外,更重要的是(),眼中所见,心中所想,笔下所画都是(),好像(),才把鱼画活了。

3.这篇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进行写作,在写法上有两个特点,分别是:①()②()

《鱼游到了纸上》语文教案3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中的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优秀品质。

2.学习作者留心周围事物和注意积累材料的方法。

3.学习本课的生字和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理解“鱼游到了纸上”和鱼“游到了我的心里”的意思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从中受到启发;学习作者留心周围事物和注意积累材料的方法。

三、教具准备

生字生词卡片。

四、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开始我们学习第三组课文。这一组的重点训练项目是“注意积累材料”,共有三篇讲读课文、一篇阅读课文和一个基础训练。

2.揭示课题。板书:7鱼游到了纸上

二、检查预习。

1.出示生字卡片,检查生字读音。

2.同桌轮流读课文,互相纠正读音。

3.指名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我”去玉泉观鱼,认识了一位聋哑青年,他每个星期天都来这里画金鱼。画的金鱼十分形象生动,像活的那样在纸上游动。学生只要大致说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就行了,不必要求说得过于详细。)

4.你是怎么知道这位青年是聋哑人的?找出课文中的有关语句。(从“从来不说一句话”、“没有任何反应”和他胸前佩戴的“福利工厂”的厂徽,可以看出他是一位聋哑青年。如果是会说话的人,不可能从来不说一句话;如果是听得见的人,那么在众人的赞叹、议论声中,不可能“没有任何反应”;“福利工厂”一般是专为残疾人开办的工厂。)

三、初读课文,理解内容。

1.学生默读课文,画出有关“鱼游到了纸上”和鱼“游到了我的心里”的句子。

2.轻声朗读课文,试着给课文分段,想想每段讲了什么。

3.讨论课文的分段,说说每段的段意。

第一段(第一—二自然段),讲“我”常去玉泉观鱼。

第二段(第三—四自然段),讲“我”在金鱼缸边认识了一位举止特别的青年。第三段(第五—九自然段),讲这位青年如何画金鱼。

第四段(第十—十四自然段),讲“我”对这位青年有了更多的了解。

4.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教师纠正读音和停顿不恰当的地方。

四、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思考课后练习1中的问题。

第二课时

一、指名朗读第一、二段。

二、提问:

1.“赏心悦目”,是什么意思?作者在玉泉观鱼时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赏心悦目”的意思是指因欣赏美好的情景而心情舒畅。因为玉泉的“池水清澈见底”,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这样美好的情景看在眼里自然觉得心情舒畅愉快。)

2.“举止”的意思是什么?“我”是怎样认识那位举止特别的青年的?他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举止”,动作、神态。“我”是在金鱼缸边认识那位举止特别的青年的。他“特别”的地方就是“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即爱鱼达到了忘掉自己的程度。)

三、抓住重点,理解课文内容。

1.学生默读课文第二、三、四段,按思考·练习第一、二题认真准备。

2.讨论交流。

(1)聋哑青年“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表现在哪些地方?

(“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有时……有时……”;“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太阳快下山了……那位青年还在金鱼缸边画画。他似乎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自己”;“为了画好金鱼……常常忘了吃饭,忘了回家”等。)

(2)“融为一体”的意思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融为一体”是融合在一起的意思。聋哑青年和金鱼融合在一起,好像他自己也成了金鱼,这正是达到忘我境界的集中表现,说明这位青年画鱼非常专注。)

(3)“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指的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青年画的鱼仿佛活的一样在纸上游动,说明他对鱼的特点非常了解,画得非常像。)

(4)“先游到了我的心里”是什么意思?鱼“游到了心里”和“游到了纸上”有什么关系?

(青年对鱼的特点非常熟悉,在心中已经形成了金鱼的清晰、准确、生动的形象。一个“先”字点明了“游到了纸上”和“游到了心里”两者之间的关系。要把鱼画得像,画得活,必须反复观察,使头脑中的金鱼形象、生动。鱼“游到纸上”是“游到心里”的结果,鱼“游到心里”是“游到纸上”的前提和原因。这位聋哑青年之所以能使鱼“先游到”自己的心里,是他勤于观察,刻苦练习,达到忘我境界的结果。)

四、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指名分段朗读。注意读出不同人物在不同场合所表达的语气。

2.教师范读课文。

3.指导学生分角*朗读课文。

二、讨论下面问题:

1.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作者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

(作者与那位青年“只是碰到过几次”,却发现了他的“特别”之处,对那位青年爱鱼爱到忘我境界进行了准确描写,并发现那位青年是聋哑人,这些都说明作者观察的细致入微。正因为作者留心观察周围事物,注意积累材料,所以文章写得具体、生动。)

2.聋哑青年又是怎样观察事物的?

(“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一看就是一整天”等,说明他观察事物十分专注、刻苦。)

3.你从中受到哪些启发?(教师可从两方面加以引导:一是引导学生举例说说自己是怎样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这样做有什么好处;二是谈谈如何学习那位聋哑青年的勤奋、刻苦的精神。)

三、完成课后“读读写写”的练习。

1.指名读词语。

2.指名说说“唯一”、“赏心悦目”、“一丝不苟”的意思。

3.抄写词语,每个词语抄两遍。

四、布置作业。

预习《火烧云》。

7鱼游到了纸上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