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教学要点
一、教材地位:
本单元选择就宋代著名散文大家苏洵、王安石、欧?修、苏轼的散文名篇。《六国论》《游褒蝉山记》是教读课,后两篇是自读课。《六国论》《伶官传序》都是借古讽今的史论散文,《游褒禅山记》《石钟山记》是因事说理的游记散文。可以分别作比较阅读。
宋代散文继唐代古文运动的传统并有所发展,题材更加广泛,形式更加多样,语言更加畅达,长于议论,体现宋代以理入文的一代文风,对后世散文产生深远影响。
二、辅助教材:
欧?修的《秋声赋》,苏轼的《喜雨亭记》,苏辙的《黄州快哉亭记》,司马光的《赤壁之战》,苏轼的《赤壁赋》,比较各种游记散文与史论文风格的多彩多姿。
【知识目标】
1、学习借鉴文章借古讽今针对现实有感而发的说理方式。
2、理解重点词句在文中的特殊含义与用法
3、掌握几个文言句式并能读懂文中语句
【能力目标】
1、迅速把握文章整体内容与思想情感。
2、能结合写作背景赏析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情感目标】
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作者深入思考,注重实践探索的求知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诵读背诵,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重点词句在文中的含义。
2、难点:领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式,熟练掌握文言词类用法与句式是难点。
【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法、引导法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了解作家作品及游记散文的基本写法
2、借助工具书初步读懂全文内容
3、体会作者是怎样把记游写景与感悟说理结合起来的。
二、学生简介自己所了解的作家作品常识
王安石,北宋*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好半山。世称王荆公,王文公,王临川。21岁中进士,40岁进万言书,提变法,抑特权,力图改变北宋积弱积贫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之策。49岁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在神宗支持下力行新法,但遭司马光为首的守旧派攻击,54岁罢相,次年为相。56岁再次辞去相位,隐居江苏南京,从事创作。封荆国公,谥号文公。《临川先生文集》。
三、朗读文本,整体把握内容
四、探究思考,理解中心思想与作者感情
1、王安石具体描写游褒禅山几个地方,哪个地方写得最详细?
2、作者在第一段为什么要特别写不会引起别人注目的路边石碑,后边哪一个语句与它呼应?
3、作者在游华山洞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外人不容易注意的现象,最能引起作者感慨深思的是哪一个句子?
4、作者通过游华山洞的经历悟出了什么样的人生道理?
5、作者认为要完成自己的事业理想必须有哪些条件,哪一个条件是最重要的?
6、作者认为尽力而为虽然可能不成功,可以问心无愧,也不用怕别人嘲笑,你同意这样的观点吗?你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吗?
五、老师范读全文,学生理解词句
六、作业
1、借助工具书读懂全文语句,准备复述。
2、完成《导学》练习,巩固文言词语与句式的理解。
3、朗读全文,准备背诵。
第二课时
一、重点语词与句式理解检测
二、重点语段口头翻译检测
三、学生诵读全文
1、个别诵读能力一抽一查
2、集体诵读训练】
四、教师示范朗读与诵读指导
五、学生划分重点语段层次,把握背诵的文脉与记忆的衔接特征语词
六、学生分层诵读,以文意串连衔接回忆线索
七、迁移运用
把“游华山洞”的两段描述改写成为现代散文。
要求:1、能用一定的修辞手法描写景物;2、运用心里细节描写表现游览者的见闻与感受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2
《游褒禅山记》的作者是王安石,他是北宋的*家和思想家。这篇游记是他在辞职回家的途中游览褒禅山后,于同年7月以追忆的形式写下的。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目的】
学习文言中常见词语如“盖”、“所以”、“以”、“观”、“名”、“其”等的用法。
领会文言中断句及句中停顿的方法,掌握文言句式的特点。
学习本文以记游写感的写作方式,理解作者在文中表达的观点。
【教学重点】 文言常见词语的用法,作者的观点。
【教学难点】 掌握记游写感的写作方法。
【学法点拨】 诵读、自学、讨论、展示、点拨等。
【教学准备】 准备自学材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探讨法:以学生为主,让课堂更活跃,调动学生的积极*和气氛。
使用多媒体课件,感知、品读、赏析,并展开讨论。
【朗读方式】
自由朗读。
齐声朗读。
指名朗读。
熟读背诵。
配乐朗诵。
范读。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第一课时: 学案(学习活动)
在早读时间,自主选择式朗读或齐声朗读全文。
阅读语文必修2《示范课堂·要点扫描》P79~85和语文必修2《目标·素养·评价》丛书P37-40,然后自主完成“语言积累”的五大题(20分钟):
判断注音是否错误。
辨析加粗词的意义。
辨析各句中的“其”字的意义。
辨析各句中的“以”字的意义。
指出各句中加粗词的用法和意义。
高二语文游褒禅山记教案3
目的:
翻译课文,深入理解其内容。
通过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
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力。
重点:翻译课文,理解内容。
难点: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教法:采用质疑提问法,引导学生翻译文言文。
课型:新授教具:课件
板书:《游褒禅山记》
游洞经过:前洞——后洞——悔随之
游洞心得:志——力——物——尽吾志
后记: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复习旧课
检查重点句子的翻译。
三、讲解新课
导入新课:引用列宁的话引入新课。
朗读课文:指名读或齐读,进行交互式朗读。
翻译课文:采用质疑的方法进行翻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可能出现的问题包括:
"盖其有深,则其至有加少也"的翻译;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的理解;
"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的解释;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的探讨。
完成学生提问后,选择一名学生整体进行翻译。然后,教师可以标记重点词语,作为复习的重点内容。
理解课文:
按顺序简述第二段的内容;
概括第二段的要点;
用一个字概括作者游洞后的心情,原因是什么;
查找第三段与第二段相互呼应的地方;
分析古人求思的精神与第三段的议论之间的关系;
分析“志”、“力”、“物”三者之间的关系。
如果有时间,可以指导学生背诵。
四、小结
五、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