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奇”到“趣”:重构《黄山奇石》教学新体验

原文将《黄山奇石》的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认识石头之“奇”,并设计了一系列围绕“奇”展开的教学活动。然而,仅仅停留在“奇”的层面,容易使教学流于表面,缺乏深度和趣味*。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语文核心素养,我们可以尝试将教学目标从“认识石‘奇’”拓展到“感悟石‘趣’”,将“趣”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打造一个充满趣味*和探索*的学习体验。

部编黄山奇石教学设计

一、 趣味导入,激发好奇心

传统的图片展示或故事导入虽然能初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趣味*相对不足。可以尝试以下几种更具吸引力的导入方式:

1. 悬念式导入: 播放一段神秘的黄山云海视频,视频中奇石若隐若现,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并提出问题:“这些隐藏在云雾中的石头,究竟有什么奇特之处呢?”

2. 游戏式导入: 设计一个“猜猜我是谁”的游戏,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奇石的外形特点,让学生猜测是哪块奇石,并展示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体验式导入: 利用VR技术,带领学生进行一场“云游黄山”的虚拟旅行,身临其境地感受黄山奇石的魅力,激发学生对奇石的探索欲望。

二、 多元互动,感受石头语言

在“说‘石’”环节,可以设计更丰富的活动,引导学生用多种方式解读石头,感受石头背后的“语言”:

1. 角*扮演: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块奇石,并赋予其*格、身份、故事等,然后进行角*扮演,用生动的语言和动作演绎奇石的故事,增强趣味*的同时,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

2. 诗歌创作: 引导学生观察奇石的形态、颜*、纹理等,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诗歌的形式表达对奇石的感受和理解,例如,可以模仿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创作一首描写“仙人指路”的诗歌,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3. 绘画创作: 鼓励学生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奇石,可以是写实风格,也可以是抽象风格,通过*彩、线条、形状等元素表达对奇石的理解和情感,激发学生的艺术创造力。

三、 奇思妙想,编写石头传奇

在“悟‘石’”环节,可以鼓励学生进行更大胆的想象和创作,赋予奇石生命和故事:

1. 故事接龙: 以一块奇石为起点,由学生轮流接龙,共同创作一个完整的故事,在合作创作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故事的逻辑*、完整*和趣味*。

2. 石头对话: 选择两块形态对比鲜明的奇石,让学生想象它们之间会进行怎样的对话,通过对话的形式,展现奇石不同的“*格”和“内心世界”,例如,“仙桃石”和“猴子观海”之间会发生什么有趣的故事?

四、 拓展延伸,感悟自然魅力

学习不能局限于课堂,可以将课堂延伸到生活中,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自然景观,感悟自然之美:

1. 实地考察: 组织学生到附近的公园、山区等地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各种各样的石头,并尝试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方法去解读它们,将书本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2. 摄影比赛: 举办以“发现身边的奇石”为主题的摄影比赛,鼓励学生用镜头捕捉自然之美,并配以文字说明,分享自己的发现和感悟,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审美能力。

3. 环保行动: 引导学生了解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并从自身做起,参与到保护环境的行动中来,例如,捡拾垃圾,宣传环保理念等等,将语文学习与社会责任相结合。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的改进,我们可以将《黄山奇石》的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表达能力等核心素养,并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热爱自然,最终达到“寓教于乐”的教学目标。

部编黄山奇石教学设计2

一、原文概述

黄山以其奇松、怪石、云海著称,读《黄山奇石》一书,不仅令人惊叹于大自然的神奇创造,也让人仿佛置身于黄山的美景之中。文中生动描绘了各种奇石,如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等,使读者对黄山的独特之美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欣赏。

二、教学目标

认读14个生字,掌握8个字的书写。

流利、正确、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对黄山奇石的赞叹之情,同时能背诵喜欢的部分。

培养学生对黄山的喜爱,激发他们去黄山亲身体验奇石之美。

三、教学过程

(一)图文结合,朗读感受

学生通过观察课文插图,描述石头的形象,加深对奇石的理解和印象。在朗读中体会黄山石的独特之处。

(二)识字写字

教学14个生字,其中6个是连词出现的,如“尤其、胳膊、形状”。通过朗读结合识字教学,加深学生对字词的理解和记忆。

(三)想象绘画

引导学生想象《黄山奇石》中描述的几块奇石,如“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琴”,并进行小组和全班交流,鼓励他们将想象中的奇石绘制出来。

(四)自编童话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块奇石,根据课文的描述编写一个小故事,培养其想象力和创造力。

(五)熟读背诵

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熟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进行背诵,提高朗读表达能力。

(六)朗读感悟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课文来感受和理解黄山奇石的独特魅力,避免过度抽象的分析,让学生从听、读中获取体验。

(七)实践活动

安排图片绘画展活动,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绘制“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琴”等奇石的图像,并进行展示和交流,增强学生对黄山奇石的实际理解和表达能力。

结语

《黄山奇石》教学设计之七3

一、引入话题,激发兴趣

课程开始时,老师可以以一个引人入胜的问题开始,比如:“大家知道我们的祖国有哪些著名的山峰吗?”等待学生的回答后,老师可以揭示今天的学习内容:“今天我们将一起探索黄山的奇石,通过学习文章《黄山奇石》,来了解它的独特之处。”这样的引入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观察图像,理解文本

三、诵读文本,培养朗读能力

针对低年级学生的朗读训练应该具体而有针对*。本文情感丰富,充满了生动的拟人手法,给人一种轻松活泼的感觉,读起来十分流畅。因此,在学生理解了图片和文本意义之后,老师可以引导他们再次观看图片,将画面生动地呈现在脑海中,激发他们的想象力。通过有感情地诵读文本,让学生感受作者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之情,以及对祖国山川的热爱。比如,当学生读到“好像从天上飞下来的一个大桃子”时,可以想象到那块形状如大桃的岩石,高高地险峰山巅;读到“翻滚的云海”时,可以想象到山间厚厚的云层如同汹涌的海浪一样。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还能够增强审美情趣,激发对祖国山水的热爱。

这样一来,整个课堂将会更加生动有趣,学生也会更主动地参与其中,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和课堂参与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