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咏物诗作于大历初年,杜甫寓居夔州之时。诗歌以孤雁念群为主题,不仅将雁之形态刻画得淋漓尽致,更融入了诗人深挚的情感,堪称佳作。
咏物诗向来以含蓄曲折为上,极少直接点明题旨。而杜甫却开篇点出“孤雁”,且这只孤雁不同寻常,它不饮不食,只是一味地飞翔、鸣叫,仿佛在声声呼唤中倾诉着对同伴的无尽思念。它不仅思念,更在奋力追寻,这份执着与热烈,将一只“孤雁”的情感刻画得跃然纸上。正如清人浦起龙所言:“‘飞鸣声念群’,一诗之骨”,可谓一语中的。
颔联笔锋一转,境界豁然开朗。在广袤无垠的天空中,这只小小的孤雁仅仅是“一片影”,与失散的雁群相隔于“万重云”之间。此刻的它,该是何等的惶恐、焦虑,又是何等的迷茫无助!天高路远,云海茫茫,它又该往何处寻觅失散的同伴呢?“谁怜”二字,仿佛一道闸门,瞬间打开了诗人情感的闸口:“孤雁啊,我与你何其相似,同是天涯沦落人!在这茫茫世间,又有谁来怜惜我们呢?”诗人与孤雁,此刻已融为一体,感同身受。清人朱鹤龄认为:“此托孤雁以念兄弟也”,而诗人所思念的,或许不仅是兄弟,更包括那些至交好友。安史之乱后,诗人颠沛流离,亲朋离散,天各一方。骨肉团聚、知友重逢,成为他日夜期盼的梦想。这只孤零零的雁儿,正是诗人自身影子的投射。
颈联承接上联,从心理层面刻画出孤雁鲜明的个*:它被思念折磨,被痛苦煎熬,因此才不停地飞翔、鸣叫。它望眼欲穿,仿佛失散的雁群就在眼前;它声声哀鸣,仿佛同伴的回应就在耳畔。也正因如此,它才更加执着地追寻、呼唤。这两句诗,字字泣血,情真意切,将孤雁的哀痛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浦起龙对此评价道:“惟念故飞,望断矣而飞不止,似犹见其群而逐之者; 惟念故鸣,哀多矣而鸣不绝,如更闻其群而呼之者。写生至此,天雨泣矣!”
诗歌结尾采用反衬手法,表达了诗人的爱憎之情。孤雁念群,情真意切,即便身心疲惫,也依然执着追求;而那些野鸦却全然不解其中深情,只顾着喧闹嬉戏,自得其乐。“无意绪”三字,既是孤雁面对野鸦时的心情,也是杜甫面对俗客庸夫时厌恶与无聊的心绪。正如《诗经》所言:“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与这些“不知我者”,又有什么可谈的呢?
这首诗歌,是为念群的孤雁而歌,它所表达的情感是如此浓烈,悲壮而感人至深。孤雁是孤独的、困苦的,但它依然在不断地呼唤、追寻。它对同伴的思念之情,如同熊熊烈火,在胸中燃烧。它可以舍弃饮食,可以不顾安危,只为早日与同伴团聚。它虽然命运多舛,却依然心怀希望,宁愿飞翔在云海之间,也不愿流连于暮雨寒塘。诗歌情感激昂,立意高远,读来令人动容。
从艺术技巧而言,全诗咏物传神,浑然天成,毫无雕琢之感。中间两联情景交融,一气呵成,不仅有声有*,甚至还有光影的变幻,将云间雁影表现得如同电影镜头般生动立体,堪称神来之笔。
杜甫《赠李白》诗歌鉴赏2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杜甫与李白相互敬重,交谊深厚。《赠李白》是杜甫以心灵的笔触勾勒的一幅李白肖像。仅二*字构成了生动的艺术形象,栩栩如生地表现了李白的风采、气度和品格。
此诗作于天宝四年秋,当时李白因遭遇不幸,远离京都,在齐鲁漫游,与杜甫相遇。李白在同年秋创作了《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诗中写道:“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这表达了诗人深情的依依惜别之情。这与杜甫诗中的“秋来相顾尚飘蓬”可以相互映衬。
表面上,《赠李白》似乎是杜甫在规劝李白,希望他能像道家的葛洪那样专心炼丹求仙,而不是沉湎于痛饮狂歌、虚度光*,也不必在人前自称雄才大略。然而,杜甫的诗中还隐藏着更深的含义。
李白轻视权贵,不羁放浪,身世坎坷,虽然整日痛饮狂歌,但从未得到统治者的赏识;虽有雄心壮志,却难以施展。杜甫在赞叹李白的同时,也感慨万千,抑或略带不平之情。他通过诗笔抒发自己的愤懑,甚至以反诘的口吻,既在向李白抱怨,也在表达自己的不满。
《赠李白》中的“飞扬跋扈”一句,是整首诗的高潮所在。清初钱谦益评注此诗时专注于这一句,认为它突出了李白豪放不羁的精神。仇兆鳌在《杜诗详注》中解释,“飞扬”表示浮动之貌,“跋扈”则指强梁之意,这两个词汇共同象征了李白豪放不羁的精神。
总体而言,《赠李白》言简意赅,节奏抑扬顿挫,通过“痛饮”对“狂歌”,“飞扬”对“跋扈”的对比,形成了生动的氛围,进一步突显了李白的傲岸和狂放。
《登高》杜甫诗词鉴赏3
摘要:【年代】:唐【作者】:杜甫《登高》【内容】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
【年代】:唐
【作者】:杜甫——《登高》
【内容】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赏析】:
此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时所写。夔州在长江之滨。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杨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诗镜铨》),胡应麟《诗薮》更推重此诗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首联对起。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秋日天高气爽,这里却猎猎多风。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江水》)的意味。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画图。其中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天造地设,自然成对。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经过诗人的艺术提炼,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用字遣辞,“尽谢斧凿”,达到了奇妙难名的.境界。更值得注意的是:对起的首句,末字常用仄声,此诗却用平声入韵。沈德潜因有“起二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格奇而变”(《唐诗别裁》)的赞语。
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确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
前两联极力描写秋景,直到颈联,才点出一个“秋”字。“独登台”,则表明诗人是在高处远眺,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常作客”,指出了诗人飘泊无定的生涯。“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暮年。“悲秋”两字写得沉痛。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诗人把久客最易悲愁,多病独爱登台的感情,概括进一联“雄阔高浑,实大声弘”的对句之中,使人深深地感到了他那沉重地跳动着的感情脉搏。此联的“万里”“百年”和上一联的“无边”“不尽”,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象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相洽。诗到此已给作客思乡的一般含意,添上久客孤独的内容,增入悲秋苦病的情思,加进离乡万里、人在暮年的感叹,诗意就更见深沉了。
尾联对结,并分承五六两句。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本来兴会盎然地登高望远,现在却平白无故地惹恨添悲,诗人的矛盾心情是容易理解的。前六句“飞扬震动”,到此处“软冷收之,而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诗薮》)。
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态,一一得到表现。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便跃然张上。
此诗八句皆对。粗略一看,首尾好象“未尝有对”,胸腹好象“无意于对”。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不只“全篇可法”,而且“用句用字”,“皆古今人必不敢道,决不能道者”。它能博得“旷代之作”(均见胡应麟《诗薮》)的盛誉,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您还可以使用:强大的免费起名根据周易起名好听的名字大全五行取名字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