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来了》是一首旋律流畅、歌词优美的歌曲。在本次教学中,我们的目标是让学生通过演唱这首歌曲,深刻感受春天带来的快乐。备课时,我迅速意识到这是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的绝佳机会。
在上课时,我首先展示了一幅大幅的春景图片:翠绿的草地、七彩的花朵、嫩绿的树林、即将融化的残雪、出洞的小动物等等。然后,我询问学生:“画中是什么季节?你从哪里得知是春天呢?你喜不喜欢这样的景*?”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自己发现春天,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图中的景*,表达他们对这幅图的情感。在朗诵歌词时,我鼓励学生带着对春天无比喜爱的情绪,使他们更深刻地体验到歌曲的美妙之处。
在教唱歌曲时,一名学生提出了一个深思熟虑的问题:“陈老师,歌词中‘春姑娘躲在那朵花苞里’的‘春姑娘’是谁啊?”这个问题让我意识到学生们对细节有着敏感的洞察力,而我也因此受到启发,鼓励他们自己思考。学生们通过交流,展现了对“春姑娘”的独特理解,让我感到惊喜和感动。
这堂课后,我深刻地反思了以往对学生的误判,感受到新课程实施后对音乐课的积极影响。通过将感受音乐和环保教育有机结合,我更注重了学生全面发展。孩子们对春天的直观美感使得他们不仅沉浸在歌曲的诗情画意中,还对“春姑娘”有了个*化的理解,展现了童真和对大自然美妙意境的深刻领悟。
考虑到课题研究方向,即将诗歌活动与艺术教育融合,提高幼儿审美能力,我思考了教学中的创新点。图谱和动作表演是其中之一,但我也意识到这些点可能并不独特。因此,我需要进一步寻找突破口,可能涉及更深层次的融合或创意方法。
关于培养大班孩子的朗诵能力,我面临困扰。在活动中,孩子们表现出对有感情地进行朗诵的渴望,但明显力不从心。我认为在第一次诗歌活动中进行朗诵可能不太合适,因为他们对诗歌还不够熟悉。或许可以通过更系统的诗歌学习先打好基础,再进行朗诵活动。
在导入环节中,我使用了“随音乐做放风筝动作”,原本采用欢快的音乐,但我考虑下次可以使用《春天里来》的音乐作为背景音乐。这不仅因为这首音乐欢快而抒情,还为下次活动做了很好的铺垫。
最后,我提出设计一个“美一美”的活动,让孩子们用画笔表达对春风的理解,或者设计一副关于春风的画,并进行诗歌创编。这样的活动可以促使孩子们在诗与画之间自然融合,培养他们对美的更多感悟。
在未来的活动设计中,我希望更全面地考虑孩子们的需求,让他们更深刻地感受美的存在。
教学反思总结2
首先,我发现自己在日记格式方面有所疏忽。作为教师,我应该在课前明确格式要求,确保学生能够正确地记录观察和体会。这不仅有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写作习惯,还能提升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思维逻辑。
其次,课堂上的学习气氛似乎并不够热烈。这可能与我未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关。下次,我打算采用更多互动的方式,例如小组讨论或者分享学生的观察成果,来增强课堂的活跃度。
另外,我意识到在课堂上可能说得过多,导致学生自主品悟的机会较少。这与我之前的教学风格有关,下次我会更多地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索,而不是过多地灌输我的观点和想法。
时间安排方面也存在问题,我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时间安排。下次,我会更合理地安排每个环节的时间,确保学生能够充分完成任务,并且不至于增加他们的课外负担。
关于学生写作能力参差不齐的问题,我意识到一些同学并不擅长写作,甚至还有人未能及时交作业。这需要我更多的耐心和个*化的指导,帮助每位学生发挥自己的潜力,提升写作能力。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写作的自信心尤为重要。我意识到,学生们需要更多的实践机会和个*化指导,才能真正掌握写作的技巧和表达方式。未来,我会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帮助他们在学术和情感上都得到更好的发展。
诗歌月亮教学反思3
诗歌《月亮》表现的是月亮在“树梢”、“池塘”、“脸盆”中所展现出的不同美景与趣景。在设计这一诗歌教学时,我将诗歌中树梢与小鸟的关系、池塘与青蛙的关系及脸盆与宝宝的关系作为理解这一诗歌的关键所在,因为理解了它们的关系后就能更好、更快地理解诗歌。
在实际教学中,我是这样来帮助幼儿理解的。
幼:我听到‘小鸟说,月亮和我好。’
师:为什么小鸟会说月亮和它好呢?现在的月亮在什么地方?
幼:因为月亮在树上,小鸟也生活在树上,所以小鸟会说月亮和我好。
师:还有谁说月亮和它好的?
幼:青蛙说的。
师:为什么现在变成青蛙说了?
幼:因为现在月亮在池塘里了,青蛙也在池塘里。
幼:宝宝也说的。
师:这回又是怎么回事呢?
幼:脸盆是宝宝的,月亮也到脸盆里去了。
……
通过与幼儿的互问互答,幼儿进一步明确了月亮所在的不同位置,不仅帮助了幼儿的理解也促进了幼儿对诗歌的`记忆。
另外,诗歌中“挂”、“漂”、“盛”这三个动词也是难点所在,在理解与学说时我强调得较多,方式有听辨确认、图片辅助和结合实际,特别是“盛”这一动词,我引用孩子每天都会接触到的饭碗,知道饭装在碗里叫“盛”,帮助幼儿理解“月亮在脸盆里也可以叫做‘盛’”。
而在诗歌、儿歌学习中,如何提高幼儿学习的趣味*是大家都比较困惑的,在这次诗歌朗诵过程中,我在练习策略上进行了一些尝试,发现幼儿主动*还挺高的。我是这样尝试的:在每一次练习时都有不同的要求,首先一起边看图边和老师一起练习;接着老师退出,只看图;然后连图也退出,全凭记忆;最后是通过分男女、分组等形式来进行比赛,因为进入中班幼儿好胜心更强,所以通过教师有意识地一次次挑战、比较,幼儿的积极*就调动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