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另外还有其他5种方法

文言文翻译的5种技巧(热门9篇)

1调换法

文言文中许多句子结构和现代汉语语序不同,经常出现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等句式(在文言文中统称倒装句),如果原封不动地按照原句顺序翻译出来,意思就含糊不清。如“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琵琶行并序》)译成了“曾经学习*琵琶向穆、曹两位乐师”,让人不知所云,调换成正确的语序“尝于穆、曹二善才学琵琶”后就译为“曾经向穆、曹两位乐师学习*琵琶”。

2增补法

文言文言简意赅,故省略成分现象较突出。文言文翻译的增补法,就是要把语句中省略的重要成分补全,使句子意思完整。文言文中大量省略主语、谓语、宾语、兼语和介词、中心词等,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中就省略了主语“异蛇”,翻译时如果不增补齐全,意义就不太明确。特别是一些句子成分省略较多的文言文句子,如“召入,使拜夫人”(《左忠毅公逸事》)一句就省略了主语和兼语,不增补全句子成分就译成“叫进来,让拜见夫人”,直接译出来,让人觉得莫名其妙,可是增补后的句子应该是“(左光斗)召(史可法)入(家),使(史可法)拜夫人”,翻译成“左光斗叫史可法来自己家里,让他拜见自己的夫人”,大家一看就明白。

3互联法

文言文中有时把几件事情(或几条线索)中相关的词语并列在一起,或相互呼应、相互补充,或起强调作用,这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一种叫互文并提修辞手法,如“秦时明月汉时关”(《出塞》)并不是说“秦朝的明月汉朝的边关”,而是说“秦汉时期的明月啊秦汉时期的边关”。翻译这类文言文句子,要先找出相互呼应、补充或并列的部分——即“互”,再一层意思一层意思进行翻译——即“联”。像“主人下马客在船”(《琵琶行并序》)、“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到影。”(《三峡》)之类的句子翻译都要注意到这一点。

4留借法

“留”即保留原文不用翻译。翻译文言文时,人名、地名、官名、物名、朝代国号、帝号年号、典章制度和度、量、衡等专有名称直接留用,不用翻译。如“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一句中,“庆历”是年号,“滕子京”是人名,“巴陵郡”是地名,毋须翻译照用即可。“借”即借用相关的词语代替现有的词语,这主要是针对文言文中的“通假”而言。文言文在发展的过程中,遇到新的物象,而没有现成的字词,只得借用相关的字词来寄托所要表达的意义(即许慎在《说文》中称之为“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在文言文翻译中,如果不懂通假借用,有的句子是无法翻译的。如“*吴戈兮被犀甲”(《国殇》)和“颜渊蚤死”(《论衡》)两句,“被”通“披”,“蚤”同“早”,如果不会“借”,你将无法翻译通这些句子.

5删减法

文言文虽以言简意赅见长,但有时为了表情达意,会增加一些字词,删减法就是把多余的文言词语删除。有两种情况较常见:一是偏义复词或同义连用中,要删除这些词中陪衬的词素。像“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中的“异同”就是偏义复词,意义偏重在“异”字上,翻译时要把“同”字删去,译为“不应当有所不同”。类似的有“死生,昼夜事也!”(《〈指南录〉后序》)、“我有亲父兄”(《孔雀东南飞》)等,都偏重在加点的词上。二是有些文言文中有无实义的句首发语词或句中助词,在翻译的过程中也可删去不译。如“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捕蛇者说》)中加点的“盖”字就不用翻译。


文言文翻译技巧2

句子翻译是文言文考查的重点,翻译时要落实到字词和句式上。文言文翻译有两种形式:一是直译,即用现代汉语对原文进行机械地对应翻译,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文言文翻译技巧,欢迎阅读!

翻译的技巧,大致可总结为对、换、留、删、补、调六个字。

(1)、对,就是对译,逐字逐句落实。如:

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

││││││││││

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的北门的钥匙

(2)、换,就是用现代词语替换古代词语。如上句中的:使─让;其─他们的;管─钥匙。

(3)、留,就是保留文言文中一些基本词汇、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年号、政区名、典章制度及度量衡名称等,均不必翻译,原样保留。上例中的人、我、北门就是这样。

(4)、删,就是删去文言文中某些虚词。有些文言虚词在句中只起其语法作用,在翻译时不必也不能落实,只要不影响语气,就可以删去。如:句首的状语词,在句中表顺接的一些连词,起补足音节或停顿,只起结构作用的助词,均可略去不译。

(5)、补,就是补出文言文中的省略成分。

(6)、调,就是调整语序。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等。在翻译时就要把这些倒置的成分调整过来,否则就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


文言文翻译技巧3

一、三个“遵照”

遵照原文语气、语义和习惯,文言文句子翻译技巧提炼。

二、四个步骤

1.审。审清句中语法要点,找准采分点。在翻译之前,首先要审清文言文句中重要的语法现象。可以先在草稿纸上抄下要翻译的文言句子,然后用笔将这些语法现象一一地圈注出来,以引起自己的注意。

2.切。将句子以词为单位逐一切分,逐一解释。

3.连。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将释出的词义连缀成句。

4.誊。在逐一查对原句语法要点全部落实后,将草稿纸上连缀好的译句誊写到答卷纸上。在誊写过程中还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写潦草字,不写繁体字和不规范的简化字,不写错别字。

三、六字歌诀:留、对、换、补、删、调

文言句子的翻译是以准确理解为前提的,而理解又是建立在掌握相当数量的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的基础之上的。通常,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可以概括为六个字:留、对、换、补、删、调。

1.留:即保留法。保留文言文中古今词义完全相同的一些词,保留那些特殊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谥号、年号、庙号、特殊称谓、专门术语等,翻译时照搬即可。如: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庆历四年”可不译。

误区点拨:强作对译。文言文中凡是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年号、器物名、度量衡等,翻译时可予以保留,不要强作翻译,因为这些词大都难与现代汉语对译。如: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译成:“晋国侯王和秦国伯爵包围郑国,因为郑国对晋国无礼。”(“晋侯、秦伯”应当保留)

2.对:即对译法。对应直译,逐字落实。指译文尽可能对应原文,基本遵照原文的句式、风格,大量采用有相同语素的双音词,要求字字落实。如:

“断其喉,尽其肉,乃去。”(《狼》)可译为:“咬断了它的喉咙,吃光了它的肉,才离开。”

误区点拨:该译不译。文句对译,要求一一对应,绝少不译的字词。特别是副、介、连三大虚词,翻译时常出现漏译的现象。如:

“以相如功大,拜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成:“以蔺相如的功劳大,拜他为上卿。”(译句没有把“以”译出来,应当译成“因为”,也没有把“拜”译出来,应当译成“任命”才算正确。)

3.换:即替换法。对那些词义已经发展,用法已经变化,说法已经不同的词,在翻译时要替换为现代词语。如:“岁征民间”(《促织》)的“岁”要替换成“年或每年”。

误区点拨:以今律古。有的词语随社会的发展,意义已经改变,如词义扩大、缩小、转移等,要根据原文的语境确定语义,切不可以今义当古义。如:

例1.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苏武传》)译成:使者听了很高兴,按照常惠说的来辞让单于。(“让”属于词义缩小,在古代汉语中既可以表“辞让”“谦让”之义,又可表“责备”之义,而现在只用于“辞让”“谦让”的意思。译句中的“辞让”应改为“责备”。)

例2.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译成:先帝(刘备)不认为我卑鄙无耻。(“卑鄙”属于感*彩变化。在古代这个词是中*词,指地位低下,见识浅陋。现在是贬义词,指人的行为或品德恶劣。译句中以今义当古义,应改用古义。)

例3.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过秦论》)译成:不爱惜珍珠宝器肥田沃土。(把“爱”译成“爱惜”不当,“爱”有爱惜之意,但在这个句子中是“吝啬”的意思。)

4.补:即增补法。补出相关省略成分和省略的语意。文言文省略现象较多,常考的是省略主语、宾语和介词“于”,为使译文明白通顺,不产生歧义,必须补充译出被省略的成分,高考辅导《文言文句子翻译技巧提炼》。可先将其补足,然后依照常规句式翻译,译出补足部分后用括号标示。

(1)句子的省略成分必须增补出来。如:

乃召其酋豪,谕以祸福,诸蛮皆以君言为可信。(2004年浙江卷)

译文:于是召集他们的首领,把利害关系告知(他们),各部落都认为许逖的话是可信的。

【解析】该句“谕”后面省略了代词“之”(部落首领),即“谕之以祸福”,翻译时必须把它补上。

(2)词语活用时,必须根据活用的类型增补有关内容。如:

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

译文:肯定对的,否定错的,叫做聪明;否定对的,肯定错的,叫做愚蠢。

【解析】该句中加点的“是”“非”是词类活用,属意动用法,翻译时必须增补上表意动的词语“以……为”或“把……看作”。

误区点拨:

(1)该补不补。文言文中,有的省略成分没有必要翻译出来,但也有的省略成分必须翻译出来语意才完整。如:

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赤壁之战》)译成:孙权给群臣看,没有谁不吓得改变了脸*的。(句中的“以”后面省略“之”,指代曹*的书信,应补上)

(2)胡添乱补。一般说来,文言译句必须尊重原文意,不能根据个人的想当然增添一些内容,以至违背原文的意思。如: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师说》)译成:“很多人在一起走,肯定有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并且可以当我老师的人在里面。”(译句中的“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的人”,是翻译者随意加进去的,应删去。)

5.删:即删削法。文言文中的某些虚词,如发语词、衬音助词、部分连词等,在句子中只起语法作用,无实在意义,可删去不译。如:

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2004年湖南卷)

译文:独自整天在山涧峡谷中,啄食青苔,踩着白石头。

【解析】该句是苏轼散文《放鹤亭记》中的一句韵文,“兮”是句末语气词没有实在意义,翻译时可以删去。“而”字不译出也不影响表达的准确顺畅。

误区点拨:该删却留。如: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译成:“从师学习的风尚也已经很久不存在了。”(译句中没把原句中的“也“删去,造成错误。)

6.调:即调整法。将倒装语序调准为正常语序,对于倒装句式要先找出该句的谓语,再以此为核心找出主、宾、定、状、补,然后分析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谓语前置和介宾结构后置等现象,再做调整。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应调整译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也没有强壮的筋骨。”不可译为:“蚯蚓没有爪牙的锋利,也没有筋骨的强壮。”

误区点拨:该调不调。在古代汉语中,有这样那样的倒装句、省略句。在翻译这些句子时,一般说来,要将之还原成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的常式句。如: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译成:“寻找人可以出使报告秦国的,没有找到。”(原句是定语后置,在翻译时必须把定语放回到中心词前边,即“寻找可以出使报告秦国的人,却没有找到”。)

四、文言文翻译顺口溜

熟读全文,领会文意;扣住词语,谨慎翻译。

字字落实,准确第一;单音词语,双音换替。

国年官地,保留不译;遇有省略,补充整齐。

调整词序,删去无义;修辞用典,辅以意译。

推断词义,前后联系;字词句篇,连成一气。

重回原文,检查仔细;通达完美,翻译完毕。


文言文意译翻译技巧4

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对使用比喻、借代、婉曲、用典等修辞手法的句子,一般用意译。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文言文意译翻译技巧,欢迎大家参考借鉴。

1、互文

互文,上下文各有交错省却而又相互补足,交互见义合并而完整达意,不可直译。如:

①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

译: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将“秦”、“汉”两个作主语的朝代名词放到一起。

②主人下马客在船。(白居易《琵琶行》)

译:主人客人下马上船。

如果我们译出的句子是这样:主人下马,客人上船。主人白居易没有上船,如何“移船相近邀相见”?所以,要把同为主语的“主人”、“客”,同为谓语的“下马”、“在船”分别放到一起,再进行翻译。下例类推。

③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杜牧《阿房宫赋》)

译:燕、赵、韩、魏、齐、楚聚敛收藏的珠宝、珍奇、精品。

这些句子直译就使句子的意义不全,要重新组合,相互补充,意译出正确的意思。把同一成分组合后,放到一起翻译。

2、比喻

比喻修辞在翻译时要译出其比喻的意义,尤其要注意译出借喻的本体。

①金城千里。(贾谊《过秦论》)

译:坚固的城防方圆一千多里。

“金城”,不能译为“金子修筑的城”或“金属修筑的城”,因现代汉语中没有这样的说法。所以意译为“钢铁般的城防”或“坚固的城防”。

②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司马迁《报任安书》)

译:埋没在污秽的监狱中却在所不辞(的原因)。

“粪土之中”指肮脏的地方,不能直译,应译出其比喻义“污秽的监狱中”。

③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贾谊《过秦论》)

天下人像云一样聚集起来,像回声一样应和着他,担着粮食像影子一样地跟随着他。

“云”、“响”、“景”都是比喻用法,要译为“像云一样地”、“像回声一样地”、“像影子一样地”。

3、借代

①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我认为平民百姓交往尚且不互相欺骗,更何况大国之间的交往呢?

例句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翻译时应该译出借代的本体。“布衣”指平民百姓身上穿的粗布衣服,也就代这些穿粗布衣服的人,译为“平民百姓”、“百姓”。

②无丝竹之乱耳。(刘禹锡《陋室铭》)

译: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

“丝竹”,本来是指丝线和竹子,这里用来代用丝线和竹子制成的弦乐器和管乐器,又因这些乐器能奏出音乐,故代音乐。古汉语中这样的例子还很多,如“杏坛”代教育界,“社稷”代国家,“干戈”代战争,“桑梓”代乡里,“祝融”代火灾,“纨?”代富家不肖子,“管弦”代音乐,“笔墨”代文章,“朱门”代富家,“而立”代三十岁,“杜康”代酒,“丹青”代史册,“钟鼎”、“山林”代在朝、在野,“缙绅”代官员,“三尺”代法律或剑,“万钟”代*厚禄等。

4、委婉

委婉,主要是避讳。如把国王的死说成“山陵崩”,把自己的死说成“填沟壑”。凡遇到这种情况,按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来译就可以了。

①若有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崤之战》)

译:如果仰赖贵国国君的恩惠,我们国君赦免了我们,三年后我们将要兴师报仇。

“拜君赐”如果直译的话,就是“拜领你的恩赐”,根本就不能反映说话者的意思。实际上这里表达的是一种含蓄的挑战,意思是要来回报,而回报的方式是报仇。

②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李密《陈情表》)

译:生下我才六个月,慈祥的父亲就去世了。

“见背”是古人避讳的说法,实际上就是“死”、“去世”的意思。我们翻译时就应该把它译出来。

5、用典

①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李密《陈情表》)

译:我活着应当不惜肝脑涂地,死了也要报恩。

“结草”是化用古代报恩的传说。一个士大夫将其父的爱妾另行嫁人,不使殉葬,爱妾已死去的父亲为替女儿报恩,将地上野草缠成乱结,绊倒恩人的敌手而使恩人取胜。所以应翻译为“报恩”。

②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译:元嘉年间,宋文帝想像霍去病那样建功立业,草率出兵,结果只落得自己回顾追兵,便仓皇失措。

“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元嘉年间,“封狼居胥”是一个典故,汉武帝时,大将霍去病大败匈奴,追至狼居胥山,封山而还。翻译时要懂得典故,译出典故所反映的意思。翻译为“像霍去病那样建功立业”。

③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王勃《滕王阁序》)

译:既然遇到钟子期那样的知音,演奏高山流水的乐曲又有什么羞惭呢?

例句中引用《列子·汤问》中的典故,俞伯牙*琴,钟子期能听出他是“志在高山”还是“志在流水”,遂成知音。


文言文直译翻译技巧5

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文言文直译翻译技巧,欢迎大家参考借鉴。

1.留

即保留法。保留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一些词,如国号、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书名、度量衡单位等。如:

①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译:至和元年七月某一日,临川王安石作记。

“至和元年”是年号,“临川”是地名,翻译时应该保留。

②光武难其守,问于邓禹曰:“诸将谁可使守河内者?”

译:光武认为河内防守很难,向邓禹询问道:“众将中谁是可以派去镇守河内的人?”

“光武、邓禹”等为人名,“河内”为地名,应该保留。

③乃疑迁特雄文善壮其说,而古人未必然也。及得桑怿事,乃知古之人有然焉,迁书不诬也,如今人固有而但不尽知也。

译:于是怀疑司马迁只是文笔雄健,在叙事中善于渲染,而古人不一定就是这样。等到了解到桑怿的事迹,才知道古时的人也有这样的情况,司马迁的书并没有说假话,知道今人中本来就有,只是未能全都知晓。

“迁”、“桑怿”均为人名,故保留。

2.换

即替换法。有些词语意义已经发展,用法已经变化,语法已经不用,在译文中,应换这些古语为今语。如: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诸葛亮《出师表》)

这里的“卑鄙”应替换为“地位低、见识浅”。文言中还有一些特称词语,即各个领域中的习惯用语,如“下车”、“乞骸骨”、“除”、“拜”、“左迁”,表时间、年龄、风俗的称谓等,翻译时也要换成现在的说法。

②伏愿以崇俭虑远为法,以喜奢乐近为戒。

译:我希望(皇上)把崇尚节俭思虑深远作为准则,把喜好奢侈及时行乐作为警戒。

“伏”,是谦称。翻译时要将“伏”换成“我”。

③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轼《赤壁赋》)

译:壬戌年秋天,七月十五。

“既望”是古代时间称谓,大月为十六,小月为十五。这里七月为大月,故应译为现代的说法“十六”。

④履至尊而制六合。(贾谊《过秦论》)

译:登上王位而治理天下。

“六合”,本义是“天地四方”,但翻译时要更换为“天下”。

⑤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贾谊《过秦论》)

译:于是又派蒙恬到北方去修筑长城,守卫边境。

⑥处庙堂之下,不知有战阵之急;促俸禄之资,不知有耕稼之苦。

译:在朝廷当官,不知道有战场上的危急;依仗有俸禄的收入,不懂得有耕作的劳苦。

⑤、⑥两例,“藩篱”是比喻修辞,应换译为“边防”。“庙堂”本指“庙宇”,这里比喻“朝廷”,应该替换。

文言句子中还有不少的修辞格,翻译时一般采用更换的方法。诸如此类的还有“萧墙”“黔首”“阡陌”“七庙”“万乘”“神器”“垂拱”等。

3.删

即删削法。文言中有些虚词的用法,在现代汉语里没有相应的词替代,如果硬译反而别扭或累赘,译文时可删削。这些词包括:发语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结构倒装的标志、句中停顿的词、个别连词及偏义复词中虚设成分等。如:

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韩愈《师说》)

“之”为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无实在意义,故翻译时应略去。

②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孔雀东南飞》)

“作息”为偏义复词,义偏向“作”,故“息”应该不译。

③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诗经·静女》)

“其”是句中形容词词头,助词,无实在意义,不译。

④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苏洵《六国论》)

“夫”是句首发语助词,表示要发议论,无实在意义,舍去不译。

⑤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陶渊明《桃花源记》)

“仿佛”与“若”同义,翻译时只取一个词。译为“好像”、“仿佛”。

⑥噫吁?剑?:醺咴?(李白《蜀道难》)

“噫”、“吁”、“?健本??砀刑镜挠锲??剩??胧敝灰?胍桓鼍涂梢粤耍?士梢胛?鞍薄?/p>

⑦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

此句为宾语前置句,现代汉语的语序为“有何陋”,“之”是助词,帮助使宾语置于谓语之前,无实在意义,故不译。

4.补

即增补法。原句中有省略或古今用词不同的地方,可根据现代汉语的词语和语法增加或补充一些成分,使译文显豁通顺。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1)单音实词增补成双音实词。

因古人多用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多用双音节词,翻译时,用与文言词语相同或相近的现代汉语词语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节词补成双音节词。还要注意古今异义的双音节词语如“妻子”“地方”“指数”等,如:

①更若役,复若赋,则如何?(柳宗元《捕蛇者说》)

译:变更你的差役,恢复你的赋税,那么怎么样呢?

“更”“役”“复”“赋”,均应译为“变更”“差役”“恢复”“赋税”。

②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

译:皇帝讨厌听到有人指出自己的过错,那么忠诚(的人)会变为奸佞(的人)

“恶”“过”“忠”“佞”就可以分别组成“厌恶”“过错”“忠诚”“奸佞”。

③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

译:有才德的人如果钱财多,就会削弱他的志向;愚笨的人如果钱财多,就会增多他的过失。

“财”“损”“志”“益”“过”都要补为双音节词,译为“钱财”“削弱”“志向”;“增多”“过失”“妻子”在这里就要拆分并补充为“妻子儿女”。

④我奉王命,义无屈。公等有妻子,徒死无益。

译:我奉君王的命令,按道义不能屈服。你们这些人有妻子、儿女,白白送死没有好处。

“王”“命”“无”“屈”“妻”“子”“益”均应换为“君王”“命令”“不能”“屈服”“妻子”“儿女”“好处”。

(2)增补主语、谓语、宾语、介词或分句。

文言文中常常承前、蒙后省略主语、谓语、宾语、介词或分句,翻译时要根据具体情况补出来。如:

①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韩愈《师说》)

译:(那些耻笑别人学习的人)就说:“那个人与某个人年龄相近,修养和学业也差不多。”

这里“则曰”的前面,承前省略了主语,翻译时要补出。根据上下文,这里省略的应是“那些耻笑别人学习的人”。

②累有相示,别令收贮,然未一披。

译:有人屡次把他的文章给我看,我另外让人收藏起来,但没有读过。

这里“有”的后面省略了宾语“人”,“相示”前省略“以文”,后句省略主语“吾”,尾句省略宾语“之”,翻译时应该补上。

③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译:但是,力气可以到那里却没到,在别人来讲,是可以讥笑的,对自己来说,是应该后悔的。

这个句子,根据前后文理解,应省略一个分句,指的是“力足以至”的人却没有至,所以“人讥己悔”。故在翻译时应补出“而不至”之类的分句。

④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译:选择他们的优点加以学习,看出那些不良方面加以改正。

谓语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本例后一分句承前省略了谓语“择”,在译成现代汉语时,一定要补充出来。

⑤沛公*?紊稀?司马迁《史记·鸿门宴》)

译:沛公驻*在?紊稀?/p>

“*”后省略了“于”。文言文中,介词“于”和“以”常被省略,翻译时根据具体情况补出。

⑥乃召其酋豪,谕以祸福,诸蛮皆以君言为可信。

译:于是召集他们的首领,把祸福关系告知他们,各部落都认为许逖的话是可信的。

“谕”后省略了宾语“之”,代“他们”,翻译时应该补出。

(3)数词后面增加有关的量词、分数的词语。

古汉语中,多数情况下,数量、分数等表示的方法和现代汉语有很大的差别,不用量词和表分数的词语,在翻译时要根据具体情况补出。如表物量,可补“个”、“只”、“把”等,如表动量则补“次”“回”等。如:

①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李密《陈情表》)

译:祖母刘氏今年九十六岁。

“九十有六”后添加量词“岁”,译为符合现代汉语规范的“九十六岁”。

②兹编所录,精于理者盖十之六。

译:这部文集收录的,长于说理的文章大概十分之六。

“十之六”是分数词,译为“十分之六”。《郑伯克段于鄢》中“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与此同。

③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译:大概我走到的地方,比那些喜欢游览的人到的地方,还不及人家的十分之一。

“十一”是分数,“十分之一”。

5.调

即移位法。由于古今语法的演变,有的句型表达方式古今不同,译文时,应按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调整。主要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介词短语后置等。如:

(1)主谓倒置

主语后说的情况,多用于感叹句或疑问句。如:

①甚善矣,子之治东阿也!(刘向《晏子治东阿》)

译:你治理东阿是很好的啊!

②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愚公移山》)

译:你不聪明也太厉害了!

以上两例都是主谓倒装句,“子之治东阿”、“汝之不惠”是主语,“甚善矣”、“甚矣”是谓语。翻译时应调整顺序,主语在前,谓语在后。

(2)宾语前置

有多种情况,都应用现代汉语的说法,先说谓语或介词,再说宾语。最值得注意的是用“之”“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的句子。翻译时按现代汉语的结构调整。助词“之”、“是”不译。如: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

译:不懂得句读,不能解除疑惑。

这是一个宾语前置句。古汉语中,为了强调宾语,借助词“之”“是”“之为”使宾语前置。此句按现代汉语的表达,顺序为“不知句读,不解惑”。“之”是助词,帮助使宾语前置,不译。又如“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惟命是从”等。

②自县为近畿大郡,近代未之有也。

译:从县令升任京城附近的大郡长官,近代从未有过这样的事。

古汉语否定句中,如果代词作宾语,一般要前置于谓语动词之前。例中“未之有”即“未有之”,翻译时将“之”放到“有”的后面,即“有之”。又如“时不我待”“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③无乃尔是过与?(《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译:恐怕应该责怪你们吧?

古汉语疑问句中,如果代词作宾语,一般要前置于谓语动词之前。例中“尔是过”即“过尔”,翻译时将“尔”放到“过”的后面,“是”是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④不识吾子奚以知之?

译:不知道您凭什么知道这件事?

⑤欲而得之,又何请焉?

译:你想要的东西已得到了,还请求什么呢?

“奚以”“何请”均为疑问句中宾语前置,翻译时要将代词宾语“奚”“何”放到介词“以”和动词“请”的后面。译为“凭什么”“请求什么”。

(3)定语后置

古汉语中,借“之”和“者”使定语后置,常用“中心词+后置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结构。翻译时调整顺序。如: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荀子《劝学》)

译: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劲的筋骨。

“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即“利之爪牙,强之筋骨”。翻译时把“利”放到中心词“爪牙”的前面。

②今陕西成皋中,立土动及百尺,亦雁荡具体而微者。(沈括《梦溪笔谈·雁荡山》)

译:现在陕西成皋那里,矗立的土山动不动达到百尺高,也算是形体具备只不过规模小一些的雁荡山。

“具体而微”是修饰“雁荡”的,即“具体而微之雁荡”。翻译时把定语“具体而微”放到中心词“雁荡山”的前面。

③客有吹洞箫者,依歌而和之。(苏轼《赤壁赋》)

译:有一个吹洞箫的客人,合着节拍应和。

“有吹洞箫者”修饰“客”,翻译时把“有吹洞箫者”放到中心词“客”的前面。

(4)介宾短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宾短语后置非常普遍,按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从它们所处的位置来讲,叫补语。但从内容上讲,它们有时作状语。翻译时要提到动词前面。如:

①不拘于时,学于余。(韩愈《师说》)

译:“不受时俗限制(影响),向我学习。

②多于南亩之农夫。(杜牧《阿房宫赋》)

译:比田里的农夫还多。

③徘徊于斗牛之间。(苏轼《赤壁赋》)

译:在斗宿和牛宿之间徘徊。也可译为:徘徊在斗宿和牛宿之间。

④献子执而纺于庭之槐。

译:范献子把董叔抓来绑在庭院中的槐树上。

⑤乃召其酋豪,谕以祸福,诸蛮皆以君言为可信。

译:于是召集他们的首领,把祸福(利害关系)告知他们,各部落都认为许逖的话是可信的。

⑥饮酒于斯亭而乐之。

译文:在这个亭子里喝酒并以此为乐。

以上例①、②、④、⑤、⑥中,“于时”“于余”“于南亩之农夫”“于庭之槐”“以祸福”“于斯亭”翻译时就一定要放到动词“拘”、“学”“多”“纺”“谕”“饮”前作状语。但有时,有些短语可置于动词之前作状语,也可以不调,仍放在动词后面作补语,如例③。

(5)文言文中,用于修饰动词的数词,常置于动词之前作状语,而现代汉语中常常置于动词之后作补语。如:

①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荀子《劝学》)

译:良马跳一次,不能超过十步,劣马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在于不停地走。

句中“一”译为“一次”,“十”译为“十天”并放到“跃”和“驾”的后面。

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在这种情况下,秦王很不高兴,为赵王敲了一下瓦罐。

句中“一”译为“一下”,并放到谓语“击”的后面。

以上两例中,例①如果按原文的顺序翻译为“良马一跳”。例②译为“替赵王一敲瓦罐”,不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应该在数词后加上量词,并放到谓语之后。

6.缩

即凝缩法。即对文言中为了增强气势而使用繁笔的句子简化。如: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贾谊《过秦论》)

译:“秦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关于文言文言的五种翻译技巧6

增补法

文言文言简意赅,故省略成分现象较突出。文言文翻译的增补法,就是要把语句中省略的重要成分补全,使句子意思完整。文言文中大量省略主语、谓语、宾语、兼语和介词、中心词等,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中就省略了主语“异蛇”,翻译时如果不增补齐全,意义就不太明确。特别是一些句子成分省略较多的文言文句子,如“召入,使拜夫人”(《左忠毅公逸事》)一句就省略了主语和兼语,不增补全句子成分就译成“叫进来,让拜见夫人”,直接译出来,让人觉得莫名其妙,可是增补后的句子应该是“(左光斗)召(史可法)入(家),使(史可法)拜夫人”,翻译成“左光斗叫史可法来自己家里,让他拜见自己的夫人”,大家一看就明白。

调换法

文言文中许多句子结构和现代汉语语序不同,经常出现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等句式(在文言文中统称倒装句),如果原封不动地按照原句顺序翻译出来,意思就含糊不清。如“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琵琶行并序》)译成了“曾经学习*琵琶向穆、曹两位乐师”,让人不知所云,调换成正确的语序“尝于穆、曹二善才学琵琶”后就译为“曾经向穆、曹两位乐师学习*琵琶”。

留借法

“留”即保留原文不用翻译。翻译文言文时,人名、地名、官名、物名、朝代国号、帝号年号、典章制度和度、量、衡等专有名称直接留用,不用翻译。如“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一句中,“庆历”是年号,“滕子京”是人名,“巴陵郡”是地名,毋须翻译照用即可。“借”即借用相关的词语代替现有的词语,这主要是针对文言文中的“通假”而言。文言文在发展的过程中,遇到新的物象,而没有现成的字词,只得借用相关的字词来寄托所要表达的意义(即许慎在《说文》中称之为“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在文言文翻译中,如果不懂通假借用,有的句子是无法翻译的。如“*吴戈兮被犀甲”(《国殇》)和“颜渊蚤死”(《论衡》)两句,“被”通“披”,“蚤”同“早”,如果不会“借”,你将无法翻译通这些句子,不信试试?

删减法

文言文虽以言简意赅见长,但有时为了表情达意,会增加一些字词,删减法就是把多余的文言词语删除。有两种情况较常见:一是偏义复词或同义连用中,要删除这些词中陪衬的词素。像“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中的“异同”就是偏义复词,意义偏重在“异”字上,翻译时要把“同”字删去,译为“不应当有所不同”。类似的有“死生,昼夜事也!”(《〈指南录〉后序》)、“我有亲父兄”(《孔雀东南飞》)等,都偏重在加点的词上。二是有些文言文中有无实义的句首发语词或句中助词,在翻译的过程中也可删去不译。如“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捕蛇者说》)中加点的“盖”字就不用翻译。

互联法

文言文中有时把几件事情(或几条线索)中相关的词语并列在一起,或相互呼应、相互补充,或起强调作用,这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一种叫互文并提修辞手法,如“秦时明月汉时关”(《出塞》)并不是说“秦朝的明月汉朝的边关”,而是说“秦汉时期的明月啊秦汉时期的边关”。翻译这类文言文句子,要先找出相互呼应、补充或并列的部分——即“互”,再一层意思一层意思进行翻译——即“联”。像“主人下马客在船”(《琵琶行并序》)、“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到影。”(《三峡》)之类的句子翻译都要注意到这一点。

需要引起同学们注意的是:文言文的学习是一个厚积薄发的学习过程,文言文的翻译又是文言文知识和现代汉语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只有在夯实文言基础知识之后,掌握方法才能更快更好地翻译文言文。


文言文言的五种翻译技巧7

导语:文言文是令学生最为烦恼的一件事,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文言文言的五种翻译技巧,欢迎借鉴!

学习文言文,就要会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文。对于考试,文言文的翻译既是重要的语言综合训练,又是考查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文言文知识的重要标志。文言文的翻译虽说较难,但仍然有章可循,在复习中,我把文言文的翻译整理为“增补、调换、留借、删减、互联”五种方法。

增补法

文言文言简意赅,故省略成分现象较突出。文言文翻译的增补法,就是要把语句中省略的重要成分补全,使句子意思完整。文言文中大量省略主语、谓语、宾语、兼语和介词、中心词等,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中就省略了主语“异蛇”,翻译时如果不增补齐全,意义就不太明确。特别是一些句子成分省略较多的文言文句子,如“召入,使拜夫人”(《左忠毅公逸事》)一句就省略了主语和兼语,不增补全句子成分就译成“叫进来,让拜见夫人”,直接译出来,让人觉得莫名其妙,可是增补后的句子应该是“(左光斗)召(史可法)入(家),使(史可法)拜夫人”,翻译成“左光斗叫史可法来自己家里,让他拜见自己的夫人”,大家一看就明白。

调换法

文言文中许多句子结构和现代汉语语序不同,经常出现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等句式(在文言文中统称倒装句),如果原封不动地按照原句顺序翻译出来,意思就含糊不清。如“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琵琶行并序》)译成了“曾经学习*琵琶向穆、曹两位乐师”,让人不知所云,调换成正确的语序“尝于穆、曹二善才学琵琶”后就译为“曾经向穆、曹两位乐师学习*琵琶”。

留借法

“留”即保留原文不用翻译。翻译文言文时,人名、地名、官名、物名、朝代国号、帝号年号、典章制度和度、量、衡等专有名称直接留用,不用翻译。如“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一句中,“庆历”是年号,“滕子京”是人名,“巴陵郡”是地名,毋须翻译照用即可。“借”即借用相关的词语代替现有的词语,这主要是针对文言文中的“通假”而言。文言文在发展的过程中,遇到新的物象,而没有现成的字词,只得借用相关的字词来寄托所要表达的意义(即许慎在《说文》中称之为“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在文言文翻译中,如果不懂通假借用,有的句子是无法翻译的。如“*吴戈兮被犀甲”(《国殇》)和“颜渊蚤死”(《论衡》)两句,“被”通“披”,“蚤”同“早”,如果不会“借”,你将无法翻译通这些句子,不信试试?

删减法

文言文虽以言简意赅见长,但有时为了表情达意,会增加一些字词,删减法就是把多余的文言词语删除。有两种情况较常见:一是偏义复词或同义连用中,要删除这些词中陪衬的词素。像“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中的“异同”就是偏义复词,意义偏重在“异”字上,翻译时要把“同”字删去,译为“不应当有所不同”。类似的有“死生,昼夜事也!”(《〈指南录〉后序》)、“我有亲父兄”(《孔雀东南飞》)等,都偏重在加点的词上。二是有些文言文中有无实义的句首发语词或句中助词,在翻译的过程中也可删去不译。如“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捕蛇者说》)中加点的“盖”字就不用翻译。

互联法

文言文中有时把几件事情(或几条线索)中相关的词语并列在一起,或相互呼应、相互补充,或起强调作用,这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一种叫互文并提修辞手法,如“秦时明月汉时关”(《出塞》)并不是说“秦朝的明月汉朝的边关”,而是说“秦汉时期的明月啊秦汉时期的边关”。翻译这类文言文句子,要先找出相互呼应、补充或并列的部分——即“互”,再一层意思一层意思进行翻译——即“联”。像“主人下马客在船”(《琵琶行并序》)、“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到影。”(《三峡》)之类的句子翻译都要注意到这一点。

需要引起同学们注意的是:文言文的学习是一个厚积薄发的学习过程,文言文的翻译又是文言文知识和现代汉语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只有在夯实文言基础知识之后,掌握方法才能更快更好地翻译文言文。


互文文言文的翻译技巧8

高考文言文翻译由客观题改为主观题。既然是翻译,最基本的原则应是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做到准确、通顺、明白、生动。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也常运用各种修辞以增强表达效果,但学生在文言文翻译时,对修辞句的翻译时常却是拗口、繁杂,甚至有时还辞不达意。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互文文言文的翻译技巧,希望对你有帮助。

技巧一:比喻的翻译

1、明喻。译为像xx一样。

例如: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

云、响、景都是比喻用法,要译为像云一样地像回声一样地像影子一样地。

2、暗喻。译为像xx一样+xx比喻义。

例如:曹公,豺虎也。(《赤壁之战》)

豺虎是比喻,若译成曹*是豺狼猛虎,意思会走样。如果用明喻的形式并借助豺虎的比喻义,译为曹*像豺狼猛虎一样凶狠残暴,意思就明白多了。

3、借喻。译为xx所比喻的事物。

例如: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归园田居》)

尘网译为污浊的官场。

特别训练:

练习1:秋毫不敢有所近。(《鸿门宴》)

如果译为秋天里鸟兽的毛也不敢接近,这话听起来别扭,读起来不顺。如果发现是比喻句,译为像秋天鸟兽的毛一样细小的东西也不敢接近,意思明白了,但不够简洁明快,倘若变通一下,改译成连最细小的东西都不敢占不已有,便言简意赅。

练习2:金城千里。(《过秦论》)

如果把金城翻译成金子修筑的城防,显然难于理解。如果看出是比喻修辞,译成像金属一样坚固,意思还算清晰,倘若变通一下,把金城译为钢铁般的城防或坚固的城防,意思就一下子具体明了。

小结(变通法):直译后很别扭,或者根本就无法直译,我们就要想到可能用比喻修辞了。如果是比喻句,我们按比喻的形式翻译了,可译文仍显拗口、繁杂,我们不免变通一下,把比喻义巧妙地翻译出来。

技巧二:借代的翻译

例如:以为布衣之臣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廉颇蔺相如列传》)

这里的布衣是因为古时平民多穿麻布衣服,用这一特征来代平民,因此应译为平民百姓。如果不了解这一点,按字面译为穿布衣服的人,那就译错了。

小结(替换法):如果把借代直译过来,会让人感到不易理解和接受,所以借代应意译,译为它所代替的人或物就可以了。

特别积累:

缙绅代官员

三尺代法律

万钟代*厚禄

丝竹代音乐

杏坛代教育界

朱门代富贵人家

社稷代国家

干戈代战争

桑梓代故乡

祝融代火灾

纨袴代富家不肖子

明眸皓齿代美人

笔墨代文章

杜康代酒

丹青代史册

钟鼎山林代在朝在野

肉食者代做官的人

彭祖代长寿

技巧三:互文的翻译

例如:将*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

使用了互文修辞格,两句话的陈述对象都是将*和壮士,因而,或百战死、或十年归,既指将*们,也指壮士。看不出这一修辞特点,或不懂得这种修辞方法的作用,在句意理解上就会产生偏颇。

小结(扩充法):互文又叫互文见义,指前后两句或两个短语意义相互交叉,互为补充,翻译时要把两部分合而为一。

特别收集: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杯欲饮无管弦。(《琵琶行》)

朝歌夜弦,为秦宫人。(《阿房宫赋》)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阿房宫赋》)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栗深林兮惊层巅(《梦游天姥吟留别》)

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孔雀东南飞》)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古诗十九首》)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客至》)

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项脊轩志》)

映阶碧草自春*,隔叶黄鹂空好音。(《蜀相》)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箜篌,十六诵诗书。(《孔雀东南飞》)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捕蛇者说》)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求。(《涉江》)

十日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滕王阁序》)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观沧海》)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秦时明月汉时关。(《出塞》)

技巧四:典故的翻译

例如:今南海之生死未可卜,程婴、杵臼、月照、西乡,吾与足下分任之。(《谭嗣同》)

这句话中提到了程婴等四个人,翻译时无法把他们的故事也放进去,但如果全部删去则会影响文意,这时翻译出该典故在这里的含义我要像杵臼、西乡那样为维新变法这个理想而死,以报答皇上;您要像程婴、月照那样为维新变法这个理想而出走,以图谋将来。

小结(点义法):古人在文中或明或暗好用典故,翻译时不必将典故照抄出来,只需点明典故在此的含意即可。

特别巩固:

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嗟来之食,指侮辱*的施舍。

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结草,传说一个士大夫将其父的爱妾另行嫁人,不使殉葬,爱妾已死去的父亲为替女儿报恩,将地上的野草缠成乱结,绊倒恩人的敌手而使恩人取胜。指报恩。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封狼居胥,指汉武帝时,大将霍去病大败匈奴,追到狼居胥山,封山而还。指像霍去病那样建功立业。

技巧五:委婉与讳饰的翻译

例如:今治水*八十万众,方与将*会猎于吴。(《赤壁之战》)

会猎,绝非是会合打猎或比赛打猎,而是要和对方打仗的意思。

再如: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译为季氏将要对颛臾发动战争。有事,特指发动战争。

小结(转述法):古人为了避粗俗、避忌讳、图吉利或出于外交的需要,有时故意不直陈其事,而是把话说得很含蓄,这就是委婉。因忌讳而用委婉则一般称为讳饰。翻译时应还其原本来的意思就可以了。

技巧六:排比的翻译

例如: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过秦论》)

小结(浓缩法):句子将一个意思从各方面加以铺陈,语意连贯,气势阔大,但现代汉语里找不到相应的词语一一对译,这时可浓缩为:(秦国)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技巧七:夸张的翻译

例如: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小结(固定法):怒发上冲冠,可译为愤怒得头发像要顶起帽子。在状态和程序上面表示夸张时,翻译就在前面加上像要或快要。


文言文的翻译方法技巧9

导语:文言文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最早根据口语写成的书面语中可能就已经有了加工。下面是由小编整理的关于文言文的翻译方法技巧。欢迎阅读!

篇一:文言文的翻译方法技巧

文言文翻译是一种*练习,它既能考查文言文基础知识的运用,又能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文言文翻译要求字字落实,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尽量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翻译的步骤,首先要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大意,做到心中有数,切忌一上来就匆匆忙忙翻译。在翻译时,遇到疑难词句,可暂时放过,等译完上下文,再进行推敲。译完全文后,再通读一遍,检查校正,以防误译、漏译和曲译。

翻译时的标准是做到信、达、雅。

翻译的方法,大致可总结为对、换、留、删、补、调六个字。

(1)、对,就是对译,逐字逐句落实。如:

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

││││││││││

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的北门的钥匙

(2)、换,就是用现代词语替换古代词语。如上句中的:使─让;其─他们的;管─钥匙。

(3)、留,就是保留文言文中一些基本词汇、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年号、政区名、典章制度及度量衡名称等,均不必翻译,原样保留。上例中的人、我、北门就是这样。

(4)、删,就是删去文言文中某些虚词。有些文言虚词在句中只起其语法作用,在翻译时不必也不能落实,只要不影响语气,就可以删去。如:句首的状语词,在句中表顺接的一些连词,起补足音节或停顿,只起结构作用的助词,均可略去不译。

(5)、补,就是补出文言文中的省略成分。

(6)、调,就是调整语序。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等。在翻译时就要把这些倒置的成分调整过来,否则就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

篇二:文言文的翻译方法技巧

1、保留法:

即文言文中的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爵名、谥号、庙号、年号、书名,等等,不必翻译。

2、加字法:

即在单音节词前或后加字,使之成为双音节词或短语。

3、解释法:

即对某个词怎么解释就怎么翻译。

4、转述法:

用符合现代汉语习惯的词语来表述用了某种修辞格的词语。

5、改写法:

即将文言文中习惯用语改译为现代说法。

6、补充法:

即先补上文言句中的省略成分,然后再翻译。

7、调序法:

即把文言文中的倒装句(主谓倒装句、宾主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译成非倒装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