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冲称象的读后感(一)
这几天我读了一个故事叫《曹冲称象》,里面讲了:古时候有个大官,叫曹*。一次有人送给了他一头大象。他很高兴,带着儿子和官员们一同去看大象,看着看着提出了问题,这么大的象,有多重呢?有人说:“把大象宰割成一块一块的再称。”曹*直*。
曹*的儿子叫曹冲,今年才六岁。他说:“我有一个办法,先把大象赶到船上,看穿下沉到哪,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了一条线。把大象赶到岸上,把石头放上船,到划线的地方为止。然后船里的石头就是大象的重量。”
这件事让我明白:曹冲利用浮力的原理,解决了大象称重的难题,显示了他聪明过人的智慧。他能想出这种方法,是因为他平时细心观察,勤于动脑的结果,我要向曹冲,做个聪明的孩子。还有,我们不管做什么事,只要多动脑子,就会想出好的办法来的。
曹冲称象的读后感(二)
最近妈妈买了一本睡前故事书,里面有很多耳熟能详的小故事,刚拿到故事书的时候我不太高兴,觉得里面全是一年级小朋友就看过的故事,太小儿科了。妈妈说,里面的故事小,道理大。如果你能用心去看故事,除了乐趣你还能收获更多的道理。
比如这么这篇曹冲称象你仔细看看,思考思考。听了妈妈的话我仔细阅读起来,里面讲的是一个小孩子如何给大象称体重的故事。这个小孩子名叫曹冲,是曹*的小儿子,这曹*是个大官,一次他的外国朋友给他送了一头大象,他很想知道这头大象的体重,于是就叫手下人想办法称下大象的体重。那个时候没有像现在这么发达,没有称大象的工具,这可把曹*手下的人急坏了,他们不知道怎么样才能给大象称出体重。这个时候小曹冲想出一个好办法,他把大象牵到船上,利用船在水里的浮力给船身刻上记号,然后把大象牵下船,让人拿石头放在船上,让船沉在船身和水面想同的刻度处,然后把石头称量,相加,得出的就是大象的体重。
看完故事后,我很佩服小曹冲,觉得他一个小孩子做了大人做不了的事情。平时我很多事情总觉得自己是个孩子,不用做或者不应该做。想想真是惭愧。原来一些事情不分年龄大小,只要肯动脑筋,肯用心,肯尝试,孩子也一样可以做的很好。小曹冲是我的榜样,我要向他学习,以后做事要认真细心,遇事多动脑多思考,争取天天向上。
曹冲称象的读后感(三)
我看了一篇文章,名字叫《曹冲称象》。故事讲的是曹*的儿子曹冲在六岁的时候,孙权送给曹*一头大象,曹*非常高兴,带着曹冲和官员们一起去看大象。只见大象又高又大,身材像堵墙,耳朵像把大扇子,四条腿像四跟大柱子,曹*一边看一边说:“这大象那么大,一定不轻,你们谁有办法能知道大象有多重,我赏一百两银子”。官员们一听,都切切私语并偷着乐,开始纷纷议论,他们有的低头思索,有的抬头望天默默想……总之,所有官员想出的办法没一个可行的。曹*摇*,就在大家都没招的时候,六岁的曹冲突然站了出来,说:“我有办法,先把大象赶到船上去,再看看船沉到多少,沿水面刻一条记号线,刻好后再把大象赶上岸,这时,再将大量的石头放到船里,等船下沉到刻线的地方,同时称出船里石头的重量,石头的重量称出后不就知道大象的重量了吗”。曹*和官员们听后,都连忙点头,认为这个办法不错,都夸曹冲是个聪明机灵的孩子。于是,人们把大象赶到船上,按照曹冲的方法去做了,不一会儿,()就称出了大象的重量。大家都说,这办法听起来简单,要不是曹冲做给大家看,大人们还真想不出来呢。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平时不但要多读书,还要细心观察,多动脑筋。这样就有更多的办法用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学习中的问题了。
《曹冲称象》教学反思2
这节课以“称象”为线索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阅读、思考和讨论中进行自主学习,通过理解文本内容感悟其中道理,并在思考中发挥想象力,寻求创新。大部分学生表现出*,展现出良好的学习状态和学习能力。
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曹冲称象的过程,教学中可以尝试以下方法:
首先,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用绘画的方式呈现出曹冲称象的步骤。这种将文字转化为图像的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文章内容,同时也能锻炼他们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其次,可以鼓励学生模仿曹冲称象的故事,动手设计和完成一些小实验。例如,将一个无法直接称重的物体,分解成若干个可以称重的小部分,然后通过计算得出整体的重量。这种实践*的活动,不仅能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化整为零”的智慧,还能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在词语教学方面,本节课还存在一些提升空间。例如,可以加强对关键词的理解训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关注那些对理解文章内容起到关键作用的词语,并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词义。
例如,对于“曹*听了直*”中的“直”字,可以引导学生用“不住地”“不停地”等词语进行替换,帮助他们理解“直”表示动作持续不断的状态。而对于“曹*的儿子曹冲才7岁”中的“才”字,则可以用“刚刚”“只有”等词语进行替换,突出曹冲年龄之小,与他的聪明才智形成对比。
类似的例子在课文中还有很多,例如“果然”等词语,都需要教师进行细致的讲解和分析。只有通过这样的训练,才能帮助学生积累词语,掌握理解词语的方法,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总而言之,本节课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理解文本内容、培养思维能力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实践应用、词语理解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改进,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语文素养。
《曹*》读后感3
人们只要一提起他,就会想起戏台上那一位白脸奸臣,我们只是看到曹**险.狡诈的一面,却没看到他治国的一面。
其实他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我看,经过多年的战争,农业生产遭受到很严重的破坏,于是曹*积极召集百姓,来开荒种田地,那些农民直属国家管理可以不服徭役,收获时只交给国家四五成的粮食。曹*此举,使中原农业得以很快的恢复。
还有,曹*的知人善用以是一个很好的优点,他打破了汉未以来官位世袭的传统,宣布重用那些出身低贱却有专长的人。如曹*的手下张辽、徐晃......虽然他们出身寒门,但有一技之长,都被提拔成了大将。他日后夺取天下全都打下了基础。
曹*的*事才能也是很能突出的。在战争中他常能以人之长补已之短,变为主动,化劣为优,创造了许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列。如公元200年宫渡之战中,袁绍想以十万大*的优势兵力,一举消灭曹*。当时曹*只有二万的兵力,当曹*知道袁绍要发动进攻时,便同谋士分析当时的地形,利用袁绍优柔寡断、内部意见不统一的弱点,设计谋打败了袁绍。
我通过读关于曹*的书,不仅使我全面了解曹*这个人物,而且使我增长了许多历史方面的知识。对我有特别的启发。我在红旗小学也有了很大的进步,期中考试我语文打了82.5分、数学打了79分、英语还打了83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