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标志着炎炎夏季的开始,随之而来的是温度的上升。尽管北方仍然享有微风习习的凉爽天气,但南方偏南城市的温度已经突破了30℃。在这样的气候下,稍微运动一下就会让人汗流浃背。那么,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有哪些需要注意的事项呢?

晚睡早起,适时午休,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立夏之后,随着日照时间的延长,天亮得早,黑得晚。因此,我们应当相应地调整起居和作息时间,遵循晚睡早起的原则,并在中午进行短时午睡,以确保充足的精力投入到工作和学习中。

立夏养生起居事项

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夏季来临时,通常晚上10时至11时入睡,早上5时30分至6时30分起床是比较合适的。过早的起床和过晚的睡眠容易导致睡眠不足,因此,在立夏之后,我们应当适当增加午休时间,让大脑和身体各系统得到及时的休息,以消除疲劳,保持充沛的精力。

控制午睡时间,不宜过长。一般来说,午睡时间应因人而异,但不宜过长,最好控制在半小时到一小时之间。另外,午睡后不要立即起床去工作或学习,因为这时脑部供血量不足,可能会出现短暂的脑功能*紊乱,导致头晕眼花。因此,最好在午睡醒后静躺10分钟,再起床。

在室内采取必要的遮阳措施。立夏时节,对居室的布置至关重要。我们应当在室内采取必要的遮阳措施,设法减少或避免过多的阳光直射,以保持舒适的室内环境。

这些都是在立夏时节,我们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的事项。通过合理的作息安排和室内环境的调节,我们能够更好地适应夏季的到来,保持身心健康。

中医立夏节气养生注意事项2

立夏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中医指出,立夏之际,天干物燥,风多雨少,人体的水分比较容易通过呼吸、出汗等流失。那么,我们如何在立夏节气做好养生工作呢?下面是yjbys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中医立夏养生知识,欢迎阅读。

1、饮食清淡

立夏过后,温度会逐渐攀升,人们就会觉得烦躁上火,食欲也会有所下降。立夏饮食原则是“春夏养阳”,养阳重在养心,养心可多喝牛奶、多吃鸡肉、豆制品、瘦肉等,既能补充营养,又能起到强心的作用。宜采取“增*减苦、补肾助肝、调养胃气”的原则,饮食应清淡,以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为主,大鱼大肉和油腻辛辣的食物要少吃。将绿豆、荷叶、莲子、芦根、扁豆等加入粳米中一并煮粥,搁凉后食用,也可起到健胃、驱暑的功效。平时多吃蔬菜、水果以及粗粮,可增加纤维素、维生素B、C的供给,能起到预防动脉硬化的作用。

2、早睡早起

中医认为“夏气与心气相通”,立夏养生要注意早睡早起,重视“静养”,避免运动过后大汗淋漓,“汗”出伤阳,在饮食调养方面,宜采取“增*减苦、补肾助肝、调养胃气”的原则,饮食宜清淡,多吃水果、蔬菜、粗粮。起床前可以做几个小动作,有利于增强体质,延年益寿。

3、精神调养

养生专家提醒,立夏以后,天气转热,人的心神易受到扰动,出现心神不宁。因此,值此时节,人们要格外重视精神的调养,加强对心脏的保养,尤其是老年人不可有过激之处,要保持愉快的情绪,安闲自乐,切忌暴喜伤心,保持神清气和、心情愉快的状态。

4、食补凉血

立夏之后血热会给人带来很多不适,气虚血热会影响人的消化功能。因此,每顿饭不要过饱,给胃留下足够的蠕动空间,还人以轻松自然。今年的夏季注意凉血补气和早睡早起,是人储存阳气力求身体大获丰收的一个季节。

5、谨防外感

立夏节气,人们常常衣单被薄,即使体健之人也要谨防外感,一旦患病不可轻易运用发汗之剂,以免汗多伤心,避免气血淤滞,以防心脏病的发作。故立夏之季,情宜开怀,安闲自乐,切忌暴喜伤心。清晨可食葱头少许,晚饭宜饮红酒少量,以畅通气血。

6、避免贪凉

对大多数人特别是关节炎患者来说,夏季应该避免贪凉,不用或是适度使用空调和风扇。在工作场合中,应把自己的病情告诉同事,以取得同事的理解,尽量不用空调或是适当调高温度。最好常备一件长袖衣,随外界环境随时加减衣服。

立夏养生汤推荐3

到了立夏,保健养生的最佳方式之一就是喝汤。以下是三款适合立夏养生的汤品,供大家参考。

1、蔬菜汤:补充矿物质 夏日的饮食中,多加入一些清淡的蔬菜汤,如蚕豆*菜汤、白菜豆腐汤、菠菜鸡蛋汤、紫菜蛋花汤、冬瓜虾皮汤等。烹饪时,只需少量香油或橄榄油,适量盐调味即可。蔬菜汤不仅可补充水分,还能提供丰富的矿物质。

2、米汤:促进食欲 炎热的夏日容易影响食欲,此时饮用清淡的米汤有助于促进消化液分泌,增强食欲。最好选择一些粗粮,如糙米、小米、大黄米、燕麦、高粱米等,它们富含B族维生素和少量蛋白质。

3、绿豆汤:清热解暑 绿豆汤是我国传统的夏季饮品,具有清热解毒、解渴消暑的功效。研究表明,绿豆富含淀粉、B族维生素和多种矿物质,其中豆皮中的多*类抗氧化物质是其防暑的主要成分。煮绿豆汤时,可加入少量醋或柠檬汁以防止其变*。

以上就是三款适合立夏养生的汤品,希望大家喜欢并能从中受益。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