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是一种运用人声演唱的音乐形式。在声乐演唱中,胸腹式呼吸技巧的掌握对于控制呼吸气势的强弱和吐气的方法至关重要,而这些技巧需要根据所演唱的歌曲或乐句的不同要求而灵活运用。接下来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些呼吸训练的技巧:
缓吸缓呼:这是训练和歌唱中常用的方法。胸腔自然挺起,通过口鼻缓慢吸气至肺叶下部,同时横隔膜下降,两侧肋骨向外扩张,小腹微收。吸气时要保持放松,平稳柔和,就像闻花香时的感觉一样。然后慢慢呼气,注意控制两侧肋骨和横膈膜,使呼气平稳、均匀、持续、连贯地进行。可以通过长音呼气练习来加强对下肋和横隔膜的控制,比如慢慢地吹掉桌上的灰尘的动作。
急吸急呼:这种技巧在演唱实践中经常用到,特别是在歌曲句与句之间或字与字之间的吸气需要迅速完成而又不能被听众察觉时。急吸是迅速而深入地吸气至肺叶下部,并保持气息,然后按照缓呼的要求呼出。这种训练有助于培养呼吸的控制力,可以通过一些练习曲及歌曲中的乐句来进行。
学习正确的歌唱呼吸是声乐艺术的基础:声乐的核心是呼吸控制,呼吸是声乐的原动力。有一句流传在声乐界的话叫做“谁懂得呼吸,谁就会唱歌”,这凸显了呼吸在声乐中的重要*。因此,学习正确的歌唱呼吸是声乐者应该首先掌握的基本技能。不妨想象一下跑楼梯时气喘吁吁的呼吸方式,并通过反复练习来提升自己的呼吸技巧。
总的来说,声乐演唱的呼吸技巧是一项需要持续练习和不断改进的技能,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培训,才能在演唱中运用自如,达到更高的艺术水平。
声乐歌唱的训练技巧2
声带训练
在一般情况下,人们说话时声带的振动频率大约在60-350赫之间。声带的振动频率直接影响发音的音响、音高和音*。声带在发音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声带的质量不仅受先天条件的影响,还取决于后天的训练和保护。因此,正确的声带训练、运用和保护对于提高音乐素质至关重要。
声带训练:最基本的方法是在清晨呼吸新鲜空气的地方进行"吊嗓子"练习:深吸一口气,放松身体,张开或闭合嘴,用自己的最低音向最高音发出连续的声音,如"啊"或"咿"。也可以进行高低音连续变化的练习。
声带运用:声带的运用必须科学合理。关键在于:
在进行长时间演唱之前,需要做好声带的准备工作,就像运动员在比赛前需要做热身一样。方法是让声带放松,用均匀的气流轻轻地激动声带,仿佛小孩子撒娇时喉咙里发出的声音。逐渐增加气流的量,让声带适应即将进行的长时间运动。
在人数较多或场合较大的地方演唱时,发音要自然轻松,注意节奏和停顿,尤其要控制好起音的高低和音量,充分利用共鸣器的作用。要利用适当的气息来支持演唱,不要过度用力,否则会给声带带来过大的负担,导致声带疲劳和声音嘶哑,影响演唱效果。
声带保护:为了保护声带,需要有意识地少抽烟、少喝酒,甚至可以完全戒烟戒酒,少吃或不吃刺激*食物,因为这些都对声带有不良影响。同时,避免喝过烫或过冷的饮料。
共鸣训练
声带产生的音量很小,只占说话时音量的5%左右,其余95%的音量需要通过共鸣腔放大。共鸣腔是影响音*的重要因素,由喉、咽、口和鼻等部位组成,胸腔和头腔也参与共鸣。共鸣器以咽腔为主,又分为高、中、低三区共鸣。通过正确运用共鸣器,可以使声音更加圆润、丰满、持久。
要想让声音听起来好听且持久,就需要正确地运用共鸣器。关键在于处理好"畅"与"阻"的关系。所谓"畅",是指声音通畅无阻,胸部、喉部放松,形成一个畅通无阻的声柱。所谓"阻",并不是完全阻止声音,而是让声音通过共鸣器进行加工,使其变得更加丰满、圆润、雄浑、优美。
要处理好"畅"与"阻"的关系,需要进行共鸣训练。以下是一些简单易行的共鸣训练方法:
放松喉头,用"哼哼"音唱歌。
学习鸭叫声,张开口腔,发出"gaga"音。
学习牛叫声,模仿打电话时的"嗯"声。
大张嘴,同时发出"啊"音。
模拟汽笛长鸣声,发出"di"音。
进行扩胸运动,同时发出高亢或低沉的声音。
进行"气泡音"练习,闭嘴,用轻柔的气流激动声带。
进行音阶练习,逐渐升高或降低音调。
夸张地练习四声,选择韵母较多的词语进行训练。
进行大声呼唤练习,模拟呼喊场景,练习声音的发力和持久力。
少儿声乐训练技巧3
少儿声乐训练技巧
儿童的声带娇嫩,因此在训练过程中必须谨慎,确保训练强度不会损害他们的声带健康。以下是一些实用的少儿声乐技巧:
呼吸练习
刚接触声乐的孩子,往往直接开口演唱,导致声音压在喉咙,听起来刺耳。要教导孩子理解呼吸是歌唱的基础,歌唱呼吸比一般呼吸更深,集中在下肋附近,支撑歌唱发声。同时,及时纠正孩子过度换气、吸气时发声、耸肩等不良习惯。(建议让孩子弯腰咳嗽,感受下肋和横膈膜的扩张,从而引导他们运用正确的呼吸方法。)
发声练习
初始发声练习应以中声区为主。中声区训练容易见效,因为唱中低音时气流压力较小,声带可以自然放松,不会给声带造成过大压力。可先用“嗼”或“咪”母音进行下降音阶练习,引导孩子尝试运用胸腔和头腔共鸣。掌握一定技巧后,再逐步扩展到高音区。
高音区训练难度较大,因为音高越高,气流压力越大,容易造成声带和喉头的紧张。此时应改用“呜”母音,轻轻探索头腔共鸣的位置,逐步巩固和扩大音量。声音要求圆润,位置集中且稍稍靠后。由于儿童声带发育不成熟,唱高音时声带边缘振动。如果不是用假声发声,则容易损伤声带(因此,著名的“维也纳童声合唱团”要求采用假声发声,既能保证音*优美,又能不损害声带地学习发声方法)。因此,不要盲目追求音高,也不要让孩子的音*刻意模仿*。正确的声音应该是通透圆润,而不是尖锐刺耳。
把握适度声乐训练时间、力度和歌曲难度
儿童声带娇嫩,训练时必须确保训练量不会影响声带健康。声带在振动过程中难免会充血,即使是科学的歌唱方法也无法避免。因此,当孩子声带充血时,必须停止训练,让声带休息恢复。(轻微充血是正常现象,但如果训练过度,导致声带严重充血,则可能引发病变,造成声带损伤。)此外,对于歌曲难度,也需要妥善把握。如果长期让孩子唱超出其音域范围的歌曲,很容易养成压喉结的坏习惯,这对后期的声乐学习极其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