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仙。

------杜甫

关于李白的高一作文

看!一身傲骨的他踏着亘古的风尘徐徐而来。

好潇洒的李白,连醉酒都如此地狂放不羁。一壶浊酒,一支翰笔,一身飘逸,一路走来,有好景处皆留李白诗,于是便有了“白发三千丈”,便有了“飞流三千尺”,也便有了“黄河之水天上来”。

是醉酒后视线的模糊,思想的混乱而胡言乱语吗?如浮云流动,如野马奔驰,是恣欢,是谑笑。然而,胡言乱语怎么会有“钟鼓馔玉不足贵”,胡言乱语怎么会有“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那一定是酒能助兴,酒后吐真言。诗仙也平凡,像历史长河中众多怀才不遇的人儿一样,满腹经纶,满腹牢骚,借助酒的力量,愤怒了,爆发了,呐喊了。一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震撼了几个朝代。

你不是没有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的少不更事,不是没有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积极乐观,不是没有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昂扬自信,不是没有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的豪情壮志,然而最后的你却也发出了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的感叹,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的黯然,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的沧桑和欲渡黄河*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的坎坷。

你我伴灯而坐,相对无言。你默默饮酒,我在旁静静思索。我敬佩你的才。

关于李白小时候的故事2

唐代大诗人李白,幼年时便读那些经书、史书,那些书都十分深奥,他一时读不懂,便觉枯燥无味,于是他丢下书,逃学出去玩。

他一边闲游闲逛,一边东瞧西看。他看见一位老妈妈坐在磨*石上的矮凳上,手里拿着一很粗大的铁棒子,在磨*石上一下一下地磨着,神情专注,以至于李白在她跟前蹲下她都没有察觉。

李白不知道老妈妈在干什么,便好奇地问:“老妈妈,您这是在做什么呀?”

“磨针。”老妈妈头也没抬,简单地回答了李白,依然认真地磨着手里的铁棒。

“磨针?”李白觉得很不明白,老妈妈手里磨着的明明是一根粗铁棒,怎么是针呢?李白忍不住又问:“老妈妈,针是非常非常细小的,而您磨的是一根粗大的铁棒呀!”

老妈妈边磨边说:“我正是要把这根铁棒磨成细小的针。”

“什么?”李白有些意想不到,他脱口又问道:“这么粗大的铁棒能磨成针吗?”

这时候,老妈妈才抬起头来,慈祥地望望小李白,说:“是的,铁棒子又粗又大,要把它磨成针是很困难的。可是我每天不停地磨呀磨,总有一天,我会把它磨成针的。孩子,只要功夫下得深,铁棒也能磨成针呀!”

幼年的李白是个悟*很高的孩子,他听了老妈妈的话,一下子明白了许多,心想:“对呀!做事情只要有恒心,天天坚持去做,什么事也能做成的。读书也是这样,虽然有不懂的地方,但只要坚持多读,天天读,总会读懂的。”想到这里,李白深感惭愧,脸都发烧了。于是他拔腿便往家跑,重新回到书房,翻开原来读不懂的书,继续读起来。

李白的父亲是位商人,做生意赚了不少钱,相当富裕。相传,李白小时候在四川象耳山读书。有一天逃学下山,经过一条小山涧,见到一位老奶奶在山洞旁磨铁棒。李白觉得很奇怪,走上前询问,老奶奶回答说要用铁棒磨针。一根粗铁棒要磨成一根细小的针谈何容易,但老奶奶信心十足,她说:“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从此以后李白就打消逃学念头,下功夫读书了。他既学文又习武,专门学习剑术。决心要做一个满腔侠义的“游侠”。

李白幼年时候记忆力特别好。诸子百家,佛经道书,无不过目成诵。据说他五岁就会诵写“六甲”,十岁能读诸子百家的书,懂得了不少天文、地理、历史、文学等各方面的知识。此外,他还学会了*琴,唱歌,舞蹈。

一天,李白家中来了一位客人,风流儒雅,气概不凡,是当时很有名气的文人,这次是到蜀中来做官的。在长安,他早就听说李白的诗名,这次来到蜀中还未上任就前来拜访了。家人带他来到一条河边的柳树荫下,只见一个年幼的书生,头戴纶巾,佩一把宝剑,正在吟诗,同样是风流倜傥,卓越不群,诗人对这少年的喜欢之情油然而生。他又看了看少年李白的诗稿,先是吃惊,后是赞叹,最后竟是击节拊掌了,他说:“小家伙的文辞简直可以和司马相如平分秋*啊!好好写吧,*第二个屈原就要横空出世了。”

李白自小志趣远大,禀*高洁。当时的读书人要想求取功名,都去参加进士考试。李白想,大丈夫在世,要做就做个国家栋梁,否则就一辈子只当一个平民百姓。他常常自比谢安,相信总有一天会“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少年时代的诗歌留下来不多,比较早的一篇是《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说的是有一天李白到深山的道观中去寻访一位道士。时值初春季节,桃花正带露开放,飞瀑流泉,野竹小鹿,山中景*确实美不胜收。然而道士却始终没有回来,从早晨到下午,一直见不到人影,他只好悻悻而归了。回到家后愈想愈觉得那道士真是如同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人,再也按捺不住诗兴。

于是展纸挥笔-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李白:清平调·其一3

《清平调·其一》以牡丹花比贵妃的美艳。以下是文学网小编整理的《清平调·其一》全诗鉴赏,欢迎大家阅读!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注解】:

1、清平调:一种歌的曲调,“平调、清调、瑟调”皆周房中之遗声。

2、槛:有格子的'门窗。

3、华:通花。

4、群玉山:神话中的仙山,传说是西王母住的地方。

5、瑶台:传说中仙子住的地方。

【韵译】:

云霞是她的衣裳,花儿是她的颜容;

春风吹拂栏杆,露珠润泽花*更浓。

如此天姿国*,若不见于群玉山头,

那一定只有在瑶台月下,才能相逢!

【评析】:

这三首诗是李白在长安为翰林时所作。有一次,唐明皇与杨贵妃在沉香亭观赏牡丹,因命李白作新乐章,李白奉旨作了这三章。第一首,以牡丹花比贵妃的美艳。首句以云霞比衣服,以花比容貌;二句写花春风露华润泽,犹如妃子受君王宠幸;三句以仙女比贵妃;四句以嫦娥比贵妃。这样反复作比,塑造了艳丽有如牡丹的美人形象。然而,诗人采用云、花、露、玉山、瑶台、月*,一*素淡字眼,赞美了贵妃的丰满姿容,却不露痕迹。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