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等差、等比数列的综合应用
本文将讨论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一些综合应用问题,并对相关的公式和概念进行详细说明。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将能够:
理解和应用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掌握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解决与等差、等比数列相关的实际问题。
二、要点
(一)等差数列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1:
S
n
=
n
2
[
2
a
+
(
n
−
1
)
d
]
S_n = \frac{n}{2}[2a + (n-1)d]Sn=2n[2a+(n−1)d]
其中,S
n
S_nSn表示前n项和,a
aa是首项,d
dd是公差。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2:
S
n
=
n
⋅
a
+
l
2
S_n = n \cdot \frac{a + l}{2}Sn=n⋅2a+l
这里,l
ll是第n项。
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最值问题:
当n
nn为奇数时,前n项和有最大值;
当n
nn为偶数时,通过二次函数*法求得最值。
(二)等比数列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S
n
=
a
r
n
−
1
r
−
1
S_n = a \frac{r^n - 1}{r - 1}Sn=ar−1rn−1
其中,r
rr是公比。
等比数列的*质:
当r
=
1
r = 1r=1时,成为等差数列;
当r
≠
1
r \neq 1r=1时,保持等比数列的*质。
【模拟】
已知等比数列的公比是2,且前四项的和为1,那么前八项的和为: 解答:由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可得,前八项的和为 15。
已知数列{an=3n-2,在数列{an}中取ak2,akn ,… 成等比数列,若k1=2,k2=6,则k4的值: 解答:通过给定的条件和数列*质,计算得到 k4 的值为 256。
数列: 解答:根据数列的*质和给定条件,求得数列的第100项为 750。
等比数列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等比数列的定义,掌握公比的概念,分辨等比数列的特征条件,能够准确判断数列是否为等比数列,并了解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能力目标:通过概念归纳,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通过研究等比数列,促进学生观察、类比、归纳和猜想的能力,进一步提升解决问题的技能。
教学重点:正确归纳和运用等比数列的定义。
教学难点:理解等比数列的定义,以及基于定义判断或*数列是否为等比数列。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和讨论式教学相结合,采用类比教学法。
课前准备:准备多媒体课件,一张白纸,游标卡尺。
教学过程
复习回顾:等差数列的定义和特征。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使用游标卡尺测量一张纸的厚度,得到数列a
,
2
a
,
4
a
,
8
a
,
16
a
,
32
a
a, 2a, 4a, 8a, 16a, 32aa,2a,4a,8a,16a,32a(其中a
>
a >0a>0)。
一辆汽车售价约为15万元,年折旧率约为10%,计算该车5年后的价值,形成数列15
,
15
×
0.9
,
15
×
0.92
,
15
×
0.93
,
…
,
15
×
0.95
15, 15 \times 0.9, 15 \times 0.92, 15 \times 0.93, \ldots, 15 \times 0.9515,15×0.9,15×0.92,15×0.93,…,15×0.95。
复利存款问题,月利率5%,计算10000元存入银行1年后的本利和,形成数列10000
×
1.05
,
10000
×
1.052
,
…
,
10000
×
1.0512
10000 \times 1.05, 10000 \times 1.052, \ldots, 10000 \times 1.051210000×1.05,10000×1.052,…,10000×1.0512。
通过探究以上三个数列的共同特点,引出等比数列的定义。
新课讲授:让学生根据数列的共同特点和等差数列的定义,自行归纳等比数列的定义。随后,老师分析定义中的关键词语,启发学生自行发现等比数列各项的限制条件:等比数列的各项均不为零,公比不为零。
定义概述:
等差数列:若数列从第二项开始,每一项减去前一项的差都等于同一个常数d
dd,则称该数列为等差数列,常数d
dd称为公差。数学表达式为a
n
+
1
−
a
n
=
d
a_{n+1} - a_n = dan+1−an=d。
等比数列:若数列从第二项开始,每一项与前一项的比都等于同一个常数q
qq,则称该数列为等比数列,常数q
qq称为公比。数学表达式为a
n
+
1
a
n
=
q
\frac{a_{n+1}}{a_n} = qanan+1=q,其中a
n
≠
a_n \neq 0an=0且q
≠
q \neq 0q=0。
在学生对等比数列的定义有了初步了解后,介绍相关实例,让学生了解等比数列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并鼓励他们认真学习和探索。
讲解实例:通过具体数列的案例,利用定义判断其是否为等比数列。重点分析题目中的第一和第五小题。
等差数列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通过教与学的互动,使学生加深对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认识,能参与编拟一些简单的问题,并解决这些问题;
2。利用通项公式求等差数列的项、项数、公差、首项,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方程思想;
3。通过参与编题解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通项公式的认识;教学难点是对公式的灵活运用.
教学用具
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软件,电脑。
教学方法
研探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等差数列的概念、表示法,请同学们回忆等差数列的定义,其表示法都有哪些?
等差数列的概念是从相邻两项的关系加以定义的,这个关系用递推公式来表示比较简单,但我们要围绕通项公式作进一步的理解与应用。
二。主体设计
通项公式反映了项与项数之间的函数关系,当等差数列的首项与公差确定后,数列的每一项便确定了,可以求指定的项(即已知求)。找学生试举一例如:“已知等差数列中,首项,公差,求。”这是通项公式的简单应用,由学生解答后,要求每个学生出一些运用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题目,包括正用、反用与变用,简单、复杂,定量、定*的均可,教师巡视将好题搜集起来,分类投影在屏幕上。
1。方程思想的运用
(1)已知等差数列中,首项,公差,则-397是该数列的第______项。
(2)已知等差数列中,首项,则公差
(3)已知等差数列中,公差,则首项
这一类问题先由学生解决,之后教师点评,四个量,在一个等式中,运用方程的思想方法,已知其中三个量的值,可以求得第四个量。
2。基本量方法的使用
(1)已知等差数列中,,求的值。
(2)已知等差数列中,,求。
若学生的题目只有这两种类型,教师可以小结(最好请出题者、解题者概括):因为已知条件可以化为关于和的二元方程组,所以这些等差数列是确定的,由和写出通项公式,便可归结为前一类问题。解决这类问题只需把两个条件(等式)化为关于和的二元方程组,以求得和,和称作基本量。
教师提出新的问题,已知等差数列的一个条件(等式),能否确定一个等差数列?学生回答后,教师再启发,由这一个条件可得到关于和的二元方程,这是一个和的制约关系,从这个关系可以得到什么结论?举例说明(例题可由学生或教师给出,视具体情况而定)。
如:已知等差数列中,…
由条件可得即,可知,这是比较显然的,与之相关的还能有什么结论?若学生答不出可提示,一定得某一项的值么?能否与两项有关?多项有关?由学生发现规律,完善问题
(3)已知等差数列中,求;;;;…。
类似的还有
(4)已知等差数列中,求的值。
以上属于对数列的项进行定量的研究,有无定*的判断?引出
3。研究等差数列的单调*
,考察随项数的变化规律。着重考虑的情况。此时是的一次函数,其单调*取决于的符号,由学生叙述结果。这个结果与考察相邻两项的差所得结果是一致的。
4。研究项的符号
这是为研究等差数列前项和的最值所做的准备工作。可配备的题目如
(1)已知数列的通项公式为,问数列从第几项开始小于0?
(2)等差数列从第________项起以后每项均为负数。
三。小结
1。用方程思想认识等差数列通项公式;
2。用函数思想解决等差数列问题。
四。板书设计
等差数列通项公式
1。方程思想的运用
2。基本量方法的使用
3。研究等差数列的单调*
4。研究项的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