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大变身:一场奇妙的借形想象之旅
活动目标:
1. 引导幼儿仔细观察玉米的外形特征,并尝试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2. 激发幼儿的想象力,鼓励他们根据玉米的形状进行大胆联想,并用语言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3. 让幼儿在借形想象的过程中体验创造的乐趣,感受艺术创作的魅力。
活动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含各种玉米图片:完整玉米、玉米粒特写、玉米须特写、横切面、纵切面等)
活动过程:
一、 走进玉米的世界:观察与发现
(一) 初识玉米,观察外形
1. 导入: 老师用神秘的语气说:“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它可是我们餐桌上常见的美食哦!猜猜它是谁?” 播放 PPT,展示完整的玉米图片。
2. 引导观察:
“看,它是谁呀?你吃过玉米吗?"
“仔细观察,玉米宝宝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呢?"引导幼儿说出玉米粒、玉米须等主要结构。
“玉米宝宝穿了一件什么样的衣服呢?它是什么形状的呀?” 引导幼儿观察玉米的外形特征。
3. 小结: 原来,玉米宝宝是由一粒粒饱满的玉米粒和长长的玉米须组成的,它穿着一件绿*的“外衣”,摸上去凹凸不平。
(二) 聚焦细节,探索奥秘
1. 放大观察: 播放 PPT,分别展示玉米粒和玉米须的特写图片。
2. 引导观察与联想:
“我们来仔细看看,玉米粒是什么样子的?它像什么呢?” 引导幼儿从颜*、形状、排列等方面进行观察,并鼓励他们大胆说出自己的联想。
“玉米须又是什么样子的呢?它像什么?” 引导幼儿观察玉米须的形态和颜*,并进行联想。
(三) 不同角度,全新发现
1. 展示图片: 播放 PPT,分别展示玉米的横切面和纵切面图片。
2. 引导观察与联想:
“看,老师把玉米切开了,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幼儿观察不同切面的玉米,并进行比较。
“横切面的玉米像什么?纵切面的玉米又像什么呢?” 鼓励幼儿开动脑筋,大胆想象。
二、 创意无限:玉米变变变
1. 激发创作: “哇,原来玉米宝宝藏着这么多秘密,它还可以变成各种各样有趣的东西呢!今天,我们就来当一回小小艺术家,把玉米变成你想要的样子吧!”
2. 示范讲解:
老师在黑板上示范绘画步骤:先选择自己喜欢的玉米切面,然后画出轮廓,最后进行细节的添加和装饰。
老师一边示范一边讲解:“我在画什么?它像什么?我还可以把它变成什么呢?” 引导幼儿进行借形想象。
3. 幼儿创作:
幼儿自由选择绘画材料进行创作。
老师巡回指导,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并用流畅的线条表现出来。
要求:
绘画过程中要保持安静,不打扰他人创作。
画完后要将彩笔放回原位。
听到钢琴声后,将自己的作品整齐地粘贴到展示墙上。
三、 作品分享:我是小小评赏家
1. 自我介绍: 邀请幼儿依次上台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介绍自己画的是玉米的哪个切面,把它变成了什么,为什么要这样画。
2. 同伴互评:
“你最喜欢哪一幅作品?为什么?” 鼓励幼儿说出自己喜欢的理由。
“你觉得哪幅作品最有趣?它有趣在哪里?” 引导幼儿从创意、构图、*彩等方面进行评价。
3. 教师点评: 老师对幼儿的作品进行点评,肯定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并对个别作品进行针对*的指导。
(活动自然结束,展望下次课程)
美术活动教案2
用奇妙的声音游戏激发幼儿科学探索兴趣:一次关于“传声筒”的教学活动设计
一、 活动背景
声音,是孩子们感知世界的奇妙途径之一。而“传声筒”作为一种简单有趣的声学玩具,不仅能够激发幼儿对声音传递现象的好奇心,还能引导他们进行初步的科学探索,并在制作过程中体验创造的乐趣。本活动以“传声筒”为主题,旨在通过生动活泼的游戏环节和动手*作,让幼儿在玩乐中学习科学知识,提升动手能力,并激发他们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二、 活动目标
1. 认知目标: 了解物体振动产生声音,并能通过线等介质传递声音的基本原理。
2. 技能目标: 学习制作传声筒的方法,并能尝试用不同材料进行制作和装饰。
3. 情感目标: 体验科学小制作的乐趣,感受进行艺术表现与创造的喜悦,并乐于分享自己的作品。
三、 活动准备
1. 物质准备:
线(不同材质、粗细的线)
纸杯(大小、颜*可选)
剪*
彩*画笔、贴纸等装饰材料
录音机、音乐(电话铃声、门铃声、歌曲《六一儿童节》等)
小兔子玩偶/头饰
制作精美的成品传声筒一个
2. 经验准备: 幼儿对声音有一定的感知经验,例如能区分不同声音,对电话、门铃等声音比较熟悉。
四、 活动过程
(一) 趣味导入,激发兴趣(5分钟)
1. 声音游戏,引发思考: 播放电话铃声,引导幼儿辨认声音来源。提问:“这是什么声音?是从哪里发出来的?”
2. 情景创设,导入主题: 扮演“小兔子”的老师打来电话,邀请小朋友们帮忙制作神奇的“传声筒”,帮助小兔子们传递重要消息。
(二) 探秘“传声筒”,学习制作(15分钟)
1. 观察体验,初步感知: 出示制作精美的成品传声筒,邀请两名幼儿进行演示,引导其他幼儿观察声音是如何传递的。提问:“你们听到了什么声音?声音是怎么从这边传到那边的?”
2. 揭秘原理,引导思考: 结合简单的图示,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幼儿解释声音通过物体振动产生,并可以通过线等介质进行传递的原理。
3. 示范讲解,学习步骤: 教师示范制作传声筒的步骤,并详细讲解每个步骤的*作要领:
第一步:用剪*在纸杯底部中心戳一个小洞(提醒幼儿使用剪*时注意安全)。
第二步:将线的两端分别穿过两个纸杯底部的小洞。
第三步:在线的两端打结固定,确保线不会从纸杯中脱落。
4. 幼儿*作,教师指导: 幼儿分组合作制作传声筒,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幼儿互相帮助,并提醒幼儿注意使用剪*的安全。
(三) 创意装饰,个*表达 (10分钟)
1. 提供材料,激发创意: 提供彩*画笔、贴纸等装饰材料,鼓励幼儿发挥想象力,为自己的传声筒设计独特的外观,进行个*化的装饰。
2. 展示作品,分享交流: 邀请幼儿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分享自己的设计理念和制作过程中的感受。
(四) 游戏体验,拓展延伸 (10分钟)
1. 趣味游戏,巩固认知: 组织幼儿进行“传话游戏”、“猜声音”等游戏,体验使用传声筒传递声音的乐趣,并引导幼儿观察不同材质、粗细的线对声音传递效果的影响。
2. 活动延伸,鼓励探索: 鼓励幼儿回家后与父母一起尝试制作不同类型的传声筒,例如利用塑料瓶、纸盒等材料进行制作,并观察比较不同材料制作的传声筒在声音传递效果上的差异。
五、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以幼儿熟悉的“声音”为切入点,通过趣味游戏、动手制作和互动体验等环节,将科学知识与游戏活动有机结合,有效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活动过程中,幼儿积极参与,乐于尝试,并在制作和游戏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大班美术教案3
活动目标如下:
激发幼儿对伞的颜*和图案的好奇心,通过观察各种伞的视觉特征。
教授幼儿双手绘画的基本步骤,通过观察伞的结构来锻炼他们的绘画能力。
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手部精细动作能力。
在创作过程中,利用简单的材料装饰,体验成功的乐趣。
培养幼儿对绘画的兴趣,体验创作带来的快乐。
活动准备包括课件、各种伞的图片、范画和实物伞。
活动过程如下:
开始部分
幼儿动作:进行一分钟的律动活动,让幼儿放松身心。
导言:教师肯定幼儿表现,引入活动主题。出示实物伞,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引导幼儿观察伞的不同部分,如伞面和伞柄,并比喻它们像什么。
新授部分
探索伞的结构:教师引导幼儿观察不同伞的颜*和图案,让他们共同讨论和回答问题,激发他们对伞视觉特征的好奇心。
颜*与图案:播放多种伞的图片,引导幼儿欣赏不同颜*的伞,表达对颜*的情感认知,如红*的热情、黄*的温暖等,增强幼儿的情感体验。
伞的功能:教师引导幼儿思考伞的实际用途,讨论伞在生活中的重要*和便利*,促进幼儿的思辨能力和社会意识。
绘画展示:展示教师用双手绘制的伞作品,让幼儿欣赏,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模仿欲望。
绘画技巧教学:教师演示如何用双手绘制伞的基本步骤,包括笔触和颜*的运用,引导幼儿模仿并伴以儿歌。
实践与创作:让幼儿动手尝试绘制自己喜欢的伞,教师提供技巧指导,鼓励他们发挥想象力,注意颜*搭配和细节表现。
结束部分
作品展示:幼儿完成作品后,将其粘贴在展示区域,并向同伴描述他们的画作,互相欣赏。
自然过渡下课:活动以自然的方式结束,让幼儿在分享和欣赏中感受成就和自豪感。
教学反思
通过这次活动,可以看出幼儿在手部精细动作方面的发展尚不成熟。未来的活动设计可以从平面绘画逐步过渡到立体创作,随着幼儿手部动作的提升,增加*作材料的复杂度,以促进他们更全面的发展。
这样一来,活动目标和步骤得到了重组和扩展,同时保留了原始信息和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