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本教学活动旨在通过手工制作,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激发创新能力,树立环保意识,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具体目标如下:
学会制作1-2件有使用或观赏价值的作品,通过合作与分享增强团队精神。
利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材料,包括废旧物品,设计并制作作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环保意识。
掌握常用手工工具的使用方法,养成规范*作和良好的劳动习惯。
教学准备:
为了实现以上教学目标,教师需做好以下准备:
准备防风衣架和垃圾桶两种手工作品的样品,以及制作这些作品所需的材料和工具。
确保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他们感兴趣的作品,并提供相关的模仿制作指导。
组织学生分组合作,确保每个小组人数适当,不超过6人,同时注意工具使用的安全*和整理工作区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看图说话,导入新课
展示4张图片,展示每种作品所使用的材料,启发学生对不同材料的可能应用。
小组讨论,探讨这些作品是否可以使用其他材料制作,引导学生意识到废旧物品在手工制作中的潜力。
(二)模仿制作
学生通过查阅模仿制作指南,选择他们感兴趣的作品,并学习其具体的制作方法和步骤。
根据兴趣和能力分组合作,每个小组选择1-2件作品进行模仿制作。
强调安全使用工具和整理工作环境的重要*,确保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制作过程中。
(三)设计制作
在模仿制作的基础上,学生进行预习和设计工作,小组内分享和讨论各自的设计想法。
收集所需材料,准备必要的工具,根据分工开始动手制作。
引导学生分享他们的制作体验和劳动乐趣,鼓励他们展示和评价彼此的作品。
通过以上教学活动,学生不仅学会了手工制作的基本技能和工具的正确使用方法,还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和环保意识。这种以实践为主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学习兴趣,使他们在快乐中获取知识和成长。
劳动技术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安全用电的基本知识。 能力目标:能够正确连接和*作电路。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安全用电常识
电路的连接方法
教学难点:
电路的正确连接方法
教学方法:
主讲法、演示法、实验法
教学用具:
各种电子元件、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安全用电常识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电永远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没有了解和掌握安全用电的基本知识,电可能会对我们的生活和健康构成潜在威胁。本节课程将重点介绍几个关键概念和安全措施,以确保学生能够安全使用电力资源。
触电现象:当人体接触到带电体时,可能会导致电流通过身体,引发伤害甚至危及生命。触电的危险*与电流的频率、大小、通电时间长短、电流路径及接触条件密切相关。尤其是50Hz至100Hz频率范围内的电流对人体伤害最大。
安全电压:36V以下的电压被认为是相对安全的,不会对人体造成严重伤害。
三相四线制:这种电力供应系统由三根相线和一根中*线组成。相线是从发电机引出的三个线圈的起始端,而中*线则是这些线圈的末端连接在一起的导线。
常见触电方式:包括单相触电和双相触电,每种方式都有其独特的危险*和应对方法。
安全措施:正确安装电气设备、有效接地和接零、以及使用漏电保护装置是预防触电事故的重要步骤。
二、学生实验
学生将通过实验来加深对电路连接方式的理解。简单直流电路的连接方式主要有串联、并联和混联三种,每种连接方式都有其特定的应用场景和效果。以下是实验的具体步骤:
介绍电路连接方式:首先,教师会简要介绍不同的电路连接方式,并说明它们的特点和用途。
演示电路连接:教师会在实验台上进行实际的电路连接演示,让学生观看和理解正确的连接方法。
学生模拟实验:接着,学生将分组进行模拟实验,根据提供的电路图和指导,自行在实验台上进行电路的连接。
指导和讨论:教师将在学生实验过程中提供指导和建议,并就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和解答。
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不仅能够理论上掌握安全用电知识和电路连接方法,还能通过实践进一步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
劳动技术的教育总结3
劳动技术教育总结劳动课的第一特*就是实践*强,没有实践或实践得不够,都不能体现劳动课的最大特点。因此、在劳动课的教学过程中,如何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组织好劳动课的实践活动,是我在一年来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之一。
一、组织学生进行劳动项目竞赛,激发学生劳动兴趣,培养积极的劳动情感
小学生最初参加劳动实践时,劳动兴趣带有暂时*,易受意外的偶然因素的影响。他们比较感兴趣的是整个劳动活动,并不是劳动的具体内容。因此在组织小学生进行劳动实践时,一定要具有集体活动的*彩,只有将不同的集体活动形式同具体的劳动内容很好的结合起来、才能稳定学生的劳动兴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劳动自觉*。由于劳动条件和内容的不同,集体活动的形式也要有所不同。
二、让学生在实践中发展
皮亚杰指出"儿童只有自发地、具体地参与各种实际活动,大胆形成自己的假设,并努力去证实才能获得真实的知识,才能发展思维。"劳动课是以一门实践*、综合*很强的学科。只有让学生积极的投入实践劳动,才能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劳动课是一门思想*、实践*很强的课程。劳动技能的掌握、自理能力的提高、劳动习惯的养成都是在劳动实践中实现的。
小学劳动课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方面与其他各科相比,有着独特的途径--实践*作。劳动课的实践*作既可以通过课堂教学进行,也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如:带领学生参观,组织学生课外实践,也可以开设兴趣小组等。不管是在课内,还是课外的实践*作,都要充分重视到学生的想象力、发散思维、合作意识、成功的快感,这些是培养创新意识最基本的要素。
(1)在实践*作中丰富想象力。
想象是我们的大脑对已存储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亚力士多德指出:"想象力是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要创新就必须会想象,因此,在劳动课实践*作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对劳动课动手*作过程的兴趣,来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拓宽学生的思路,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展开丰富的想象,是培养学生和发展学生创新意识的必要手段。
例如,在纸工课上,学生折出的东西非常多,有的连老师都没想到,这时,我就适时表扬那些学生,对其作品给予鼓励和肯定,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只有勇于想象,勤于想象,善于想象,才能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2)在实践*作中发展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就是在对问题的解答或者对于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只限于只找到一种,或者多种多样的演绎和推导。在教学中设计开放*的问题,引导学生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势,通过尝试和探索,对原有的制作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是发展学生发散思维的有效途径。课堂上的实践*作是整个课堂教学非常重要重要,在整个课堂教学占较大的比例,在这一过程中要不断积累学生点点滴滴具有创新意识的闪光点。
(3)在实践*作中强化合作意识。
在劳动实践*作中,以小组活动为基本形式,建立合理的竞争机制,激励全体学生之间互相合作。小组之间开展竞争,使每一名学生的个*得以发展,特长得以锻炼,素质得以提高,最终走向成功。追求学生人人进步为最终目标,以合作学习小组为运行载体,以全员激动为*作手段,以小组团体成绩评价为导向,激发竞争活力,强化合作意识。
在劳动各科教学中,我总是将学生分为几组,最后,评一评哪组做的最好,激励学生在动手做的过程中,强调学生个体心理品质的训练、健康心理素质的养成、互助协作的团队精神的形成,使学生不以自我为中心,而从集体的利益出发,让他们明白成功的作品属于自己,也属于集体。
(4)在实践*作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每个学生总是希望自己成功,总是能得到老师的赞赏,可见,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作中体验成功的快乐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应尽力满足学生的成就需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依靠自身的努力达到成功和从知识的获益中得到满足,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在劳动教学过程中总是能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促使每一个学生学会学习,达到愿学、乐学、会学、善学。
例如,在劳动课上,不管学生最后的作品做的怎样,教师总是能肯定学生的作品,总是能肯定学生为作品付出的一切劳动。教师还应当众表扬一些成绩平平的学生,他将终生受益。英国教育学家斯宾基说过:"求知如果能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快乐,及时无人督促,也能自学不辍。"
创新是知识经济的源头,"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劳动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一样,都担负看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和发展能力的任务。但它有独持的要求,就是学生必须学习有关的生活和生产劳动的知识、技术原理和在智力、能力诸方面培养学生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和思维力,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
总结一年的工作,我坚信,只要劳技教师意识到学生具有创造潜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坚持"教、学、做合一",积极创造条件,劳动课教学将使无数学生创造力迸发出艳丽的火花,而且常开不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