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物质的分类
分散系是由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于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形成的体系。被分散的物质称为分散质,容纳分散质的物质称为分散剂。根据粒子大小及体系的*质,分散系可以分为溶液、胶体和浑浊液三类。
溶液:分散质粒子小于1 nm,外观均匀、透明且稳定,无法通过滤纸过滤,且不显示丁达尔效应。例如,NaCl溶液、蔗糖溶液。
胶体:分散质粒子大小在1到100 nm之间,外观均匀,但有些可能呈透明状态,比较稳定,能显示丁达尔效应。典型例子有Fe(OH)₃胶体。
浑浊液:分散质粒子大于100 nm,外观不均匀且不透明,且通常不稳定,不能通过滤纸过滤。例如,泥水。
二、物质的化学变化
物质之间发生化学变化的类型可以根据不同标准进行分类。
(1)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变化,可以分为:
化合反应(A + B → AB)
分解反应(AB → A + B)
置换反应(A + BC → AC + B)
复分解反应(AB + CD → AD + CB)
(2)根据反应中是否涉及离子,可分为:
离子反应:涉及离子的反应,主要包括复分解反应和一些氧化还原反应。
分子反应:无离子参与的反应。
(3)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可以分为:
氧化还原反应:反应中涉及电子的得失或转移,导致化合价变化。
非氧化还原反应:无电子转移的反应。
离子反应
(1)电解质:能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导电的化合物,如*、碱和盐。相对地,不能导电的化合物称为非电解质。
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区别在于是否能导电,而导电*取决于是否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电离。
导电物质不一定是电解质,如铜、铝、石墨等金属和一些非金属物质也能导电。
非电解质包括大部分的有机化合物和非金属氧化物(如SO₂、SO₃、CO₂)。
(2)离子方程式:用反应中参与反应的离子来表示反应过程。
在复分解反应中,离子反应的条件是生成沉淀、气体或水。
书写离子方程式的步骤:
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
拆解成离子形式,注意水溶*物质的电离。
删去未参与反应的离子,称为观众离子。
查核对反应两边的原子数和电荷数是否相等。
(3)离子共存问题:
结合生成难溶物质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例如Ba²⁺和SO₄²⁻、Ag⁺和Cl⁻。
生成气体或挥发*物质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H⁺和CO₃²⁻、OH⁻和NH₄⁺等。
生成难电离物质(水) 的离子不能共存,如H⁺和OH⁻、CH₃COO⁻和OH⁻。
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或水解反应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注意,在某些情况下,特定离子如Fe²⁺、Fe³⁺、Cu²⁺等会影响溶液颜*,且应排除这些有*离子。
(4)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
看是否能正确写出离子方程式,纯固体物质的反应无法写离子方程式。
化学符号和离子符号书写是否规范。
配比是否正确,确保离子反应的电荷和原子数守恒。
反应的表达式是否准确,特别是反应是否是过量或适量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中的概念:
失去电子:化合价升高,物质被氧化,作为还原剂。
得到电子:化合价降低,物质被还原,作为氧化剂。
高二上化学知识点总结2
高二的学生们,你们还在为化学复习而头痛吗?下面小编整理了关于高二上学期化学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第一章氮族元素
一、氮族元素
元素符号和名称:n(氮)、p(*)、as(砷)、sb(锑)、bi(铋)
二、氮气(n2)
1、分子结构:nh3 电子式:结构式:n≡n(分子里n≡n键很牢固,结构很稳定)2、物理*质:无*无味气体,难溶于水,密度与空气接近(所以收集n2不能用排空气法)
3、化学*质:通常情况下氮气的化学*质不活泼,很难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只有在高温、高压、放
电等条件下,才能使n2中的共价键断裂,从而与一些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n催化剂
放电点燃
2+3h2 高温、高压2nh
3n2+o2====2no3mg+n2====mg3n2mg3n2+6h2o=3mg(oh)2↓+2nh3↑
4、氮的固定:将氮气转化成氮的化合物。
放电
分①自然固氮雷雨: nno2hno3 类生物固氮:豆科植物的根瘤菌天然固氮。②人工固氮:合成氨工业
三、氮氧化物(n2o、no、n2o3、no2、n2o4、n2o5)
1.n2o5(***酐);n2o3(亚***酐);no、no2(主要的大气污染物)no:无*气体,不溶于水,有毒,有较强还原* 2no+o2=2no2;
no2:红棕*气体(颜*同溴蒸气),有毒,易溶于水,有强氧化*,造成光化学烟雾的主要因素;2⑴3no2。
br2+h2ohbr+hbrohbr+agno3=agbr↓+hno3
⑵水洗法:形成无*溶液为no2,形成橙黄*溶液的为br2。no2+h2o =2hno3+nobr2+h2o
hbr+hbro
⑶ccl4溶解法:分别通入ccl4溶剂中,形成橙红*溶液为br2,另一种为no2。
⑷冷却法:将盛有气体的容器冷却,颜*变浅的是no2,有红棕*溶液产生的是br2。2no2(红棕*)
3.no、no
n2o4(无*)
2、o2溶于水的计算:
⑴no2和o2的混合气体溶于水时涉及的反应4no2+o2+2h2o=4hno3x=v(no2)/v(o2) 反应情况
0<x<41=""o2x="4"x="">4/1 no2过量,剩余气体为no
⑵no和o2的混合气体溶于水时涉及的反应4no+3o2+2h2o=4hno3x=v(no)/v(o2) 反应情况
0<x<43=""o2x="4"x="">4/3 no过量,剩余气体为no
四、*
五、氨气(nh3)
1、物理*质:无*、有刺激*气味的气体,比空气轻,易液化(做致冷剂),极易溶于水(1:700)2、分子结构:nhh
3电子式: hn 结构式:(极*分子,三角锥型)
3、化学*质:hh
nh3+h2o
nh3·h2o
nh+oh–
4+⑴nh△
3·h2o〓nh3 ↑+h2o(nh3·h2o不稳定,受热分解为nh3和h2o)⑵氨水对金属有腐蚀作用,氨水盛放在玻璃容器、橡皮袋或陶瓷坛中。⑶氨水中微粒有三种分子,三种离子。
三种分子:nh3、h2o、nh3·h2o三种离子:nh4+、oh–、h+nh3+hcl=nh4cl(白烟,可用于检验氨气)
4nh3+5o2催化剂====
4no+6h2o(氨的催化氧化)
△4、实验室制法(重点实验)2nh4cl+ca(oh)2==2nh△
3↑+cacl2+2h2o发生装置:固+固(加热)→气,与制△o2相同 收集:向下排空气法......
(不能用排水法)检验:⑴用湿润的红*石蕊试纸靠近容器口(试纸变蓝)
⑵将蘸有浓盐*的玻璃棒接近容器口(产生白烟)干燥:碱石灰(装在干燥管里)[不能用浓硫*、p2o5等干燥剂]
试管口塞一团棉花作用:⑴用稀硫*浸湿的棉花吸收多余氨气,防止污染大气;
⑵防止氨气与空气形成对流,使收集的氨气更为纯净。 氨气的其他制法:⑴加热浓氨水;⑵浓氨水与烧碱(或cao)固体混合等方法5、铵盐:白*晶体,易溶于水,受热分解,与碱共热反应放出氨气。nh△
4cl==nh3↑+hcl↑(nh3+hcl=nh4cl) nh△4hco3==nh3↑+h2o↑+co2↑
(nh4)2co3==2nh△
3↑+h2o↑+co2↑
注意:多数铵盐受热分解都产生氨气,但并不是所有铵盐受热都产生氨气。
例如:2nh4no3==2n△2↑+o2↑+h2o
6、nh4+的检验:
⑴naoh溶液法:加入碱液后共热,产生的气体能使湿润的红*石蕊试纸变蓝。
⑵碱石灰法:碱石灰与某物质的固体在研钵中研磨,产生的气体能使湿润的红*石蕊试纸变蓝。
六、极*分子和非极*分子
1、由同种原子形成的共价键是非极*键,如:h—h、cl—cl键;由不同种原子形成的共价键是极*键,如:h–f、c=o键。2、极*分子和非极*分子的判断
⑴所有的双原子单质都是非极*分子如h2、cl2、n2等,所有的双原子化合物都是极*分子,如hf、hcl等。
⑵多原子分子极*和非极*的判断
经验规则: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形如abn型的共价分子,当中心原子的化合价的绝对值等于最外层电子数时,分子一般是非极*的;反之,则为极*分子。
如常见的多原子非极*分子:co2、cs2、becl2(直线型),bf3、bcl3、so3(正三角型),ch4、ccl4(正四面体);极*分子:co、pcl3等。
七、**
1、物理*质:无*易挥发、低沸点,69%的为浓**,98%的为发烟**。
2、化学*质:
(1)强**:如稀**可使石蕊试液变红。
(2)不稳定*:见光或加热易分解,**浓度越大,越不稳定。
4hno3======4no△或光照
2↑+o2↑+2h2o
浓**呈黄*是因为**分解产生的no2溶于**中,所以应把它保存在棕*瓶中,并放在*凉
处(注意不能用橡胶塞,因为**会腐蚀橡胶)。
(3)强氧化*:**越浓,氧化*越强,**与金属反应一般不放出*气。
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hno3既表现氧化*又表现还原*cu+4hno3(浓)==cu(no3)2+no2↑+2h2o hno3既表现氧化*又表现还原*c+4hno3(浓)==4no2↑+co2↑+2h2ohno3只表现氧化*金属与hno3反应,hno3既表现氧化*又表现还原*;非金属与hno3反应,hno3只表现氧化*
注意:①钝化:冷的浓**和浓硫*可使fe、al发生钝化;可用铝罐车运输冷的浓**或浓硫*②王水:体积比为1:3的浓**和浓盐*的混合物,可溶解au、pt等不活泼金属;
制取**铜的最佳途径是:cu→cuo→cu(no3)2(消耗**最少,且不产生污染物),而用浓**不仅消耗的**最多,且产生最多污染气体;稀**次之。
3、**实验室制法:nano微热
3+h2so4(浓)====nahso4+hno3↑
八、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1、原则:化合价升降总数相等
2、步骤:划好价→列变化→求总数→配系数→细检查3、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计算:用电子守恒去做,注意格式九、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1)过量计算:先判断谁过量,再按不足的进计行算,有时需要讨论。
(2)多步反应的计算—关系法:先通过化学方程式或元素守恒找到关系式,再计算。
常见的关系式:工业制硫*:s~h2so4(或fes2~2h2so4) 工业制**:nh3~hno3
第二章化学平衡
一、化学反应速率
1.意义:化学反应速率是表示化学反应快慢程度的物理量。
2.表示方法: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来表示。单位:mol/(l·min)或mol/(l·s)
3.计算公式:v=△c/△t,v表示反应速率,△c表示变化的浓度,△t表示变化的时间。
①是某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率,而不是指瞬时速率。
②同一反应,可用不同物质表示,数值可以不同,但表示的意义相同。
4、特点③不能用固体(如caco3)或纯液体(如h2o)来表示反应速率
④同一反应中,不同物质的速率之比等于相应的化学计量数(即系数)之比。如化学反应ma(g)+nb(g)=pc(g)+qd(g)
v(a)∶v(b)∶v(c)∶v(d)=m∶n∶p∶q
注意:比较反应速率时,可将不同物质表示的速率转换成同一物质表示的速率,再比较。5、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
(1)内因: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
(2)外因:同一化学反应,外界条件不同,反应速率不同。
①浓度:对气体参加的反应或溶液中进行的反应有影响,其它条件一定时,增大反应物浓度,反应速率增大;减少反应物浓度,反应速率减少。
注意:纯固体(如碳)、纯液体(如水)没有浓度变化,改变它们用量的多少,其v不变。但固体的表面积越大,则v增大。
②压强:对于有气体参加的反应,增大压强,反应速率增大,减少压强,反应速率减少。
注意:a.增大压强实际上是增加了气态物质的浓度,因此压强对v的影响实质上是反应物的浓度对v的影响。
b.如果容器的体积固定不变,向体系中加入与反应无关的稀有气体,虽然体系总压强增大,但实际上各反应物浓度不变,故v不变。
ⅰ)恒温时,增大压强 引起 体积减小 引起 浓度增大 引起 反应速率加快ⅱ)恒容时,a、充入气体反应物引起 浓度增大 引起 反应速率加快
b、充入“惰气”引起 总压增大,但各物质浓度不变 引起 反应速率不变
ⅲ)恒压时,充入“惰气”引起 体积增大 引起 各反应物质浓度减小 引起 反应速率减慢③温度:对任何反应的速率都有影响,其他条件不变时,升温,通常使反应速率增大;
降温,使反应速率减小。注意:一般每升高10℃,化学反应速率大约增大2~4倍。
④催化剂:催化剂可以成千上万倍地增大反应速率。
a.催化剂在反应前后本身质量和化学*质都不改变,但物理*质如颗粒大小、形状可以改变。b.催化剂具有高效、专一*,但应防止催化剂中毒,工业生产上要对原料气进行净化处理。
二、化学平衡
1.研究对象: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程度问题
2.定义: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3.本质:v正=v逆≠0
4.标志:平衡混合物中各物质浓度或百分含量保持不变。5.特点:逆、等、定、动、变、同
(1)判断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本质标志是v正=v逆,即同一物质的消耗速率等于生成速率;其他标志还包括各组分的浓度、含量保持不变,有颜*的体系颜*不变等。(2)化学平衡的有关计算
①常用公式:转化率=已转化量(n、c、v、m等)/转化前总量×100%产 率=实际产量/理论产量×100%
m=m总/n总(求平均摩尔质量)
阿伏加德罗定律的重要推论:恒温恒压时:p1/p2=n1/n2;恒温横容时:v1/v2=n1/n2②常用方法:三行式解法、差量法
透彻理解化学平衡的六大特征--化学平衡标志的基础:
1、逆:化学平衡研究的对象是可逆反应,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到底,即反应过程中反应物(生成物)不能全部转化为生成物(反应物)。
2、动:达到平衡时,v(正)=v(逆)≠0,即化学平衡是动态平衡,正反应和逆反应仍在继续进行。3、等:v(正)=v(逆)>0,它的具体含义有两个方面:
①用同一种物质来表示反应速率时,该物质的生成速率与消耗速率相等。即单位时间内生成与消耗某反应物(生成物)的量相等。
②用不同种物质来表示反应速率时速率不一定相等,但必须符合两方面i)表示两个不同的方向。
ii)速率之比=浓度的变化量之比=物质的量的变化量之比=化学方程式中相应的化学计量数之比4、定:因为v(正)=v(逆)≠0,所以同一瞬间,同一物质的生成量等于消耗量。总的结果是混合体...系中各组成成分的物质的量、质量,物质的量浓度,各成分的百分含量(体积分数、质量分数)..........................................,转.化率等不随时间变化而变化............
。5、变:改变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平衡就被破坏,正逆反应速率不再相等,平衡发生移动,直至建立新的平衡。6.化学平衡移动
(1)移动原因:内因: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外因:外界条件改变,使v正≠v逆
(2)移动方向:v正﹥v逆,向正反应方向移动;v正﹤v逆,向逆反应方向移动;v正=v逆,平衡不移动(3)移动结果:反应速率、各组分浓度、百分含量发生一定的变化
(4)影响因素:浓度、压强、温度等,其规律符合平衡移动原理,即勒沙特列原理。
浓度: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大反应物浓度或减小生成物浓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减小反应物浓度或增大生成物浓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压强:对于反应前后气体总体积发生变化的反应,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大压强,会使平衡向体积缩小的方向移动;减小压强,会使平衡向体积增大的方向移动。但对于反应前后气体总体积不改变的反应,改变压强平衡不移动。
温度: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反应的方向移动;降低温度,平衡向放热反应的方向移动。
催化剂:催化剂能缩短达到化学平衡所需的时间,但不能使平衡移动
(5)勒沙特列原理:对于已达到平衡的系统(可以是化学平衡、溶解平衡或电离平衡等),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如浓度、压强或温度),平衡就向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注意:平衡移动的结果是使这种改变“减弱”,但并不能完全消除。
(6)化学平衡图像问题:一看横纵坐标的意义,二看曲线变化趋势,三看关键点(起始点、最高点、最低点、拐点等),四看是否需要作辅助线(等温线、等压线)。
7、等效平衡:同一可逆反应在相同的反应条件(恒温恒容或恒温恒压)下,无论从正反应开始还是从相应的逆反应开始,或者从相应的反应中间某一时刻开始,经过足够的时间,反应都能达到平衡状态,且化学平衡状态完全相同,此即等效平衡原理。等效平衡的三种情况:
⑴在恒温恒容条件下,对于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不等的可逆反应,只改变起始加入物质的量,若通过可逆反应的化学计量数换算成同一边的物质的量....与原平衡相同.....,则两平衡等效.....
。⑵在恒温恒容条件下,对于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不变的可逆反应,只要反应物(或生成物)的物质的量的比例与原平衡相同,则两平衡等效。
⑶在恒温恒压条件下,改变起始时加入物质的量,只要按化学计量数换算成同一边的物质的量之比与原平衡相同,则两平衡等效。
恒温恒容条件
非等体积的反应,
“等量”加料,等效平衡;
等体积的反应, “等比”加料,等效平衡;恒温恒压条件下,“等比”加料,等效平衡。n2(g)+3h2(g)
nh3(g)
合 成c(n2):c(h2)=1:3 (便于循环)
氨500℃(加快化学反应速率,催化剂活*大)条20mpa~50mpa(加快化学反应速率,提高转化率)件 (加快化学反应速率)的选择
第三章电离平衡
一、强弱电解质的判断
1、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均指化合物,单质和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又不是非电解质。2、判断电解质的关键要看该化合物能否自身电离。如nh3、so2等就不是电解质。
3、电解质的强弱要看它能否完全电离(在水溶液或熔化时),与其溶解*、导电*无关。4、离子化合物都是强电解质如nacl、baso4等;
共价化合物部分是强电解质如hcl、h2so4等,部分是弱电解质如hf、ch3cooh、h、hno2、h3po4、h2so3、h2co3、hclo、nh3·h2o等,部分是非电解质如酒精、蔗糖等。
二、电离平衡
1、弱电解质才有电离平衡,如水:2h2o
h3o++oh–。
2、电离平衡的特征:等(v电离=v结合≠0)、动(动态平衡)、定(各微粒浓度一定)、变
3、影响电离平衡的外界条件:温度越高,浓度越小,越有利于电离。加入和弱电解质具有相同离子的强电解质,能抑制弱电解质的电离。4、电离方程式:
(1)强电解质完全电离,用等号,如:hcl=h++cl–nahso4=na++h++so42–
(2)弱电解质部分电离,用可逆符号;多元弱*分步电离,以第一步电离为主,电离级数越大越困难;
且各步电离不能合并。如:h3po4
h++h2po4– h2po4–
h++hpo42– hpo42–
h++po43–
三、水的离子积(kw)
1、由水的电离方程式可知:任何情况下,水所电离出的h+与oh–的量相等。
2、kw=c(h+)·c(oh–),25℃时,kw=1×10–14。kw只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kw越大。四、溶液的ph
1、ph=–lg{c(h+)},溶液的*碱*与ph的关系(25℃):中*溶液:c(h+)=c(oh-)=1×10–7mol/l ph=7,
**溶液:c(h+)>c(oh-) ph<7,
碱*溶液:c(h+)<c(oh-) ph>7。ph越小,溶液**越强;ph越大,溶液碱*越强。ph减小1,相当于c(h+)增大10倍。
化学方程式知识点总结3
自然界中的水:
17.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分解(研究水的组成实验):2h2o通电2h2↑+o2↑
18.生石灰溶于水:cao+h2o==ca(oh)2
19.二氧化碳可溶于水:h2o+co2==h2co3
相信上面对自然界中的水的相关化学方程式的讲解,同学们已经能很好的掌握了吧,相信同学们会从中学习的很好的哦。
初中化学中氧气的*质方程式汇总讲解
对于化学方程式中,关于氧气的*质知识的方程式学习,同学们认真看看下面的内容。
氧气的*质:
(1)单质与氧气的反应:(化合反应)
1.镁在氧气中燃烧:2mg+o2点燃2mgo
2.铁在氧气中燃烧:3fe+2o2点燃fe3o4
3.铜在氧气中受热:2cu+o2加热2cuo
4.铝在氧气中燃烧:4al+3o2点燃2al2o3
5.*气在氧气中燃烧:2h2+o2点燃2h2o
6.红*在氧气中燃烧(研究空气组成的实验):4p+5o2点燃2p2o5
7.硫在氧气中燃烧:s+o2点燃so2
8.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c+o2点燃co2
9.碳在氧气中不充分燃烧:2c+o2点燃2co
(2)化合物与氧气的反应:
10.一氧化碳在氧气中燃烧:2co+o2点燃2co2
11.甲*在氧气中燃烧:ch4+2o2点燃co2+2h2o
12.酒精在氧气中燃烧:c2h5oh+3o2点燃2co2+3h2o
(3)氧气的
13.拉瓦锡研究空气的成分实验2hgo加热2hg+o2↑
14.加热高锰*钾:2kmno4加热k2mno4+mno2+o2↑(实验室制氧气原理1)
15.加热**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2kclo3=加热mno2=2kcl+3o2↑(实验室制氧气原理2)
16.过氧化*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条件下分解反应:2h2o2=mno2=2h2o+o2↑(实验室制氧气原理3)
植物的光合作用:6co2+6h2o阳光/叶绿素6o2+c6h12o6
配平方法
1、最小公倍数法
a、找出原子个数较多,且在反应式两边是一单一双的原子,求它的最小公倍数。
b、推出各分子的系数。回家
例如:
第一步:cuso4+naoh----cu(oh)2+na2so4
第二步:cuso4+2naoh----cu(oh)2+na2so4(配平*氧根)
第三步:cuso4+2naoh====cu(oh)2↓+na2so4(注明生成物物态)
2、观察法
从化学式较复杂的一种生成物推算有关各反应物化学式的化学计量数和该生成物的化学计量数;根据求得的化学式的化学计量数,再找出其他化学式的化学计量数,直至配平。
例如:第一步h20(g)+fe----fe3o4+h2
第二步4h20(g)+3fe----fe3o4+h2
第三步4h20(g)+3fe====fe3o4+4h2(反应条件:加热)团圆
3、奇偶配平法
看哪种元素在反应化学方程式左右两边出现次数最多;从该元素个数为奇数的化学式入手,将其配成偶数(即化学计量数为2);由它求得的化学计量数配平其他化学式的化学计量数,使两边原子个数相等。
例:配平
h2o(g)+fe----fe3o4+h2
第一步:配平氧原子
4h2o(g)+fe----fe3o4+h2
第二步:配平*原子、铁原子
4h2o(g)+3fe----fe3o4+4h2
第三步:配平后的化学方程式:
4h2o(g)+3fe====fe3o4+4h2↑(反应条件:加热)
4、待定化学计量数法
以不同的未知数代表化学方程式中各化学式的化学计量数;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各原子的种类不变、各原子的数目相等,列出数学方程组;解方程组,并令其中任一未知数为1,求出其他未知数的值;最后将未知数的数值代入原化学方程式。
例如:nh3+cl2----nh4cl+n2
设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依次为a、b、c、d。
anh3+bcl2----h4cl+dn2
列方程组a=c+2d(满足氮原子数相等)
3a=4c(满足*原子数相等)
2b=c(满足*原子数相等)
令b=1,解得:a=8/3,c=2,d=1/3
8nh3+3cl2====6nh4cl+n2(由于系数不能为小数,所以a,b,c,d均扩大3倍得出)
5、化合价升降法
一、配平原则由于在氧化还原反应里存在着电子的转移,因此元素的化合价必然有升有降,我们把化合价能升高的元素或含该元素的物质称还原剂;反之称为氧化剂。由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我们不难得出配平原则:还原剂失电子总数=氧化剂得电子总数,即还原剂(元素)化合价升高的总价数=氧化剂(元素)化合价降低的总价数。二、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配平的一般方法与步骤
1、一般方法:从左向右配。
2、步骤:标变价、找变化、求总数、配系数。
即:⑴标出变化元素化合价的始态和终态;
⑵始态终态变化的总价数=变化×系数
注:假设以上变化均以正价表示,其中(b-a)×(d-c)为最小公倍数。
⑶将上的系数,分别填在还原剂和氧化剂化学式的前面作为系数;
⑷用观察法配平其它元素;
⑸检查配平后的方程式是否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离子方程式还要看是否符合电荷守恒)
6、得氧失氧法
对于氧化还原反应,先观察得出氧化剂失氧的数目,再观察得出还原剂得氧的数目,然后配平
比如:3co+fe2o3====2fe+3co2
氧化剂氧化铁反应前后失掉三个氧,还原剂一氧化碳反应前后得到一个氧,所以需要三个一氧化碳才能夺去氧化铁中的氧,一氧化碳、二氧化碳配3,铁配2
反应物状态
热化学
加热化学方程式需要标出每一个反应物、生成物的状态,可分g(气体)、l(液体)、s(固体)、aq(溶液)四大类。字母外需要打括号,例如h?o(l)、na?co?(aq)、caco?(s)。
普通方程式则不是很严格,一般不用g、l、s、aq的标记。生成物方面,当反应物中不含气体时,气体生成物要用“↑”标记;只有在溶液中,反应物中不含固体时,难溶或固体生成物一律用“↓”标记(如电解池反应cucl2=电解=cu+cl?↑,由于生成cu吸附在电极上,故不写“↓”)。
水蒸气
水蒸气一般不打箭头,但偶有例外(碳**铵受热分解)。
反应物状态的不同
反应物若以特殊状态参加反应,例如浓硫*、熔融氧化铝,过量,少量,一律在相应的反应物后打括号注明状态
<1>反应物的浓度不同,产物不同
cu+4hno?(浓)=cu(no?)?+2no?↑+2h?o
3cu+8hno?(稀)=3cu(no?)?+2no↑+4h?o
<2>反应物的量不同,产物不同
2naoh+co?(少量)=na?co?+h?o
naoh+co?(过量)=nahco?
<3>反应物的物态不同,产物不同
2nacl+2h?o=电解=2naoh+h?↑+cl?↑
2nacl(熔融)=电解=2na+cl?↑
结构简式与分子式
化学方程式中,有机物需要用结构简式
燃烧反应无需考虑有机物结构,因此理论上可以写分子式。(但还是写结构简式为妙。)
个别相对复杂的有机物允许写分子式(例如葡萄糖),但是在相应的分子式下方要用中文注明反应物名称,并打括号。
无机物一般使用分子式而不用结构简式(例如**通常不写为ho-no2)。
箭头与等号
在专业领域的文献中,不论无机、有机反应方程式中均使用箭头号“→”来连接反应物和生成物。国外化学教科书、上海市中学化学二期课改教材(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7月,姚子鹏主编)、上海高考的化学卷、理综卷中也采用了箭头号。但在多数省市的中学教学中,仍建议按照教材在书写无机化学反应方程式时使用等号,以更好地表示反应中的“生成”与“质量守恒”含义。(2011-2012苏教版也用的箭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