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的鱼钩》教学设计之三 宋静
教学目标:
认识本课的四个生字。
通过感情饱满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学习老班长忠于*、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练习快速阅读,能够简要复述故事情节。
教学重点: 快速阅读,通过关键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题目,引入新课。
鱼钩,是钓鱼用的工具。而在本文中,鱼钩是老班长的珍贵遗物。这个故事发生在红*长征过程中。请快速默读课文,思考本文主要讲了什么故事?
小结:在二万五千里的长征途中,一位老班长接受党的嘱托,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并且光荣牺牲。
二、默读课文,提出不理解的地方,同学相互解疑,教师适时解答。 解释生字:
支吾:用含混的话语回答,敷衍应对。
安顿:安排妥当,使人或事物有所依托。
衰弱:身体虚弱,失去了旺盛的精力和体力。
奄奄一息:形容呼吸微弱,只剩下一口气。
三、快速默读课文,思考文章的叙述顺序,将其分为几个部分。
快速默读并在书上做标记。
小组讨论后进行总结。
播放录音。
四、默读课文,标记感动的部分,并朗读时注入感情。
指名读课文,并读后分享个人体会。
围绕老班长的语言、动作、神态,感受他忠于*、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采取读读——议议—评评的形式)
提问小结:你对“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的光芒”这句话的理解是什么?(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练习口语表达)
五、口语交际 假设你是“*烈士纪念馆”的解说员,你将如何向前来参观的人介绍金*鱼钩的故事?
在小组内进行练习。
各小组派代表在全班面前进行介绍。
板书设计:
《金*的鱼钩》(闪烁着光芒)
炊事班长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而牺牲
红*战士忠于*、舍己为人
《金*的鱼钩》教学设计
金*的鱼钩教案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学习重点字词。 2.训练使用圈划的读书方法,理解关键词语在人物刻画中的作用,体会多角度刻画人物的写作方法。 3.训练朗读能力。 4.培养自主合作学习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概括故事、分析人物、品读语句、理解主旨。 2.讨论法、问答法、点拨法。
教学过程:
一.预习探究:
1、文章标题“金*的鱼钩”与文章内容的关系。
2、文章的写作顺序及结构。
二.合作交流:
(一)、前提测评:
1.听写字词,相互评议。
2.正音。
(二)简述:
1、介绍教学背景及长征路线图。
(三)快速读文,理解故事主线:
学生:本文主要讲述了一位红*老班长为了照顾三个伤病员而牺牲的故事。
学生:这篇课文描述了红*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接受党组织的任务,照顾三个小战士,自己忍饥挨饿,在草地上倒下的故事。
2、再读课文,理清文章顺序。
三:品读体验:
1、划分段落,整理文章脉络。
2、识别主要人物(老班长),分析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理解其含义。
A、外貌描写:课文第2、8、21、22、23、28段。
含义:通过外貌描写展现老班长的形象及其内心世界。
B、动作和语言描写:举例不唯一。
C、展示“神态描写”的语句,从文中找出。
3、分析“我”的角*及其衬托老班长形象的作用。
4、分析老班长的*格特征,如舍己为人,忠于党和*等。
5、选择喜欢的语句,表达真情。
6、讨论作者为何将老班长留下的鱼钩小心包起来,放在贴身衣兜的含义。
四、巩固延伸:
1、列举老班长式的人物,如“马背上的小红*”、“草塘中的老同志”等。
2、撰写读后感,表达对老班长的理解和感受。
板书设计:
金*的鱼钩
接受任务——班长救病号——病号救班长——怀念班长
舍己为人崇高品质
教学反思:
在学生自由朗读基础上,教师应注重情感表达,激发学生情感共鸣,引导深入思考。
缩写金*的鱼钩3
原文中有一些地方可以改进,比如使用一些更加生动的词语来描述情节,以及调整句子结构和语法以提高流畅*。同时,注意统一使用时态和人称。
这里是一些修改后的版本:
1935年秋天,红四方面*进入草地,我和两位年轻战友患上了肠胃病,行进缓慢。幸好,老班长留下来照料我们。
不久,我们的口粮几乎见底,老班长为我们的饥饿感到担忧。他偶然发现池塘边有鱼,于是便拿起了缝衣针制成的鱼钩,给我们钓鱼,并熬制鱼汤来供养我们。
我从未见老班长亲口吃过一条鱼,而他却说自己已经吃过。有一天,我偷偷跟着他,发现他只吃了些草根和剩余的鱼骨。老班长注意到我注意到了这一点,便告诉我生存的艰辛,嘱咐我不要告诉其他两位战友。
随着我们接近草地的边缘,我们的病情日益加重,而老班长也瘦弱得只剩下皮包骨头。有一天,老班长决定好好给我们准备一顿饭。我们四处寻找野菜,拾取干草,而老班长则去钓鱼。过了很久,老班长却仍未归来。我们在池塘边找到了他,此时他已奄奄一息。
老班长鼓励我们一定要走出草地,然后他慢慢地闭上了眼睛。我们扑在他身上,悲痛欲绝。我决定把那个用缝衣针制成的鱼钩保存好,等待*的胜利,将它送到*烈士纪念馆,让后人前来瞻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