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

【宋】朱熹

关于《春日》的原文及注释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注释】

1、胜日:原指节日或亲朋相会的日子,这里指天气好的日子。

2、寻芳:游览(河边),欣赏春花。

3、泗水滨:泗水,河名,在山东省;滨,水边。

4、一时:一下子。

5、等闲识得东风面:等闲,寻常、随便;识得,感觉到;东风面,春风的面貌及其精神。

【译文】

良辰探寻美景在泗水之滨,无限的风光景物焕然一新。

轻易便能识得东风的妖面,满眼的万紫千红都是芳春。

【赏析】

首句点明出游的时令、地点,下三句写“寻芳”的所见所识。春回大地,诗人耳目一新。正是这新鲜的感受,使诗人认识了东风。仿佛是一夜东风,吹开了万紫千红的鲜花;而百花争艳的景象,不正是生机勃勃的春光吗?诗人由“寻”而“识”,步步深化,统率全诗的则是一个“新”字。但泗水在山东,孔夫子曾在泗水之滨讲学传道;而南宋时那地方早已沦陷于金国,朱熹怎能去游春呢?原来这是一首哲理诗。诗中的“泗水”暗喻孔门,“寻芳”暗喻求圣人之道,“东风”暗喻教化,“春”暗喻孔子倡导的“仁”。这些意思如果用哲学讲义式的语言写出来,难免枯燥乏味。

本诗却把哲理融化在生动的形象中,不露说理的痕迹。这是朱熹的高明之处。当然,如果读者全不理会那些哲理,只把它当作一首游春诗来欣赏,那也是读者的权利,朱熹是无可奈何的。

本文来源于语文网,语文网有全面的语文知识,欢迎大家继续阅读学习。

唐临为官的原文及注释2

原文

唐临为万泉丞。县有囚十数人,皆因未入赋而系。会暮春时雨,乃耕作佳期。唐临白县令:“囚人亦有妻儿,无稼穑何以活人,请出之。”令惧其逸,不许。唐临曰:“明公若有所疑,吾自当其罪。”令因请假归乡。临悉召囚令归家耕作,并与之约:农事毕,皆归系所。囚等感恩,至时毕集县狱。临由是知名。译文唐临当上万泉县令的从属官员。县里有十几个囚犯,都是因为未交税而被关押的。适逢暮春时节的雨季,正是耕种的好日子。唐临禀报县令:“囚犯也有妻子孩子,不能耕种与收获怎么养活他们,请把他们放出来。”县令害怕他们逃跑,不肯。唐临说:“大人如果有所顾忌,我一个人承担全部责任。”于是县令请假回家。唐临把囚犯全部召集起来让他们回家耕种,并且和他们约定:春种结束,都要回到监狱里去。囚犯们感激唐临的恩情,到时候全部集中在县的监狱里了。唐临就从此出名了。

注释

1、会:适逢(正赶上)

2、白:禀告

3、逸:逃跑

4、悉:都

5、丞:县令的属官

6、稼穑:田间劳作

7、毕:结束

8、系:拘囚

9、为:做

10、皆:都

11、耕:耕作

12、活:使……活下来

13、由是:从此文言知识

毕。上文有两个“毕”,含义不同:“农事毕”中的“毕”,指“结束”,意为农忙结束;“至时毕集县狱”中的“毕”,指“全部”、“都”,意为到时候全部集中在县的监狱里。又,“少长毕至”,意味年轻的年长的都到了。

对雪二首原文及注释3

对雪二首

朝代:唐代

寒气先侵玉女扉,清光旋透省郎闱。

梅花大庾岭头发,柳絮章台街里飞。

欲舞定随曹植马,有情应湿谢庄衣。

龙山万里无多远,留待行人二月归。

旋扑珠帘过粉墙,轻于柳絮重于霜。

已随江令夸琼树,又入卢家妒玉堂。

侵夜可能争桂魄,忍寒应欲试梅妆。

关河冻合东西路,肠断斑骓送陆郎。

注释

⑴原注:“时欲之东。”之东:指东赴徐州武宁*节度使幕,时在大中三年冬。二首借咏雪而抒别妻之情。

⑵王延寿《鲁灵光殿赋》:“玉女窥窗而下视。”玉女扉,借指闺室的窗户。寒:全唐诗校:“一作爽。”

⑶《白帖》:诸曹郎署曰粉署。

⑷《白帖》:“大庾岭上梅,南枝落,北枝开。”此状雪下如梅花竞发。

⑸章台:章台:古台名即章华台。春秋时楚国离宫。章华台位于潜江龙湾,已出土大量文物,在楚文化考古上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2000年,楚章华台被列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另有战国时秦国王宫地名和西汉长安城街名。在诗词中用章台和灞岸来代指柳。此状雪花如柳絮飞舞。

⑹曹植有《白马篇》,曹植马即白马。

⑺《宋书·符瑞志》:“大明五年正月戊午元日,花雪降殿庭。时右卫将*谢庄下殿,雪集衣,上以为瑞,于是公卿并作花雪诗。

⑻旋:漫。

⑼桂魄:指月。

⑽梅妆:即梅花妆。

⑾乐府《神弦歌·明下童曲》:“陈孔骄赭白,陆郎乘斑雅。”此以陆郎自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