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李白登上小舟正要离去,忽然听到岸上传来送别的歌声。

李白《赠汪伦》古诗译文注释及赏析

即使桃花潭水有一千尺那么深,也不及汪伦送别我的一片深情。

注释

①踏歌:一种民间唱歌形式,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拍子,可以边走边唱。

②桃花潭:位于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一统志》称其深不可测。

③深千尺: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潭深千尺并非实有其事)来表现深厚的感情,十分感人。

④不及:不如。

⑤汪伦:李白的朋友。李白游览泾县的桃花潭时,附近贾村的汪伦经常用自己酿造的美酒款待李白,两人因此结下深厚的友谊。历代出版的《李白集》、《唐诗三百首》、《全唐诗》的注解,都认为汪伦是李白游历泾县时遇到的一个普通村民,这个观点一直延续至今。近现代安徽学者汪光泽和李子龙先后研读了泾县的《汪氏宗谱》、《汪渐公谱》、《汪氏续修支谱》,确认“汪伦又名凤林,为唐时知名士”,与李白、王维等人关系很好,经常以诗文往来赠答。开元天宝年间,汪伦担任泾县县令,李白“往候之,款洽不忍别”(详见《李白学刊》第二辑李子龙的《关于汪伦其人》)。因此,这首诗可能是汪伦已经闲居桃花潭时,李白来访所作。李白于公元754年(天宝十三载)自广陵、金陵至宣城,则此诗当不早于此前。

赏析

李白斗酒诗百篇,一生喜好游历名山。据袁枚的《随园诗话补遗》记载:有一位素不相识的汪伦,写信给李白,邀请他到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游览,信中热情洋溢地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欣然前往。见了汪伦,发现他是一位泾川豪士,为人热情好客,放荡不羁。于是便问桃园酒家在哪里?汪伦回答道:“桃花,是潭水的名字,并没有桃花;万家,是店主人姓万,并没有万家酒店。”引得李白大笑。李白停留数日后准备离开,临行时,写下上面这首诗赠别。

显然,这首诗是李白即兴脱口而出,自然入妙,因此历来为人们传诵。然而,也因为它像生活一样自然,人们往往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诗的三、四句,后代诗家还有一点评论,开头两句口语化的平直叙述,就说不出所以然来了。其实,结合上述背景来看,头两句也是写得极其成功的。

“李白乘舟将欲行”,是说我就要乘船离开桃花潭了。那口语化的语言简直是不假思索,顺口流出,表现出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潇洒神态。

“忽闻岸上踏歌声”,"忽闻"二字表明,汪伦的到来,确实是不期而至的。人未到而声先闻,从那热情爽朗的歌声,李白就料到一定是汪伦赶来送行了。

这样的送别,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这两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在山村僻野,本来就没有上层社会送往迎来那套繁琐礼节,看来,李白离开时,汪伦不在家中。当汪伦回来得知李白已经走了,便带着酒赶到渡口送别。不辞而别的李白固然洒脱不羁,不讲客套;踏歌欢送的汪伦,也是豪放热情,不作儿女沾巾之态。短短十四个字就写出了两人乐天派的*格与他们之间不拘形迹的友谊。

也许正因为两人思想*情契合,李白引为同调,十分珍视汪伦的友情。情之所至,便对着眼前景*绮丽的桃花潭水,深情地吟道: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结合此时此地,此情此景,这两句诗也如脱口而出,感情真挚自然。用流水之深来比喻人的感情之深,是诗家常用的写法,如说汪伦的友情真像潭水那样深呀,当然也可以,但显得一般化,还有一点“做诗”的味道。现在的写法,仿佛两个友人船边饯别,一个“劝君更进一杯酒”,一个“一杯一杯复一杯”。李白酒酣情浓,意态飞扬,举杯对脚下悠悠流水说道:“桃花潭水啊,别说您多么深了,可不及汪伦的友情深呢!”口头语,眼前景,自有一种天真自然的趣味,隐隐使人看到大诗人豪放不羁的个*。所以,清人沈德潜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

古人写诗,一般忌讳在诗中直呼姓名,以为无味。而此诗自呼其名开始,又呼对方之名作结,反而显得真挚、亲切而洒脱,很有韵味。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后人爱用李白的话来评价李白的诗,很有见地。诚然,李白即兴赋诗,出口成章,显得毫不费力。他的感情奔放,直抒胸臆,天真自然,全无矫饰,而自有一种不期然而然的妙处。“看似寻常还奇绝”,正所谓炫烂之极,归于平淡,这种功夫是极不易学到的。上面这首《赠汪伦》就集中体现了李白这种自然高妙的诗风。

我国诗的传统主张含蓄蕴藉。如宋代诗论家严羽提出作诗四忌:“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清人施补华也说诗“忌直贵曲”。然而,上述李白这首诗的表达特点是:坦率、直露,极少含蓄。其“语直”,其“脉露”,而“意”不浅,味更浓,它“直”中含情,至真之情由*灵肺腑中流出,因此很有艺术感染力。由此可见,文学现象是复杂的。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不能“定于一律”的。

《赠汪伦》赏析李白的诗2

李白斗酒诗百篇,一生好入名山游。根据袁枚《随园诗话补遗》记载:有一位素不相识的汪伦写信给李白,邀请他去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旅游。信上热情洋溢地写道:“先生喜欢游览吗?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喜欢饮酒吗?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欣然前往。见到汪伦后,发现他是泾川豪士,热情好客,倜傥不羁。于是询问桃园酒家在何处?汪伦回答:“桃花指的是潭水的名字,并没有桃花;万家是指店主姓万,并没有万家酒店。”这引得李白大笑。在停留数日后离去,临行时,他写下了上面这首诗作为离别赠言。

显然,这首诗是李白即兴口吟而成的,自然流畅,因此历来为人传颂。然而,也因为它如同生活一般自然,人们往往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诗的第三、第四句后世诗人有些评论,但开头两句口语化的平直叙述,难以言尽其中妙处。实际上,结合上述背景来看,头两句也是写得极其成功的。

“李白乘舟将欲行”,是说我即将乘船离开桃花潭了。那种口语言简直是不假思索,顺口而出,展现了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潇洒神态。

“忽闻岸上踏歌声”,“忽闻”二字表明汪伦的到来确实是意外的。人未到而声先闻,从那热情爽朗的歌声,李白就猜测一定是汪伦赶来送行了。

这样的离别,侧面展现了李白和汪伦两位朋友同是不拘礼俗、快乐自由的*情。在山村僻野,本来就没有上层社会送往迎来那一套繁琐礼节。看来,李白走时,汪伦不在家中。当汪伦回来得知李白已经离去,立即携酒赶到渡口送别。不言而别的李白固然洒脱不羁,不讲客套;而踏歌欢送的汪伦,也是豪放热情,不作儿女之态。短短十四字就描绘了两人乐天派的*格和他们之间不拘形迹的友谊。

也许正因为两人的思想*情契合,李白深感珍惜汪伦的友情。情至之处,遂对着眼前风光绮丽的桃花潭水,深情地吟道:“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结合当时的情景,这两句诗也如同流水般自然地涌现,情感真挚自然。以水流之深来比喻人的感情之深,是诗人常用的手法。例如说汪伦的友情如潭水般深厚,也可以这么写,但显得普通,还带有些许“做诗”的痕迹。现在的表达方式好像两个朋友在船边相送,一个“劝君再饮一杯”,一个“一杯又一杯地敬酒”。李白酒意正浓,情态飞扬,举杯对着脚下悠悠流水说:“桃花潭水啊,不要说您有多深,都比不上汪伦的深情!”口头语,眼前景,自然而然地展现了一种天真自然的趣味,似乎使人窥见了大诗人豪放不羁的个*。因此,清代沈德潜说:“若说汪伦之情,比得上潭水千尺,就显得平淡了。妙境在于一转换的瞬间。”(《唐诗别裁》)

古人创作诗歌时一般避免在诗中直呼姓名,认为这样会显得乏味。然而,这首诗从自称的开头,到以对方名字作结尾,反而显得真诚、亲切,洒脱而自然,充满了情感。

他的情感奔放,直抒胸臆,天真自然,完全没有矫揉造作之感,却又自有一种自然流畅之美。正如“看似寻常还奇妙”,表达了极致的炫丽,却又归于平淡,这种技艺实属不易。这首《赠汪伦》集中体现了李白这种天然高妙的诗风。

我国诗歌传统主张含蓄蕴藉。宋代诗论家严羽提出了作诗的四忌:“语言要避免直接,意思要避免浅显。脉络要避免暴露,味道要避免短促。”清代的施补华也说诗歌“要避免直接而追求曲折”。然而,上述李白的这首诗的表现特点是:直率、坦露,极少含蓄。其言辞直接,情绪表露无遗,而且情感不浅,味道浓郁,它的直率中包含着深情,真挚的情感源自内心深处,因此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由此可见,文学现象是复杂多样的,艺术手法也千差万别,不能一概而论。

赠汪伦译文及注释3

译文: 李白坐上小船,正要启航,突然听到岸边传来告别的歌声。 即使桃花潭水深不可测,也不及汪伦送别时的深情厚意。

注释:

踏歌:一种民间的歌唱形式,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节拍,可以边走边唱。

桃花潭:位于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处。《一统志》称其深不可测。

不及:不如。

汪伦:李白的朋友。当李白游历泾县的桃花潭时,附近贾村的汪伦常以自酿美酒款待李白,两人因此结下深厚友谊。历代的《李白集》、《唐诗三百首》、《全唐诗》的注解均认定汪伦是李白在泾县旅行时遇到的普通村民,这种观点一直延续至今。但近人安徽学者汪光泽和李子龙根据泾县《汪氏宗谱》、《汪渐公谱》、《汪氏续修支谱》的研究,确信“汪伦又名凤林,为唐时知名士”,与李白、王维等人关系密切,经常以诗文往来赠答。开元天宝年间,汪伦曾担任泾县令,李白曾拜访他,二人情意深厚。据此推测,此诗或许是李白拜访汪伦闲居桃花潭时所作。李白于公元754年(天宝十三年)从广陵、金陵至宣城,故此诗的时间应该不早于此。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