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节,俗称“腊八”,即农历十二月初八。古人有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吉祥的传统,一些地区有喝腊八粥的习俗。相传这一天还是佛祖释迦牟尼成道之日,称为“法宝节”,是佛教盛大的节日之一。
下面请欣赏一篇关于腊八节的古诗:《腊日》
《腊日》 唐 杜甫 腊日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 侵凌雪*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 纵酒欲谋良夜醉,还家初散紫宸朝。 口脂面*随恩泽,翠管银*下九霄。
赏析: 从诗句中可以看出,往年的腊日天气还很冷,温暖离人还很遥远。而当年腊日气候温和,*冻全消。诗人高兴之余准备辞朝还家,纵酒狂饮欢度良宵,但此时此刻,他又因感念皇帝对他的恩泽,不能随便走开。
作者简介: 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汉族,河南巩县(今巩义市)人。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一号杜陵野客、杜陵布衣,唐朝现实主义诗人,其著作以社会写实著称。他在*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
在古诗词里寻腊八 古人意,岁终之月称“腊”,“腊”为“接”,寓有新旧交替的意思。因此,杜甫有《腊日》诗:“腊日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侵凌雪*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纵酒欲谋良夜醉,还家初散紫宸朝。口脂面*随恩泽,翠管银*下九霄”。
“腊”还代表一种祭礼,古人将田猎获取的禽兽祭祖祭神,有“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民无不醉者如狂”“逐疫迎春”之记载。到了南北朝,人们将腊月初八定为“腊八节”,借此腊日来祭祖敬神供佛,祈求国泰民安,避灾迎祥。
在新旧交替、民众会饮之际,许多文人墨客更是诗兴大发,为我们留下许多咏颂腊八节的名篇佳作。今天,我们不妨从脍炙人口的古诗词里,寻找古时腊八节的韵味。
北齐诗人魏收在寒冬与众人共祭诸神时有感而发,写下《腊节》一诗:“凝寒迫清祀,有酒宴嘉平;宿心何所道,藉此慰中情”。短短20字,写出了寒凝大地,数九隆冬时节,人们摆肉酒以祭祀百神、感谢百神的福佑,抒发心中的敬神之情。
晋朝的裴秀则感觉诗词过短不足以表现宽宏的场景,他写下了“日躔星记,大吕司晨……与民优游,享受万年”的200字40句诗词,我们不仅看到了古代腊祭时,祭祀百神,向百神报告“年丰物阜”的好年景的宏大场景,甚至连腊祭的地点、参加祭祀的人员、筵宴状况及天气情况也作了详细的描写。
那么,腊八节里古人怎么熬制腊八粥呢?清朝的李福在《腊八粥》写道:“腊月八日粥,传自梵王国。七宝美调和,五味香糁入。用以供伊蒲,籍之作功德……”该诗详尽地告诉了我们腊八粥的起源和制作方法。
看,民间、宫廷好一个粥香袅袅、鼓乐声声、供佛谳廷的腊八盛典。在腊八节这天,不仅民间百姓以熬粥、喝粥为乐,就连皇抱歉,还差一点点。以下是剩余部分:
帝老儿也乐在其中。道光皇帝曾作诗《腊八粥》,诗曰:“一阳初夏中大吕,谷粟为粥和豆煮。应时献佛矢心虔,默祝金光济众普。盈几馨香细细浮,堆盘果蔬纷纷聚。共尝佳品达沙门,沙门*相传莲炬。童稚饱腹庆州平,还向街头击腊”。品读诗句,不难想象当年皇家施散腊八粥时,人涌如潮的热闹场面。
当然,诗人也有拍马之作,如清朝夏仁虎曾写“腊八家家煮粥多,大臣特派到雍和。对慈亦是当今佛,进奉熬成第二锅”。腊八日,民间家家户户都要煮食腊八粥,王公大臣们都要到雍和宫参与敬佛仪式。而朝廷亦是当今的佛,雍和宫第一锅的粥要先奉佛,第二锅便是赏给王公大臣们品尝食用。
其实,在腊八节的古诗词中,还是陆游的《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腊月风和意已春,时因散策过吾邻。草烟漠漠柴门里,牛迹重重野水滨。多病所须惟*物,差科未动是闲人。今朝佛粥交相馈,更觉江村节物新”最为惊喜。此诗描写的是诗人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时所见到的腊八节情景,和杜甫的“腊日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描写春意将临,有异曲同工之妙。从诗里可以看出,虽是隆冬腊月季节,但已露出春的景象。柴门里草烟漠漠,水边的牛脚印,腊日里人们互赠腊八粥的节日气氛了。
在古诗词的韵味中,腊八节就这样浑身濡满热热滑滑的粥香,向你我的心之深处,弥漫、弥漫、弥漫……
腊八节取代腊日节的原因2
导语:腊八节取代腊日节的原因是什么?今天小编收集了腊八节日习俗习惯,欢迎阅读,希望大家会喜欢。
【腊八节取代腊日节的原因】
腊八节,俗称“腊八”,即农历十二月初八,古人有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吉祥的传统,一些地区有喝腊八粥的习俗。相传这一天还是佛祖释迦牟尼成道之日,称为“法宝节”,是佛教盛大的节日之一。岁终之月称“腊”的含义有三:一曰“腊者,接也”,寓有新旧交替的意思(《隋书·礼仪志》记载);二曰“腊者同猎”,指田猎获取禽兽好祭祖祭神,“腊”从“肉”旁,就是用肉“冬祭”;三曰“腊者,逐疫迎春”,腊八节又谓之“佛成道节”,亦名“成道会”,实际上可以说是十二月初八为腊日之由来。
据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腊八也是佛教徒的节日,又称“佛成道节”。
【腊八节人们喝什么】
腊八这一天有喝腊八粥的习俗,腊八粥也叫"七宝五味粥"。我国喝腊八粥的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
*各地腊八粥的花样,争奇竞巧,品种繁多。其中以北平的最为讲究,搀在白米中的物品较多,如红枣、莲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圆、榛子、葡萄、白果、菱角、青丝、玫瑰、红豆、花生……总计不下二十种。人们在腊月初七的晚上,就开始忙碌起来,洗米、泡果、拨皮、去核、精拣然后在半夜时分开始煮,再用微火炖,一直炖到第二天的清晨,腊八粥才算熬好了。
【腊八节的来历】
腊八节,原为古代欢庆丰收、感谢祖先和神灵(包括门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祭祀仪式,除祭祖敬神的活动外,巫术活动的腊月击鼓驱疫之俗在湖南新化等地区仍有留存。后演化成纪念佛祖释伽牟尼成道的宗教节日。夏代称腊日为“嘉平”,商代为“清祀”,周代为“大蜡”;因在十二月举行,故称该月为腊月,称腊祭这一天为腊日。先秦的腊日在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南北朝开始才固定在腊月初八。
【腊八节的习俗】
1、祭祀
2、腊八粥:腊八节吃腊八粥,是一个由来已久的风俗。
3、腊八蒜:泡腊八蒜是北方,尤其是华北地区的一个习俗。
4、吃*:腊八前一天,人们一般用钢盆舀水结*,等到了腊八节就脱盆*并把*敲成碎块。据说这天的*很神奇,吃了它在以后一年不会肚子疼。
5、腊八豆腐:“腊八豆腐”是安徽黔县民间风味特产,在春节前夕的腊八,即农历十二月初八前后,黔县家家户户都要晒制豆腐,民间将这种自然晒制的豆腐称作“腊八豆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