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素质教育与创新考题
高考,牵动着千家万户的心,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高考作文题更是其中最受议论的话题,每年题目揭晓,众说纷纭,各抒己见。
2004年福建省高考语文、数学、外语三科首次单独出卷,其中一道作文题尤为精彩,不仅有利于素质教育,更对语文教学起到了积极的“指挥棒”作用。
出题精妙,紧密联系教学实际
该作文题以“我心中的十大伟人”为题,所给人物均出自语文教材、名著或历史教材,与学生所学内容紧密关联。既重视课本基础,又拓展到课外阅读和跨学科知识,尤其是历史知识的渗透,体现了文史不分家的理念。十位伟人来自古今中外,内容丰富,选择*极大,让考生有话可说,下笔容易。
从全省12篇满分作文中可见,考生们选择了其中的9位人物进行描写,充分表明了题目与教材的紧密联系,避免了脱离教材的弊端,有助于促进语文教学,贴合高中毕业生的实际水平。
纠正不良倾向,体现考试公正
该作文题有利于纠正近年来学生片面追求另类作文的不良倾向,使其回归到扎实学问的本源。有了明确的范围后,考生不必猜题押宝,能够更充分地发挥各自优势,体现考试的公正*。
考查历史观,促进全面发展
题目中引入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考察了考生是否关注时事,是否能够将历史人物置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考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评价。
例如,对于曾国藩这样的复杂人物,如果评价得当,能够充分展现考生宽阔的知识面和深刻的历史观。而对于理科的同学来说,由于对这些人物了解较少,就需要在知识拓展方面下功夫,促进了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2004年福建省高考语文作文题是一道精彩的考题,有利于素质教育的推进,纠正了不良倾向,促进了考试公平*,更重要的是,它引导学生回归扎实学问的根本,为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
2004年高考天津卷题目详解2
*作文网(T262)网友原创文章>高二作文
天津卷的作文命题承袭了近几年全国卷试题的命题思路和方式,与2003年的“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有一定的相似之处——都要求就两个因素的关系来写文章。“材与非材”的话题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朱光潜先生关于三种人对同一棵树的不同态度(实用的、科学的和审美的)的论述,既是引导考生审视人生定位,重新正确认识自我,也是提倡考生换一个角度,发现自身潜力。
具体而言,话题有如下内涵: (一) 木匠从实用主义出发,放弃树根;艺术家从审美观出发,以树根为至宝。可见,“标准”和“角度”决定了判断的对象是“材”还是“非材”。这可以引发考生联想到现实社会,各行各业对所需之“材”有不同的标准。对物如此,对人也是如此,不能用同一个标准去衡量。 (二) “有用”“无用”是判断“材”与“非材”的条件,“材与非材”是由人们的主观需要和社会的客观需要决定的。 (三) “材”与“非材”并非绝对,二者之间往往可以互相转化。比如,看似无用的“非材”,经过“雕琢”,也可以成为有用之“材”;“材”使用不当,也可能成为“非材”,等等。
绝大多数考生会选择议论文。写议论文时应注意:构思时要拟好全篇提纲,要善于以小见大、以点制胜,分析要深入,例证、对比论证都要有一些,特别要注意有意识地体现行文的思路。(唐惠忠)
2004年高考天津卷题目详解3
*作文网(T262)的网友原创文章>高二作文
天津卷的作文命题延续了近几年全国卷试题的思路和方式,与2003年的“感情亲疏和对事物认知”的主题有一定相似之处——都要求就两个因素的关系来写文章。“材与非材”的话题,很容易让人想起朱光潜先生关于三种人对同一棵树的不同态度(实用的、科学的和审美的)的论述,既引导考生审视人生定位,重新正确认识自我,也鼓励考生换一个角度,发现自身潜力。
具体而言,话题有如下内涵: (一) 木匠从实用主义出发,放弃树根;艺术家从审美观出发,以树根为至宝。可见,“标准”和“角度”决定了判断的对象是“材”还是“非材”。这可以引发考生联想现实社会,各行各业都对所需之“材”有不同的标准。对物如此,对人也是如此,不能用同一个标准去衡量。 (二) “有用”和“无用”是判断“材”与“非材”的条件,“材与非材”是由人们的主观需要和社会的客观需要决定的。 (三) “材”与“非材”并非绝对,二者之间往往可以互相转化。比如,看似无用的“非材”,经过“雕琢”,也可以成为有用之“材”;“材”使用不当,也可能成为“非材”,等等。
绝大多数考生会选择写议论文。写议论文时应注意:构思时要拟好全篇提纲,要善于以小见大、以点制胜,分析要深入,例证、对比论证都要有一些,特别要注意有意识地体现行文的思路。(唐惠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