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学了第一单元,共分为四课:《我们的民族小学》、《金*的草地》、《爬天都峰》和《槐乡的孩子》。在这些课文中,我最钟爱的是《槐乡的孩子》。

透过学习这篇文章,我深刻领略到了槐乡孩子们可爱、勤劳、乐观向上的精神。即便八月的酷暑,也阻挡不了他们的欢乐。清晨,孩子们结伴登山采摘槐米,他们在树上、地下来回忙碌;黄昏时分,随着飘逸的炊烟和田野里欢快的歌声,他们满载而归,那一幕多么美妙啊!

槐乡的孩子读后感作文800字

妈妈的故事更是耐人寻味!她从小在海边长大,赶小海是她最大的乐趣。每到暑假,尤其是初一、十五,涨潮时海水退得很远,小伙伴们一大早睡饱觉,半夜起身,结伴而行,手挽着篮子,提着小灯笼,来到海滩。海滩上到处都是宝藏,有海螺、贝壳、螃蟹,有时还能找到海星呢!在宁静的海滩上,只有一群忙碌的身影和微弱的灯光,还有海浪轻拍的声音。清晨一到,他们就去集市上售卖捡来的宝贝,一个暑假下来,攒下的钱可不少呢。

对于我们城里的孩子来说,这样的体验确实难得一见,但我能从生活中找到赚钱的方法。在我们家,爸爸妈妈帮我一起收集废品,卖掉后的钱归我所有。然而,我多么希望能有机会像槐乡、山里、海边的孩子一样,感受他们的快乐和幸福!虽然他们没有空调、没有KFC,但他们的快乐丝毫不亚于城市孩子,因为对他们来说,大自然本身就是最大的乐园。

故乡读后感800字2

1.

今天,我拜读了鲁迅的《故乡》。从文中,我们可以窥见鲁迅 儿时 的封闭与压抑。

童年时期的鲁迅,宛如一只囚鸟,生活在富裕而无趣的大院中,步履维艰。而闰土,则像一只在大自然中自由翱翔的鸟儿,虽生活艰苦,却洋溢着快乐。闰土的童年被看瓜填满,但他自由自在地享受着大自然。而鲁迅的生活虽然物质丰厚,却只能在书斋中度过,充斥着沉闷与压抑。闰土可以尽情探索新鲜事物,观赏辽阔的海洋,而鲁迅只能仰望狭小的四角天空。

我们渴望自由,不应该将自己禁锢在狭小的空间中,更需要亲近大自然。

此刻,我的脑海中浮现出一幅奇异的图景:蔚蓝的天空下悬挂着满月,海边的沙滩上绿油油的西瓜地一望无际,一位十一二岁的少年身戴银圈,手持钢叉,全力刺向一只猹,但猹灵巧地一扭身,从少年胯下逃走了。

当“我”回忆起儿时的“故乡”,首先涌入脑海的便是湛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海滩上的绿肥西瓜,整个大自然静谧安详,但在这静谧的世界中,却充满着灵动的生命。这充满活力的生命为这个宁静的世界注入了动态的感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身戴银圈,手持钢叉,向一只猹全力刺去,但猹灵巧地一扭身,从少年胯下逃走了。”这样的场景,既安宁幽静,又生动活泼,不显杂乱。*自然,令人心旷神怡。

从鲁迅的《故乡》中,我们可以看出鲁迅的童年宛如一座被尘封的大院。儿时的鲁迅,仿佛是生活在天堂中的魔鬼,享受着丰衣足食的生活,却无法自由行动;而闰土则是生活在地狱中的天使,虽生活艰辛,却充满快乐。闰土的童年必须看守瓜田,但他却自由自在。鲁迅的童年虽衣食无忧,却只能悲哀地背诵着“之乎者也”。闰土可以从事无数新鲜的事物,观赏无垠的海洋;而鲁迅只能看到那“四角的天空”。没有自由,再多的财富也不过是废铜烂铁。自由才是真正的黄金!

然而,那毕竟是几十年前的封建社会,与我们现在的生活已相隔遥远。可是,在当今社会,大人们仍旧千篇一律地为我们打造着标准的童年:束缚。

2.

以往,我总是以“太深奥”、“难以理解”为借口,逃避阅读鲁迅等文学大师的作品,从未想过主动阅读。当我们今天学习《少年闰土》这一课时,陈老师朗读了鲁迅的原小说《故乡》,这让我们深受触动。如果只是单纯阅读《少年闰土》,我们可能只能理解到鲁迅和他的朋友比不上闰土见多识广这一方面,但当听完《故乡》全文后,我们对鲁迅想要表达的意思也有了七八分的理解。

闰土无疑是文中重点刻画的人物。时光流逝的二十年,让他从一个勇敢机智、见多识广的小男孩,变成了一个平庸、卑躬屈膝的下人。 究竟 是什么导致了他如此巨大的变化呢?是贫穷吗?还是其他原因?这些我们不得而知。但从鲁迅的小说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在鲁迅心中,闰土一直是一个勇敢、聪明、活泼的人,否则不会一提到闰土就会想起他在刺猹的场景。然而,当闰土与鲁迅交谈时,脱口而出的第一个词竟是“老爷”。我相信鲁迅当时内心的震动一定很大,他或许想象过无数种交谈方式,但惟独没有料到这一种。按照封建社会的标准,闰土应该称鲁迅为“老爷”,但是,从二十年前的“迅哥儿”到二十年后的“老爷”,这个称呼的变化是不是有些过于剧烈了?闰土的变化显而易见,岁月在他脸上和手上都留下了沧桑的痕迹。然而,容貌上的改变并不是他最大的变化,他最大的改变是心理上的变化。也许,他的内心深处仍把鲁迅当作“迅哥儿”,但当时的社会不容许;也许,他的内心深处依旧渴望与鲁迅一起玩耍,但他也明白,他们之间存在着主仆关系。一声“老爷”包含了闰土多少复杂的情感?是怯懦?是卑微?还是因为久别重逢后的陌生?这也许只有闰土自己知道了。

不知读过《故乡》的朋友们是否留意到,尽管杨二嫂在文中只是一位配角,但她也是一个变化很大的角*。二十年前,她曾有“豆腐西施”的美誉,然而二十年后,她的容貌让鲁迅差点认不出来了。对于杨二嫂的外貌变化,鲁迅只找到一个形容词——“圆规”。如果仅仅是外貌上的变化也就算了,杨二嫂之所以变成如今这副“丑态”,也与她内心的变化分不开。当她去鲁迅家拜访时,居然提出了要一些旧家具的要求,被拒后还大放厥词,声称“越富裕越不能放松,越不放松就越富有”。如此尖*刻薄的话语,简直不像是一个“西施”能说出的话,倒更像是一个市侩泼妇。不仅如此,杨二嫂在离开时还拿走了鲁迅母亲的一副手套。如此行径,无不显露出她巨大的变化。

《故乡》中,鲁迅不仅描写了故乡的变化让人倍感惆怅,更通过闰土和杨二嫂这两个具有代表*的人物,印证了一个词——“变化”。无论是故乡的变化还是人物的变化,鲁迅的文章总是给人一种发人深省的感觉,尤其是最后一句:“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更令人回味无穷。

《槐乡的孩子》教学反思3

这篇教学反思,可以看出你对这次教学活动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尤其是对学生学习状态的观察和思考,以及对自身教学方法的反思,都体现了你作为教师的责任心和教学的探究精神。但是,反思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和提升。

首先,你提到“学生积极*不是很高,学习的自主*不强”,这说明你的教学设计可能还没有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你虽然用了一个问题“你们想不想知道槐乡的孩子的快乐生活吗?”来引导学生进入课文,但这还不够。可以尝试采用更生动、更贴近学生生活的方式导入,例如:

创设情境: 播放一段关于槐乡的视频或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槐乡的美丽景*和快乐氛围,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联系生活: 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快乐的童年生活,分享自己家乡的特*,将课文内容与学生已有经验建立联系,让他们更容易产生共鸣。

设置悬念: 可以用一个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谜语或故事开头,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主动寻找*。

问题引导: 设计一些有层次、有深度的问题,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思考、探究,例如:槐乡的孩子有哪些快乐的生活?他们的快乐和我们一样吗?是什么让他们如此快乐?等等。

思维导图: 引导学生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整理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重点,并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和方式进行表达。

角*扮演: 让学生分角*朗读课文,或者扮演课文中的人物,进行对话和表演,将静态的文字转化为动态的画面,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再次,你提到“学生的积极主动*没能够很好地调动起来”,这说明你的课堂互动环节可能还需要进一步优化。你虽然安排了学生个别朗读和点评,但这种方式比较单一,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而且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可以尝试采用更丰富、更有趣的互动方式,例如:

小组合作: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合作完成一些与课文相关的任务,例如:朗读比赛、课本剧表演、续写故事等等。

游戏互动: 将课文内容与一些有趣的游戏结合起来,例如:成语接龙、猜谜语、知识竞赛等等,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多媒体辅助: 利用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等,创设更加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将抽象的文字转化为直观的画面和声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最后,你提到“教学中一定要把学生放在首位,教学,提问等都要从学生出发,调动他们的积极*,让他们能够自主地学习,积极思考问题,努力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这体现了你先进的教育理念。要真正做到这一点,需要你在备课、上课、作业布置等各个环节都精心设计,真正将学生放在课堂的主体地位,引导他们积极参与、主动思考、大胆表达。

总而言之,你的教学反思已经迈出了很好的一步,相信通过不断地反思和改进,你的课堂教学一定会更加精彩,学生的学习也会更加高效。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