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公是唐代高僧,潜心于禅房的寂静之中,将其居所建在幽静的林间。

门外耸立一座秀丽挺拔的山峰,台阶前延伸深深的山谷。

孟浩然《题义公禅房》全诗翻译赏析

雨过天晴,夕阳斜照,树影婆娑,映射在禅院之间。

义公诵经《莲花经》,心境纯净安宁,彰显其超凡脱俗的虔诚。

赏析部分: 这首诗兼具题赞之意与山水之情。描写义公禅房的自然环境,凸显了其高尚品德,语言古雅流畅,清新秀美,充分展示了孟诗艺术的独特风范。

“禅寂”乃佛家雅语,指修禅入定时的寂静思维,“依空林”则暗示了禅房所在背景,将目光转向中间两联,细致描绘了禅房前独特的山水景致。

禅房门前屹立的高雅山景,透过开门即可见到,远处的山谷深邃广阔。站在此地,仰望高峰,凝视深谷,使人不由自主地心生远离尘嚣的情感,憧憬超然物外的志趣。待雨过天晴,夕阳斜射,天空晴朗,山峰清晰可见,晚霞映衬其间,*彩绚丽夺目。这时,几缕雨丝未尽,空中飘荡的淡雾,如同空翠,落在禅院庭院,使其更显幽凉清新。身处其间,体会到义公高远的视界和超凡脱俗的风范,方能真正领略其风姿和情趣。

到此为止,诗人巧妙地表现了禅房山水环境的迷人之处,以及义公高尚清雅的气质。然而,诗中未直接赞美人物。因此,诗人在最后两句点破了这一情感,阐述写景即写人,赞美自然即是赞美义公。他选择了如此美好的山水环境来建造禅房,显示了他如同青莲般清澈无尘的眼界,展示了其纯净无瑕的内心。这点着实点燃了整首诗的主题。

作为一首题赞诗,诗人深情地赞美了一位虔诚的高僧,并将其内心情感投射进诗中。作为一首山水诗,诗人用清新的词句和精致的描摹,勾勒出了一幅富有诗意的山林晚景图。禅房*空林,远峰近壑,晚霞映照,空翠缭绕,自然优雅,景致恬静,别有一番韵味,令人陶醉其间,直至今日仍然是一部精彩之作。

孟浩然《送朱大入秦》全诗翻译赏析2

⑴朱大:孟浩然的好友。

⑵秦:指长安。

⑶游人:游子、旅客,此诗指的是朱大。

⑷五陵:地点在长安,唐朝的时候是贵族聚居的地方。

⑸值千金:形容剑之名贵。值:价值。

⑹脱:解下。

译文:

朱大你要到长安去,我有一把价值千金的宝剑,现在我就把这宝剑解下来送给你,以表示我今生对你的友情。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朱大名去非。首句“游人五陵去”,“游人”,强调其浪游者的身份。“五陵”本为汉高祖长陵、惠帝安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昭帝平陵,都在长安,诗中用作长安的代称。京华之地,是游侠云集之处。“宝剑值千金,惜别赠别乃知之所为”这句诗本为曹植《名都篇》诗句,这里信手拈来,不仅强调宝剑本身的价值,而且有身无长物的意味。这样的赠品,将是无比珍贵,不可等闲视之。诗中写赠剑,有一个谁赠谁受的问题。从诗题看,本可顺理成章地理解为作者送朱大以剑。而从“宝剑”句紧接“游人”言之,似乎还可理解为朱大临行对作者留赠以剑。在送别时,虽然只能发生其中一种情况;但入诗时,诗人的著意唯在赠剑事本身,似乎已不太注重表明孰失孰得。这反而耐人寻想。

千金之剑,分手脱赠,大有疏财重义的慷慨之风。不禁令人联想到一个著名的故事,那便是“延陵许剑”。《史记·吴太伯世家》记载,受封延陵的吴国公子“季札之初使,北过徐君。徐君好季札剑,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为使上国,未献。还至徐,徐君已死,于是乃解其宝剑,系之徐君冢树而去。”季札挂剑,其节义之心固然可敬,但毕竟已成一种遗憾。“分手脱相赠”,痛快淋漓。最后的“平生一片心”,语浅情深,似是赠剑时的赠言,又似赠剑本身的含义——即不赠言的赠言。只说“一片心”而不说一片什么心,妙在含浑。却更能激发人海阔天空的联想。那或是一片仗义之心,或是一片报国热情。总而言之,它表现了双方平素的仗义相期,令人咀嚼,转觉其味深长。浩然*格中也有豪放的一面。唐人王士源在《孟浩然集序》中称他“救患释纷,以立义表”,“交游之中,通脱倾盖,机警无匿”,《新唐书·文艺传》谓其“少好节义,喜振人患难。”那么,这首小诗所表现的慷慨激昂,也就不是偶然的了。

孟浩然春晓赏析3

【赏析】

《春晓》是一首朴素无华的小诗,初读时或许不以为奇,但反复品味,却能从中领略别具一格的韵味。它的艺术魅力不在于辞藻的华丽或手法的奇绝,而在于其平易近人、悠远绵长的意境。整首诗如行云流水般自然流畅,却又不失深远厚重,独具匠心。历经千百年,它始终为人传颂和探究,仿佛在这短短的四行诗中,蕴含着取之不尽的艺术宝藏。

自然不失情致,则免于浅薄;起伏跌宕,则避开平直。《春晓》诗中既有悠扬的情致,又有高低起伏的节奏,因此诗味醇厚。诗人表达了对春天的喜爱,却又含蓄不露,只言片语的“迎风户半开”,让读者去揣摩,去想象,处处流露出含蓄婉转的情怀。

“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张戒《岁寒堂诗话》引)在抒情方面,诗人截取了清晨睡醒时稍纵即逝的情感片段。这一片段,正是诗人思想萌发的起点,是一个能够引发联想、产生情感共鸣的瞬间。诗人捕捉住了这一刹那,但并没有细枝末节地展开描写,而是通过寥寥几笔透露出诗人的心境,引导读者走入他的情感轨道,而后便戛然而止,剩下的部分由读者沿着他思考的方向去丰富和补充。在写景方面,诗人只选取了春天的一个侧面。春天的*彩和芬芳,诗人都不予着墨。他只从听觉角度入手,描绘春天的声音:遍野鸟鸣,细雨潇潇。婉转动听的鸟鸣是美妙的,加上“处处”二字,更给人置身于百鸟争鸣的山间小道、应接不暇之感。春风春雨,纷纷洒洒,但在宁静的春夜里,那沙沙的声响又让人联想到烟雨迷蒙的凄美意境,以及雨后百花争艳的欣欣景象。这些都是诗人在屋内的所闻,然而这阵阵春声却勾勒出一幅生动的春景,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尽情领略莺歌燕舞、万紫千红的春天盛景。这些景物充满活力,勃勃生机,既写出了诗人的感受,也表现了他的喜悦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宋人叶绍翁的《游园不值》一诗中“春*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是广为流传的佳句。在手法上,它与《春晓》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叶诗通过视觉形象,以一枝伸出墙外的红杏,引导读者想象墙内的景象;孟诗则通过听觉形象,以连绵不断的春声,引导读者想象屋外的情景。寥寥数笔,便描绘出春光烂漫、无处不在的景象。这两首诗都表明,盎然的春意是无法阻挡的,它冲破了围墙和屋壁,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萦绕在我们的耳畔。

施补华说:“诗犹文也,忌直贵曲。”(《岘佣说诗》)这首小诗只有四行二十个字,但写得委婉含蓄,曲折有致。首句点题,“春”字表明季节,描绘了春日的安眠。诗人在温暖的春夜里睡得香甜,以致于旭日临窗,才从美梦中醒来。这流露出诗人对春天的喜悦之情。第二句写春景,那是春晨鸟鸣的景象。“处处”表示四面八方。鸟儿在枝头欢唱,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闻啼鸟”即“闻鸟啼”,是为了押韵而调整的词序。第三句转而回忆昨晚的潇潇春雨。末句又回到眼前,联想到春花被风雨吹打落红遍地的景象,由爱春转为惜春,诗人将爱春和惜春的情感寄托在对落花的叹息中。爱极而惜,惜春即是爱春——那潇潇春雨也引起了诗人对花木的担忧。时间的跳跃、*晴的交替、情感的微妙变化,都饶有趣味,让人回味无穷。

《春晓》的语言简单质朴,自然天成,看不出雕琢的痕迹。但言浅意浓,景真情真,宛如从诗人心灵深处流淌而出的一股清泉,晶莹剔透,寄托着诗人的生命,跳动着诗人的脉搏。读之,如饮醇醪,不觉沉醉其中。诗人情与景融,找到了大自然的真谛,大自然的真髓。正如苏轼所说“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这是最自然天成的诗篇,是大自然的馈赠。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