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钱塘湖春行》的主要特点在于将情感寄托于景*之中。诗中既表现了浓厚的春意,又传达了自然之美给人的深刻感受。情感融入景*之中,使得诗篇充满了愉悦轻松的情绪,以及对西湖春*细腻新鲜的感悟。以下是小编J.L分享的《钱塘湖春行》赏析及注释,更多杂文阅读欢迎访问YJBYS文学网。
译文: 我漫步在孤山寺北,贾公亭西的小径上,湖水初涨,与岸平齐,白云低垂。几只早出的黄莺争先恐后地栖息在向阳的暖树上,谁家的新燕子忙着衔泥筑巢。野花们争相绽放,几乎让人眼花缭乱,春草还没长高,马蹄才刚刚没过。我最喜欢湖东的美景,那里的杨柳成行,在绿荫中穿过一条白沙堤。
注释:
钱塘湖:即杭州西湖。
孤山寺:南北朝时期陈文帝(522~565)初年建,名为承福,宋代改名为广华。孤山指的是西湖里外湖之间的一座孤立山峰,因与其他山峰不相连而得名。山上有孤山亭,可以俯瞰整个西湖景*。贾亭:又称贾公亭,是西湖的名胜之一,唐代由贾全建造。唐贞元中,贾全担任杭州刺史,于钱塘湖边建造了这座亭子。人们称之为“贾亭”或“贾公亭”,这座亭子一直保留到唐代末期。
水面初平:湖水刚刚涨起,与堤岸齐平,即所谓的春水初涨。云脚低:白云层层叠叠,与湖面上的波浪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低垂,因此说“云脚低”。此句点明了春游的起点和途径之处,并着力描绘湖面景*。这种情况常见于雨后或雨初停的时候。云脚:指接近地面的云气,多见于雨后或雨初停时。“脚”的原意是指人和动物行走的器官。在此处指低垂的云。
早莺:指早春来的黄鹂。莺:黄鹂,鸣声婉转动听。争暖树:争相飞到向阳的树枝上。暖树:向阳的树。
新燕:刚从南方飞回来的燕子。啄:衔取。燕子衔泥筑巢。这两句突出了鸟类的特点。
乱花:繁花似乱。渐:副词,渐渐地。欲:副词,将要,即将。令人眼花缭乱。
浅草:浅浅的青草。才能:刚好够得上。没:遮掩,盖住。这两句强调了花草的生机。春行俯瞰所见,花朵繁茂,草儿嫩绿,充满了春天的气息。侧重于花草的描述。
湖东:以孤山为参照,白沙堤(即白堤)位于孤山的东北。行不足:百看不厌。足,满足。
*:树荫。白沙堤:即今日的白堤,又称沙堤或断桥堤,位于西湖东岸,在唐代以前就已存在。白居易在担任杭州刺史期间,在钱塘门外建造了白堤,这是另一条。
鉴赏: 白居易在杭州时,他的诗歌中关于湖光山*的题材很多。这首诗处处突出了环境和季节的特点,将刚刚褪去寒冷,披上春装的西湖,描绘得充满生机,非常贴切。 首联紧扣题目,总写湖水。前一句点出钱塘湖的位置和四周楼阁的景象,两个地名连用,显示出一种动感,说明诗人是一边行走,一边观赏。后一句直接描绘湖光水*:春水初涨,水面与堤岸齐平,空中飘荡的白云和湖面波浪连成一片,正是江南春天湖水的典型气象。 颔联写仰视所见的鸟类。黄鹂在歌唱,燕子在飞舞,显示了春天的生机勃勃。黄鹂和燕子都是春天的使者,黄鹂用其婉转流畅的歌声向人间传达春天的喜讯;燕子在花丛中飞来飞去,衔泥筑巢,启发了人们开始春日的劳作。颈联写俯视所见的花草。 由于还是早春,尚未到百花盛开的季节,所以能够看到的不是姹紫嫣红的花海,而是东一团,西一簇,用“乱”字来形容。春草也还未长得高大,仅仅够得过马蹄,因此用“浅”字来形容。这两句中的“渐欲”和“才能”是诗人观察、欣赏的感受和判断,使客观的自然景物化为带有诗人主观情感*彩的景物,使读者为之感染。这两联细致地描绘了西湖春游所见景物,以“早”“新”“争”“啄”表现鸟类的新动态;以“乱”“浅”“渐欲”“才能”状写了花草生长的趋势。这准确而生动地描绘了诗人行走时观察到的早春景象,给人以清新之感。前代诗人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两句之所以妙绝古今,受到高度赞赏,正是因为他表现了季节更迭时的这种初见之喜。
钱塘湖春行2
白居易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里白沙堤。
【译文及注释】
钱塘湖:即杭州西湖的别称。
孤山寺:位于西湖白堤上的寺庙。
贾亭:唐代杭州刺史贾全所建的贾公亭,今已不存。
初平:远远望去,西湖水面仿佛刚刚与湖岸及岸上景物齐平。
云脚:古汉语用“脚”表示下垂的物象,这里指低垂的云彩。
暖树:向阳的树。
乱花:指纷繁开放的春花。
没(mò):隐没。
湖东:以孤山为参照物,白沙堤(即白堤)在孤山的东北面。
【赏析】 从孤山北面到现在的平湖秋月、白堤,诗人一路走来,不断向人们传递着春天的信息:湖面春水新生,树上春莺竞相鸣唱,空中春燕忙碌地筑巢,堤岸春花渐次盛开,春草初展翠绿。诗人以敏锐而细腻的笔触,让人们感受到西湖如何在春天中展现出妖娆的风采。他赞美西湖的春*,特别喜爱在白沙堤上漫步。白沙堤两侧是湖水,柳树和桃树郁郁葱葱。初春时节,漫步在白沙堤上,湖水悠悠地在脚下流淌,仿佛步入水中;婀娜多姿的柳枝如梦如雾,在脸上轻拂,令人沉醉于无限的温柔和爱意之中,犹如置身梦境或仙境。行走在白沙堤上,更能体味到诗人创作时的情感和心境。
钱塘湖春行赏析文3
《钱塘湖春行》赏析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里白沙堤。
注释: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诗人。
钱塘湖:杭州西湖的别称。
孤山寺:位于西湖白堤孤山上。
贾亭:唐代杭州刺史贾全所建的贾公亭,今已不存。
初平:远望湖面仿佛刚与湖岸齐平。
云脚:古汉语称下垂的物象为“脚”,如下落雨丝的下部叫“雨脚”,这里指下垂的云彩。
暖树:向阳的树。
乱花:指纷繁开放的春花。
没(mò):隐没。
湖东:以孤山为参照物,白沙堤(即白堤)在孤山的东北面。
钱塘湖春行译文:
在一个明媚的春日,我信马来到钱塘湖畔,由孤山寺的北面绕到贾公亭西。一场春雨刚过,云气与湖面微波连成一片,仿佛贴在水面上。湖水涨得满满的,快要与岸平齐了。远处近处都传来黄莺婉转的歌声,这些春天的使者们,争着往向阳的树枝上飞舞。新归的燕子在湖边忙着衔泥筑巢。沿途的花草斑斓,几乎让人眼花缭乱,而路上的春草刚从土里冒出来,刚够遮住马蹄。最令我喜爱的是湖东一带,这里绿树成荫,白沙堤静静躺在湖边,宁静自在,真是让人流连忘返。
钱塘湖春行赏析:
《钱塘湖春行》生动地描绘了诗人早春漫步西湖所见的明媚景*,是一首赞美春日和西湖美景的诗篇。
首联紧扣题目,首句点出了钱塘湖的位置和四周景象,给读者以动感;后一句则生动描绘了湖光水*,展现了江南春天的水景。
颔联描写了仰望所见的禽鸟,黄莺歌唱、燕子筑巢,展现了春天的生机勃勃,使读者感受到了春的气息。
颈联描绘了俯视所见的花草,繁花似乱、春草初生,勾勒出了春天的景象,增加了诗篇的生动感。
尾联直接抒情,写出了诗人最爱的湖东景*,通过对绿杨*影和白沙堤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美景的喜爱和感慨,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这首诗语言简洁明了,清新自然,通过细致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春天和西湖的热爱,引起读者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