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過程:
一、導言:
同學們,我們的國家山河秀麗,景*優美,名勝古蹟不勝枚舉。單說山,就有許多,但在群山之中,哪一座最有名呢?那當然是「五岳」,因為有句諺語說:「五岳歸來不看山。」那麼在五岳之中,哪一座的名氣最大呢?泰山!「五岳歸來不看岳」,泰山是五岳之首。今天,我們一起領略一下杜甫筆下的泰山,看看他是如何描繪這壯麗山景的!
二、講授新課:
1. 板書課題,指名介紹作者
我們學習過許多杜甫的詩篇,現在請一位同學介紹一下杜甫。
師生板書:字子美,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人稱詩聖,其詩被譽為「詩史」,是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齊名,世稱「李杜」。其代表作有「三吏」、「三別」(新安吏、潼關吏、石壕吏;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
2. 範讀課文,強調字音、字形
這首詩有些字的注音和字形,同學們要注意一下。如:岱宗、夫如何、決眥。同學們一起讀兩遍。
3. 初讀課文,了解詩句大意
接下來請同學們自讀課文,借助文中的註釋理解詩句的含義。閱讀後,同學們可以互相提問詞句的含義。然後,老師會點名抽查掌握情況。
4. 精讀課文,體會詩句所表現的情感
接下來,同學們一起朗讀一遍課文。(朗讀缺乏感情)第一、二兩句,我們應該用什麼感情來讀呢?為什麼?討論一下,再試著讀讀看。
同學們再一起將這首詩朗讀一遍。(朗讀較有感情)首聯遠望泰山,表現了作者驚嘆之情;那麼頷聯、頸聯、尾聯又分別從哪些角度來描繪泰山的景*的,又分別表現了作者什麼樣的情感呢?討論一下,然後請同學來讀。詩人由遠望到近望,由細望到想像未來登岳遠望之景,全詩以「望」字貫穿全詩,「望」字成了全詩的線索。在望岳的過程中表現了作者驚嘆、讚美、陶醉、豪邁之情。
5. 品讀課文,理解景*的特點,感悟詩人蓬勃的朝氣和遠大的抱負
好,讀得很好,比一開始有很大的進步。同學們想一想,作者為什麼產生如此的情感呢?他驚嘆什麼,又讚美什麼?為什麼這麼說?
由景而生情,這是客觀因素;有沒有作者的主觀因素在裡面呢?當時詩人二十幾歲,這也是杜詩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裡行間洋溢著青年杜甫那種蓬勃的朝氣和遠大的抱負。詩中哪兩句最能體現?這兩句詩中還蘊含了一番哲理,即:只要不怕困難,敢於攀登高峰,就能俯視萬物。
齊讀。聯繫自己的社會生活實際,談談感受。古今中外名人,有很多表達雄心壯志和遠大抱負的名言名句。哪位同學能說兩句?小學時我們學過一首詩《登鸛雀樓》,哪位同學將它背一下?其中兩句詩和我們今天學的這首詩的最後兩句,意境相似。哪兩句?
同學們一起將這首詩再朗讀一遍,領略詩中美景,感悟詩人的豪情。
這首詩寫得很美,下面請同學來談一談自己學了這首詩的感受。按照「我最欣賞詩中這一句,是因為。」的格式來說說看。
同學們說得都不錯,課後將這首詩感情背誦。課前,我讓同學們找一找關於泰山的資料,有沒有找到?下面請同學拿出來讀一讀。老師這裡也準備了一些資料,請一位同學來讀一下。
三、總結課文:
1. 總結:
通過這節課,我們學到了哪些東西,請同學來總結一下。
2. 布置作業:
當堂檢測。
杜甫《望岳》教学反思2
引导语:杜甫的这首《望岳》是咏东岳泰山的名篇。是现存的杜诗中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今天为大家分享几篇关于杜甫《望岳》的教学反思。
“诗圣”杜甫,他的诗感时伤世、忧国忧民;他的诗沉郁顿挫、壮志豪情。在《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收集了杜甫的三首诗----《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学习这三首诗,学生对对我国古代诗词名篇多了一份了解,也对诗歌的形式特点会有进一步的认识。学生能逐步感受到杜甫在不同时期的创作思想,并接受诗人人道主义精神的陶染。
传统教学中学生学习古诗词一般都是先反反复复地诵读,再进行语言的品析,进而感受诗歌的意境。学生对这种教学模式已经十分熟悉甚至有些倦怠了。如果古诗词的教学仅仅停留在咬文嚼字上,把完整的诗句弄得支离破碎,那还有什么美感可言呢?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在这一基本理念指导下,我们八年级语文集体备课组老师在集体备课时设想能否找到一种新的方法唤起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和热情?能否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学习古诗词?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准备把前两首诗的教学在一节课完成。对《望岳》《春望》的教学方法进行了一次尝试----在注重朗读教学的的同时,抓住“望”字,将两首诗歌进行比较学习。注重整个学习过程的层次*,由易到难,由初步感知到深入探究。这两首诗歌为杜甫不同时期所写,诗的风格也迥然不同,《望岳》境界壮阔、气势磅礴、抱负远大;而《春望》则景象凄清、感情凝重、风格沉郁。诗歌风格不同的背后主要是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在学生感知诗意的基础上让他们合作探究去探讨这种现象,从而获得诗歌鉴赏的一种重要方法---“知人论诗、知时论时”。这样可以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让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学习。
在课前,根据教学设计,我有针对*地布置学习预习诗人的经历、感知诗歌的大意。在上课时学生对诗歌内容已经比较熟悉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们对这种新的诗歌教学方法感觉很新鲜,课堂气氛较好。学生踊跃发言,积极探讨,学有所得。一堂课中,学生在两首诗歌的比较学习中,感受到了两首诗歌风格的不同,体味到了诗人早年内心的远大抱负和后来的忧国伤时之情,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古诗词很好的体现了汉语的音乐美,有双重叠韵,有平仄相对,通过演唱,学生可以深切地感受汉语的那种节奏感、韵律感,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诗歌诗歌,诗与歌是密不可分的。诗歌从产生到现在,一直与音乐有不解之缘。
从原始人在劳动中发出有节奏的.呼声,到两汉时期的汉乐府,再到唐宋时期宫廷教坊和乐而歌的诗词,都说明诗与歌有着很深的渊源今年暑假我参加新课程的培训学习,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一基本理念对我触动很大,学生学习古诗词除了品析语言就是反反复复的诵读,从三岁开始一直背到高学习已经倦怠了,再美的诗句也成了顺口溜式的打油诗。
如果古诗词的教学仅仅停留在咬文嚼字上,把完整的诗句弄得肢离破碎,那还有什么美感可言呢?能否找到一种新的方法唤起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和热情?能否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学习古诗词?
教学这首古诗,我主要从以下方面考虑:
一、抓朗读,思景物。
朗读虽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但是把它应用于诗歌教学之中,就可以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有*的语言,让学生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感悟诗歌生动的形象、深邃的意境。教学本首诗歌时,我采用多种形式读,抓住重音、节奏、感情几方面进行训练,让学生读出赞美、激昂、豪迈之情,从而引领学生走进诗所描绘的神奇世界。
二、抓字眼,挖掘诗内涵。
教学中我抓住重点词句,围绕重点词句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本首诗歌每句都有重点字,如开头以设问开篇,用“如何”发问,提挈全篇,在此我重点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诗意的欲望。第二联中“钟”“割”炼得好,引导学生品析二字的妙处,感受诗人对深入眼前景*的由衷赞美,乃至惊叹之情。第三联中“荡”“决”体现了作者由望岳触发他登岳的愿望。抓住字眼,深入诗中景,悟诗中情,水到渠成。
三、引导想像,体会诗意境。
古诗中的思想感情一般表现得比较含蓄。教学时,我启发学生逐句逐句地进入诗中所描写的意象中去感受,去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我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发学生体验、感受、感悟、联想和想像,从而拉近古代和现代的距离,赋予古诗文以新的生命力。本课教学我以读明景,以讲煽情,以写悟理。
教学本课,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诗歌内涵的理解,古诗的诵读指导可能不到位;在课堂中也应进行拓展阅读,为学生打开课外阅读的新视窗。我将会在以后的古诗教学中改进。
杜甫 望岳板书设计3
原文: 泰山到底怎么样?在齐鲁大地上,那青翠的山*没有尽头。 大自然把神奇秀丽的景*都汇聚于泰山,山南和山北的天*被分割为一明一暗两部分。 冉冉升起的'云霞荡涤我的心灵,睁大眼睛追踪那暮归的鸟儿隐入山林,眼角好像要裂开一样。 一定要登上泰山的最高峰,俯瞰那众山,而众山在我眼中是多么的渺小。 登上你的绝顶,把周围矮小的群山们,一览无余。
建议: 泰山究竟是怎样的?在齐鲁大地上,那青翠的山*无尽无涯。 大自然将神奇秀丽的景*汇聚于泰山,将山南山北天*分隔为明与暗两部分。 渐升的云霞洗涤着我的心灵,我睁大眼睛追随夕阳归巢的鸟儿,宛若眼角欲裂。 一定要登上泰山之巅,俯瞰群峰,而在我眼中,这些众山是多么渺小。 登顶,将周遭矮小的群山尽收眼底,一览无余。
第二段的翻译情感丰富,但一些表达可以更加自然一些,我做了一些修改:
原文: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 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建议: 长安沦陷,国破山河在,春天来临,长安城少有人烟,草木葱茏。 国事艰难,涕泪难禁,鸟鸣触心,离愁别恨愈甚。 战火连绵已半载,家书罕至,一封信值万金。 忧虑缠身,思绪万千,白发添搔愁,簪上添寸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