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原本应该是风和日丽的下午,却感受到了天*渐暗,预示着暴风雨即将到来。雨丝密密地落在我的身上,我匆忙加快脚步,不想被淋成落汤鸡。
经过家附近的广场时,昨天搭起的戏台上,演员们正在紧锣密鼓地排练。他们的动作气势非凡,嗓音浑圆雄厚,美如天籁。我驻足片刻,但又匆匆离去——雨势变得更大了。回到家,透过窗户,看见演员们撑着伞,仍在唱着、跳着。想到还有作业没完成,我便不敢再多看一眼。
雨依旧下着,但变得更加汹涌。时钟指向了七点,越剧演员们准时登台,穿着肥大的戏服,脸上画着俏丽的脸谱,头戴笨重的头冠。虽然美丽,但大雨已将戏服淋湿,脸谱模糊,头冠摇摇欲坠。他们没有退缩,仍然展现着扎实的台步、挺拔的身姿和独特的唱腔,尽管……台下空无一人。
好奇心驱使我撑着伞下楼,走出门外,一股冷风吹得我颤抖。然而,台上的演员们,衣服湿漉漉的,却依然展现着优美的身姿。在大雨中,他们的舞姿愈加美妙,歌声愈发嘹亮。
人们常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那么在这一个多小时的演出背后,又留下了多少汗水和泪水?舞台上的光鲜亮丽,背后又有多少压力和艰辛?观众只在乎那一刻的精彩,而演员们也在乎同样的瞬间。他们奉献给观众的是最高质量的欢乐,而留给自己的,则是双倍的压力和永远的疲惫。
歌声在雨中回荡,伴奏的是雨滴的拍打声,这雨中的戏曲,让人难以忘怀。
戏曲艺术初一作文2
仙居古镇的路是泥泞的,雨天几乎难走人;仙居古镇的路是狭窄的,小车几乎难停靠;仙居古镇的路是冷清的,行路几乎难遇人。
我独自在古镇走着,一座高大宽阔的古园吸引了我。跨过半膝高的门槛,展现在我眼前的是一别致的戏台。“哦,是戏院。
五丈高的戏台,散发着神秘的而古朴的气息,我忍不住东张西望,左摸右敲。
“喂,你干什么?!
我猛一回头,蓦地发现戏台下已是人山人海。喝茶的,嗑瓜子的,聊天的,拉二胡的……有头发花白的老人,身强力壮的青年,衣着高贵的富人,衣衫褴褛的穷人……戏台上方,依然人如云烟。很多人都在上方伸着脑袋,似乎在等待些什么。孩子们在人群中嬉戏打闹,一片嘈杂;邻边儿有个大妈,同样在向外张望,还嗑起了瓜子,一个劲儿地往下吐。台下的人都好不情愿地看瓜子壳零零落落地往下掉,一下子翻了脸,吵得不可开交,到处是闹哄哄的一片。
“呛呛呛呛一噌——全场骤然鸦雀无声。我也慌忙后退了几步,想探个究竟。只见一个“红眼俏女迈着扭捏的碎步出场了。着装很是简单,仅陈旧破烂的戏服,脸上几抹淡淡的妆术,便绘成了一个角*。她先是用手在脸上遮遮掩掩的,之后竟然在原地兜起了圈子,白*的大褂,跟着她飘。耳边响起一阵如雷掌声。台下一人大吼:“祝英台,好!
原来是“梁祝,我擦亮了眼。
祝英台跷着兰花指左一点,右一指,那表情极为夸张,红*的粉底反衬着柳般细目,樱桃小嘴念着歌样的戏词,慢慢吟唱着,一个字似乎拖上了几分钟。那永远捕捉不到的眼珠子羞答答转着。
许久,“蓝袍俊生大模大样从后台绕出来,和着祝英台的曲调唱起来,唱得刚强有力。想必此人就是梁山伯。
若祝英台是柔美,他则是刚毅,两者结合就是缠绵。场下几十个人都激动地吼起来,掌声似乎从未停过。
“喂,孩子你在干什么呢?发什么呆呀?
我恍惚了一下,骤惊。戏曲声停了,掌声停了。台上台下所有人都似乎与梁祝一同“化蝶了,就连那住大妈吐得一地的瓜子壳都不翼而飞了。
整所园子依旧冷清冷清的,泥泞泥泞的。
惟剩下眼前这个并不相识的百岁老人茫然的眼神。
我问这里过去干吗用,他说表演越剧;我又问这里现在干吗用,他说这是他们住的地方。
据说,留守下来的除上百岁老人便是不满十岁的孩童,壮年男女都去了新城。随着时间的流逝,这里的人越来越少。没人听戏剧,戏台也成了没用的东西了。
但是无论再残旧、泥泞、冷清……久经岁月的沧桑的一砖一瓦见证了戏曲艺术旧时的辉煌。台下现在只有一个年逾古稀的老人和一个年幼的我,在倾听着若隐若现的吟唱声……
[戏曲艺术初一作文]相关文章:
我爱戏曲小学作文3
记得我小的时候,大概从三、四岁开始,就很喜欢跟着大人们,去看戏。那时候,家乡的戏曲是雷剧。看多了,有时候不管闲着忙着,嘴里总是哼着一些小调,即使嘴里不哼的时候,也在心里旋起一段段歌律,虽然那时候小,只是觉得好听,便也哼着。同班同学也会跟着大人去看戏,却只是在那里玩耍,并没有真真的喜欢,我那个时候,说不上来,喜欢那种雷剧专有的调。偶尔还能哼上两句,虽被大多数人不解,我却也乐在其中。
后来,大概在我五、六岁的时候,随着搬迁,并不能跑去戏台看戏了,也只能买来一些碟片,在电视里看,可是还是没有以前那种挤在人海中看的那种感觉好,那个时候,都是爱戏曲的人,大家聚在一块,边看边聊戏里的内容,我懂得不多,却喜欢热闹。只是,听说家乡的雷剧逐渐落寞,自己心里也渐渐的凉了,也是,渐渐的,大家只是听歌,好像戏曲都只是老一代人的时代了,我有点失落,却也是无能为力。
可是,至今我都还保持着这个看戏的习惯,听到哪里有戏了,自己会立马跑去看看,现在,看戏的人少了,可是,还是能激起我的爱意,真希望,家乡剧能发展的越来越好,这样,便有更多的人能够体会到其中的乐趣。
学戏曲作文4
上个星期周末,老师布置了一个实践的作业,让我们回家学戏曲。
放学后,我匆匆回到家,打开手机找戏曲。我还没有想过要唱什么剧、什么歌曲,所以我去网上搜索。我看了很多很多东西,最后选定了唱黄梅戏。可是黄梅戏里有好多歌,不知道唱哪一个好,我只好又到网上搜索。我看了一些排行,排在比较前面的黄梅戏只有《女驸马之谁料皇榜中状元》。听网友说这首戏曲比较好学,很快就学得起。
我跑到后面的房间里,关上门,听这首歌。我听了很多遍,还是一点都不会唱。我想:这样下去不行,得试试其他的办法。我觉得可以先背歌词再学歌。于是,我就去搜索歌词。但是,我歌词也记不住。这就是那位网友说的很好学吗?我干脆闭上眼睛,跟着音乐轻轻的哼。我终于有一点会了。我还是继续哼,哼到不会跑调。我有了一点成就感。我又打开手机看歌词,一句一句和上歌词,最后全部连起来唱一遍。前面唱的有一点感觉了,但是后面还是不太熟悉。我本来想再练一下的,但是要吃晚饭了。
我匆匆地吃完晚饭,又开始练了。这一会儿,我想应该只练第二段,把第二段练熟一点。我连第二段的方法和第一段一样,所以比第一锻炼的时候快。现在,我终于可以勉勉强强地唱出来了,我要练得更熟一点。
我有点信心了,所以就打开一个录歌的软件,想要录下来听一下。开始了,我前面安然无恙地唱下来了,但是,后来很多地方唱错了歌词。我把录下来的听了一遍,然后把唱得不好的地方练了几遍。
我终于会唱这首戏曲了。
结缘戏曲小学作文5
说起戏曲,我相信我们的爷爷奶奶最熟悉不过了,他们是最爱看戏曲的。
去年放暑假我去乡下看爷爷奶奶,吃过晚饭,正好赶上村里的戏曲表演,我原本是不想去的,但是又有点好奇就跟着奶奶一起去了。我远远的看到广场上人山人海,舞台在灯光的照射下显得格外耀眼,舞台上的演员化着妆,戴着头饰,随着音乐翩翩起舞,甭提多有魅力啦。我随着奶奶挤到舞台一侧刚好坐下,谁知道演员都下场了,我不解的问奶奶:“怎么没有演员了?”奶奶小声说:“别急,又要开始下一场了。”果然两分钟后,一位身穿士兵衣服头戴花花帽子的一位演员上场了。奶奶说:“这位是花木兰,女中豪杰,是个大英雄,这个曲目是《刘大哥讲话理太偏》”。只见这位演员上场走了好多我看不懂的步子,又做了几个手势,随后现场一片叫好声,接着唱出了气势山河的第一句:“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谁说女子享清闲”,听着听着心中升起一股莫名的敬佩感,原来戏曲有这么大的魅力呀。随着一片叫好声中该曲目结束了,我意犹未尽,接着又演出了《朝阳沟》、《七品芝麻官》、《穆桂英挂帅》有的曲目催人泪下,有的振奋人心,有的多姿多彩,出神入化。
在人们的欢呼声中今天的剧场结束了,我随着奶奶跟着人流往家的方向走。到家了,我一点睡意都没有,就缠着奶奶讲关于戏曲的故事。奶奶说:“我国有十大剧种,其中豫剧是我国最大的地方剧种,在全国各地中是戏曲之首,是我国拥有专业戏曲团体和从业人员数量最多的剧种。”我听到这里忽然有一种身为河南人的自豪感。
一直到现在,我久久不能忘怀花木兰在舞台上的英姿飒爽,我也从中受到了启发,我要好好学习,做个女学霸,将来成为祖国有用的人才,能为祖国发展建设增添一砖一瓦,同时,我也希望戏曲文化发展的越来越好,有越来越多的人喜欢戏曲,能够发扬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让它永远绽放光芒,世世代代流传下去!
戏曲的初中作文6
戏曲作文篇1
淮剧是我家乡中戏曲剧种之一,它原名叫江淮戏,流行于淮*、盐城等地。
淮剧的表演人物不限,而且演员的服装、化妆不像京剧那么复杂、那么讲究。基本上只要穿上你所要表演的角*的人的衣服,化妆也是一样,如要扮演一位老太婆,只需穿一身老太婆的服装,和戴一头假白发,再化妆成一个老太婆的样子就可以了,不像京剧,脸上画脸谱,服装还要穿得像
展翅要飞的燕子似的。
淮剧的唱声也不像京剧那么粗或细,而且淮剧表演的整个过程中,有很少的唱段,不像京剧表演过程中基本都要唱,还要在场上在走来走去,做出一些随表演的变化而变化的表情,可淮剧则就不那么麻烦,只要你稍稍改变一下声带,做一些极奇简单的动物和表情就可以。
比较有名气的淮剧有:《对舌》、《赶脚》、《巧奶奶骂猫》和大戏“九莲十三英”(即《秦香莲》、《蓝玉莲》等9本带“莲”字的戏和《王二英》、《苏迪英》等13本带“英”字的戏)。在*战争时期和解放后,还编出了一些现代的淮剧。这些淮剧,丰富了老百姓的生活,给我的家乡的*带来了欢乐。
这就是我家乡的淮剧,一个具有活力、颇具魅力的戏曲剧种。
戏曲作文篇2
朋友,你一定欣赏过小提琴名由《梁祝》,柔美凄婉的旋律曾经陶醉过多少中外华人。你可知道曲子创作灵感来源于何处?对了,那就是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你听,曲子的旋律有越剧的影子。
这就是我家乡的艺术——越剧,具有传统东方文化特*的戏剧。
越剧是一个成熟的剧种,它以其真切细腻的表演、委婉动听的唱腔、优美抒情的风格、清新亮丽的曲调,却又不失*与高亢的特点,赢得了广大群众的喜爱。
越剧发源于浙江嵊州市,越剧的前身是落地唱书。1906年,落地唱书搬上舞台,经历了小歌班、绍兴文戏男班、绍兴文戏女班、女子越剧等几个阶段,从嵊州经绍兴、宁波、杭州到上海,发展成为有全国影响的地方戏曲。
*战争期间,部分越剧演员在敌伪统治下的上海虽然演了一些有积极意义的好戏,但改革主要还是在形式上,越剧内容并没有较大的突破。1942年越剧改革以后,越剧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个不登大雅之堂的小戏迅速发展成为适应现代舞台条件的、有较强综合*的剧种。新*成立以后,在党的文艺方针指引下,在几代越剧艺人的努力下,越剧终于赢得广大观众的欢迎,促进了自身的繁荣发展,也成为全国*的大剧种。
但是,时代在发展变化,到了现在,曾经辉煌的越剧渐渐地沉默下来了。虽然有人极力在挽救越剧,但现实总是残酷的。这里有一个其型的例子:新晋梅花奖得主——上海着名越剧演员萧雅来杭州连续举办专场越剧演出,据了解,从4月1日的第一场演出开始,上座率就没有超过5成;而在5成的上座率当中,有90%以上的人是通过各种渠道拿来的赠票。
不管怎么样,越剧的观众越来越少,已是无可争辩的事实。
当今的越剧危机已经很明显了:一是越剧剧团全面萎缩,现在除上海、江苏、福建和浙江外,其他各省市几乎没有专业越剧团。二是观众群体少,范围窄。越剧观众大多是50岁以上的老年群体,年轻人很少有人问津。三是目前越剧自身剧目老、节奏慢,缺乏改革和创新,一成不变,像个饱经风霜的老人。四是*投入不多。社会争企业投入少、关注少,不重视。
在越剧走向衰落的同时,我仍然欣喜地看见,越剧界人士为振兴家乡艺术执着地奋斗着。他们把现代艺术元素融入越剧表演,用现代舞台、音响、灯光营造现代化的气氛。以吸引年轻一代的观众;剧本的创作也力求创新,如现代越剧《孔乙己》等的上演,的确给越剧带来了一股清新之风。舞台越剧没落的同时,社区里、广场上戏曲演员的表演却得到了百姓们的热烈欢迎。这些确实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越剧,我家乡的艺术,你的将来会是怎样的呢?
戏曲的艺术小学作文7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它不仅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礼貌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续时光最长的礼貌。到如今的现代科技飞速发展,中华文化也从几千年的单调,发展到现在的辉煌。
中华文化,范围广阔。传统学科有数学、医学、绘画、国画、农学、神华、书法、音乐、舞蹈、武术.......这些绚丽的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经变得丰富多彩,融入了我们的生活之中。而在众多的传统中,戏曲无疑是能够很好的体现中华民族传统、精神和特*的一种文化。
从古代的戏曲开始到如今戏曲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完美的整体,拒不完全统计,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一种,比较流行的有:京剧、昆曲、越剧、川剧、豫剧、湘剧...等等众多剧种。
在这众多的剧种当中,不得不说一下河南豫剧,豫剧起源于河南,是*五大戏曲剧中之一,*第一大地方剧种。豫剧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础上不断继承、改革、和创新发展起来的。建国后因河南简称豫剧。豫剧以唱腔铿锵大气,抑扬有度、行腔酣畅、吐字清晰、韵味醇美、生动活泼、有血有肉,善于表达人物内心情感著称。凭借其高度的艺术*而广受各界人士欢迎。
同时京剧等其它剧种也流行越来越广,戏曲的发展相当成功,有众多的艺术家和群众都非常喜爱戏曲,我希望将戏剧这项中华璀璨文化发扬光大。
戏曲五年级作文8
戏曲源远流长,是我国的经典,不同地方的戏曲有不同的风格和特*,它让人赏心悦目,其情节有的催人泪下,有的振奋人心,多姿多彩,出神入化。小的时候,看见自己的父母看戏曲时,我总认为他们实在太老土,赶不上潮流,打死我我都不会去看那老掉牙的玩意。俗话说:“要知道梨子的味道,最好亲口尝尝。”不尝不知道,一尝吓一跳呀!今天的语文课上,当我珍惜仔细欣赏了*别具一格的戏曲时,我真是为之震撼,原来我们中华民族的戏曲是那么的有艺术魅力呀!我真是井底之蛙呀!这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外国人又怎么能比得上?
难怪呀,老一辈的人都是那么的热衷于这些戏曲,那么喜爱戏曲。我现在才感受到什么是“不看戏曲的人,枉做*人”。不是吗?这些戏曲,就像我国的一部部历史,只有懂得欣赏它的人,只有懂得关注它的人,只有懂得挖掘它的人,才称得上是真正的*人。因为他们深深地明白一个道理,戏曲是我们的国宝,戏曲是我们的国粹,戏曲是我们的国剧呀!我们怎能忘记它们?如今的社会,我们这些青少年们的视野,已经转移到流行音乐、影视和网络,我们似乎已经忘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其实,当我们细心的欣赏我们的戏曲时,我们就会发现它们犹如一个个精彩的历史故事,将历史的画卷一一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将我们带入了历史的隧道,让我们身临其境,让我们感慨不已。戏曲的艺术魅力,我们怎可忘记?我们要多去欣赏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让它永远永远放光芒,让它世世代代流传下去!
戏曲艺术作文9
仙居古镇的路是泥泞的,雨天几乎难走人;仙居古镇的路是狭窄的,小车几乎难停靠;仙居古镇的路是冷清的,行路几乎难遇人。
我独自在古镇走着,一座高大宽阔的古园吸引了我。跨过半膝高的门槛,展现在我眼前的是一别致的戏台。“哦,是戏院。”
五丈高的戏台,散发着神秘的而古朴的气息,我忍不住东张西望,左摸右敲。
“喂,你干什么?!”
我猛一回头,蓦地发现戏台下已是人山人海。喝茶的,嗑瓜子的,聊天的,拉二胡的……有头发花白的老人,身强力壮的青年,衣着高贵的富人,衣衫褴褛的穷人……戏台上方,依然人如云烟。很多人都在上方伸着脑袋,似乎在等待些什么。孩子们在人群中嬉戏打闹,一片嘈杂;邻边儿有个大妈,同样在向外张望,还嗑起了瓜子,一个劲儿地往下吐。台下的人都好不情愿地看瓜子壳零零落落地往下掉,一下子翻了脸,吵得不可开交,到处是闹哄哄的一片。
“呛呛呛呛一噌--”全场骤然鸦雀无声。我也慌忙后退了几步,想探个究竟。只见一个“红眼”俏女迈着扭捏的碎步出场了。着装很是简单,仅陈旧破烂的戏服,脸上几抹淡淡的妆术,便绘成了一个角*。她先是用手在脸上遮遮掩掩的,之后竟然在原地兜起了圈子,白*的大褂,跟着她飘。耳边响起一阵如雷掌声。台下一人大吼:“祝英台,好!”
原来是“梁祝”,我擦亮了眼。
祝英台跷着兰花指左一点,右一指,那表情极为夸张,红*的粉底反衬着柳般细目,樱桃小嘴念着歌样的戏词,慢慢吟唱着,一个字似乎拖上了几分钟。那永远捕捉不到的眼珠子羞答答转着。
许久,“蓝袍”俊生大模大样从后台绕出来,和着祝英台的曲调唱起来,唱得刚强有力。想必此人就是梁山伯。
若祝英台是柔美,他则是刚毅,两者结合就是缠绵。场下几十个人都激动地吼起来,掌声似乎从未停过。
“喂,孩子你在干什么呢?发什么呆呀?”
我恍惚了一下,骤惊。戏曲声停了,掌声停了。台上台下所有人都似乎与梁祝一同“化蝶”了,就连那住大妈吐得一地的瓜子壳都不翼而飞了。
整所园子依旧冷清冷清的,泥泞泥泞的。
惟剩下眼前这个并不相识的百岁老人茫然的眼神。
我问这里过去干吗用,他说表演越剧;我又问这里现在干吗用,他说这是他们住的地方。
据说,留守下来的除上百岁老人便是不满十岁的孩童,壮年男女都去了新城。随着时间的流逝,这里的人越来越少。没人听戏剧,戏台也成了没用的东西了。
但是无论再残旧、泥泞、冷清……久经岁月的沧桑的一砖一瓦见证了戏曲艺术旧时的辉煌。台下现在只有一个年逾古稀的老人和一个年幼的我,在倾听着若隐若现的吟唱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