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一轮复习学案

诗歌鉴赏之人物形象

诗歌鉴赏人物形象

一、复习检查:

1、诉衷情

米芾

劳生奔走困粗官。揽镜鬓毛斑。物外平生萧散,微宦兴阑珊。

寄胜处,每凭阑。定忘还。好山如画,水绕云萦。无计成闲

问:词的上阕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试作简要分析。

2、2013年辽宁卷

竹轩诗兴

张镃(zī)

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

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来。

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

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注]篆烟:盘香的烟缕。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6分)

二、学习目标:

1、梳理答题思路,总结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2、学习运用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完善*,提高得分能力。

三、考点阐释:

高考古诗歌试题中鉴赏人物形象始于2008年广东卷,在此之后,2009年天津卷,2010年山东卷、福建卷,2011年四川卷、山东卷,2012年安徽卷、湖北卷、江苏卷,2013年辽宁卷、重庆卷,2014山东卷,上海卷都有此类题目。【考纲解读】

《考试大纲》要求:

鉴赏古诗词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鉴赏古诗词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e级,即鉴赏评价。

【考点1】:鉴赏作品的形象。

【考点解说】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要善于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人物形象包括(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和(作者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四、知识链接:

1、提问模板:

(1)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2)试概括这首诗中人物形象特点,并简要分析。

(3)通过诗中的形象塑造,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4)诗中塑造了一位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5)诗中刻画的某形象有怎样的特征?

2、答题模板:

(1)点特点:特征+身份

(2)析形象:手法+词句具体分析

(3)明意义或情感:人物的思想、情感、志向、品格等,作者的情感态度与写作意图。3、方法总结:

(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结合作者的生平、思想、所处时代的特征、具体的创作背景、注释、题目等,做到合理联想。

(2)关注诗词对人物的正面描写即语言、动作、外貌、心理、神态、细节等。

(3)关注侧面描写,人物所处的环境即时间、地点、天气、周围景物或诗中意象所承载的具体含义4、古代诗歌中常见人物形象类型:

1.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形象。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8.爱恨情愁、儿女情长的形象。

五、升格练习:

1、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

题葡萄图

徐渭

半生落魄已成翁,*书斋啸晚风。

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注:徐渭,字文长,号青藤居士。天资聪颖,才华横溢,诗文书画戏剧皆佳,然终生不得志于功名。

2、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分析这首诗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3、高冠谷口招郑鄂

岑参

谷口来相访,空斋不见君。涧花然暮雨,潭树暖春云。门径稀人迹,檐峰下鹿群。衣裳与枕席,山霭碧氛氲。【注】然:通“燃”。

结合诗中意象,说说郑鄂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4、2012年(湖北卷)

送邹明府游灵武

唐贾岛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明府:对县令的尊称。灵武:即灵州(今宁夏灵武县)。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

5、2014上海

镜湖女

(南宋)陆游

湖中居人事舟楫,家家以舟作生业。

女儿妆面花样红,小伞翻翻乱荷叶。

日暮归来月*新,菱歌缥缈泛烟津。

到家更约西邻女,明日湖桥看赛神。

结合作品,对作者塑造的“镜湖女”形象加以赏析。(4分)

六、总结得分要诀:

1、答题模板:(三步走)

2、答题方法:(信息来源三处)

七、作业

1、(2012安徽卷)

最爱东山晴后雪①

[宋]杨万里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最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注]①本诗为《雪后晚晴,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二绝句》中的一首。

问: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4分)

2、2014安徽卷

阮郎归西湖春暮

[南宋]马子严

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番腾①妆束闹苏堤,留春春怎知?花褪雨,絮沾泥。凌波②寸不移。三三两两叫船儿,人归春也归。[注]①番腾:同“翻腾”。②凌波:这里指女子步履。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这首词通过人物动作神态表现了西湖游人的不同情感,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4分)

如何鉴赏诗歌中的形象特征2

诗歌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和景物形象两类。那么如何鉴赏诗歌中的形象特征呢?一起来学习下吧:

一、理解诗歌中的形象特征

理解诗歌中的形象特征,应在充分分析诗歌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写作背景与目的,来确定诗歌中刻画的形象特征。

1

人物形象。

(1)主人公形象。

主人公通常是叙事诗中刻画的人物。试从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描写入手分析,关注反映情感的词语,留意环境对刻画人物所起的作用。

长干曲四首(其一)

[唐]崔颢

君家何处住?

妾住在横塘。

停舟暂借问,

或恐是同乡。

《长干曲》刻画了一个家在横塘的天真、纯朴的姑娘形象。一、二两句写姑娘的语言,从姑娘的语言可以看出姑娘听到乡音或看到对方后,就询问对方家在哪里,为了打消对方的疑虑,自己先说出籍贯。这是用语言描写表现姑娘的个*特征。三、四两句补充交代,说明姑娘说这些话的原因。

诗歌用人物行为表现人物*格,声态并作,刻画出姑娘天真、纯朴的形象特征。

(2)抒情主人公形象。

在抒情诗中,诗人通过描写具体的事物、景物、场面等表现人物形象,但这个人物不一定就是诗人自己,而是某一类人的代表。理解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征,可以从分析诗歌描写的环境特点入手,然后根据诗人选取的景物特征来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概括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征。

相思令

[北宋]张先

?满溪。柳绕堤。相送行人溪水西。回时陇月低。

烟霏霏。风凄凄。重倚朱门听马嘶。寒鸥相对飞。

诗歌刻画了一位因离别而悲伤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上阕描写离别情境。第一句描写了送行途中的景象,“?满溪”形容萋萋芳草,“柳绕堤”暗示送行之远。“陇月低”的“低”既表现出时间在黎明时分,又体现出抒情主人公的低回的心情、孤独的处境。下阕写别后情境。“烟霏霏”“风凄凄”描写景物,寓情于景,表现离别后凄凉的情感,“重”“听”表现出离别的感伤、对远行人的关心,结句“寒鸥相对飞”反衬抒情主人公的孤独、悲凉。

诗歌通过描写满溪之?、绕堤之柳、低垂之月、霏霏之烟、凄凄之风、寂寒之鸥等景象,营造朦胧的境界,表现抒情主人公凄迷的心境,刻画出一位因离别而忧愁、烦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3)诗人形象。

诗人的形象主要通过诗歌所抒发的情感来分析,可以结合写作背景及诗人的具体处境来分析。

初冬夜饮

[唐]杜牧

淮阳多病偶求欢,

客袖侵霜与烛盘。

砌下梨花一堆雪,

明年谁此凭栏杆?

【注】淮阳:指西汉汲黯。汲黯刚直敢言,屡次切谏,数被外放,最后抱病死于淮阳。

诗歌第一句使用典故,用西汉汲黯的故事表现诗人处境的悲凉。从诗歌题目分析,“欢”指饮酒,“多病”的状态还要饮酒,说明诗人只能借酒浇愁,表现出诗人郁积的愁思,只有靠饮酒排解。第二句“客”指作客他乡,“霜”照应题目“初冬”,“烛盘”照应题目“夜”,刻画出在烛光下自斟自饮、孤寂苦闷的诗人形象。后两句写景,诗人凭栏远眺,看到大雪纷纷,积雪如梨花,寓情于景,表现出诗人流转无定的困苦、思念故园的情思、仕途不顺的'愤慨、壮志难酬的隐痛。

诗歌通过描写诗人生活的处境、动作、心理以及自然环境,刻画了一个孤独、寂寞,思念家乡又壮志难酬的诗人形象。

2

景物形象

(1)物象。

在托物言志类诗中,诗人常通过描写事物的特征,体现物象的特点,从而表现诗人的情感体验和志向选择。理解物象的特征,可以从诗歌描写的事物特征入手,分析诗歌使用的描写手法,分析诗人对事物的情感,然后概括事物与诗人情感或志向的相同点。

咏风

[唐]王勃

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

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首句平直轻快,直言习习凉风飘然乍起。“加我林壑清”概写风不管深沟还是浅壑,都遍施恩惠。三、四句描写风为百姓送爽的具体情态情态。五、六句赞扬风的品格。自然地引出结句,描述风在宁静的傍晚,还吹响松涛,给人欢愉。诗歌以风喻人,托物言志,通过赞美风的高尚品格和勤奋精神,表现诗人学习风,努力做事、普济众生的志向。

(2)意象。

意象是指诗歌中表现诗人情感的事物,多集中在自然风光、人类活动上。理解意象特征,可以从描写事物的特征、诗人的情感分析。平时应积累一些常见的意象所体现的情感、特征等。

鹧鸪天

[北宋]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这首词是苏轼贬谪黄州时所作,描写了诗人幽居的生活,体现诗人欢快、闲适的心境。词的上阕写夏末秋初雨后村庄周围的景*。开头两句,描写诗人生活的自然环境:树林苍郁、高山耸立、翠竹丛生、小院幽静、秋蝉鸣唱、衰草蓬松、池塘深深,动静结合、远近结合,层次分明;三、四两句选取了翻飞的白鸟、满池的荷花,表现环境的诗情画意,组成相映成趣的美丽画卷。诗人选取“林”“山”“竹”“鸣蝉”“草”“池塘”“白鸟”“荷花”等意象,表现生活环境的清幽和快乐的心情。下阕写诗人的游览。诗人手拄藜杖缓步游赏,体现诗人自得其乐的生活情态;最后两句,表现出诗人游兴正浓的状态。

二、概括诗歌形象的方法

概括诗歌中的形象,要注意几个方面:

1.分析语言,整体理解。无论是分析人物形象还是景物形象,诗歌阅读的第一步都是通过分析诗歌语言,阅读时可以从诗人的*格特征、写该诗时所处的时代环境以及诗人此时的处境等出发,理解诗歌使用的词语,整体体会诗人的情感。

2.分析环境,体会处境。所谓环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然环境,即诗歌内容反映的自然特征,如分析诗人选取的景物、事物、场面等;二是社会环境,即作者生活的时代特征。所谓处境,即诗人写诗时的生活状态,是春风得意、加官晋爵的时期还是困顿的时期等。诗人所处的环境、处境直接影响到诗人的思想感情,会决定诗人选取的景物特征,也会决定诗歌刻画的形象特征。

3.注重想象,补充空白。诗歌的简洁*决定了诗歌在语言上会留下大量的空白。阅读诗歌就要通过个人的情感体验补充诗歌的留白,通过对文字的理解和文字之外的内容的整体理解,把握诗歌中形象的特征。

4.分析意象,感知意境。诗歌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但又是有所选择的反映,这就决定了诗歌选取的景物等是为表情达意服务的。所以,理解诗歌中的形象就可以通过分析诗歌的意象特征,感悟意象营造的氛围,体味诗歌的意境,从而整体理解诗歌形象。

5.分析手法,概括形象。从写作手法的角度看,诗歌多通过体现描写对象的动静、虚实,使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借助铺垫、烘托、照应、过渡、点题等手法塑造形象。因此,概括形象特征时还可以借助分析具体的写作手法进行。

诗歌《重塑》鉴赏3

【重塑】

走进黑夜,就走进一张网

月亮的眼睛完全陷入泥土

蛙鸣衰竭

蝙蝠的手,疯狂地掐灭最后一盏灯

奔涌的黑暗铺展开来

有东西卡在喉咙似要爆裂,燃烧

挣扎着的世界,也声嘶力竭

却压抑得,像一枚夹在石头缝里的锥刺

我分明听见

一粒种子置之死地而后生

在阵阵撕肝裂肺的疼痛声中

撑破黑暗的黑。在骨头、血液里

发芽、生长

拔节,脆生生的响

赏析:

读完浅梦如烟的这首诗歌,首先映入脑海里的却是前苏联作家高尔基的作品《海燕》中的名句: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一会儿翅膀碰着波浪,一会儿箭一般地直冲向乌云,它叫喊着,——就在这鸟儿勇敢的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欢乐。

而这首诗歌初读后的感觉也像这只海燕一样迸发出一种积极、昂扬的精神。

这首诗歌在我看来应属于以北岛、顾城为代表的“朦胧诗”。诗歌名为《重塑》。重塑什么?怎样去重塑?那就来看看这首诗歌,试着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走进黑夜,就走进一张网

月亮的眼睛完全陷入泥土

蛙鸣衰竭

蝙蝠的手,疯狂地掐灭最后一盏灯”

诗歌以“走进黑夜”起笔。首先这样的一个意象给予读者一种压抑的心境,并以“网”来加重这样一种意境。

黑夜天天有,而在这里联系下文可知这里的“黑夜”所代表的是一种人生的迷途、低谷、失望、无奈、纷扰。

诗人用“网”来代表的是所有那些束缚、禁锢人们心灵、身体的一切外部及内部事物。在“网”里,我们多半不能自拔,随波逐流。

可想而知,我们在黑暗中的那种恐惧、极力摆脱的心情是如何的?“月亮”、“蛙鸣”也在此时没有了,只有蝙蝠在飞翔。“蝙蝠的手,疯狂地掐灭最后一盏灯”此句甚妙。

蝙蝠,在西方文化里是一种可怕的动物,作为一种夜间动物,昼伏夜出的习*,黑*带翼、翼还有爪的外形,就是“撒旦”的样子。如此邪恶的物种在黑夜里四处游荡,给我们的精神足以造成崩溃。诗中用“蝙蝠”一语双关,既表明了黑暗中那些令人生恶的事物或人,又另指那些禁锢我们自己的内外势力。

诗人的第一节就这样把读者拉入一个无人之境,歇斯底里的意境下。那作者想要表现什么呢?又和主题重塑有何种关系呢?其实说这首诗歌是反映现实,反映人生的作品,不如说这是诗人*灵和浪漫*的抒发。我想这是诗人有感于现实中的人*的压制和理想的破灭,以及人生中的挫折而写下的这首诗。

而黑夜、黑暗之中的而我们会怎样?世界上有什么东西能强大到让人恐惧,强大到永恒?是黑暗,黑暗是宇宙中最广大、最原始、最恒久的物质,它充斥着宇宙的多个角落,按霍金的理论甚至在宇宙还未诞生,时间还未开始时,黑暗就存在了。

“奔涌的黑暗铺展开来

有东西卡在喉咙似要爆裂,燃烧

挣扎着的世界,也声嘶力竭

却压抑得,像一枚夹在石头缝里的锥刺”

人的一生有很多个“黑夜”,虽然“黑夜”是可怕的、孤独的,但不应是绝望的。人生总要经历黑暗与挫折。

诗人此时并未对现实世界作任何客观的描绘,实际上,现实只是触动诗人*情和浪漫主义的“元素”,他想表现的不是现实世界如何“黑暗”、如何恐惧,而是要抒发自己对“黑暗”的感受和不满、愤懑之情,表达自己同“黑暗”誓不两立的决绝态度与抗争精神,以及对理想、对美好的向往和热烈追求。

“爆裂”、“燃烧”、“挣扎”、“声嘶力竭”正是诗人否定和拒绝“黑暗”、肯定和向往理想的发声!

第二节充满了诗人的抗争!当终有一天,你绝望了,愤怒了,你大喊:来吧!向我来吧!不要退缩,不要逃避!就如同那只海燕,让风暴来得更猛烈些吧!聚起你所有的力量,以不可阻挡之势穿透黑暗,将它击碎,击垮。

而诗人的浪漫主义就是在于他的抗争、否定一个旧的格局、旧的精神的`同时,以更大的热情去寻觅、肯定一个理想中的格局,重塑自我。那就让我们看看诗人描绘了一幅怎样美丽的情景:

“我分明听见

一粒种子置之死地而后生

在阵阵撕肝裂肺的疼痛声中

撑破黑暗的黑。在骨头、血液里

发芽、生长

拔节,脆生生的响”

这个时候我们看见一个非常理*而又不失感*的诗人。

在“黑暗”退缩后,那象征着冲破束缚、意志坚强、无畏的“种子”“置之死地而后生”。

大地上有片美丽的土地,土地上有水,有雨露,有阳光,更令人向往的是,这是一个“冲破黑暗”的“理想之地。

为寻求这一理想之地,诗人抱着怎样义无反顾的坚定决心:在“撕肝裂肺的疼痛声中”、“撑破黑暗的黑。在骨头、血液里,发芽、生长”。

这时诗人以一个浪漫主义者的*,表达了对现实黑暗的决绝态度,对理想的美好向往和对自己的重塑的热烈追求,这不就是诗人所要表达的“重塑”吗?黑夜再长、狂风暴雨再大,总有黎明破晓的时候,总有雨过天晴的时刻。相信自己,相信未来。不管你曾经的路是多么的艰难,也没必要回忆往日的光环,更无须在意自己的年岁。只要我们能从现在做起,战胜惰*,重塑自我。

诗的前二节表现诗人逃出现实牢笼的决绝之心,最后一节则描绘一种重塑,重生的全景过程,全诗从“走进黑夜,就走进一张网”直至看到“发芽、生长,拔节,脆生生的响”,一气呵成,抒发出诗人溢满胸腔的浪漫*。

诗的最后一段,如同凤凰涅??的轮回,如一首欢快的歌,洋溢其中的是诗人掩饰不住的喜悦与激动。

最后一句“拔节,脆生生的响”,宛如一曲欣喜欢快的调子,又像是“逃出牢笼”、看到“重塑”的诗人发自内心的舒坦。

我们欣赏《重塑》这类诗作,从其低沉、沉重中细细地品出诗独特的韵味,而这首诗,我们感受更多的是诗人美好的理想、高昂的*以及敢于否定黑暗现实的精神。这首诗歌也体现出诗人诗歌结构严谨、鲜明的节奏感以及情感想象的朴实等现代诗歌的特*。

(水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