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认识静电

一、静电现象

高二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

1. 静电现象是指物体带电后,产生的各种表现。常见的静电现象包括:衣物摩擦后能吸引小纸片,或者雷电的出现等。

2. 静电的产生

- 摩擦起电 :例如,当用丝绸摩擦玻璃棒时,玻璃棒会带正电;用毛皮摩擦橡皮棒时,橡皮棒会带负电。

- 接触起电 :物体与带电物体接触后,会发生电荷的转移,导致物体带电。

- 感应起电 :不接触的情况下,带电物体能影响周围物体的电荷分布,使得这些物体带有相反的电荷。

3.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之间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之间则互相吸引。

二、物质的电*及电荷守恒定律

1. 物质的原子结构 :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组成,原子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环绕原子核运动的带负电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在正常情况下,物体内的电子数与质子数相等,因此物体是电中*的。

2. 电荷守恒定律 :在任何孤立的系统中,电荷的总量始终保持不变。尽管电荷可以在物体之间转移,但系统内的电荷总量不会发生改变。

3. 电荷转移过程分析 :

- 摩擦起电 :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导致物体带电。

- 接触起电 :通过接触,电荷从一个物体传递到另一个物体,最终使得两个物体带有相同或不同的电荷。

- 感应起电 :带电物体的电场影响邻近物体的电荷分布,导致物体带有相反的电荷。

4. 物体带电的本质 :物体带电的过程本质上是电荷的转移,电荷并没有在过程中消失或创造,而是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第二节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一、电荷量和点电荷

1. 电荷量 :电荷量表示物体所带电荷的多少,单位为库仑(C)。它描述了物体携带电荷的数量。

2. 点电荷 :当忽略带电体的形状、大小及电荷分布对相互作用力的影响时,可以简化带电体为一个点,这个点称为点电荷。

二、电荷量的检验

1. 检测仪器 :验电器用于检测物体是否带电。

2. 验电器的工作原理 :验电器通过电荷的感应作用,检测物体是否带电。带电物体会使验电器的指针发生偏移,表明物体带电。

三、库仑定律

1. 内容 :在真空中,两个静止的点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库仑力)与它们电荷量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之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库仑力的方向沿着两个电荷之间的连线。

2. 力的大小与方向 :

- 力的大小与电荷量成正比,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 力的方向:同*电荷互相排斥,异*电荷互相吸引。

3. 公式中的常量 :在库仑定律的公式中,k为静电力常量。

4. 适用条件 :

- 定义在真空中(空气中也近似成立)。

- 假设电荷是点电荷,形状和大小对相互作用力的影响忽略不计。

第三节 电场及其描述

一、电场

1. 电场 :电荷周围存在电场,带电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它们周围的电场来实现的。

2. 电场的基本*质 :电场能够对放入其中的电荷施加力,影响物体的运动状态。

3. 电场力 :电场对电荷的作用力称为电场力,它是由带电物体激发的电场对其他电荷的影响力。电荷之间的静电力就是电场力的具体表现。

物理知识点汽化和液化知识点总结和归纳2

物理的学习需要的不仅是大量的做题,更重要的是物理知识点的累积。下面是一篇八年级物理汽化和液化知识点讲解,欢迎大家阅读!

1、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

2、汽化和液化是互为可逆的过程,汽化要吸热、液化要放热;

3、汽化可分为沸腾和蒸发;

(1)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注:蒸发的快慢与(a)液体温度有关:温度越高蒸发越快(夏天洒在房间的水比冬天干的快;在太阳下晒衣服快干);(b)跟液体表面积的大小有关,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凉衣服时要把衣服打开凉,为了地下有积水快干,要把积水扫开);(c)跟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有关,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凉衣服要凉在通风处,夏天开风扇降温);

(2)沸腾:在一定温度下(沸点),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注:(a)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b)不同液体的沸点一般不同;(c)液体的沸点与压强有关,压强越大沸点越高(高压锅煮饭)(d)液体沸腾的条件:温度达到沸点还要继续吸热;

(3)沸腾和蒸发的区别和联系:

(a)它们都是汽化现象,都吸收热量;(b)沸腾只在沸点时才进行;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c)沸腾在液体内、外同时发生;蒸发只在液体表面进行;(d)沸腾比蒸发剧烈;

(4)蒸发可致冷:夏天在房间洒水降温;人出汗降温;发烧时在皮肤上涂酒精降温;

(5)不同物体蒸发的快慢不同:如酒精比水蒸发的快;

4、液化的方法:(1)降低温度;(2)压缩体积(增大压强,提高沸点)如:*的储存和运输;液化气;

初二物理知识点总结3

一、力

1、力的概念:力是指物体对其他物体的相互作用,可以是推动、拉动或其它形式的作用。

2、力的单位:力的*标准单位是牛顿(N),简称“牛”。例如,用1牛顿的力拿起两个鸡蛋时,其所施加的力约为1N。

3、力的作用效果:力能够导致物体形状发生变化,也能够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通常意味着物体的速度大小(即运动快慢)或运动方向发生了变化。

4、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是决定力效果的关键因素。每个要素都会影响力作用的效果。例如,力的大小决定了物体加速度的大小,方向决定了物体运动的方向,而作用点则影响力对物体的形变或运动的影响。

5、力的示意图:通过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的大小和方向,线段的长度代表力的大小,箭头指向力的作用方向。若力的大小不明确,则不需具体表示。通常,力越大,线段越长。

6、力产生的条件: ① 必须至少有两个物体参与相互作用; ② 物体间必须存在某种形式的相互作用,甚至可以是非接触的作用。

7、力的*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即在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是相互依存的,施力物体同时也受到受力物体的反作用力,反之亦然。

二、*力

1、*力 ① **:当物体受力后发生形变并能恢复到原状时,称为**。**是物体在力作用下的可恢复*特征。 ② 塑*:与**相反,塑*是指物体受力后发生形变,并且这种形变无法恢复到原形态的特*。 ③ *力:是指物体因发生**形变而受到的力。*力的大小取决于物体形变的程度。*力的产生需要物体发生**形变,且通常两物体需要相互接触。生活中常见的*力有拉力、支持力、压力和推力等。

2、*簧测力计 ① 结构:*簧测力计由*簧、挂钩、指针、刻度和外壳组成。 ② 作用:其主要作用是用来测量力的大小。 ③ 原理:在*簧的**范围内,*簧受拉力越大,伸长量就越大。伸长量和拉力的大小成正比。 ④ 使用方法: (1)在使用前,要先了解*簧测力计的量程和分度值; (2)检查指针是否指示在零刻度,如果没有,需调零; (3)轻拉秤钩几次,观察指针是否恢复到零刻度; (4)使用时,拉力方向应与*簧轴线一致,避免指针、*簧与外壳接触; (5)测量时,拉力不能超过测力计的最大量程; (6)在读取测量结果时,要确保视线垂直于刻度面。物理实验中,有些物理量无法直接观察,但其变化引起的其它物理量变化可以容易观察,这种通过间接观察量变化来推算目标物理量的思路被称为“转换法”,并广泛应用于温度计、*簧测力计等仪器的设计。

三、重力

1、重力的概念: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引力作用,使物体受力的现象。地球是重力的施力物体。

2、重力的大小:物体受的重力称为重量,其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重力的计算公式为:G = mg,其中g = 9.8 N/kg,表示质量为1kg的物体受的重力为9.8N。在精度要求不高的情况下,常常取g = 10N/kg作为近似值。

3、重力的方向:重力总是竖直向下,这一方向在实际应用中可通过重垂线和水平仪来检查建筑物或物体是否垂直或水平。

4、重力的作用点:物体的重力作用点称为重心。对于均匀物体,重心位于物体的几何中心。例如,均匀的细棒重心在中点,球体的重心位于球心,规则形状的薄木板重心则位于对角线交点。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