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来,屈原伟大的爱国情怀,不朽的传世楚辞和永恒的求索精神一直为后人所景仰。读着世人为屈原所作的颂歌,吟着流传千古的屈子诗篇,一个胸襟如海,才思如江,品德如星的屈原形象在我脑海中愈发清晰了。
读屈原,我感受到他海一般博大的胸怀。海之博大,包容涓滴。即使才能得不到认可,他也从未自弃过。黑暗当道下,屈原身为国臣,心系*,可悲的是楚怀王不识他一片赤胆忠心,听信谗言将他流放。但屈原以超人的胸怀容纳了这一切不公,将悲愤苦楚深埋于心,继续反抗着黑暗势力。当楚国灭亡的消息传来后,他绝望地抱石自投汩罗江,以满腔赤诚来祭奠那沦丧的故土。他死了,但他的精神不灭,他的死即是他的永生!他抱石投江的那一刻,江水一定是滚烫的,它因屈原滚烫的赤子之心而沸腾!
读屈原,我感受到他江一般奔涌的才思。江之奔腾,诗情不息。在流放途中,屈原将忧国忧民的情怀化为创作的源泉,吟出了震古烁今的伟大诗篇。《离骚》、《天问》、《九歌》、《九章》,字字珠玑,篇篇精华,代代传唱。中华文明的大江大河中,屈原的诗篇永远是熠熠生辉的经典,世代吟诵,传承不息。一字一句,无不凝聚着他对祖国的热爱、对*的担忧,无不彰示着他高洁不屈的气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艰。”“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句句隽永,发人深省,励人奋进。
读屈原,我感受到他星一般闪耀的品德。星之璀璨,光耀寰宇。小人满朝,黑暗当道中,屈原勇敢地与奸臣作斗争,宁死不屈,他那伟大的爱国精神和忠贞无二的气节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脊梁,一如灿烂的星辉,照亮了漆黑的夜空,照耀着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在过去的黑暗岁月里,中华民族正是凭着这伟大的精神和民族凝聚力,一步一步走向光明。敌人的铁蹄下我们没有屈服,布满*烟的大地上,正悄悄绽放着复兴之花,屈子精神就是那高悬的明星,成为华夏儿女在黑夜中前行的指引。
“诗人浩气,报国凌云志。朝政乱权倾欲第,虽死犹荣青史。离骚煜世名诗,满腔血世人知世代后人祭奠,年年端午圆时。”读着这颂歌,我的心有如被汨罗江水涤净了,只是对屈原的怀念和景仰,却愈加深了。读屈子高山景行,仰屈子诗魂风采,吟屈子煜世名诗,传屈子爱国精神,扬屈子高洁品行。我读着屈原,感受着屈原,景仰着屈原,并将一直读下去,感受下去,景仰下去。
屈原读后感500字2
读完《屈原》后,屈原的悲伤是我感同身受。
你最终还是来到了汨罗江岸,颜*憔悴,面容枯槁。
你的心在滴血,不平的遭遇,不公平的议论,不同的人生价值观,你最终选择了与日月争辉,和天地共存。
用尽力气,抹不去你悲伤的回忆。你—屈原,楚怀王的左膀,天下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想当年,你是多么的精明强干。你是多么的能言善辩,你又是多么的明子制乱。现在你却安静了。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他们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他们以小人之语旁君子之为,他们以小人之语妒君子之才,于是你,被疏远了。
在寂寞的风中,你在行走,伴随着夜的精魂。你赋《离骚》,写下了内心的困苦和悲愤;亦余心之所善兮,谣琢谓余以善淫。是的,没想到当年大名鼎鼎的楚国大夫,却一败涂地。
风,还是很寂寞,在云中翻过的是月的清波。
你正直前行,你竭尽忠智!但你终日被诽,你心里怎能无怨无悔呢?
理智是*冷的慰藉。你最终选择了与汨罗江为伴。这一天你站在汨罗江口,颜*憔悴,面容枯槁。就连渔夫也能看出你心中的那股不平之气。当他问你为何出现在此时,你终于道出了心中的不快:举世浑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你宁愿“赴长流而莽于江鱼腹中”,也不愿以皓皓白云,而蒙世之温。
这就是你,今大地为之自豪的脊梁。
你,就在这一年,纵身一跃,以转瞬即逝的生命表达你对朝廷的怨恨,既然匆匆地来,为何不匆匆地去?
沉沦的光明中烁烁生辉的只有这汨罗江中一颗不屈的心,一首不朽的诗。
《屈原列传》读后感3
屈原名平,是春秋战国时期楚怀王的左徒,见识广博。屈原一生中遭遇了两次大的挫折。
屈原之所以成为中华民族爱国精神的代表,主要原因是他很有才能和爱国情怀,在楚国遭受打击,但是他始终不背叛楚国。
"路慢慢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每每读到屈原,想到屈原,总有一种悲叹,一个真真的跋涉者,一个真真坚持自己理想与情*的人,它的结局竟是万般无奈的投江。
一个人的精神,一个人的人的意志无不在诠释着他对人生的理解,他对生命的看法。
为什么有那么多高尚的人总是匆匆走过他短暂的一生,今天的人也许永远都理解不了古人。
读《屈原列传》的时候,吸引和震撼我的已不再是屈原那高尚的品质,而是感慨活在一个不被人了解的世界,那会是一个多么大的悲哀。
从屈原坎坷的一生揭示出一个深刻的道理,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遭遇困难和挫折是正常的,关键是面对挫折时,应当拿出勇气和毅力迎接挑战,直面挫折,战胜自我,把每次挫折当作前进的踏脚石,最终走向成功的辉煌。
[《屈原列传》读后感]相关文章:
《屈原列传》读后感4
屈原名平,是春秋战国时期楚怀王的左徒,见识广博。屈原一生中遭遇了两次大的挫折。
屈原之所以成为中华民族爱国精神的代表,主要原因是他很有才能和爱国情怀,在楚国遭受打击,但是他始终不背叛楚国。
"路慢慢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每每读到屈原,想到屈原,总有一种悲叹,一个真真的跋涉者,一个真真坚持自己理想与情*的人,它的结局竟是万般无奈的投江。
一个人的精神,一个人的人的意志无不在诠释着他对人生的理解,他对生命的看法。
为什么有那么多高尚的人总是匆匆走过他短暂的一生,今天的人也许永远都理解不了古人。
读《屈原列传》的时候,吸引和震撼我的已不再是屈原那高尚的品质,而是感慨活在一个不被人了解的世界,那会是一个多么大的悲哀。
从屈原坎坷的一生揭示出一个深刻的道理,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遭遇困难和挫折是正常的,关键是面对挫折时,应当拿出勇气和毅力迎接挑战,直面挫折,战胜自我,把每次挫折当作前进的踏脚石,最终走向成功的辉煌。
屈原贾生列传读后感5
这一篇顾名思义,写了两个人,屈原和贾谊。两个的早年经历和个*有些相似,都是早年得志,以文采和博学深得君主器重,但是都遭遇诬陷抵毁,然后一蹶不振,屈原跳汩罗江自杀身亡,贾谊流放长沙抑郁而死。
简单的说这一篇就是这样。
作者用了很多篇幅记述屈原和贾谊的文章诗词,大抵都是悲愤喊冤之辞,“举世皆浊我独清,世人皆醉我独醒”,小人得志,有才能之士失意,“世既莫吾知兮,人心不可谓兮”。总之,是这个世界错了,我没错,世既不容我,我将离世而去。
这两人都是饱学有才之人,但在人格上都有缺陷,早年太得志,没经过挫折,一旦失意,怨天尤人,一蹶不振。嗯,不要骂我,我的确有点站着说话不腰痛,不过学历史就是要以史为鉴,客观分析,容不得半点姑息。屈原所受的不公平际遇有伍子胥惨吗?有范雎惨吗?他们都可以重振旗鼓,东山再起,为什么他不能?
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这个世界的确是极其不完善的,古往今来,有太多的怀才不遇之士;有太多的受人诬陷抵毁从此失意的有识之士;世之不公,比比皆是;因此屈原呼天抢地怨天尤人的诗词引发古今无数*知识分子的共鸣,也成就了他千古才名。
其实,从某种角度说,屈原的不如意的际遇加上他抑郁偏激的个*,当然还有他的文学造诣成全了他作为一个文学家的成就,所谓忧愁愤怒出诗人,就是这个道理。
屈原列传读后感600字6
自怀石投江之后,屈原便一直为人们传诵至今。先民们专设一个节日来纪念一个人并且延续两千年之久,这至少在*是绝无仅有的。屈原以自己强烈的爱国主义和嫉恶如仇,洁身自好的高风亮节,赢得了后人对他的永世景仰。
屈原之死,感天动地,气贯长虹。
每至端午。每每读到《屈原列传》中“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这一句,都要被屈原感动得潸然泪下。不难想像,作为一个“真正直行,竭忠尽智”的忠信之臣,一再被疑谤直至被贬,作为一个有着强烈爱国之心的国之栋梁,眼看祖国山河破碎而自己却无天之力,这该有多痛苦!在极端痛苦之中,用死来求得永恒的解脱,以死来保护自身的清白,以死来报效祖国,这实在令人同情,令人感动,令世人油然而生敬意。
然而,感动景仰之余,我常会生出一些疑问,死,固然不失为一个保持清白、抗争世事的途径,但这未免夹杂一些懦弱和无奈。当一个人的理想破灭,处于穷途末路之际,死难道就是唯一的最好选择吗?屈原之死,确实悲壮令人感唱。但相形之下,孔夫子那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倔强斗志,不更令人景仰吗?人生怎么可能没有挫折?人生怎么可能没有幻灭?一旦遇到巨大灾难,就以死来解脱,不是显得太消极了吗?
屈原之死,对于国家也是有害无益的。在强秦来楚之际死自然可以从此不再为破碎的山河伤神,自然可以求得永恒的宁静,然而,沦亡的民族怎么办?侵略者铁蹄这下的国土怎么办?
我同情屈原,我景仰屈原,我歌颂屈原,但我又不深深地感叹一句:
屈原之死,悲哉!惜哉!
[屈原列传读后感600字]相关文章:
屈原《离骚》读后感1250字7
我无论如何去追索,“年轻”的你只如云影掠过,而你微笑的面容,极浅极淡,逐渐隐没在日落后的群岚,遂翻开那发黄的扉页,命运将它装订的极为拙劣,含着泪,我一读再读。
——献给屈大夫
从青铜铭文到汉代书简,由篆刻到碑拓。我深爱着可以称为一卷繁华的《离骚》。它灵动,能够飘进人们的脑中,呈现出浩瀚的长流;它消瘦,全篇写就可以收入一卷之中,展露其丰蕴的星空。它如美酒醇香,如花香沁人。每每读罢,都会赠你一卷繁华,让你如沐春风。
当渐沉的暮*爬上屈大夫紧皱的眉头,红霞中却只能透出悲寂。明明是一个夏日的夜晚,为何从诗的这一篇章里读出了秋的影像。于是“制芰荷以为衣,集芙蓉以为裳”,可仍然不能拂去萦绕在心头的烦躁。风声猎猎,心也仿佛将被撕裂。“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身畔是郁郁青青的岸芷汀兰,屈大夫那孤独清高的背影,伫立其中。从诗句流入了我的血液,一瞬间途经了四肢百骸,直击了灵魂的那种沉痛,是屈大夫的祖国河山所不知道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奉献,像甘甜的泉水,给人以清凉的感觉。屈大夫那颤颤巍巍的手,执笔在竹简上舞动,千年以后,《离骚》如庄周化蝶一般变成瑰丽。只是“一片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形容枯槁的屈大夫,今夜是不是又隐没在这一卷《离骚》的那块高地,独自悲痛。
又是一个黄昏,绕过《离骚》的湖畔,波光粼粼,莲塘里轻歌曼舞的,是朵朵鲜绿的诗句。其实,屈大夫也曾是风流倜傥的,有如他笔下的名花香草,傲岸高洁的品质注定他要受人诬陷,“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备受排挤的他将根深深扎入文学创作的土壤,于是枯萎的生命伸出了一枝枝,长出了一叶叶,枝繁叶茂。“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凝聚着忧国血泪和远大抱负的文字,给了屈大夫动力,让他与坚守品行融为一体。阅读《离骚》,吟诵《离骚》,我看到了一个浪漫的屈原。待到采撷附着晨露的花朵,屈大夫的衣裳不经意沾染了荷香,无论是年少时的风光,还是及暮时的悲凉,屈大夫始终是一个浪漫的人。
穿过迷雾层云,我走过《离骚》的无人巷陌,遇见了躞蹀着的屈原。这时的他已不是“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诗人,心忧天下。他是“举世皆浊我独清,世人皆醉我独醒”的史官,激浊扬清;是“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的勇士,斗志昂扬;是“亦于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英雄,大义凌然。然后以身殉国,自沉汨罗江,壮哉慨哉!这只有阅过了《离骚》,读懂了《离骚》,才能懂得屈大夫长存于天地间的浩然正气,不随时光流逝而泯灭的伟大品格。
可流金的文字最终沉入历史长川的河底,外表被淘洗的朴实无华,《离骚》缄默着,有如屈大夫当初面对整个楚国江河日下的寒彻心扉。但《离骚》仍像一株凌寒独自开的冬梅,傲立着。其实繁华丛中的一卷《离骚》,盛放着自由、友善、爱国……它让屈大夫的精魂苏醒,让历史鲜活,也潜移默化地陶冶着我们。而在这个被言情武打的书籍胁迫的当下;在这个手机阅读深入人心,浅阅读盛行的当下;在这个光怪陆离,物欲横流的当下。仍记得浮沉于人世的另一端,不染纤尘的《离骚》,仍坚守着一份初心,仍热爱深层阅读的我们,是多么可珍。像隔着时空,与屈大夫相识相知,同样是固守本真。
《离骚》是屈大夫千年前的深情告白,经历年岁风雨的洗礼,辗转了整个历史的角落,以一种质朴自然的样子缓缓讲述着令人为之掬一把热泪的故事。阅读屈原,阅读《离骚》,阅读书籍,就是在阅读一种伟大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而这种精神将激励着一代代人奋力前行!读《离骚》,在悲喜中寻找;读一卷繁华,做最好的自己!
关于屈原《大司命》读后感8
自古以来,生老病死,都是常态,却又总是无常,没人能说明天会有什么发生在自己的身上。正因为是这样,很多人常说,要过好每一天。
生病,死亡,偶有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人身上,这时,我们或许会想到生老病死,但大多数时候我们很少去想这个问题,因为这些是乎与我们自己无关,那些是别人的故事,因为我们正健康着呢。
如果不是五年前那突如其来的一场病,我真的就象前面所说的那样,生病或死亡与自己无关。
五年前,一纸诊断书,将我归为另类,我生病了,是那种可以直奔向死亡的疾病。我象是被巨雷惊醒,仰望天空,天空就在那一瞬间变得神秘而且陌生,我要怎样?我能怎样?我只是被告知了,我有了一张死亡通行证。
我的脑子什么也不能想,我不断的问自己,我要走了,要离开我的亲人们,我知道我不能再为他们做什么,我甚至在想,我还剩下多少时间。也就是在那一刻,我觉得自己多么的渺小,多么无能为力,我感觉有一种神奇而强大的力量在控制着我们,它是谁?它在哪?我却一无所知。
我是学科学的,并且是学医学的,生命的本质我没有什么不懂,但就是这样,我也无法摆脱心灵中的一种空空的恐惧。现代人对死亡尚且如此,那古人呢,应该是更甚了。
今天读屈原的诗作《大司命》,便又回想走五年前的那场经历:
在那些日子里,我真的好好的想过这个问题,就是关于死亡。想了几天,在无奈中想出了一条通路,那就接受吧。决定今生死去,反倒没了想法,把自己交给医生,一切听天由命。夜深人静时,想着死亡就如同静静的黑夜,不再说话,不再吃饭,只等待来生转世。
也许是这样想,反倒夜夜做起美梦来,梦到自己已经到了下一辈子,梦中的自己是兴奋的,是是纠结的,甚至在梦里说:还没理清这一世就又到了下一世,真是太快了。
当然,这样梦幻的日子没有多久,就又回到了现实,治疗疾病,与疾病抗争那是一个痛苦的过程,需要努力和坚持,需要亲人们的鼓励和帮助。
我生病了,这是我的灾难,在别人看来也许就是一个故事。当然这样的故事很多,天天都在发生。我认识的一些人,在我生病时,他们还是健康的,但在这五年当中,有的人已经走了,走的原因只有发生时才知道。
死亡就是一份黑*的礼物,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会收到,只是不知道它会发生在未来的什么时候,是什么样的形式,仅此而已。
屈原写的大司命,他是掌管人的死亡之神,他被人崇敬着,敬畏着。古代人是这样,其实,现代人也是这样,因为,每一个人都会死亡,都害怕死亡,又都不知道自己的死亡之路在什么时候会出现。
朋友们,好好的珍惜我们的每一天吧,让生命在快乐中度过吧。
《屈原贾生列传》读后感800字9
这个寒假,我拜读了韩兆琦先生的《史记精讲》一书,受到了很大启发,其中的《屈原贾生列传》一文,给我的触动最大,对于屈原,作者先写他的才能之高。他“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但也因此深受上官大夫的嫉妒。上官大夫进谗言使怀王疏远屈原。
屈原被贬之后,作者极力表现他忠君爱国的一腔热血和满怀赤诚,“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但屈原最终也没能使怀王觉悟,反因此得罪了令尹子兰,惨遭放逐。屈原被放逐之后,作者重点写了他的壮烈牺牲。上不能为国尽忠效力,下不能躬耕垄亩,归隐田园,“举世混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这是一种伟大的、难得的孤独,唯有坚强者方能如此,唯有高尚者方能如此。所以屈原才表示:“吾闻之,新沐者必*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蠼乎!”就这样,屈原怀抱沙石,沉江而死,实现了自己“伏清白以死直”的诺言,其正直刚烈堪称千古之冠。但是,合上书页,静下心来仔细想想,当故国沦陷之时,向那滚滚汨罗江水纵身一跃,了却残生,当真是最好的选择么?在重新阅读过《史记》和《史记精讲》中的相关章节后,我对屈原以身殉国的做法有了更多的认识。我认为:当自己的国家深受外敌蹂躏之时,我辈青年当拍案而起、跳将出来,拼尽自己的力量,为国奋斗,哪怕马革裹尸,血染沙场,也算死得其所!而不是丧失信心与勇气,独自徘徊于江湖一隅,毫无意义的轻易了结自己的生命。话虽这样说,屈原的做法却仍值得后代永远尊敬,我认为:他的以身殉国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讲确有值得商榷之处,但他的精神却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特别是在这个喧嚣、轻浮的时代,当金钱的作用被夸大到一个令人瞠目的地步时,当爱国精神被大众所讥讽为“老土”时,当有识之士们惊呼“我们已经穷的就剩钱了”时,我们太需要屈原的精神了!他的正直、他的刚烈,他的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一般高洁的品质,正是我们所极为欠缺的!所以,让我们暂时忘却身旁的浮华,闭上双眼,让思绪飞过千年的风霜,去聆听一下汨罗江畔那凄凉的歌声,与伟大的心灵做一次深入的对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