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第二次以《分数的大小比较》来上教研课。
在上课之前,我翻开以前的教后记。看到了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于是,在再次设计教学预案时,作了如下调整:
第一,删去了复习中的求最小公倍数,通分等练习,改为直接比较同分母和分子是1的分数的比较,并由此引入新课。
第二,例题中,理解题意,原来是分别说说3/5和4/9的意义。根据参考书的建议,直接改为两个问题,老师引导:(1)如果把这一本书的总页数看做单位“1”,那么小芳看了这本书的几分之几?小明呢?(2)所以,要比较两个人谁看的页数多,其实就只要比较什么?事实看来,这样课堂变得更加顺畅和合理。
第三,练习中关于11÷4和13÷10这一组题目,学生都用到了通分比较。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观察两个假分数,并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这样直接就能比商的大小。通过增加了这一环节,帮助学生感悟到,在比较分数大小时除了通分,还可以根据分数的特点具体选择合理的方法。同时,顺利过渡到了下面一题。
第四,直到昨晚,我在看“根据分数的意义直接比较大小时”总觉得有点疙瘩。后来,我把第一题1/2和1/3的比较改为1/5和1/4,这样在比较紧随其后的3/5和3/4时,就能沿用第一题的分数单位,从而学生也更加容易理解3个1/5和3个1/4,即3/5和3/4的比较。
第五,挑战题设计了三种方法,ppt中用触发器做了效果。可惜这一过程因为时间关系课堂上没有用武之地。
经过了以上改进之后,虽然我是第一个上的,但是,我明显感到课堂效果还是不错的。而且课堂上,我更加放得开了,不再拘泥于教案,不再让几个发言积极的同学唱主角,不再急着赶教案。
我觉得这一课上我比较满意的是:
第一,把教案放在心里。这次,讲台上只留一本书(其实,这书也是摆设,因为书中内容都已经在我心里),所有教学流程我已经清楚,也许有的引导语言不一定按照原教案的语言,但是,流程已经非常熟悉。
第二,我努力做到关注全体学生。这一课,学生的自主探究和练习时间充分,所以,也让我有了充分的时间走到学生中去巡视,去指导,去了解学生做的情况,从而可以让我调节接下来的组织过程。比如,在学生自主探究分数的大小比较方法时,我走到学生中去巡视,看到学生想到了不同的比较方法。本来,我在课件中用超链接来应对学生出现的各种*,可是,我看到各种情况后,就直接挨着顺序有意识地点了其中几个学生来说出不同的方法,这样就可以让我不再使用超链接。再比如,这一课,我看到平时比较内向的学生成绩也并不理想的小鑫同学举手了,我就让他起来发言了。不出所料,他的发言内容是磕磕碰碰,甚至心急慌忙地出了错。不过我还是耐心地给了他机会让他把话说完,而他也最终自己调整状态,并自己改正了错误。我想这样的一次机会对谈鑫来说肯定是难忘的,对于我来说,其实也是一次大胆的尝试。因为,按照以前,为了一味追求课堂的流畅和正确率,我是肯定不会选择小鑫等这样一些同学的。但是,现在,我庆幸,我给小鑫也给自己创造了选择的机会。又如,学生练习交流完毕,我每次都关注到了没有做对的同学,让他们检查错误的原因并改正。学习,就是不断地尝试,不断地改正,不断地在错误中找到正确的方向。因为,这是我第二次上这一课,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来越不愿意为了所谓的流畅和好看而作秀,这让我有足够的底气和信心去关注班内各种学生的学习。
凡事都是相对而言的。正是因为我做了这样的选择。所以,回顾我的课堂,就没有了理想中的预期效果。比如,原本以为精简了练习,新授时又精练了过程,可以留出最后的时间和大家一起来探讨挑战题,而且挑战题我分别预设了三种不同的方法,这本来就是对应除了常用的通分比较以外可以有其他的方法,可是,只有说到第一种,而且第一种方法还最终因时间关系而只能草草结束。第二,因为课堂中有意识地让大多数同学有了锻炼的机会,让他们在其他老师听课时有展现自己的机会,又因为他们的发言没有预想的那么流利自如,所以,处于课堂等待的过程,就显得没有那么紧凑,这也直接导致最后课堂时间的仓促。
也许,这本身就是两难。这堂课上,关注个体和整体显然没有做到更合理和*。但是,今天这样的做法,也让我有了更大的信心,以后我会更加努力关注课堂上需要关注的学生,努力实实在在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小学数学《分数大小的比较》教学反思范文2
新课程教学目标十分强调“情景*”、“过程*”和“思考*”,在学习方式上强调“自主*”“合作*”和“探究*”。本节课基于新课程的这些理念,设计并实施教学,总的看来效果较好,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一、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较好发展和延续。
学生从一开始的情景题产生疑问引发兴趣,虽然有学生说出正确*,但许多学生的猜测是错误的,教师欲擒故纵,乘势揭示课题,激发兴趣,引领学生开展研究。接着,学生自己创造分数,给分数分类,*探究分数的大小,学习兴趣开始发展。再进入小组交流与合作探讨,很多学生兴致勃勃介绍自己的“成果”,有疑问的学生流露的是迫切解惑的神情,小组互帮融在其中,学习兴趣进一步发展。学生汇报交流时,教师组织“说”、“画”、“议”、“看”等多种学习活动,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保持中延伸。巩固练习也产用多种形式,通过“比赛”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高潮。最后回访“情景题”,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产生“成就感”,用以延续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较好培养和发展。
学生自行创造学习材料,并对自己所创造的学习材料进行研究,从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这个过程中,训练学生探究、发现的能力。小组交流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其中,具体训练学生交流、互帮、合作探究的能力。汇报讨论时,教师组织学生通过说一说、议一议、画一画、看一看等多种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多种学习能力。最后,通过学生探究,总结出了比较分数大小的多种方法:同分子分数比较、同分母分数比较、通分把分数化成同分母或同分子比较、与1比较、与1/2比较、画图比较、在直线上用点表示分数进行比较……
感到存在的问题是个别学生对多个分数,尤其是其中既有同分母分数,又有同分子分数时的比较,思路上出现错误。在下节课里,应展开研讨。
五年级数学《分数的大小比较》教学反思范文3
成功之处:
1、教学过程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教师先通过铺垫练习让学生看图说出分数并说出分数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引出新内容,显得很自然。
2、通过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绿化空地的实际问题,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学过程重视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活动,建立分数大小的概念,顺其自然地得出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
4、重视教学过程的直观*,自主学习有学具,集体探究有投影,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
不足之处:
1、对教学内容的处理:
教师没有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给学生举一个例子,这样学生理解起来就比较容易了。如:一个西瓜两个人平均吃,每人吃一半,也就是1/2,三个人吃,每人吃一大角,也就是1/3。
2、教师的基本素质。
(1)当学生说得不正确或说得不完整时,教师没有及时采用灵活的方法进行巧妙地处理,应变能力还不够强。如:在全班交流研究结果时,有学生把1/2〉1/3说成1/2〈1/3时,教师应耐心地让学生想清楚再说一遍,学生仍然说错后,教师要冷静,有意缓解一下紧张气氛,可激励学生说:谁能把这个问题给大家说清楚?这样就把紧张的气氛缓解了,教师也从中赢得了考虑的时间。
(2)对学生的感受关注得不够,没有做到充分尊重学生。如投影的使用,直观*不强时应及时调整焦距,太偏应及时摆正。
(3)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还缺乏激励*。在本节课中,教师虽然能够对学生
进行一些评价,但缺乏从内心深处对学生的赞赏,在每次学生回答题后,评价的语言还缺乏激励*,没有使在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也体验到理解、信任、尊重和鼓舞。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巧妙地运用一些激励*的语言,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4)教师的语言还不够简练和规范。如分子相同和分子是1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强调得不够或有时没有明确区分,在学生说成分子相同时,师没有及时进行纠正。
努力方向:
1、加强学习。重点学习课程标准和课堂评价标准,掌握先进的教学理念和课堂教学评价要素,自觉在课堂上加以实施。同时注重向优秀教师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素质。
2、勤于实践。针对自身存在的诸多不足,不断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进行弥补。特别对这次活动中暴露的突出问题,认真分析原因,学找对策,重点从内因上加以改进和提高。
《小数分数百分数和比》教学反思范文4
这部分内容涉及知识比较多,如果采用一般问答的复习形式只能是走马观花的将知识在课堂上过一遍,复习的效果不会理想,我采用“以点带面”的方法,围绕着百分数和分数、小数三者之间的密切联系进行的,在复习中自己总结规律。
先在黑板出示一个分数,把这个分数作为复习开始的一个点,先把跟分数有关的所有知识梳理一遍,比如分数的意义,分数的基本*质,以及利用分数的基本*质进行的练习。例如不改变分数的大小,把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扩大进行填空的练习。然后再问学生这个分数还可以写成什么形式的,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激活了,想到了很多种形式,有除法形式,百分数的形式,比的形式,小数的形式。我再指导学生对除法、百分数、比、小数的这些知识细化来复习,一节课下来,我既帮助学生回顾了概念,又帮助学生复习了利用概念指导的练习题,学生对这些数的概念和基本*质都掌握得很好。及时练习有利于教师对教学效果的评价,练习设计的针对*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正确认知和深化。
不足之处:由于内容较多,速度较快,没有照顾到后进生的感受,个别学生效果不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