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作者简介

马克西姆·高尔基(1868~1936)前苏联无产阶级作家,他出身贫苦,幼年丧父,11岁即为生计在社会上奔波,当装卸工、面包房工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奠基人。主要作品有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长篇小说《母亲》等。

七年级下册语文《童年的朋友》知识点

2相关背景

《童年》是高尔基著名的自传体三部曲中的第一部,是高尔基最优秀的作品。三部曲分别是《童年》(1913年)、《在人间》(1916年)、《我的大学》(1923年)。三部曲描写了“我”的成长过程。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高尔基的成长历程。

3主要内容

本文运用细腻而饱含深情的语言,通过对外祖母形象的细致描绘,表现了外祖母乐观,坚毅的*格对“我”深厚的以及对“我”一生的影响,同时也寄托了“我”对外祖母的热爱,感激之情。

4句式

1、船舱的窗户明晃晃的,像一个太阳。(比喻)

2、母亲就在沙发上躺着,脸朝上,身子直得你一根弦。(比喻)

3、外祖母说话好似在用心唱歌,字字句句都像鲜花那样温柔、鲜艳和丰润,一下子就牢牢地打进我的记忆里。(比喻)

4、在她没来以前,我仿佛是躲在黑暗中睡觉,但她一出现,就把我叫醒了,把我领到光明的地方,用一根不断的线把我周围的一切连结起来,织成五光十*的花边。(比喻)

5分段及段意

本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描写外祖母的外貌。

第二部分(2~6):细腻的刻画了外祖母的形象。

第三部分(7):叙述外祖母对“我”的影响。

五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2

《白杨》一文通过描述一位父亲与两个孩子在火车途中观赏白杨树的对话,深刻反映了边疆建设者的精神风貌和家国情怀。作者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通过赞美白杨树的坚强和顽强生长,表达了对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精神的敬仰和称颂。

白杨树作为文章的象征,展现了其顽强生长的特*,无论面对风沙、雨雪、干旱还是洪水,都能坚持直立不倒,象征着边疆建设者不畏艰难,坚韧不拔的精神。这种坚定不移的姿态,正是作者赞美的焦点,也是边疆*顽强不屈的写照。文章中提到:“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这段文字不仅描述了白杨树的外在形态,更寓意了边疆建设者对祖国需求的忠诚和对工作责任的坚守。

文章末尾,父亲看到一棵高大的白杨树旁,几棵小树在顶风冒沙中茁壮成长,他露出微笑。这一画面象征着父辈们为边疆事业奋斗、牺牲的精神传承,也表达了他对子女们的期望,希望他们像那些小树一样,在艰苦环境中成长,为边疆的发展贡献力量。这不仅是对边疆建设者的赞美,更是对家国情怀的真挚表达和传承。

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知识点整理3

1、一词多义积累:

而:学而时习之(顺接连词,可译为“并且”)

学而不思则罔(转折连词,可译为“却”)

人不知而不愠(转折连词,可译为“却”)

择其善者而从之(顺接连词,可不译)

知:人不知而不愠(知:了解)

温故而知新(知:知道)

是知也(知:通“智”,聪明智慧)

其:择其善者而从之(代词,他们的)

其恕乎(大概)

为:为人谋而不忠乎(替)

可以为师矣(当,做)

知之为知之(是)

以:可以为师矣(凭借)

仁以为己任(把)

三:三人行必有我师(几)

吾日三省吾身(多次)

后:然后知松柏(之后)

松柏之后凋也(最后)

行:三人行必有我师(走路)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奉行)

2、通假字积累:

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

诲女知之乎(女:通“汝”,你)

是知也(知:通“智”,聪明智慧)

3、成语积累(本文中流传至今的成语):

①温故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就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②任重道远:任务重,路程又长。比喻担负的责任很艰巨。

③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停止。形容为完成一种责任而奋斗终生。

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给别人。

⑤见贤思齐:见到贤人就要想着和他看齐。

⑥三人行必有我师: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

4、格言积累

①谈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谈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见贤而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③谈品德修养:人不知而不温/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