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陆游(1125-1210),南宋爱国诗人。字务观,号放翁,山*(今浙江绍兴)人。父亲陆宰是具有爱国思想的士大夫,与他交往的也多是爱国志士。从小培养了陆游忧国忧民的思想,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书”(《观大散关图有感》)的壮志。早期的作品即表现了轩昂豪壮的气魄和爱国主义精神。蝶恋花·桐叶晨飘蛩夜语 宋代陆游
桐叶晨飘,蛩夜语。旅思秋光,黯黯长安路。忽记横戈盘马处,散关清渭应如故。 江海轻舟今已具。一卷兵书,叹息无人付。早信此生终不遇,当年悔草长杨赋。
鉴赏:
这首词是陆游晚年被罢官后所作。表现了对抗金前线戎马生活的怀念,和对抗敌重任无人可以托付的感叹。
开头一句“桐叶晨飘,蛩夜语”,词人托物起兴,桐叶飘零,寒蛩夜鸣,引发的都是悲秋之景。“晨飘”与“夜语”对举,表明了同朝至夕,终日触目盈耳的,无往而非凄清萧瑟的景象,这就充分渲染了时代气氛和词人的心境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
第二句“旅思秋光”,承前启后,“秋光”点明了时间的先后顺序,叶落、虫语,勾起了作者的旅思:“黯黯长安路。”这一句有两重含意,一为写实,一为暗喻。从写实方面来说,当日西北*事重镇长安已为金人占领,词人在南郑王炎宣抚使幕中时,他们的主要进取目标就是收复长安,而一当朝廷下诏调走王炎,这一希望便化成了泡影长安收复,渺茫无期,道路黯黯,这一切使得词人不禁凄然神伤从暗喻方面来说,“长安”是周、秦、汉、唐的古都,这里是借指南宋京城临安。通向京城的道路黯淡无光,隐喻着词人对南宋小朝廷改变抗金决策的失望。
“忽记横戈盘马处,散关清渭应如故。”词人北望长安,东望临安,都使他深为不安,而最使他关切的还是抗金前线的情况,那大散关头和清澈的渭水之旁,曾是他“横戈盘马”之处,也曾是他立志恢复中原与实现其理想的所在,而此时的情况又怎样呢?“忽记”,乃油然想起,猛上心头,“应”字是悬想,但愿“如故”,更担心能否“如故”,也就是说,随着王炎内调以后形势的变化,金人会不会乘虚南下呢?表明词人对国事忧虑的深重。这两句不是旁斜横逸的.转折,而是词人所感情事的变化,词人联想起自己那一段不平凡的战斗经历,说明他旅思的内涵,不是个人得失,不是旅途的风霜之苦,而是爱国忧时的情怀。
陆游《蝶恋花·桐叶晨飘蛩夜语》赏析2
《蝶恋花·桐叶晨飘蛩夜语》是陆游晚年所作。词中表现了他对前线战斗生活的念不忘,对抗金事业无人可以托付的极端忧虑和对自己始终不遇的无限愤慨,表达了自己浓烈的爱国感情,写得神完气足,感人至深。
《蝶恋花·桐叶晨飘蛩夜语》 陆游
桐叶晨飘蛩夜语,唤起旅思秋光,长安路黯黯无光。忽忆横戈盘马之际,散关清渭应如昔。
江海轻舟今已具,但一卷兵书,叹息无人能托。早料此生终不得遇良机,当初悔草《长杨赋》。
【注释】
长安:指南宋京城临安。
《长杨赋》:西汉辞赋家扬雄的名作,为讽谏汉成帝游幸长杨宫而作。
【赏析】 首句"桐叶晨飘蛩夜语"托物言志,描绘了凄清萧瑟的秋景,暗示了词人的忧郁心境。"旅思秋光"进一步勾勒了旅途中的孤寂感,而"长安路黯黯无光"则暗含了对时局的失望与忧虑。接着的两句表达了词人对前线战事的牵挂和对国家前途的担忧,体现了他的爱国情怀。
接下来的两句"江海轻舟今已具",透露了词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但"一卷兵书,叹息无人能托"却彰显了他内心对国家兴亡的挂念。最后两句"早料此生终不得遇良机,当初悔草《长杨赋》"则表达了词人对自己命运的无奈和对当初决策的后悔之情,凸显了他的苦心与无奈。
【简评】 这首词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以及对个人命运与国家兴亡的反思,展现了词人晚年的忧国忧民之情,是一首具有深刻时代意义的抒情之作。
《蝶恋花·京口得乡书》鉴赏3
《蝶恋花·京口得乡书》是宋代文学家苏轼所作的一首词。这首词通过对比、反衬等艺术手法,层层递进的写出了作者强烈的思乡之情。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蝶恋花·京口得乡书》鉴赏。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蝶恋花·京口得乡书
朝代:宋代
原文:
雨后春容清更丽。只有离人,幽恨终难洗。北固山前三面水。碧琼梳拥青螺髻。
一纸乡书来万里。问我何年,真个成归计。白首送春拚一醉。东风吹破千行泪。
译文
雨后春天的景*更加青翠美丽。只有那远离故乡的人,深沉的愁恨总洗不去。北固山下三面都是水。弧形的江面,仿佛是碧玉梳子,苍翠的山峰,好象是美人的`发髻。
万里外的家乡来了一封信,问我哪年真的能回去?我只有回头拼命喝酒,送春归去,春风倒还多情,抹去我的行行泪涕。
注释
①熙宁七年(1074),苏轼在杭州通判任上,曾到京口(今江苏镇江)。
②北固山:在镇江北,北峰三面临水,形容险要,故称。
③碧琼梳:指水。青螺髻:喻山。
简析
最后两句不回答乡书中的问题,而以春光易逝,借酒浇愁作结,但有家难归之意已溢于言表。这种不答之答比直接回答具有更强烈的感染力量,充分抒发了他那种难以言状的思乡之情。
游宦在外,仕途凶险。一封乡书来自万里之外,勾起多少愁恨!借酒拼醉,只落得悲上加悲。山清水秀,更平添几多愁绪。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