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现代资本结构理论中,优序融资理论在西方发达国家得到了广泛验证,但我国企业却表现出强烈的股权融资偏好,与该理论产生背离。本文从资本市场功能定位、公司治理与市场效率、融资本钱三个方面对这种异常融资次序形成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治理对策。
[关键词] 优序融资理论、融资次序、股权融资
一、信息不对称下的融资决策——优序融资理论
优序融资理论是当前国外公司财务学界主流的资本结构理论。其创始人图尔特·梅耶斯将不对称信息引入资本结构理论研究,该理论承认了信息不对称和财务困境本钱的存在。其基本观点包括四个方面:(1)企业更倾向于内部融资而非外部融资(信息不对称只与外部融资有关)。(2)股利政策被视为固定,因此即使股利减少,也不能满足资本支出的需要,现金需求量的变化不会因短期股利变化而得到缓解。(3)若资本投资需要外部融资,企业将首先发行最安全的证券,即债务优先于股票。如果内部现金流量超过资本投资,剩余部分会先用于偿还债务,而不是用于回购股票或股息派发。随着对外融资需求的增加,企业将沿着优序融资的路径,从安全*的债务到较高风险的债务,甚至到可转换证券或优先股,最后才考虑股权融资。(4)企业的负债比率反映了其对外部融资的累积需求。也就是说,企业的融资顺序是内部融资优先,其次是债权融资,最后才是股权融资。
二、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融资次序的比较
按照现代融资理论,上市公司再融资应优先考虑内源融资,即保留利润和资产折旧;然后再考虑外部融资,其中债务融资优先,股权融资则是最后的选择。这种“融资定律”在西方发达国家得到了广泛验证。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原因探析2
摘要:与西方成熟市场上的公司相比,我国上市公司存在明显的股权融资偏好。然而,这并非因为股权融资成本低廉,相反,高折价发行使得上市公司承担了较高的机会成本。低效的公司治理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本文旨在分析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的成因,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关键词:股权融资偏好;折价发行;公司治理
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和企业融资渠道的多元化,如何合理安排融资结构以改善公司的经营绩效并提升公司价值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呈现出股权融资偏好的特征。黄少安、张岗(2001)指出,股权融资偏好不仅导致资金使用效率低下、损害投资者利益,还对公司治理和整个宏观经济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分析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的原因并提出相应政策建议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文献回顾
MM理论是现代资本结构理论的开端。该理论在无摩擦的完美市场假设条件下得出了企业价值与资本结构无关的结论。Ross首次将不对称信息理论引入企业融资结构分析,基于此,Mayes et al.(1992)指出,公司通过股权融资可能会面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这可能导致投资者对公司价值的错误估计,进而影响公司融资的成本和效率。此外,公司治理结构的不完善也是导致股权融资偏好的重要原因之一。
消费品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分析3
摘要:信息不对称是现代经济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本文分析了消费品市场中信息不对称的表现及其对市场各主体行为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善市场信息不对称状况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信息不对称;逆向选择;道德风险
在消费品市场中,信息不对称通常在交易双方之间出现,并且其程度受到交易双方身份的影响。消费品市场涵盖生产者、中间商和消费者,交易通常涉及生产者与中间商、中间商与消费者之间的交易,或者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直接交易。在这些交易中,双方的信息优劣往往取决于它们各自拥有的信息量(见表1)。
本文进一步分析了信息不对称对市场各主体经济行为的影响,其中包括厂商间的博弈。以两个奶粉生产厂家甲、乙为例,假定它们分别有生产优质品和含有违规添加物的劣质品两种选择。在这种情况下,厂商的决策将直接影响其利润。通过图1的示例,我们可以看到当两者都生产优质品时,它们分别获利5万元;但如果一方选择生产优质品而另一方选择生产劣质品,则生产优质品者获利2万元,而生产劣质品者获利7万元。这是因为生产优质品的成本要高于生产劣质品。如果两者都选择生产劣质品,则它们分别获利3万元。这是因为随着劣质品普及,整个社会的信任度下降,导致消费者减少消费,从而迅速减少厂商的利润。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厂商间存在博弈,各自权衡生产优质品和劣质品的利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