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知识目标

理解并掌握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数学教案-能被2、5整除的数。

数学教案《能被 2 、 5 整除的数》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思维的水平。

三、德育目标

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和认真细致的作风。

四、教学重点

通过学生自己查找数据,掌握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

五、教学难点

能根据特征熟练地判断一个数是否能被2、5整除。

六、教学准备

资料 多媒体

七、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出示问答题)

1、我们学习了一个数的约数和倍数,两个整数,具备什么条件时,才能说一个数能被另一个数整除?

2、下面各组数中,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约数?

10和215和512和314和28

3、说一说2的倍数和5的倍数。

二)、探究新知。

引入:在计算中,经常要判断一个数能不能被另一个数整除,可以根据数的一些特征来进行判断。

这些数的特征又是怎样的呢,你想知道吗?跟着老师一起去发现,好吗?(板书课题:能被2、5整除的数)

1、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

(1)学生自查1—60数据表中,能被2整除的数有那一些,填在自学资料表内。

(2)自查后,同位讨论:这些数有什么特征吗?

(3)学生归纳: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能被2整除,小学数学教案《数学教案-能被2、5整除的数》。

2、能被5整除的数的特征。

方法与上相同。

3、能同时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

方法与上相同。

4、知识归纳:(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

5、自学54—55面 这些数中还有没有特殊的名称。

(1) 集体讨论;自然数中的数还有别的特殊名称?

(2)汇报讨论结果。

三)、巩固练习。(另付练习资料)

1、尝试练习。

(1)学生*完成,教师个别辅导。

(2)汇报*完成作业情况。

2、说一说,议一议。

(1)四人一组进行讨论。

(2)通过讨论,你又知道了一些什么?

3、超级练习。

(1)先*完成。

(2)集体讨论:先说结果,再说一说你是怎么做的,又是怎么想的?

(3)通过讨论后,你还有什么问题要提出来讨论的吗?

四)课堂小结。

1、这节课你又学到了哪些知识?

2、学生归纳能被2、5整除的数。

板书设计:

能 被2、5整 除 的 数

个位上是0、2、4、6、8的数

个位上是0或者5的数

个位上是2和5的数

数的整除教案2

教学内容:

数的整除复习(小学数学九年制义务教材第十册).

教学目标:

1.掌握自然数的分类和关系,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形成网络.

2.理解概念并能正确运用概念.

3.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区别整除和除尽、互质和质数、分解质因数和求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的不同.

教学方法:

边总结边练习(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确定研究对象——自然数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数的整除知识(板书:数的整除)

你知道的数有哪些?我们研究数的整除时,这里的数是指什么数?(板书:自然数)

二、研究自然数的分类

1.提问:自然数可以怎样分类?

生:按照能否被2整除,可以把自然数分成奇数和偶数;按照约数的个数,可以把自然数分成:1、质数和合数.(板书:奇数 偶数 1 质数 合数)

2.提问:你能说说什么叫奇数、偶数?什么叫质数、合数?质数和合数有什么关系?

(板书:分解质因数 质因数)

3.练习:判断对错

(1)自然数可以分成质数和合数.(  )

(2)质数都是奇数,合数都是偶数.(  )

(3)两个质数的乘积一定是奇数.(  )

(4)把15分解质因数是3×5=15,3和5叫质因数.(  )

三、研究自然数的关系

(一)整除关系

1.提问:两个自然数之间会存在哪些关系?(板书:整除 互质)

2.什么叫整除?(引出约数、倍数)(板书:约数 倍数)

它和除尽有什么区别?(板书:除尽)

约数、倍数表示的是数吗?(板书:关系)

公约数、公倍数表示什么?(板书:数)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板书: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

3.练习:下面说法是否正确?

(1)1.2÷4=3,1.2能整除4.(  )

(2)6是倍数,3是约数.(  )

(3)约数的个数有限,倍数的个数无限.(  )

(二)互质关系

1.什么叫互质?它和质数有什么区别?考虑下面各组中什么样的两个数间存在互质关系?

2.判断练习:

(1)两个数互质,这两个数一定是质数.(  )

(2)两个质数一定互质.(  )

(3)两个奇数一定不互质.(  )

(4)两个偶数一定不互质.(  )

(5)奇数和偶数一定不互质.(  )

(三)既不互质,又不整除的关系

1.出示一组数:根据自然数间的关系,将下列一组数分类

(1)13和26   (2)2和7    (3)4和21

(4)45和3   (5)8和5    (6)14和42

(7)12和15   (8)9和10   (9)30和48

(10)12、18和24

整除关系      互质关系

(1)13和26    (2)2和7    (7)12和15

(4)45和3    (3)4和21    (9)30和48

(6)14和42    (8)9和10    (10)12、18和24

(5)8和5

师:(指除整除关系、互质关系外的一组数)这类是什么关系?

为什么?(板书:既不整除,又不互质)

2.这类数的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怎么求呢?(用什么方法?)

数的整除(参考教案一)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3.练习:下列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的求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4.提问:用短除的方法可以分解质因数,也可以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谁能说说分解质因数和求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有什么区别?

四、归纳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师:这节课我们对自然数进行了分类,找出了自然数的关系,即整除关系、互质关系、既不整除又不互质,并根据它们的关系求出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

数学教案-分数乘整数3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教学重点

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总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

(一) 下面各题怎样列式?你是怎样想的?

5 个 12 是多少?

10 个 23 是多少?

25 个 70 是多少?

(概括:整数乘法表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二) 计算下面各题,说说怎样算?

```

++=

++=

```

说一说,这两道题目有什么区别和联系?第二小题还有什么更简便的方法吗?请你自己试一试。

同学之间交流想法:++==3××3=

×3 这个算式表示什么?为什么可以这样计算?

教师板书:++=×3=

二、自主探索

(一) 出示例 1:小新、爸爸、妈妈一起吃一块蛋糕,每人吃 13 块,3 人一共吃多少块?

1. 读题,说说 13 块是什么意思?

2. 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自己列式计算

三、交流、质疑

(一) 学生汇报,并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方法 1:++===(块)

方法 2:×3=++===(块)

(二) 比较这两种方法,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联系:两种方法的结果是一样的。

区别:一种方法是加法,另一种方法是乘法。

教师板书:++=×3

(三) 为什么可以用乘法计算?

加法表示 3 个相加,因为加数相同,写成乘法更简便。

(四) ×3 表示什么?怎样计算?

表示 3 个 13 的和是多少?

++==,用分子 2 乘 3 的积做分子,分母不变。

(五) 提示:为计算方便,能约分的要先约分,然后再乘。

四、归纳、概括

(一) 结合 =×3= 和 ++=×3=,说一说一个分数乘整数表示什么?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二) 分数乘整数怎样计算?

用分子和分母相乘的积做分子,分母不变

五、巩固、发展

(一) 巩固意义

1. 改写算式

+++=( )×( )

++++++++=( )×( )

2. 只列式不计算:3 个 15 是多少?5 个 12 是多少?

(二) 巩固法则

1. 计算(说一说怎样算)

×4 ×6 ×21 ×4 ×8

思考:为什么先约分再相乘比较简便?

2. 应用题

(1) 一个正方体的礼品盒,底面积是 15 平方米,要想将这个礼品盒包装起来,至少需要多少包装纸?

(2) 美术馆要进行美术展览,有 5 张画是边长 2 米的正方形的,如果为这几幅画配上镜框,需要木条多少米?

(三) 对比练习

1. 一条路,每天修 14 千米,4 天修多少千米?

2. 一条路,每天修全路的 35,4 天修全路的几分之几?

六、课后作业

(一) 13 的 3 倍是多少?12 的 10 倍是多少?

(二) 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是 1.5 米,它的周长是多少米?

(三) 一种大豆每千克约含油 0.2 千克,100 千克大豆约含油多少千克?1 吨大豆呢?

七、板书设计

分数乘整数

分数乘整数,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例 1:小新、爸爸、妈妈一起吃一块蛋糕,每人吃 13 块,3 人一共吃多少块?

用加法算:++===(块)

用乘法算:×3=++===(块)

答:3 人一共吃了 1 块。

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教学设计点评

1. 依据知识的迁移,进行很必要的铺垫,利用知识间的联系,精心设计复习题,为教学重点服务,使学生顺利掌握“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意义相同”。同时复习分数加法,为推导公式进行铺垫。

2. 重视法则推导过程,应用转化思想,启发学生把新知识转化为已学过的旧知识。进一步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适时点拨,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教师有意识的让学生参与法则推导,让学生先尝试、观察、讨论、总结,而后再概括法则,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发挥小组的团结协作作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