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古诗,了解诗意,体会诗情。

《赠汪伦》的教学实录范文

2、理解“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含义。

3懂得珍惜朋友之情,有交朋友的欲望。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去理解和体会诗人那时那刻的内心世界,是学生真正读懂古诗的关键。

2、领会古诗意境,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教学难点:

懂得珍惜朋友之情,有交朋友的欲望。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田字格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古诗吗?

2、你们以前有没有学过李白的古诗?

3、那你能告诉老师你们都学过哪些呢?

4、老师今天带来两首古诗,请大家大的读出来。(出示PPT)《赠汪伦》、《古朗月行》。

【设计意图】复习学过的古诗,有助于同学们记忆古诗。

二、学习古诗,理解李白与汪伦之间的情谊深

1、诗人李白写过一生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古诗,今天我们就再来学习一首李白的送别诗《赠汪伦》。(出示PPT)下面请同学来读课题。

2、一起书空课题。(师板书课题)

师:刚刚我们学习了赠的拼音,我们也把拼音写上,zèng,后鼻音。还有生字“汪”

的拼音。

师:(PPT介绍)李白游泾县桃花潭时,常在村民汪伦家作客。临走时,汪伦来行,于是李白写这首诗留别。自由的读古诗,注意把字读准确。遇到不认识的字读一读下面的拼音。

3、理解诗句

师:(PPT出示李白)这是谁坐在船上?诗人李白将要做什么呢?是谁来送他?

师:汪伦怎样来呢?请同学们读以下诗句。(PP:出示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师:李白将要走了,汪伦怎样呢?

师:他怎样来送别,从哪个字可以中可以看到李白不知道他来的。

师:从“忽”字中可以看出他没有告诉他白,他怎样来呢?

师:解释踏歌。(踏歌:边唱歌边用脚踏地作节拍。)

老师想请我们班会跳舞的同学出来表演,李白要走了,你用什么方法来李白。

生出来表演。

师:她们踏着歌声来送李白,这时李白的心理会想到什么?(PPT)

师:那他当时的心理想什么?假如我是李白,我心理很感动,汪伦踏着歌跳着舞来了。

师:这时李白想到了什么呢?(PPT示)

师:此时此刻李白想到了什么?

师(板书):水深情更深。

师:请同学们再带着李白对汪伦的情深再读这句诗。

师:同学们自由拼读黑板上的生字。

师:下面把这些生字宝宝送回古诗,自由读古诗。

师:请一小老师上来示范读。

师:读得真棒,我们把掌声送给她,下面我们学着小老师同桌互读。

师:刚刚我们学习了李白的《赠汪伦》,下面老师带来了《赠汪伦》的古诗新唱,会唱的跟着唱。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引导,诵读,让古诗的`情感层层深入,达到读中悟情的效果。理解“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含义。

三、指导写字,学生写字。

1、师:刚刚听到我们班的同学动听的歌声,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今天学习的生字宝宝,先来观察它的结构、部首,想想怎样记。

师:在课题我们已经学习过“汪”字,下面一起来学习“乘”字,说说注意点,它由哪些字组成呢?

师:我们一起书空“乘”、“舟”,边书空边说注意点。

2、生练习写字,师巡视。

3、师生展示评价。

【设计意图】老师在教学生写字时,采用了自主写字的方法,给足时间让学生去识字、写字,提高了学生的书写质量。

四:背诵复习巩固

1、师:同学们,我们刚刚学会了这首古诗,现在有谁能把这首古诗背下来吗

2、生背古诗

3、我们还记得这个学期学习的三首古诗吗?

4、一起背古诗。

5、巩固练习。

这是唐代诗人李白写给汪伦的古诗,这首古诗表现了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师:这首古诗表现了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用孩子们喜欢的方式多元化诵读古诗,激发孩子阅读记忆古诗词的兴趣,培养创新精神。

五、总结拓展

1、师:老师还找来了一些朋友之间的送别诗句,我们一起来看看。(PPT)

2、师:假如你的朋友要远行,你们也可以把其中一句诗送给你的朋友,好吗?

【设计意图】通过学习朋友之间的送别诗句,可以延伸学习积累,达到丰富学生文化底蕴的目的。

板书设计

李白 赠汪伦

水深

情更深

赠汪伦课堂教学实录2

一、质疑导读

板书李白(旁打?)师:谁能把想到的告诉大家?生如数家珍: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伟大的诗人;

生:他的祖籍在今甘肃秦安附近,五岁迁居四川江油县,还可算是我们老乡呢!(众笑)

生:李白留下了上千首诗篇,有《静夜思》《蜀道难》、《秋浦歌》

生:我们学过《静夜思》、《早发白帝城》、《望庐山瀑布》(即兴背诗)

师:孩子们知道今天要学什么吗?生齐呼:《赠汪伦》(抽生板书课题,给伦注音,并教读)

师:说说题目是什么意思?生:赠就是送,汪伦是人名。

师:看到题目你想知道什么?生一一提出:我想知道汪伦和李白是什么关系?为什么李白会写诗送他?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思想?

设计思路:运用立体教学模式提问式开讲艺术,将学生从对旧知识的回顾引向新内容的学习,既满足了孩子的表现欲,又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

二、立体探究

师:孩子们提了不少好的问题,在学习诗歌时还会发现新的问题,怎么解决呢?生齐:自己解决!

师:行!老师有一些学习诗歌的方法,现在推荐给大家。

出示学习建议:自由组合选择喜欢的方式学习,限时八分钟。

1、朗读法:朗读全诗,读出自己的感受、体会,读出重音、节奏;

2、绘画法:选择自己有理解的诗句作画(注意不与插图雷同),并作解说;

3、领悟法:对自己感兴趣的词语或诗句做深入研究,结合所查资料仔细玩味,写出体会。

(生自主合作学习,师巡视、参与)

设计思路:充分信任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读读、画画、说说、写写中自我品味语言,感悟诗意,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使学生的个*得到张扬。

师:刚才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很高,现在来把你们的学习体会与大家分享分享。

生:还是我们朗读组的先来吧!然后较有感情地读了一遍。

师:你的声音真好听,如果再注意点节奏就更好了。

又一生自告奋勇读。师:你读出了自己的理解,还有谁愿意来挑战他?

生:我是绘画组的,但我认为读不该是朗读组的专利,大家请看这幅画他边指图边解释道:李白乘船要离开的时候,听到汪伦踏着节拍唱歌的声音,他满脸惊喜地转过身来,所以第二句诗该读出惊喜的语气。(范读)

师由衷赞叹:你不仅画得好,说得好,还读得棒极了!(热烈的掌声)

生:他的理解与我们领悟组的不谋而合,我们认为,可能头一天汪伦说今天有事不会来送行了,李白才独自一个人乘船离开,他的心里也许有一点忧郁,忽闻一词形象地表达出了他看到汪伦出现时惊喜万分的心情。

(师来不及鼓励)一生:我有个问题,李白本是汪伦请去的,可为何李白走时汪伦却不去送别呢?

师暗暗佩服:是啊!老师也想不明白。

生:我猜想汪伦不愿意面对离别的伤感,于是约定不去送行,但最终还是来了。

生:我认为这又是汪伦的刻意安排,就象当初用十里桃花,万家酒店骗李白去一样,(众笑)这种特别的送行方式具有更加感人至深的魅力,以此给李白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忽闻体现的正是意料之外的惊喜。(师作出肯定,并顺势指导读出由忧而喜的情感变化。)

师:(播放前两句诗的情节动画)假如你是李白,在一忧一喜之下,会想些什么呢?

生:我想到这一段时间以来汪伦对我的种种好处,不由得心潮起伏。

生:我想到:汪伦是个多么淳朴善良、热情友好的人啊!

师:愿意以什么方式来表现诗人的感受?(生自发品读,书声朗朗。)

设计思路:《新课标》指出语文课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入多种教学形式,转换课堂模式,让每个孩子都投入地学、生动地学,再尽情展示学后的成果。在这一环节中,尽力做到了开放思维、激发想象、发挥潜能。

师:作为一代文豪的李白,因此脱口而出

生齐诵: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生:我认为这首诗后两句该这样读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不及应该读重音,才能表示汪伦对我的情意深。(指名反复试读)

师:千尺是多深?(学生刚在数学中学过度量,沉默片刻后)生一板一眼算出:1米=3尺,1千尺=333.3米。

一生接过话头:我们上次量过了,我们教室的高是4米,1千尺相当于84层教室那么高的楼房。

师:桃花潭真有那么深吗?

生迫不及待:我知道桃花潭并没有那么深,这是夸张的写法。

师:真聪明!那为什么说千尺桃花水不及汪伦送我情?

生略一思忖,说:这里又用了比喻,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比作桃花潭的水深。

生:不及就是比不上,先突出这桃花潭水的深,再说明比不上汪伦的情意深,以此表现情意的深厚。看看图中二人抱拳相向,就可体会他们依依惜别的深情了。

生:那么桃花/潭水/深千尺中的深千尺也应读重音。(师肯定其说法,师生练读。)

生:老师,我发现一个问题:第一行诗写的是李白,而第四行诗却变成了我,这是为什么呢?

师:你真是一个爱动脑的孩子!这个问题该怎么解答,我想听听大家的意见。

生:李白是别人对他的称呼,这里是采用三人称手法来自称。

生:我认为后两句诗用我便于直接抒发感情,更显出感情的真挚。

师:大家分析的很正确,诗的前两句是叙事,后两句是抒情,叙事时李白将自己冷静地置于三人称,而汪伦的突然出现和特殊的送别方式使李白的心受到强烈震撼,感情如滔滔江水,一泻千里,转换成我是感动之余情到深处的结果。

生:所以我认为桃花/潭水/深千尺语调该稍高,不及/汪伦/送我情该略降,才能体现出李白和汪伦之间情谊的深厚,同时给人语意完整的感觉。(范读)

师:大家都知道怎么读这首诗了,老师准备了一段乐曲,你们在优美的伴乐下尽情地朗读吧?

(师播放录音带《送别》,抽生朗读、背诵全诗。)

设计思路:子曰:不悱不启,教师应做好学生求知路上的引导者,适时启发、适势启发,方能牵一发而动全身,促使学生多角度、全方位思考问题,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抓住关键词语深千尺不及深入理解,进而领悟全诗情感,结尾孩子的顿悟便如水到渠成,看似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

三、评价归纳

(师生共同对学习方法、效果进行评价,对学习内容进行归纳,完成板书设计。)

赠汪伦(lún)

李白(?)

将欲深千尺(升)

忧郁惊喜不及(感动)

忽闻送我情(降)

设计思路:将归纳与板书有机融合,对本课进行梳理、回顾,概括、总结,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完整的知识。

四、训练迁移

抽出优中程度的两位学生,询问他们:今天准备完成什么作业?

师归纳其意见,让其余同学自由选择一两项作为家庭作业。

1、有感情朗读、背诵,能默写;

2、把李白和汪伦的故事讲给家人听;

3、课外学习一首李白的诗,抽时间与同学交流;

4、为《赠汪伦》写续篇(可采用诗歌形式),也可改编故事或制作连环画。

设计思路:自己给自己布置作业,过一把当老师的瘾,使孩子倍感新奇自豪,有利于切合不同孩子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进行分层教学,最大限度发掘孩子的潜能,发展创新能力,使每个孩子都品尝到学习的快乐,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总体设计思路:

《新课标》对三、四年级诗词教学的要求是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中体验情感。古代诗词语言精美,生动,教学时切忌逐字逐句串讲支解。本设计将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从合作伙伴、学习内容、探究方式,到作业设计都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力,并有效利用音乐、绘画、媒体教学等手段,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自研自得,借助想象、入境悟情,从而领悟诗意,体验诗情。的确,放开学生的手脚,放飞学生的思维,就会收获许多意想不到的惊喜。板书简洁、明了,为这一设计意图做了较好的诠释。

《赠汪伦》教案3

一、竞赛引入:

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比赛,看看哪个同学的记忆力最好,记得古诗最多!①请你在诗句中填上动物的名称。②请你在括号中“涂”上颜*。③请你在括号中填上数字。

二、引出授课内容:

“千里江陵一日还”,“飞流直下三千尺”,你知道是谁写的吗?李白一生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他的另一首有名的诗——《赠汪伦》。(显示课件1:《赠汪伦》李白)

三、解题:

1、你能用“赠”来组词吗?李白送什么给汪伦?我们读一读,好吗?——《赠汪伦》李白。

2、看到题目,你很想知道什么?(显示课件2:看到题目,你很想知道什么?)

3、李白送诗给汪伦,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呢?他们是怎样成为朋友的呢?这其中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汪伦很早就仰慕李白的才华,很想与他结为朋友。于是他给李白写了一封邀请信,上面写到:“先生,您喜欢游览吗?这里有十里桃花;您喜欢喝酒吗?这里有万家酒店。”李白一看,呀!这么好的地方,我得去看看。到了那里,两人一见如故。汪伦每天都用美酒盛情款待李白,并带他游遍了当地名山胜景。短短几天,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①这一天,将会上演什么故事呢?(出示课件3:图1 李白乘舟将欲行)

②“欲”是什么意思呢?先请你找一找以前我们学过的古诗中,含有“欲”字的诗句:(出示课件4:欲穷千里目,欲把西湖比西子,李白乘舟将欲行。欲:想,要)

③李白将要什么呢?(离开汪伦的家乡)

④看好这幅图,你会有什么问题呢?(汪伦为什么不来送李白呢?)(昨天已告别过,昨晚已喝了告别酒;李白离开没告诉汪伦,不想让汪伦破费。不管是哪种可能,但此时此刻,李白的心情会是怎样呢?(会有一丝丝的伤感,难过,依恋。读时应带有伤感的感情)

⑤那是不是真的李白会一个人孤零零地离去呢?请往下看故事:(显示课件5:忽闻岸上踏进歌声。)从“忽”字你想到什么?李白听到踏歌声是意料不到的,李白此时心情是怎样?(惊喜)练读,速度要快。

⑥什么是踏歌声?(一边唱歌,一边用脚打拍子)汪伦就是用这种送别方式来送李白,目的就是要给李白一个惊喜。也可以看出汪伦对李白怎样的感情?(请用一个成语来说:依依不舍,难分难舍)他很舍不得李白离开。想像一下当时李白和汪伦的对话,此景此情,深深感动了李白,他不禁脱口而出:(显示课件6: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千尺”有多深?(333,3米,大约有84层楼那么高)桃花潭真有那么深吗?(显示课件7:桃花潭水深千尺,千里江陵一日还,门泊东吴万里船,这些是确实的数据吗?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手法)

⑦这一句写到两个“深”,一个是有形的深,一个是无形的深。有形的“深”是什么?无形的“深”是什么?哪个更深?是不是呢?一起读“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里,作者用“水深”比喻“情深”。用什么修辞方法?(一个水深,一个情深)汪伦对我的情意深,请你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话:桃花潭水深千尺,比不上汪伦送我的这份情。可用什么关联词连起来翻译呢?(即使……也……哪怕……也……纵然……也……就算……也……)

你能用感叹句来说吗?(即使……也比不上……情谊深啊!)你能用反问句说吗?(即使……怎么能比得上……呢?)这句话应用什么感情读呢?(激动,感动,抒情)我们一起来读读。

4、生活中,你也会有与亲人或朋友或老师离别时,请你模仿李白,自己也写一首离别诗,看看哪个同学写得最好。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