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中送族侄式颜》作者为唐朝文学家高适。其古诗全文如下:

大夫击东胡,胡尘不敢起。

《宋中送族侄式颜》翻译赏析

胡人山下哭,胡马海边死。

部曲尽公侯,舆台亦朱紫。

当时有勋业,末路遭谗毁。

转旆燕赵间,剖符括苍里。

弟兄莫相见,亲族远??梓。

不改青云心,仍招布衣士。

平生怀感激,本欲候知己。

去矣难重陈,飘然自兹始。

游梁且未遇,适越今何以。

乡山西北愁,竹箭东南美。

峥嵘缙云外,苍莽几千里。

旅雁悲啾啾,朝昏孰云已。

登临多瘴疠,动息在风水。

虽有贤主人,终为客行子。

我携一尊酒,满酌聊劝尔。

劝尔惟一言,家声勿沦滓。

【前言】

《宋中送族侄式颜》是唐代诗人高适的作品。此诗赞颂了张守?征胡的丰功伟绩,称慕他被贬而志不馁;同时对族侄式颜的前行途中多有艰辛充满了关怀,劝勉其努力治事以光耀门楣。

【注释】

1、此题下有小字注:时张大夫贬括州使人召式颜遂有此作。张大夫:即张守?。式颜:诗人族侄

2、部曲:部下,属从

3、舆台:指地位低的人。朱紫:朱衣紫绶,形容*显爵

4、馋毁:事见《旧唐书·张守?传》:“二十七年,仙童事露伏法,守?以旧功减罪,左迁括州刺史。”

5、剖符:意指任职。括苍:山名,在今浙江丽水东南

6、??梓:指代乡里

7、以:用

8、乡山:家乡的山,截止故乡

9、竹箭:典出《尔雅·释地》:“东南之美者,有会稽之竹箭焉。”

10、缙云:山名,即仙都山,在今浙江缙云东

11、苍莽:郊野或天空青碧无涯貌

12、瘴疠:山川湿热郁蒸之气,人中之则病

13、贤主人:指张守?

14、沦滓:沦落玷辱

【翻译】

张将*往东击溃了胡*,胡*再也不敢在边境惹是生非。胡族*只能痛苦地在山下哭泣,胡人*队战死在沙漠边缘。属从都因跟随张将*而功勋显著被封为公侯,连许多地位低下的人都因此而获*显爵。当时功勋卓著,可惜年老时遭到谗言陷害。以前屯兵于北国边境,此时被贬到括苍一带任职。弟兄之间没办法见面,亲戚族人也远在家乡。他那远大的志向丝毫不因被贬而改变,仍然招纳平民士子。式颜你平时对张将*常怀感激之心,本来就想等候他这样的知己来赏识你。过去的事难以多说了,既蒙知己相招,你青云展翅的生涯从此开始了。以前你游历梁地没有遇上知己,现在到越地去终于可以获得重用了。你这一去,虽然难免会为远离西北的故乡而愁,但更会为在东南获得重用而喜。你要去的地方远在巍峨高耸的缙云山外,此去路途苍莽,有几千里之遥。旅途中大雁啾啾地悲鸣,从早到晚没有停歇之时。你登山时要小心山川湿热之气,行动和止息都要看好天气和地形。虽然有贤明的主人,但你终究是身在客中,处于异乡。我提着一壶酒,满满地斟上一杯,姑且劝一劝你。我劝你只有一句话,千万不要玷辱了我们家的名誉。

【鉴赏】

这首诗大约作于公元739年(开元二十七年)。张守?被贬括州(今浙江丽水东南)后,遣人招纳高适的族侄式颜前去,高适遂作此诗送别。全诗先称赞张守?业绩辉煌,多有溢美之词;随即叹其遭贬,言辞惋惜;又对其身遭遇而志不堕十分称许;承此对族侄被招甚感艳羡,却又十分清醒地看到前途多曲折,因而谆谆教诲,言辞恳切,令人感奋;最后挥酒劝别,一句“家声勿沦滓”,在全篇曲折行文之末陡然提出,收煞有力,恰如一声惊雷,振聋发聩。

送友人翻译赏析2

《送友人》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送别诗,为李白名篇之一,全诗八句四十字,表达了作者送别友人时的依依不舍之情与离情别绪之意。下面阳光网小编为你推荐整理了送友人翻译赏析,欢迎大家前来阅读。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郭:城墙外的墙,指城外。

2、蓬:草名,枯后随风飘荡,这里喻友人。

3、兹:现在。

4、班:分别。

青山横卧在城郭的北面,

白水泱泱地环绕着东城。

在此我们一道握手言别,

你象蓬草飘泊万里远征。

游子心思恰似天上浮云,

夕阳余晖可比难舍友情。

频频挥手作别从此离去,

马儿也为惜别声声嘶鸣……

这是一首情意深长的送别诗,作者通过送别环境的刻画、气氛的渲染,表达出依依惜别之意。首联的“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交代出了告别的地点。诗人已经送友人来到了城外,然而两人仍然并肩缓辔,不愿分离。只见远处,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东潺潺流过。这两句中“青山”对“白水”,“北郭”对“东城”,首联即写成工丽的对偶句,别开生面;而且“青”、“白”相间,*彩明丽。“横”字勾勒青山的静姿,“绕”字描画白水的动态,用词准确而传神。诗笔挥洒自如,描摹出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未见“送别”二字,其笔端却分明饱含着依依惜别之情。

接下去两句写情。诗人借孤蓬来比喻友人的漂泊生涯,说:此地一别,离人就要象那随风飞舞的蓬草,飘到万里之外去了。此联从语意上看可视为流水对形式,即两联语义相承。但纯从对的角度看不是工对,甚至可以说不“对”,它恰恰体现了李白“天然去雕饰”的诗风,也符合古人不以形式束缚内容的看法。此联出句“此地一为别”语意陡转,将上联的诗情画意扯破,有一股悲剧的感人力量。古人常以飞蓬、转蓬、飘蓬喻飘泊生涯,因为二者都有屈从大自然、任它物调戏而不由自主的共同特征。所以,此句想到“逢”的形象时十分沉重,有不忍之情,非道一声珍重可比。太白集王琦注云:“浮云一往而无定迹,故以比游子之意;落日衔山而不遽去,故以比故人之情。”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关心,写得流畅自然,感情真挚。

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大笔挥洒出分别时的寥阔背景:天边一片白云飘然而去,一轮红日正向着地平线徐徐而下。此时此景,更令诗人感到离别的不舍。这两句“浮云”对“落日”,“游子意”对“故人情”,也对得很工整,切景切题。诗人不仅是写景,而且还巧妙地用“浮云”来比喻友人:就象天边的浮云,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谁知道会飘泊到何处呢?无限关切之意自然溢出,而那一轮西沉的红日落得徐缓,把最后的光线投向青山白水,仿佛不忍遽然离开。而这正是诗人此刻心情的象征。

此句也可理解为游子将行未行的恋旧情意,有欲行又止,身行心留之复杂意绪。落目的形象既可理解为故人的眷恋之情,亦可理解为对友人的祝福之情。“夕阳无限好”、“长河落日圆”,但愿友人前路阳光灿烂,诸事圆满遂心,呼应了“孤蓬万里征”一句。

尾联两句,情意更切。“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挥手”,是写了分离时的动作,诗人内心的感受没有直说,只写了“萧萧班马鸣”的动人场景。诗人和友人在马上挥手告别,频频致意。那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末联借马鸣之声犹作别离之声,衬托离情别绪。李白化用古典诗句,用一个“班”字,便翻出新意,烘托出缱绻情谊,是鬼斧神工的手笔。

这首送别诗写得新颖别致,不落俗套。诗中青山,流水,红日,白云,相互映衬,*彩璀璨。班马长鸣,形象新鲜活泼,组成了一幅有声有*的画面。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写得有声有*,气韵生动,画面中流荡着无限温馨的情意,感人肺腑。

看过“送友人翻译赏析”的还看了:

1.玉台体翻译赏析

2.为有翻译赏析

3.宫中词翻译赏析

4.春晓翻译赏析

5.登鹳雀楼翻译赏析

王之涣《送别》翻译赏析3

《送别》(唐)王之涣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柳枝婆娑,迎风摇曳,遮掩了御河两岸。这些天,柳枝频频被折,送给远行的朋友。唉!或许这些柳树也与人们一样,不舍离别吧!

离别,是常态,却总能牵动我们的心绪。友人远行,依依惜别,送了又送,别了又别,却总也停不下脚步。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柳树迎风婆娑,依旧生机盎然,连我的视线都遮挡不住。风吹来的沙沙声仿佛在挽留我这要远行的人。唉,我终究还是要离去!你们这样挽留我,又怎能让我心安?朋友啊,不要再送了,不要再送了,唉!你看,你又拉住了我的手,手都被你拉得痛了,再拉又何尝不是分别?!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怎么?你也像别人一样折下柳枝送给我?不必了!看,御河两岸的柳树枝条几乎被像你这样挥之不去的人折尽了,它们也是有生命的,它们也会感到痛苦。我知道你们折柳送我是希望我留下,但我的路在前方,我已选择前行,你们就不要再舍不得了。好了好了,你又满满倒满了酒,我喝了吧,吃罢这杯酒,我们就此别过吧!

诗人将最后一杯酒一饮而尽,扭转身,催马而去。他匆匆离去,怕是让朋友看到他眼眶里早已盈满泪水。而诗人的朋友仍远远地站着,眺望着诗人远去的方向,手臂不停地挥动着……

《唐人万首绝句选评》称:王之涣此诗是因自己的离别而感叹人世间的别离之多,表达了深情厚意。

《唐诗评注读本》提到:“这与李白的‘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正好相反,但意境却相同。”

《唐诗解》指出:柳树即便遭受频繁的折断,离别之多,人情何以堪!

唐诗中关于折柳送别的诗句不胜枚举,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a>轻尘,客舍青青柳*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刘禹锡的《别苏州二首》之一:“流水阊门外,秋风吹柳条。从来送客处,今日自魂销。”戴叔伦的《堤上柳》:“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行人攀折处,闺妾断肠时。”这些诗句皆表达了别离之苦,感人至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