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沧海》是在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行*到海边,途经碣石山,登山观海,一时兴起所作。下面为大家呈现《观沧海》的经典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观沧海》经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慨。
体会宏伟壮丽的景象。
理解写实与想象的结合。
教学重点:
目标1、目标2。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自主*学习】
学生课前预习,扫清文字障碍。指名两位学生来朗读,注意节奏、语调、情感。读完后请其他同学来指出读错的字词。
朗读,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全班齐读,讲究抑扬顿挫,铿锵有力,充满豪情壮志诵读。然后请两位学生来说说诗中画面及诗人的情感。
【合作*学习】
整体感悟。学生分组讨论诗人站在碣石山上观海的场景,感受大海的壮丽景象,以及诗人的情感。
把学生分成四人一组,开始共同研讨以下问题:
《观沧海》整首诗由哪个字来展开诗的线索,统领全篇?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句主要交代什么?句中是否直接写到人?
诗中哪几句是写实景?主要描写了哪些景*?显示了什么?
诗中哪几句是写虚景?能描述这景象吗?这种景象表达了什么意境?
实景和虚景分别体现了怎样的感情?
小结,朗读、背诵。学生齐读,当堂背诵。
【探究*学习】
你能说出此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的博大胸怀?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但却没有一句是写情的诗句,情寓于景中。你能说出古代即写景又写情的诗句吗?
作业:
背诵全诗。
课外阅读有关曹*的诗句。
附:板书设计
水何澹澹:显示大海波壮阔,动态景*秋风萧瑟美丽多姿,生机勃勃景象(实颂借景抒情)。
山岛竦峙:祖国壮丽山河,抒发诗人曹*登山观海的热爱,静态景*树木丛生激起统一*的强烈愿望。
百草丰茂:实景洪波涌起勃勃景象。
虚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想象):月、星辰、银河都投入大海的怀抱,表达诗人博大胸襟。
高一《观沧海》教学设计2
引言: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这是乐府诗《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从诗的体裁看,观沧海是一首古体诗;从表达方式看,观沧海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观沧海》的教学设计,欢迎大家阅读和借鉴!
教学要求:
(一)教学目标
1.准确把握本诗的意义,体会诗歌的意境。
2.学习通过朗读、想像阅读诗歌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
1.准确把握本诗的意义,体会诗歌的意境。
2.学习阅读诗歌的方法———朗读、想像。
(三)教学难点
通过想像体会诗歌意境的具体方法。
教学过程
[录音机播放:海潮声,轻柔音乐声]
此处的导入设计,用诗化的语言将学生带入本堂课的学习情境——诗歌阅读中;同时,也是作为一个例子,让学生感*地了解一种诗歌阅读的方法——朗读,想像,进而体会诗的意境。这里的设计也明确地揭示出本堂课的思路:以学法来指导课文阅读。
同学们,听,这是什么声音?……
[板书:海]
你们喜欢大海吗?……我也喜欢。从小,海就是我的梦。于是,读了很多描绘海的诗文。
“看那闪闪的白沙闪闪地明亮/是珠贝的摇篮/是星星的憩园/是珊瑚的梦乡/太阳的梦是红的/月亮的梦是白的/也曾有美人鱼在晒月光……”
边读边想着那些优美文字所描绘的情景,突然发现,原来,我与海贴得那么近。
今天,我们就用这种朗读方法一起来神游大海。
[板书:观沧海]
这堂课的学习目标是______________
[板书:学习目标:给朗读插上想像的翅膀以驰骋于诗的意境]
首先,听老师把这首诗朗读一遍,大家熟悉一下。(老师范读)
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诵读,要求读准确。
请同学们一齐朗读,并展开你的想像,在眼前展现诗所描绘的图景,感受意境。(配乐朗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给予学生自由选择、自由发挥的空间,激起学生尝试探求的积极*。
我不知道你是否像我小时候一样,体会到了诗的画面和意境。如果是,那么将你最喜欢的诗句展开充分的想像,并把它描绘出来。喜欢图画的同学,画幅画;喜欢写作的同学,用三五个句子进行描绘。
四位同学一组,互相交流。然后各组推举1至2篇较好的作品。(教师巡视,预选。)
我们一起来欣赏和评点同学的作品,看看是否描绘出了诗所描绘的图景,表现出诗所表现的意境。
(老师选出第一种类型的作品一份——图画类,是否扣住诗歌文辞的描述。在投影仪上显示,由本作品作者解说。)
××同学,你为什么要画这些景物呢?……
是的,我们想像诗的意境,要能准确体现诗歌文辞本身的描述。
[板书:以文辞为本]
(老师选出第二类作品一份——文字类,是否有拓展*想像。在投影仪上显示)
请同学们说说,这段文字在“以文辞为本”这一点上做得怎样?……
设计此问题,目的在于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及时进行反馈和矫正。“在最初学习时给予连续强化,学习速度会比较快。”(斯纳金程序教学理论)
那么,你们喜欢他哪些语句的描述呢?请说说理由。(老师引导同学着重赏评修辞的运用、描写的角度等,体会语句的生动形象*。)
……
这些句子诗中有没有写到?……
××同学,你怎么会想出这个情景来的?
……
观沧海3
曹* 观沧海
东临碣石,登高俯瞰沧海。 水波澹澹,山岛耸峙。 树木葱茏,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汹涌。 日月行彷佛出其中; 星汉灿烂,仿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以歌咏志向。
【译文及注释】 站在碣石山巅,东望碧海,心灵得以感悟。 大海辽阔广袤,山岛傲然矗立。 树木蓬勃茂盛,百草繁茂丰盈。 秋风轻拂,树木发出悠扬的声音,海浪奔腾澎湃。 太阳和月亮的徜徉,宛如从大海中升腾; 璀璨星汉,仿佛源自这浩渺的深海。 真是极其幸运,因此以歌唱颂志向。
1、临:登上,有游览的意味。 2、碣(jié)石:山名,碣石山位于今山东省滨州市无棣县。曹*在公元207年秋天征讨乌桓时曾经经过此地。 3、沧:通“苍”,青绿*。 4、海:渤海。 5、何:多么。 6、澹澹(dàndàn):水波摇动的样子。 7、竦峙(sǒngzhì):高高耸立,竦通耸,高。 8、萧瑟:草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9、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 10、日月:太阳和月亮。 11、若:如同,好像是。 12、星汉:银河。 13、幸:庆幸。 14、甚:极点。 15、至:非常。 16、幸甚至哉:真是庆幸。 17、咏:歌吟。 18、咏志:即表达心志。 19、志:理想。 20、歌以咏志:以诗歌表达心志或理想。
【赏析】 这是一首以古体诗形式为载体的写景抒情诗。从碣石山巅东望大海,描绘了辽阔广袤的海洋和傲然耸立的山岛,以及葱茏繁茂的植被,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壮美景象的感慨。通过描写海的广袤和深邃,诗人将自然景*与内心理想相结合,以歌咏志向表达对理想的追求。整体描写清新脱俗,展现了诗人豁达乐观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