筠州学记
曾巩
周衷,先王之迹熄。至汉,六艺出于秦火之余,士学于百家之后。当是时,能明先王之道者,扬雄而已。而雄之书,世未知好也。然士之出于其时者,皆勇于自立。无苟简之心,其取予进退去就,必度于礼义。
自此至于魏晋以来,其风俗之弊,人材之乏久矣。以迄于今,士乃特有起于千载之外,明先王之道,以寤后之学者。世虽不能皆知其意,而往往好之。故习其说者,论道德之旨,而知应务之非近;议从政之体,而知法古之非迂。不乱于百家,不蔽于传疏。其所知者若此,此汉之士所不能及。然能尊而守之者,则未必众也。故乐易敦朴之俗微,而诡欺薄恶之习胜。此俗化之美,所以未及于汉也。
夫所闻或浅,而其义甚高,与所知有余,而其守不足者,其故何哉?由汉之士察举于乡闾,故不能不笃于自修。今之士选用于文章,故不得不笃于所学。至于循习之深,则得于心者,亦不自知其至也。由是观之,则上所好,下必有甚者焉。岂非信欤!令汉与今有教化开导之方,有庠序养成之法,则士于学行,岂有彼此之偏乎?
筠为州,在大江之西,其地僻绝。当庆历之初,诏天下立学,而筠独不能应诏,州之士以为病。至治平三年,始告于知州事,尚书都官郎中董君仪。董君乃与通判州事国子博士郑君?相州之东南,得亢爽之地,筑宫于其上。二君乃以书走京师,请记于予。
予谓二君之于政,可谓知所务矣。故为之著予之所闻者以为记,而使归刻焉。
(选自《唐宋文醇》,有?h改)
注:本文为作者给筠州学馆所写的记。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故乐易敦朴之俗微 微:没有
b.故不得不笃于所学 笃:专注
c.至于循习之深 习:学习
d.南州之士以为病 病:弊病
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部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士乃有特起于千载之外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b.以寤后之学者 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c.则上所好,下必有甚者焉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d.请记于予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无苟简之心,其取予进退去就,必度于礼义。(4分)
译句:
(2)不乱于百家,不蔽于传疏。(3分)
译句:
(3)则士于学行,岂有彼此之偏乎?(3分)
译句:
9.第二段中,作者指出宋朝读书人存在着怎样的问题?请简要概括。(3分)
参考*
6.a(微:衰败)7.b
8(1)(他们)没有苟且简略的想法,他们对于索取与给予、求进与告退、离开与参与,在礼仪上一定要符合标准。
【评分建议】共4分,每个分句1分,语句通顺1分。“在礼仪上一定要符合标准”也可译为“一定要符合礼仪的标准”。
(2)(自己的思想)不被百家(的学说)所扰乱,不被对经义的解释所蒙蔽。
【评分建议】共3分,每个分句1分,被动句式1分。
(3)那么读书人对于求学与做人,怎么会或偏重于此或偏重于彼呢?
【评分建议】共3分,每个分句1分,反问句式(语气)1分。
9.虽明先王之道但尊而守之者不多(或知与行不一致)
【评分建议】共3分。
阅读练习二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蔽于传疏传疏:指解释儒家经籍的文字
b.故不得不笃于自修笃:专注
c.以干世取禄而已干:求取
d.岂非信欤信:相信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不乱于百家②至激于义理者不然
b.①人材之乏久矣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c.①顾所以导之如何尔②故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殆为此
d.①相与升降乎其中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18.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标题为《袁州学记》,却从历史上对先王之道的继承、学习开始谈,肯定了杨雄通晓先王之道,也肯定了汉代人的教化风俗之美。
b.本文对当世的读书人研读典籍,效法古人,极力赞赏。而又觉得现实社会的淳朴之风已经衰微,养廉远耻之心不足,苟合鄙俗之行有余。
c.文章的第三段说,汉代的读书人是由乡里举荐出来的,他们比当今人读书多,自我修养高。如果使汉代和当今都开设学校,教化培养人才,那么读书人的学问品德,就没有彼此的偏差了。
d.文章最后两段选材详略得当,交代了筠州地僻,未能应诏建立学校。二十三年后,董、郑两先生才在此地选地建校舍,使学子们一起来上学。
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然能尊而守之者则未必众也故乐易?朴之俗微而诡欺薄恶之习胜其于贫富贵贱之地则养廉远耻之意少而偷合苟得之行多此俗化之美所以未及于汉也。
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然士之出于其时者,皆勇于自立,无苟简之心(3分)
(2)以迄于今,士乃有特起于千载之外,明先王之道,以寤后之学者(4分)
*:
16.(2分)d.真的
17.a.介词,被(b.取独代词,这些;c.所用来……的方式……的原因;d.介词,相当于“于”,在介词,比)
18.c.“汉代读书人比当今人读书多”有错。
19.然能尊而守之者则未必众也故乐易?朴之俗微而诡欺薄恶之习胜其于贫富贵贱之地则养廉远耻之意少而偷合苟得之行多此俗化之美所以未及于汉也。
20.(3分)(1)但是出现在那个时代的读书人,他们都在保持自我*守上很着力,没有草率简略的思想。(然士之出于其时者,定语后置;苟简,草率简略马虎简略;语意通顺。各得1分)
(2)(4分)而到了当世,才有读书人从千年之外的典籍开始专研,阐明先王之道,来让后学之子觉悟。(迄,到;乃,才;寤,使……醒悟;语意通顺。各得1分)
译文
周王朝日渐衰微,先王们的遗存也就消亡了。到了汉代,六艺经传从秦朝焚书的余烬中复出,读书人于是可以跟着百家继续学习。谈道论德的人,自恃德行崇高远大隐逸山林不被任用;议论为政之道的人,总是浅近低贱又不效法古代。在那个时候,能够通晓先王之道的人,只有杨雄而已。但是杨雄的文章,世人不知道它好在什么地方。但是出现在那个时代的读书人,他们都在保持自我*守上很着力。他们没有草率简略的思想,对于物质上的索取与给予,官位上的提拔或废退,道义上的取舍,一定会从礼义方面来考虑。
从那时候到魏晋以来,社会风气低劣人才匮乏已经很久了。到了当世,才有读书人从千年之外的典籍开始专研,阐明先王之道,来让后学之子觉悟。世人虽然不能全部了解他们的思想,但是却常常喜欢它。所以学习他们的精髓的人,论及道德的主旨,知道应该不在近代追求它:议论参与政事的规矩,知道效法古人不是绕远的。他们不被百家之言所扰乱,不被经传上的解释所蒙蔽。他们像这样的博学,这是汉代的读书人说不能比的。但是现在能够遵从和恪守的人,就不是很多了。所以像《乐》、《易》那样淳朴的风气已经衰微了,那种诡异欺骗浅薄丑陋的风习占了优势。汉代风习太美,这是我们这代人比不上的原因啊。见闻有时很浅薄,但是他的道义很高,和(那种)见闻很渊博,却他的*守不够(一样),这是什么缘故呢?自汉代的读书人是从乡里被推举,所以不能不笃志于自我修养。现今是用文章来选用的,所以不能不专注于学习。至于那些学习深入的,理解到了内心深处的人,也不知道自己到了哪种境界。从这个现象看,那么朝廷喜欢的东西,朝野的人一定比之更厉害啊。难道不是真的吗?让汉代和当今都有学校样的教化开导的方法,那么读书人对于做学问和做人,怎么会有如此之偏颇呢?
筠州也算是个州,可是在大江之西,地理偏僻与世隔绝。在庆历初年,天子下诏设立学校,但是只有筠州不能呼应诏令,筠州的读书人认为是个弊端。到治平三年,才有开明之士上报董。董就和郑察看州东南,发现一块地势高旷之地,在上面建造了学舍。两位贤君就带着报呈的文书去了京城,并嘱咐我写篇记。
我认为两位贤君对筠州的为政,真的是有所追求的。所以替他们写上我的见闻而成了这篇记,等他们回来之后刻石记录这件盛事吧
张炎《八声甘州》阅读*2
八声甘州
张 炎
辛卯岁,沈尧道①同余北归②,各处杭越。逾岁,尧道束问寂寞,语笑数日,又复别去。赋此曲,并寄赵学舟。
记玉关③踏雪事请游,寒气脆貂裘。傍枯林古道,长河饮马,此意悠悠。短梦依然江表,老泪洒西洲。一字无题处,落叶都愁。载取白云归去,问谁留楚佩,弄影中洲?折芦花赠远,零落一身秋。向寻常野桥流水,待抬束,不是旧沙鸥。空怀感,有斜阳处,却怕登楼。
[注]①沈尧道:张炎之友,下面的“赵学舟”也是张炎之友。②北归:1290年(元世祖至元二*年)张炎与沈尧道、赵学舟等人赴元都为元*书写金字《藏经》,1291年从北方回归南方。③玉关:玉门关。此处泛指北方。
14.简要概括词人赴北途中的景与情。(2分)
15.选出对这首词分析不确切的一项。(2分)
a.“短梦依然江表,老泪洒西州”是说,自己虽身处北方,但却无限思念江南故乡。
b.“一字无题处,落叶都愁”,意为自己并非不想借红叶题诗赠友,实在是提不起任何兴致。
c.作者以“芦花”自喻,表现自己“零落一身秋”的凄况,又饱寓着“生不逢时”、“家破国亡”的痛感。
d.“却怕登楼”表现出了词人的矛盾心理,既期望登楼望远,排遣愁情,但又不堪再见伤心景*。
16.这首词表达的感情与柳永的《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有什么不同?(4分)
参考*:
14.2分。
赴北途中*天雪地,寂寥无人,两张炎《八声甘州》阅读*三“南人”艰难行进(1分);词人心情忧思无限(1分)
15.2分。a
16.4分。
柳永的《八声甘州》主要表现的是游子的思乡、思亲之情,是羁旅之苦(2分);而这首词既表达了对故人(友人)的思念之情,又表现了愁怀故国的亡国之痛(2分)。
养竹记阅读*3
阅读下文,回答下面试题。
养竹记
白居易
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以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为庭实①焉。
贞元十九年春,居易以拔萃选及第,授校书郎,始于长安求假居处,得常乐里故关相国私第之东亭而处之。明日,履及于亭之东南隅,见丛竹于斯,枝叶殄瘁②,无声无*。询于关氏之老,则曰:此相国之手植者。自相国捐馆,他人假居,由是筐篚③者斩焉,彗④帚者刈焉,刑余之材,长无寻焉,数无百焉。又有凡草木杂生其中,菶茸荟郁,有无竹之心焉。居易惜其尝经长者之手,而见贱俗人之目,剪弃若是,本*犹存。乃芟蘙荟,除粪壤,疏其间,封⑤其下,不终日而毕。于是日出有清*,风来有清声。依依然,欣欣然,若有情于感遇也。
嗟乎!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然则竹之于草木,犹贤之于众庶。鸣呼!竹不能自异,唯人异之。贤不能自异,唯用贤者异之。故作《养竹记》,书于亭之壁,以贻其后之居斯者,亦欲以闻于今之用贤者云。
注释:①庭实:原指将贡品或礼物陈列于庭,让人观赏。这里是指将竹子种植在庭院中,随时观赏。②殄瘁:枯萎凋谢的样子。③篚:竹制的盛器。④彗:扫帚。这里作动词。⑤封:培土。
作者以竹的□□、□□、□□、□□的特点比喻君子之德。
庭院中的竹子“枝叶殄瘁,无声无*”的原因是
(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日出有清*,风来有清声”,这句话表达了作者
。
下列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 )
a.在庭院中种竹子的人,大多是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b.相国死了以后,他的故居捐赠出来,给人居住。
c.本文以“竹似
d.本文从多方面写“养竹”的方法,内容详实丰富。
e.作者在长安的居所,原是关相国私人住宅的东亭。
f.“见贱俗人之目”意思是,被低贱的俗人所见。
文中说对人才要“异之”,“异之”的意思是 。这篇文章的写作目的是
。
阅读*:
【小题1】本固、*直、心空、节贞
【小题2】“他人假居,由是筐篚者斩焉,彗帚者刈焉”
【小题3】表达了作者在改变竹子的生长环境后,看到竹子优雅姿态的愉悦心情。
【小题4】ce
【小题5】要看出贤才的独特之处。//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对贤才的重视的思想,他希望统治者(任用贤才的人),要重视人才的选拔,不要埋没贤才。
解析: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