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目标:
帮助幼儿理解故事情节,激发对故事的兴趣和想象力。
鼓励幼儿参与角*扮演和创作动作,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故事音乐、录音机、图片、动物头饰等。
活动过程:
导入阶段:介绍故事的主人公——小猴子,展示小猴子的图片并让幼儿模仿。
故事欣赏:引导幼儿回顾故事情节,提问关于故事的问题,帮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故事内容。
教师:小朋友们,故事里发生了什么?有谁参与了呢?他们在做什么?
幼儿:有小猴子,他要去掰玉米、摘桃子、摘西瓜、追兔子。
游戏与互动:通过问答游戏引入故事中的图片。
教师:在故事里,小猴子首先去了哪里?让幼儿根据记忆找出正确的图片顺序,并重新讲述故事的发展过程。
(玉米地——桃树——西瓜地——追兔子)
创作与表演:鼓励幼儿根据故事内容创作动作和表情,巩固对故事的理解。
深化理解:通过游戏进一步加深幼儿对故事的理解和参与感。
活动结束。
活动延伸: 鼓励幼儿在课后用图画简单表达故事情节,制作成小图书与同伴分享。
故事《小猴子掰玉米》: 有一天,一只小猴子离开山上。它来到一个玉米地,看到玉米又大又多,非常高兴,便掰了一个玉米,然后扛着往前走。小猴子扛着玉米,来到一棵桃树下。它看见满树的大红桃子,非常开心,于是放下玉米去摘桃子。小猴子捧着几个桃子,又来到一个西瓜地。它看见满地的大圆西瓜,非常高兴,于是放下桃子去摘西瓜。小猴子抱着一个大西瓜往回走。走着走着,看见一只蹦蹦跳跳的小兔子,非常可爱。小猴子非常高兴,便扔掉西瓜去追小兔子。小兔子跑进树林,不见了。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
中班语言教案2
神奇的雨伞:一场充满童趣的语言探索之旅
这是一堂以“伞”为主题的语言活动课,旨在通过探索伞的多样功能和趣味仿编,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并在欢乐的氛围中学习安全使用雨伞。
一、活动目标:
1. 认知目标: 了解伞的多样功能,不仅可以遮阳挡雨,还能变幻出各种奇妙的用途。
2. 技能目标: 初步掌握词语替换的仿编技巧,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创意。
3. 情感目标: 感受语言和想象的魅力,体验与同伴共同游戏的乐趣。
4. 拓展目标: 拓展幼儿对伞的想象空间,培养安全使用雨伞的意识。
二、活动准备:
1. 实物教具: 一把颜*鲜艳、造型美观的儿童雨伞,用于直观展示和互动。
2. 图片教具:
功能*图片:展现雨伞遮阳、挡雨、当拐杖等功能的图片,帮助幼儿理解伞的基本用途。
动物图片:小蚂蚁、小鸟、长颈鹿等动物图片,用于引导幼儿进行想象和仿编。
问号图片:用于激发幼儿的思考和表达欲望。
三、活动过程:
(一)奇妙的雨伞:导入活动,激发兴趣
1. 展示实物,引出主题: 教师手持一把漂亮的儿童雨伞,面带微笑地问候小朋友:“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位新朋友,你们看它是谁呀?”引导幼儿观察雨伞,并用简洁的语言描述雨伞的颜*、形状等特征,例如:“这是一把红*的雨伞,它圆圆的,像一朵盛开的花朵。”
2. 自由联想,拓展思维: 教师引导幼儿思考雨伞的用途,并用丰富的表情和语气提问:“如果你有一把这样神奇的雨伞,你会用它来做什么呢?”鼓励幼儿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例如:“我会用它来遮太阳,这样就不会被晒黑了。”“我会用它来挡雨,这样就不会被淋湿了。”
3. 图片辅助,学习新词: 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依次出示相应的图片,并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解释图片内容,帮助幼儿理解新词语,例如:“遮太阳”,“挡雨”,“当拐杖”。还可以引导幼儿用肢体动作模仿雨伞的不同用途,例如:用手遮挡阳光,用手模仿雨伞打开的形态等。
(二)有趣的儿歌:学习儿歌,感知结构
1. 互动问答,预热儿歌: 教师用欢快的语气提问:“小朋友们,你们知道雨伞还能做什么吗?让我们一起来听一首好听的儿歌吧!” 教师可以先不直接念出儿歌题目,而是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幼儿思考,例如:“雨伞可以用来遮太阳,还可以用来做什么呢?”“下雨的时候,我们可以用雨伞来做什么呢?” 等,引发幼儿的期待和好奇心。
2. 完整欣赏,感受韵律: 教师用抑扬顿挫的语调完整朗诵儿歌《伞能够做什么》,并配以相应的动作,例如:在朗诵“伞能够遮太阳”时,可以将手臂高举过头顶,模仿撑伞的动作;在朗诵“伞能够挡雨点”时,可以用手指模仿雨滴落下的样子。
3. 图文结合,加深印象: 教师再次朗诵儿歌,并逐一出示与儿歌内容相对应的图片,引导幼儿将儿歌内容与图片内容对应起来,加深对儿歌的理解和记忆。例如:在朗诵“伞能够遮太阳”时,出示太阳和撑伞的图片;在朗诵“伞能够挡雨点”时,出示下雨和撑伞的图片。
4. 分组朗诵,体验节奏: 将幼儿分成两组,一组扮演“提问者”,一组扮演“回答者”,轮流朗诵儿歌,感受儿歌一问一答的结构和韵律美。例如:一组问:“伞能够做什么?”另一组答:“伞能够遮太阳!”
(三)奇妙的想象:仿编儿歌,激发创意
1. 情境创设,引发思考: 教师出示“小蚂蚁”的图片,并用夸张的语气问道:“哎呀,下雨了,小蚂蚁没有地方躲雨,怎么办呢?”引导幼儿开动脑筋,为小蚂蚁想办法。
4. 鼓励创作,体验乐趣: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其他动物的图片,例如:小兔子、小猫、大象等,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想象,将这些动物与雨伞联系起来,创编出更多有趣的故事和儿歌。
(四)快乐的分享:展示成果,巩固学习
1. 个别展示,增强自信: 教师邀请几名幼儿上台,用自己的语言讲述他们编的故事或儿歌,并给予积极的鼓励和评价。
2. 集体朗诵,体验成就感: 将幼儿编的所有新儿歌整理成册,并带领幼儿一起朗诵,感受集体创作的快乐和成就感。
(五)安全的雨伞:学习方法,树立意识
1. 引导思考,关注安全: 教师引导幼儿回忆生活中使用雨伞的情景,并提问:“我们打开雨伞和收起雨伞的时候,要注意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2. 示范讲解,强化安全意识: 教师示范正确的打开雨伞和收起雨伞的方法,并强调安全注意事项,例如:打开雨伞时要慢慢地打开,不要碰到旁边的小朋友;收起雨伞时要将伞尖朝下,避免戳伤自己或他人。
3. 游戏巩固,寓教于乐: 设计一些与雨伞相关的游戏,例如:模拟下雨天撑伞走路,练习安全避让等,让幼儿在游戏中巩固安全使用雨伞的知识。
活动延伸:
1. 绘画创作: 邀请幼儿将自己想象中的“神奇雨伞”画出来,并配上简单的文字说明,制作成精美的图画书。
2. 家园共育: 鼓励幼儿回家后,与爸爸妈妈一起探索雨伞的其他用途,并将自己的发现分享给其他小朋友。
通过这堂充满童趣的语言活动课,孩子们不仅了解了雨伞的多样功能,还学习了仿编儿歌的技巧,更重要的是,他们在快乐的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体验到了语言表达的乐趣,并在潜移默化中树立了安全意识,为他们的成长道路增添了一抹亮丽的*彩。
中班语言教案3
活动目标: 通过幼儿创编并表演儿歌的方式,让他们认识“炒”、“炸”、“烤”、“爆”四个火字旁的字,了解四种不同的烹饪方法,充分体验轻松愉快的生活情趣。
活动准备:
小厨师形象图片一张
“青菜”、“鸡腿”、“肉串”、“爆米花”图片各一张
“炒”、“炸”、“烤”、“爆”字卡一份(教具)以及各四份(学具)
布袋16个
厨师帽16只
活动过程: 一、探讨做菜方法,并创编儿歌。 (一)引发兴趣: 老师:“小朋友们,你们瞧,今天有谁来了呢?”(出示小厨师图片) “你们能从图片上看出他是一位小厨师吗?” “让我们一起学习小厨师的样子,戴上厨师帽,系上小围裙。” “小厨师准备要动手做菜了,我们跟着小厨师学做菜吧。” (二)探讨四种菜的不同做法:
老师:“我们先来看看第一道要学做的菜是什么?”(出示青菜图片) “你们觉得这盘青菜怎么样?” “这样绿油油的青菜是怎么做出来的呢?”(鼓励幼儿自由发表意见,教师有目的引导) “谁能告诉我们青菜是怎么做出来的呢?” “原来这样绿油油的青菜是炒出来的呀,我们一起来炒青菜吧。”(教师带领幼儿边做炒的动作边说‘炒青菜,炒青菜,炒炒炒’)根据幼儿实际情况,练习几遍。 老师:“青菜是炒出来的呀?”(教师出示字卡‘炒’) 幼儿认读:“炒”,然后把字卡贴到青菜的旁边,“炒青菜、炒青菜,炒炒炒。”
(依此类推修改其他道菜的描述)
(三)连贯念一念,做一做:
老师:“今天我们学了哪几道菜呢?”(说菜名,如炒青菜)
老师:“我们把做菜的过程说给小厨师听听吧。”(说过程如:爆米花爆米花,爆爆爆)
师幼完整念一念,做一做。
二、拓展练习: (一)认识火字旁的字: 老师:“我们做了四道菜,用了四种不同的做菜方法。” “‘炒’、‘炸’、‘烤’、‘爆’这四个字有什么地方是相同的?” “为什么它们身上都有一个火字旁呢?” 小结:生活中很多字都带有一个火字旁,让我们想想它们是否都与火有关。
(二)鼓励幼儿用已有经验说一说用“炒”、“炸”、“烤”、“爆”四种做菜方法,还可以做出哪些菜。
(三)老师:“现在小厨师要来考考你们,在你们椅背上的布袋里有一种做菜方法(字卡),请你拿出来看看,念一念。”
幼儿自主阅读汉字,可以站起来说说,做做动作,老师适当指导。
幼儿互换一种不同的做菜方法,再次阅读。
字卡与菜谱的匹配。
三、完善儿歌并表演游戏:
给小厨师们颁发厨师帽。
小厨师们戴上厨师帽,一起做菜,在老师的带领下,给做菜的过程加上开头和结尾:
做菜前的准备:戴上厨师帽,挂上小围裙,大家快快来,一起来做菜。
结尾:小菜做好啦,味道好极啦,请你尝一尝,手艺怎么样?
师幼完整表演两遍,体验厨师的快乐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