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复习导入部分
优点:
复习生字词环节设计合理。 通过词语认读的方式复习生字,既能巩固学生对生字的记忆,又能为接下来的课文学习做好铺垫。
以生活情景导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学生熟悉的“妈妈夸我”的情景入手,引出俄罗斯妈妈夸孩子的情景,自然地过渡到课文学习,既贴近学生生活,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加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词语。 现有的词语与课文内容关联*不强,建议增加“自豪”、“骄傲”、“普通”、“帮忙”等与课文主题相关的词语,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丰富导入环节的趣味*和互动*。 可以设计一些互动游戏,例如:
“我说你猜”:教师描述人物特点,学生猜是哪个儿子。
“角*扮演”:请学生扮演妈妈,用不同的语气夸奖自己的孩子。
二、 理解课文,指导朗读部分
优点:
注重引导学生从文本中寻找*。 例如,让学生找出三个妈妈谈论孩子的话,并思考三个儿子在妈妈心目中是怎样的。
引导学生体会关键词句。 例如,引导学生从“重”、“晃荡”、“走走停停”、“*”、“痛”等词语中体会一桶水的重。
通过角*扮演、体验活动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例如,让学生扮演妈妈提水,感受水的重量;让学生思考第三个儿子还会帮妈妈做哪些事,体会他对妈妈的爱。
朗读指导不够细致,缺乏层次*。 在指导学生朗读三个妈妈的话时,只是简单地让学生用自豪、骄傲、幸福的语气来读,缺乏具体的指导。
例如,第一位妈妈的话语中充满了自豪和骄傲,可以引导学生读出语气的高昂和热情。
第二位妈妈的话语中充满了对孩子的喜爱和赞赏,可以引导学生读出语气中的温柔和慈爱。
第三位妈妈的话语中则显得比较平淡,可以引导学生读出语气中的平静和谦虚。
对第三个儿子的描写分析不够深入。 课文中对第三个儿子的描写非常简短,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体会第三个儿子虽然普通,但他的爱却是最真实、最宝贵的。
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对比阅读,将三个儿子的表现进行对比,从而更加突出第三个儿子的可贵之处。
可以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例如:
为什么老爷爷说只看到一个儿子?
你觉得什么样的儿子才是好儿子?
三、 升华主题,拓展延伸部分
优点: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如何孝敬父母。 例如,让学生说说在家里可以为爸爸妈妈做些什么,以及如何表达对爸爸妈妈的爱。
以“原来,爱妈妈就是……”的句式,引导学生体会爱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拓展延伸部分可以更加丰富多彩。
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我为爸妈做件事”的主题活动,将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生活中。
可以引导学生制作感恩卡,写上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并送给爸爸妈妈。
可以播放一些关于孝敬父母的歌曲或视频,例如:《妈妈的吻》、《懂你》等,渲染情感氛围。
四、 作业布置部分
优点:
作业设计与课文内容紧密相关,能够巩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作业形式可以更加多样化。 除了阅读和做事的作业之外,还可以布置一些更能激发学生兴趣的作业,例如:
绘画:画一画自己为爸爸妈妈做事的场景。
采访:采访自己的爸爸妈妈,了解他们最希望得到什么样的爱。
表演:将课文改编成一个小话剧,和同学们一起表演。
《三个儿子》教学设计2
这篇课文虽然浅显易懂,但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道理:“为人子,方少时,孝与亲,所当执”。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们不必向二年级的学生们阐述太多关于孝敬父母的大道理,也无需深究每个字每个句子中蕴含的深意。我们的目标是引导学生通过熟读课文,并从中思考“老爷爷为何说只看到一个儿子”的问题,来进行讨论和学习。
学习目标
词汇学习:认识并掌握6个新词汇,能正确书写9个字。
朗读技巧:分析课文中不同人物的语气,准确地表达出来。
理解深度:通过欣赏课文,领悟敬爱父母的重要*。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导入
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中,妈妈是一个神圣的存在。然而,在每个儿子的心中,妈妈又是怎样的角*呢?我们将会听一个关于妈妈与儿子之间关系的故事,《三个儿子》。
词汇学习
学生们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通过拼音自主学习新词汇,教师进行有针对*的引导。例如,“躁”是平舌音,“拎”是前鼻音,“晃”在此处是多音字,应该读第四声,“甸”在“沉甸甸”中读一声。
展示包含生字的句子,检查学生对词汇的掌握情况。例如:
“嗓子、晃荡、沉甸甸、拎着水桶”
“我的儿子既聪明又有力气,谁也比不上他。”
书写指导
强调正确书写。本课所涉及的一些字容易出错,如“拎”字的最后一笔,“桶”字右上角的一点,“膊”字和“荡”字等。在指导学生时,需要特别关注这些细节。
注重书写美观。例如,“桶”字的右上角“横撇、点”不宜过大;“晃”字中间的横线不宜过长,下部的撇和竖弯钩要写得舒展。而“停”字的关键在于写好右侧部分,要紧凑地书写,以便下部的秃宝盖和“丁”字有足够的空间。
第二课时
导入
为什么老爷爷明明看到三个儿子,却只说看到了一个?今天我们将探讨这个问题。
朗读与感悟
听全文录音,思考为何老爷爷会说只看见一个儿子。
朗读第二、三、六自然段,分析三位妈妈如何评价自己的儿子。不同妈妈的语气应有所区别:前两位妈妈语速较快,语调较高;第三位妈妈语调平稳。
自由模仿朗读,练习表达不同的语气。
朗读第八至十一自然段,描述三个儿子看到妈妈提水时的反应,语气要有所区别。
最后两个自然段的朗读,理解老爷爷说话的语气。
分组朗读全文,并相互评价表现。
积累运用
通过补充对话练习,加深学生对语气表达的理解。
完成课后的“读读说说”练习,使用不同于“个”、“只”之外的量词进行表达。
实践活动
分角*表演课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