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舟记》读后感 人应以悠闲、放松的心情去生活,《核舟记》中苏东坡虽然官场失意,但当他放下包袱,游览赤壁时,仍然能享受与朋友在一起的快乐时光。《核舟记》中安祥安静的气氛最令人难忘,在生活中,学习虽然紧张,但心情无需过于焦虑。有机会多出去运动一下,踢踢球,聊聊天。我曾被老师批评过后,也像东坡当年一样,感到失望、痛苦、无奈。但那天放学后,和同学一起去踢了足球,球场上,心情放松,内心愉悦,并忘记了不久前的失落。

《核舟记》还让我意识到技艺可以有多精湛、多奇妙,也让我明白人外有人,技艺的境界无限。

核舟记成作文

今后,我也应该让自己的技艺更加精湛。无论做什么,都应该精益求精。《核舟记》虽然是一篇介绍雕刻的普通文章,却蕴含着许多道理。今后不管遇到什么样的文章,都应该细细品味,感悟其中的真谛,学到更多知识。

模仿《核舟记》作文:象牙笑面佛 两年前,妈妈从*出差回来时给我带了一个小饰品——象牙笑面佛。第一眼见到他,我就被他精致的雕刻深深吸引了。

象牙质地的佛面约有红枣大小,长约2.8厘米,最宽处约有2.5厘米,高1.3厘米,小巧玲珑。

弥勒佛额头上留下了岁月的痕迹,蕴含着智慧与沉静。他的眉毛与鼻梁相连,形成了凸起的丁字形,宽阔而分明。眼睛笑成了月牙形,上面清晰可见眼睑的睫毛,甚至细微的笑纹!弥勒的眼睛微微凸起,符合人体结构,鼻子大而圆润,雕刻出了鼻孔,连鼻下的仁忠也栩栩如生。他的笑容开朗,牙齿栩栩如生,舌头微微凸起,嘴唇恰到好处。两腮微鼓,上面还有两个小酒窝。下颌饱满,圆润逼真,两侧耳朵雕刻精细,与大弥勒无异,甚至可爱。

整个弥勒佛面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层次分明。手感圆润光滑。令我惊叹的是,如此精细光滑的佛像竟然是完全手工制作,未经过任何机器加工。真是让人叹为观止。

读《核舟记》有感 在一个核桃上雕刻出五个人、八扇窗、三十四个字以及各种船上用品,其精妙不言而喻。

刻画的是苏轼游赤壁的情景,雕刻者的高超技艺与作者的生动描绘相得益彰。用“赞雕刻者高超技艺、摹泛舟入休闲神情”来描绘再合适不过了。

在老师的讲解下,仿佛眼前出现了这件巧夺天工的珍宝。

除了雕刻者的高超技艺,他们的细心与耐心也值得我们学习。

如果雕刻者有一丝马虎,或许今天我们无法欣赏到这般奇迹。我想在生活中,雕刻家对待每一件事情都是极其认真的,认真已经成了他们的习惯。对我们学生来说,认真是非常重要的,但也是非常难以做到的。养成认真的好习惯应该从日常小事做起,而不是只在考试中认真。老师常说要认真做作业,目的就是让我们养成认真的习惯,这样在考试时就不用勉强自己,自然而然就会认真了。反之,如果平时不能认真对待作业,考试时也很难认真起来。

《核舟记》教学设计2

《核舟记》教学设计

导学目标:

1. 积累文言词汇、句式。

2. 学习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3. 理解文章结构,分析说明顺序。

4. 激发热爱传统文化的感情。

课时计划: 2课时,第一课时完成步骤一、二,第二课时完成步骤三、四、五。

情景导入:

1995年10月27日,《文汇报》报道:明代桃核舟“苏东坡夜游赤壁”现身宁波,引发轰动。这是迄今发现的唯一明代果核雕刻品。让我们一起走进魏学洢的《核舟记》,欣赏这件稀世珍宝。

步骤一:知识梳理

1. 字音字形: 器皿(mǐn),罔(wǎng),贻(yí),八分有奇(yòujī),二黍许(shǔ),箬篷(ruò),髯(rán),石青糁之(sǎn),不属(shǔ),诎(qū),椎髻(zhuījì),楫(jí)。

2. 文言知识:

(1) 通假字: “诎”通“屈”(弯曲),“衡”同“横”。

(2) 一词多义:

① 奇:奇妙/零数

② 有:存在/连接词

③ 为:制作/是

④ 端:头/端正

3. 作者简介: 魏学洢(约1596-约1625),字子敬,明末嘉善(今浙江嘉兴)人,《核舟记》选自清代张潮编的《虞初新志》。

步骤二:整体感知

1. 范读: 学生思考:概括全文的词语?表现核舟主题的句子?

点拨: 词:奇巧;句子:盖大苏泛赤壁云。

2. 理解大意: 文章通过介绍王叔远雕刻核舟的高超技艺,展现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成就。

步骤三:精读课文,理清顺序

2. 说明顺序: 空间顺序(中——头——尾——背);逻辑顺序(整体—局部;主—次;正面—背面;船舱—船头船尾;苏东坡—黄鲁直佛印)。

步骤四:细读课文,深层探究

1. 细致描写说明了什么? 雕刻家构思巧妙,古代工艺美术成就,赞美古代劳动者高超技艺。

2. 核舟艺术之精湛表现在哪些方面? 体积极小,所刻事物繁多,刻物情态毕备。(原文: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3. 雕刻《赤壁赋》文字的原因? 突出“盖大苏泛赤壁”的主题。

4. 哪些内容引发联想和想象? “山高月小”等十六字,以及“如有所语”“若听茶声然”等神态描写。

5. “记”字的含义及文体? “记”为描述、摹写;说明文,与《桃花源记》文体不同。《桃花源记》记事(记叙文),《核舟记》记物(说明文)。

步骤五: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与原设计相同)

期中考试复习核舟记3

《核舟记》是明朝末年著名散文家魏学洢的文学作品,被收录在人教版八年级的教材中。期中考试即将来临,小编为大家提供了关于《核舟记》的一些复习资料,希望大家喜欢!

【重点字词】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器皿 (qì mǐn)

罔 (wǎng)

贻 (yí)

八分有奇 (bā fēn yǒu qí)

箬 (ruò)

篷 (péng)

糁 (sǎn)

峨冠 (é guān)

髯 (rán)

楫 (jí)

篆 (zhuàn)

壬戌 (rén xū)

解释下面加点词语。 (1) 为宫室、器皿、人物。 解释:雕刻。 (2) 罔不因势象形。 解释:顺着形势模仿。 (3) 尝贻余核舟一。 解释:送给我一艘核舟。 (4) 高可二黍许。 解释:大约两黍的高度。 (5) 其两膝相比者。 解释:彼此相靠近的两膝。 (6) 佛印绝类弥勒。 解释:佛印独具特*,像弥勒佛。 (7) 矫首昂视。 解释:举起头昂首眼望。 (8) 神情与苏、黄不属。 解释:神态与苏、黄不相同。 (9) 珠可历历数也。 解释:珠子清晰可数。 (10) 其人视端容寂。 解释:他的眼神端正而安静。 (11) 其船背稍夷。 解释:船的背部稍微平坦。 (12)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解释:计算其长度竟不到一寸。

找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 诎右臂支船。 通假字:诎 解释:弯曲 (2) 左手倚一衡木。 通假字:衡 解释:横放 (3)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通假字:简 解释:挑选

【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用原文填空。 (1)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2) 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3)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 点拨:注意“罔”“箬”“篷”等字的字形。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解释:全都是按照(材料原来的)形状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 (2)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解释: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许多胡须的是苏东坡。 (3) 苏、黄共阅一手卷。 解释:苏轼和黄庭坚一起看一幅横幅的书画卷子。 (4) 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解释: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都隐藏在卷子下边的衣褶里。 (5) 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解释:那个人眼睛正视着(茶炉),神*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6)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解释: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然不满一寸。大概是挑选桃核中长而窄的刻成的。

【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核舟记》选自《虞初新志》,作者魏学,字子敬,明朝文学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