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学会读懂句子含义的方法,初步培养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

课文《白杨》教案

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了解问句的三种类型。

初步培养学生热爱边疆,建设边疆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

教学难点:

与教学重点相同。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提示课题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自学生字新词,学习第一段。

教学过程

一、审题。

揭题读题。你见过的白杨是长在什么地方的?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中的白杨是长在戈壁滩的(简介大戈壁)。

设置悬念。课文围绕白杨写了一件怎样的事呢?我们通过学习课文来搞清它。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按要求自学课文。

一边读课文,一边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联系上下文或利用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

划出不懂的地方。

检查自学情况。

先指名几个同学说说写了一件什么事。再进行归纳:爸爸和他的孩子们在去新疆的列车上谈论白杨的事。

生字新词的检查,重点放在是用什么方法学懂的。如“浑黄一体”,可联系前面的“天和地的界限也并不那么清晰”来理解。

指名读课文,及时进行讲评。

三、学习第一段。

第一自然段:这一段描写了一个怎样的环境?你是从哪些句子里看出来的?

第二、三自然段:这是一个自问自答,从哪儿可以看出白杨树很多?一个“高大挺拔的身影”指的是什么?

用“虽然--但是--”来说说这三个自然段的主要意思(例:虽然环境十分恶劣,但是白杨树长得高大挺拔)。

指导朗读,加深理解。

四、课堂练习。课后习题4。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提示;读懂第二、三段,总结全文。

教学过程

一、听写词语(课后习题4)。

二、学习学习提示。

默读学习提示:它告诉我们读懂句子含义的方法是什么?

强化对方法的理解:这种方法分成哪两个步骤来进行?

三、学习第二段。

默读思考。

一位旅客和卫士各指的是谁?你是怎么知道的?

从哥哥和小妹妹的谈话中可以看出白杨的外形特点是什么?

从字面上看,爸爸介绍了白杨树的哪些特点?

交流自学情况,及时给予评价。

体会句子含义。完成课后习题2。

朗读指导。

四、学习第三段。

作者连用了几个“只晓得”?把它们划出来。并认真读这些句子,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现在孩子们认识到了白杨的哪些优秀品质?

课文的最后一句话,从字面上看是讲什么的?联系上下文想它所含的意思是什么?

五、总结全文。

课文中的爸爸是怎么样的人?

你认为作者哪些地方写得好?(随机进行朗读指导)。

交流理解句子含义的方法。

六、课堂作业。

填空。 在课文的最后一句话中,一棵高大的白杨树实际上指的是();几棵小树指的是();风沙指的是()。

完成课后练习。

白杨树作文2

   清早,我到公园去玩,一进门就看见了门口守卫的白杨树,我急忙跑去。

   白杨树好像对我微笑,又好像对我挥手,树叶摇摆着,树枝抖动着,真像一个穿着*装的*人。树叶正面是绿*,反面却是白*,你说神奇不神奇?

   白杨树的枝干很粗,树枝却很细,是深褐*的,树干上有许多小虫子,人们都不敢去碰它。

   我仿佛听到白杨树喃喃地说:“我好孤独啊,人们都不跟我玩,我该干什么呢?”树坑里有许多小草,小花都愿意跟它玩,可它却说:“不好吧,我长的太难看了。”小草小花高兴的说:“没关系,可你会变魔术呀!”白杨树说:“其实不是什么魔术,而是我的叶子正面绿*,反面是白*。”“那我们也愿意跟你玩”小草说。这样,它们就成了好朋友。T262

   白杨树是不是很有趣,我也欢迎你到我的家乡来参观白杨树喔!

关于《白杨礼赞》说课稿3

一、教材分析

1、地位作用:《白杨礼赞》是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主题是“咏物抒怀”,是一组描写大自然动植物的文章。与第二单元“道德修养”、第五单元“人生体验”、第六单元“精彩演讲”共同组成了人文*彩浓郁的八年级下册语文课本。本单元可以说是进行学生人文熏陶的基础,在本单元学习结束时,学生对“借物抒情”这种表现手法要能做到灵活运用。苏教版语文课本的一个共同点就是人文*强,语文工具*的强调相对较少,所以要求我们在教学时应灵活一些,也不可忽视语文的工具*。

2、教学内容:《白杨礼赞》是茅盾散文的代表作,写于1941年3?月,当时*战争正进入最艰苦的时期,北方*在*的领导下坚强不屈,团结抗战,建立了强大的*根据地,给敌人以沉重的打击。茅盾以这篇散文歌颂了北方*民团结抗战、奋发向上的精神品质,进而歌颂了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品质。在散文中主要运用了象征手法和托物言志的手法,在表达方式上还运用了抒情和议论。

二、学情分析:

1、心理学告诉我们:初中阶段的学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有一定的抽象思维,但以具体形象作支柱,思维的**和批判*也有所发展,有较强的表现欲。因此我们通过多种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各方面的认知的发展。

2、学生有一定的学习习惯,如能主动预习课文、课后复习课文等。已经学习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学生对分析修辞方法的作用有一定的基础。

三、设计意图:

本文的设计,遵循以下几个思想原则:

1、力求突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特征,把发现、体验、感悟、交流的权利还给学生。

2、通过精心设计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以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整体的感受和把握。

3、“美文需要美教”,通过朗读、赏析,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主动感知,探索求真,展现自我。

四、教学目标的确定

《九年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因此我将教学目标界定为以下三条:

1、自习生字,品味文章用词的准确*,积极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2、准确而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在朗读的基础上品味课文准确、优美、富有感情的语言。

3、学习该文的象征手法,理解白杨树所象征的*品质,感受中华儿女的奋发向上的精神。第1、2条作为能力训练目标,第3条作为德育训练目标。

五、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这篇文章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由物及人,托物言志,意蕴深远。因此我把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为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并由此入手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但初中生还是第一次遇到运用象征手法的散文,因此它又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

六、教学方法的确定:

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这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1、诵读法对于初中生来说,怎样把实际与作品内容结合起来,是比较困难的,因此我采用诵读法,主要有录音范读和学生自由朗读等形式。

2、发现点拔教学法对于形象思维,通过精心设计问题,逐步引导学生把握主要形象,并理解主要形象的精神内涵。

3、练习法练习能够及时反馈课堂教学的效果,采用仿说练习的方式,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学生对白杨树也不了解,本课可以尝试利用多媒体制作cai课件,精心编辑文字、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创设一个优美的画面,轻松活泼的学习散文的良好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

七、学习方法的指导

学生在充分预习、熟悉课文的基础上,必须掌握以下学法:自主学习法要求学生必须学会使用工具书,养成看课文注解,自学课文的好习惯,自主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如课前预习、课上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课后及时复习巩固等。诵读品味法这一篇散文语言优美,要求学生在自主学习,扫清文字障碍,初通文意后,能通过反复朗读品味,还课堂以朗朗书声。通过诵读和品味达到对文章的整体感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品味文中优美的语句,培养学生对散文的阅读欣赏爱好,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精神。创造*学习法要求学生有丰富的想象力,大胆创新的精神,学会品味、感悟、迁移、转换,才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新的东西来,尝到学习与创造的成功的喜悦。

教学过程由于教材规定的教学课时是一课时,所以要充分利用课前的预习和课后的练习,再进一步的紧扣教材,结合教学目标,妥善处理教学过程,完成教学目标。

(一)布置预习,课前交流:

1、利用工具书,把不认识的字词注上音并识记字形、字义。

2、划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和不懂的地方,并思考为什么。

3、收集有关茅盾的介绍和白杨树的图片。培养学生自觉学习语文的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为课堂学习做准备。

(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由四大块组成:

第一块:导入新课。出示白杨树的图片,简要说一说画中白杨树的特点,并适当展开联想,说说应用哪些词形容白杨树比较适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之上,自然地就过渡到茅盾先生在课文第五段对白杨树外形描写的学习,感受白杨树的形态美,并指导朗读。第二块:整体诵读。

1、录音范读。根据录音的朗读特点,思考该怎样读,为什么要这样读,同时体会文中不同的抒情方式。

2、学生自由朗读,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理出形象,并思考:作者对白杨树还做了哪些描写?然后分析问题,小组讨论。第三块:问题点拨。

1、要求学生将第七段中四句反问句改成陈述句,能否调换位置,并比较、朗读、感受白杨树的内在美。并归纳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教师要介绍什么是象征,象征与比喻的区别。再提问:文章第5节描写白杨树的外形特征与象征意义有无联系?学生自由朗读、体会。明确,这是象征的基础。并进一步追问这外形的具体象征意义。让学生体会文章的层次美和象征美。

2、请学生用上节课所学《海燕》的知识来解决问题:文章开头对黄土高原的描写以及最后对贵族化的楠木的描写有何作用?并体会白杨树的生活的环境美。

3、文章的题目是《白杨礼赞》,这里却写了其他内容,是不是离题了。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这是托物言志的写法。第四块:品读赏析。再次自由朗读课文,采用“删一删”、“换一换”等方法加以体会。用词美: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句式美:难道a;难道b;难道c;难道d。段式美:抑;扬。情感美:浅;深。象征美:物;人;神。第五块:拓展延伸。结合课文,仿写抒情句:

1、当你在茫茫的竹林(深林,雪原,高原…)走过,难道……难道……难道……难道……

2、让那些人们去赞美的牡丹,去鄙视这的莲花我要高声赞美莲花!

(三)课外作业:

1、选择课文中喜欢的语段熟读并背诵。

2、课外阅读茅盾的《风景谈》。

3、就生活中的某种植物,学用象征手法学写一段话。

八、说课小结

本节课的内容较多,有些问题学生可能较难把握,教师不必强求学生面面俱到,而是以点及面,理清学生容易接受的路子。重点放在学生的品味精彩的语句和对全文主旨的理解上,品味这篇散文的语段层次之美、情感之美、意境之美,做到一学一得。在老师的点拨之下,同时鼓励学生去“发现”文章的特*。发现的,可以是疑问,也可以是心得;可以是内容的把握也可以是词句的揣摩。“发现”既没有限制,又没有止境。教师只作适当的点拔,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感悟,从而加深对主旨的认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