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用电压表测电压
(一) 教学目标
理解电压表的正确使用规则,包括量程和试触的选择,以及正确读取示数。
掌握用电压表测量电池电压的方法,并通过实验了解串联和并联电池组的电压关系。
通过实验研究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中的电压关系。
(二) 实验器材 学生实验:每组一个学生电源(或三节干电池)、一只学生电压表、两个阻值不同的小灯泡、一个开关、若干导线。 演示实验:一只教学电压表、一个电源、一个开关。
(三) 教学过程
复习 提问: (1) 如何区分电压表和电流表? (2) 电压表和电流表在使用规则上的异同点是什么?
引入新课 演示实验:将教学电压表通过开关与电源的正、负极相连。 提问: (1) 这种接法是否正确?测量结果是哪个元件两端的电压? (2) 在接线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注意:开关断开;并联在被测电路两端,电流从电压表的“+”接线柱流入,从“-”接线柱流出;选择合适的量程和试触。) (3) 读取电压表的示数,该示数即为电源的电压。
进行新课 介绍本课实验的目的和内容。 实验目的为: (1) 练习使用电压表测量干电池电压和电路中不同位置的电压。 (2) 探究干电池串联和并联时的电压关系,以及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中的电压关系。 本次实验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测量干电池电压,研究串联和并联电池组的电压关系。 一、先分别测量三节干电池的电压,然后按图②串联这三节干电池,测量串联电池组的电压,并记录在表1中。分析串联电池组的电压与各节干电池电压之间的关系,并写出结论。 二、将两节相同的干电池并联组成电池组,用电压表测量并联电池组的电压,并记录在表2中。分析并联电池组的电压与每节电池的电压之间的关系,并写出结论。 表1:串联电池组的电压 结论:______________。 表2:并联电池组的电压 结论:________________。
第二部分:研究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电压关系 一、按图④将灯泡L1、L2组成串联电路,用电压表分别测量灯泡L1两端的电压U1、灯泡L2两端的电压U2,以及串联的总电压U。要求学生在作业本上画出电压表接入电路的图示,并标出电压表的“+”、“-”接线柱。学生自行设计记录表格,完成记录后,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二、按图⑤将灯泡L1、L2组成并联电路,用电压表分别测量灯泡L1两端的电压U1、灯泡L2两端的电压U2,以及A、B两点之间的总电压U。同样要求学生在作业本上画出电压表接入电路的图示,并标出电压表的“+”、“-”接线柱。学生自行设计记录表格,完成记录后,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实验完成后,断开电源,整理仪器,进行讲评。
小结 让学生汇报实验数据和得出的结论。 (1) 串联电池组的电压等于各节电池的电压之和,而并联电池组的电压等于每节电池的电压。 (2) 串联电路的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两端电压之和。在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并且总电压等于各支路两端的电压。
练习题: (1) 一个小电动机要求6伏电源供电,需要几节干电池,如何连接? (2) 在图⑥甲中,VA=6伏,VB=,VC=,在图⑥乙中,V1=2伏,V=6伏,V2=______。
(四) 说明 用电压表测电压的实验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并不困难。在教学中,教师应严格要求学生按照电压表的使用规则进行*作,并培养他们绘制电路图、设计记录表格、分析归纳结论的能力。
实验: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电阻教案二2
教学目的:
通过分组实验,使学生掌握使用伏安法测量导体电阻,并加深对电阻概念的理解。
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电学仪器进行实验的能力,培养他们良好的实验*作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掌握伏安法测电阻的方法和原理。
教具: 学生电源、直流电流表、直流电压表、滑动变阻器(50Ω,1.5A)、电键、绕线电阻(5Ω、10Ω各一个)、导线。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回顾欧姆定律的内容和公式。
欧姆定律为测定导体电阻提供了方法,即伏安法。
讲授新课:
介绍伏安法测电阻的原理,即通过测量导体两端的电压和通过它的电流,利用欧姆定律计算电阻。
设计实验电路,用电流表和电压表进行测量,调节电源和仪器的量程。
讲解实验注意事项,包括设备摆放、量程设置等。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指导并检查。
实验完毕后,整理数据并进行讨论,强调电阻不随电压和电流变化而变化的物理本质。
巩固知识:
分析学生提出的错误说法,引导他们理解电阻与电压、电流的关系。
练习计算电阻值。
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强调实验的重要*和原理。
布置作业:
完成实验报告。
完成课本习题。
预习串联电路电流和电压的关系。
评析:
强调实验的重要*和实用*。
清晰说明电流表、电压表的使用方法。
确保学生*作电路前经过教师检查。
引导学生理解电阻的物理本质,避免误解电阻与电压、电流的关系。
电功率教案示例之一3
电功率教案示例之一
(一)教学目的
掌握电功率的概念,包括物理意义、定义、计算公式以及单位。
理解额定电压和额定功率的概念,了解其与实际电压和实际功率之间的关系。
(二)教具
低压电源、演示电流表、电压表、标有“3.8V”小灯泡、开关、滑动变阻器、导线、一只“220V40W”白炽灯泡、画有用电器铭牌的小黑板、写有例题和预习题的小黑板。
(三)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新课
提出问题: (1)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即速度。) (2)如何比较力对物体做功的快慢?(物体在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功,即功率。) (3)如何比较电流做功的快慢?(呈现例题)
例题:电流通过洗衣机的电动机,通电半小时做功180,000焦;电流通过公共电车的电动机,通电2秒钟做功120,000焦。提问: ① 电流通过哪个电动机做功多?(洗衣机电动机) ② 电流通过哪个电动机做功更快?(公共电车电动机)
说明,仅从功的大小来比较不足够,还需考虑在相同时间内哪个做功多,类似于比较物体运动和力对物体做功的快慢。
进行新课
(1)电功率 共同讨论以下内容: ① 定义:电流在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称为电功率,用符号P表示。 ② 意义:表示电流做功的快慢。 指出,电功率等于电压与电流的乘积(适用于任何电路)。 ④ 单位:瓦、千瓦。 1瓦=1焦/秒=1伏·安, 1千瓦=1000瓦。 导出计算电功的另一公式W=Pt和电功的单位干瓦时。 ⑥ 通过例题讲解,强调正确使用W=Pt公式及注意单位。
(2)额定功率
使用“220V40W”灯泡提问:通常我们说这是一只40瓦的灯泡,那么60瓦的电烙铁又是什么意思?
进行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灯泡亮度与电压的关系,并进行分析讨论。
教师出示灯泡和铭牌,解释标志和铭牌的意义,引导学生观察其他电器设备的功率。
小结:略。
布置作业
(1)完成课本练习3、4。 (2)预习下节实验。
预习题:
实验目的是什么?
必须测量哪些物理量?实验原理是什么?
需要哪些实验器材?
实验中为什么要使用滑动变阻器?它和灯泡应如何连接?
如何组成电路?请画出实验电路图。
如何设计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在什么条件下测出的功率才是小灯泡的额定功率?
(四)说明
理解额定电压、额定功率与实际电压、实际功率的关系是本节课的难点,通过演示实验讲解,更直观易于接受。
预习下节课实验,旨在复习电功率概念,并为实验做好准备。
对于较好的学生,可布置课后推导对纯电阻电路适用的练习。
注:本教案依据人教社初中物理课本第三册第九章电功率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