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包括:

二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一、乘法的初步认识

二、表内乘法(一)

三、角的初步认识

四、表内乘法(二)

五、除法的初步认识

六、方向与位置

七、表内除法

八、统计与可能*

九、混合运算

十、总复习

教学重点在于表内乘法和相应的除法,为学习一位数和多位数乘除法奠定基础。

本册教材采用青岛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的内容。教材按照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实践与综合运用和统计四个领域设计教学模块。

教材将"乘法的初步认识"作为*单元,加强学生对乘法的体验与感悟。从体验生活中"连加"现象到感悟"同数连加"现象,逐步引导学生体验乘法,为学习乘法奠定坚实的基础。教材富于童趣,渗透生活和科学世界,例如:以变魔术的形式引入乘法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表内乘法(二)"时,教材从学生熟悉的剪纸、做沙包、折纸飞机和制作中华结等活动入手,使其更容易理解新概念。本册教材注重空间概念,在两个创新的教学点中,将"同数连加"表示为乘法算式,并用加法计算乘法,提高计算效率。

二、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乘法、除法和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正确运用乘法口诀求积和求商。

2. 学生能够运用表内乘、除法和有余数除法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3. 学生能够在认识角、辨别方向和观察物体形状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方位感。

4. 学生能够运用方位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5. 学生能够运用四则混合运算知识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6. 学生能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与同伴合作,交流思维过程和结果,理解策略的多样*。

7. 学生能够在学习活动中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三、班级情况分析

经过一学年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已初步建立了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然而,仍需进一步强化训练。班级学习气氛有待加强。因此,日常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

学生对数学表现出兴趣,具有基本的观察能力,能够区分简单的形状和方位,熟练计算 100 以内的加减法,并能采用不同方法进行计算。然而,部分学生自主探索问题的能力较弱,缺乏分析、解决问题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此外,一些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审题能力和专心听讲的习惯。

四、教学措施

1.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游戏化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

2. 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直观优势,辅助教学,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3. 课堂教学中,设计有利于学生理解的问题,兼顾不同学生的思维水平,特别是中等生和思维偏慢的学生。

4. 减少枯燥的练习,布置趣味*的作业,通过动手*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1)(2)

二年级数学教学计划2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本册教学内容包括:

第一单元:万以内数的认识

第二单元:千米、分米、毫米的认识

第三单元:万以内数的加减法(一)

第四单元:图形与拼组

第五单元:万以内数的加减法(二)

第六单元:混合运算

第七单元:统计

第八单元:两、三位数乘一位数

第九单元:时、分、秒的认识

第十单元:图形的周长

第十一单元:总复习

(二)教学目标:

数与代数方面: a. 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能读、写万以内的数,并能识别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 b. 能口算百以内加减法,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以及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及其混合运算 c. 能辨认钟面上的时刻,认识时、分、秒,并进行简单的换算

空间与图形方面: a. 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初步认识五边形、六边形 b. 理解和使用千米、分米、毫米的长度单位,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估测和测量物体长度 c. 测量具体图形的周长,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

统计与概率: a. 使用合适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 b. 掌握分段统计的方法

实践与综合运用: a. 加深对万以内数和长度单位的认识 b. 巩固分段统计的方法

二、学情分析: 本年级有两个班,学生在经过一年半的数学学习后,基本掌握了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并且对数学学习有一定的兴趣。特别是对动手*作和合作学习内容较感兴趣。但在面对较难的问题时可能会感到畏缩。成绩不能完全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需要在课堂和实际学习活动中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状态。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表内除法和万以内数的认识,这是学习多位数除法和读写多位数的基础。

难点:用数学解决问题,需要学生结合实际生活情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问题发现、提出和解决的能力。

四、教学措施:

确立学习目标,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树立学习榜样。

讲练结合,改进教法,确保每课每单元有相应的练习和测试。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关注学法指导。

查漏补缺,因材施教,精心备课。

发挥家长配合作用,有目的地帮助学生进步。

重视中等生的辅导和扶持。

五、教学时间安排: 本学期共20周,每周4课时,总计80课时。具体单元的教学时间安排如下:

第一单元:万以内数的认识和实践活动,共10课时

第四单元:图形与拼组,共7课时

第六单元:混合运算和实践活动,共12课时

第九单元:时、分、秒的认识,共3课时

第十一单元:总复习,共19课时

沪教版二年级数学第二期教学计划3

一、班级分析

本班的孩子经过了一年的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以及学习习惯等相对来说已有了较大的转变;完成作业情况也较好,大部分同学作业清楚,态度端正,对数学表现出了较大的兴趣。不过还有的同学由于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以及其自身的种种原因,尚不能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学起数学来感觉还是有点累。学生乐于计算,但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就有点麻木,不注意审清题目意思,急于动手,以至于粗心大意,没有很好的解决问题。需要更加的严格要求,多动手,多思考。加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好的投入到学习当中来。

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包括以下一些内容:复习与提高,千以内数的认识与表达,时间初步认识(二),三位数的加减法,重量(质量)的初步认识,几何小实践,整理与提高

二、教材的编写特点

1、科学安排解决问题的教学,重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应用意识。

解决问题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根据《标准》的理念,解决问题的教学要贯穿于数学课程的全部内容中。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2、千以内数的认识与表达、三位数的加减法教学重视发展学生的数感。数感是人的数学素养的基本内涵之一。加强数感的培养是当前数与计算教学领域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数感的建立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

三、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

2、借助实例感知千、万的实际数量,知道千位、万位知道万以内数的顺序,读写万以内的数。掌握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比较熟练地口算百以内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位、不退位),正确进行以三位数为主的加减法笔算

3、认识钟面,联系实例建立时、分、秒的实际时间观念,知道相邻单位间的进率,看、读、记钟面上的时刻;用24时记时法表示时刻,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

4、通过称物、掂量等体验活动,建立1克(g)、1千克(kg)的实际重量观念,知道它们之间的进率,选择适当的重量单位估计物体的重量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千以内数的认识与表达、三位数学的加减法、用数学解决问题。教学难点:培养生学会*审题的能力;学会解决各种应用题。

五、教学措施

1、继续加强学习常规和学习习惯的培养,比如认真审题和计算、重视验算、规范书写格式等的教育。

2、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活动中学习学习数学。

3、引导学生*思考与合作交流,帮助学生积累参加数学活动的经验。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鼓励学生*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与同伴进行交流。

4、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以及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学期二年级数学教学进度表

周次日期内容备注

12/19~22一、复习与提高小复习②;分拆成几个几加几个几①;机动①。

225~3/3相差多少②;练习①;二、千以内数的认识与表达千以内数的认识与表达①。

34~10千以内数的认识与表达④。

411~15千以内数的认识与表达①;数射线(千)①;位值图上的游戏①;练习①。

518~22机动②;三、时间的初步认识(二)时、分、秒②。

625~29时、分、秒②;小练习(1)①;机动①;

74/1~3四、三位数的加减法整百数、整十数的加减法①;三位数加减一位数①;三位数的加法②。

87~12三位数的加法②;练习②。三位数的减法④。

915~19练习②;三位数加减法的估算②。

1022~28三位数加减法的估算①;小练习(2)①;机动②。五、重量(质量)的初步认识轻与重③;

115/2~3克、千克的认识与计算①;机动①。

126~10六、几何小实践东南西北②;角②。

1313~17三角形与四边形②;三角形的分类②。

1420~24机动②;七、整理与提高万以内数的认识与表达②。

1527~31万以内数的读写及大小比较②;解决问题①。

166/3~7解决问题②;巧算(2)②。

1710~14练习①;数学广场:列表枚举①;七巧板①;流程图(1)①。

1817~21期终复习

1923~28考查与质量分析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